處方 : 大青 升麻 山梔 黃連
功能主治 : 主傷寒發(fā)斑。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傷寒全生集》卷三
目錄1拼音2梔子升麻湯的別名3處方4制法5功能主治6梔子升麻湯的用法用量7摘錄8《傷寒全生集》卷三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梔子升麻湯的用法用量8.5加減 9《普濟(jì)方》卷四○三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梔子升麻湯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 10《活人書》卷十七 10.1方名10.2梔子升麻湯的別名10.3組成10.4功效10.5主治10.6梔子升麻湯的用法用量10.7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梔子升麻湯 1拼音 zhī zǐ shēng má tāng
2梔子升麻湯的別名梔子升麻散(《世醫(yī)得效方》卷一)。
3處方梔子10枚(切碎)升麻4.5克 生地黃25克(切碎用)柴胡(去蘆)石膏各7.5克
4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5功能主治清解肌熱。治三月間至夏月發(fā)傷寒、溫?zé)岵?。虛煩潮熱不止?/p>
6梔子升麻湯的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頻服。病不解,更作。
7摘錄《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8《傷寒全生集》卷三
9《普濟(jì)方》卷四○三
10《活人書》卷十七
古籍中的梔子升麻湯 《醫(yī)學(xué)入門》:[外集·卷三(病機(jī))外感]傷寒 混,而治之各隨其時(shí)耳。大概表證,九味羌活湯、梔子升麻湯;里證,大柴胡湯加生地,或?qū)ㄓ臏W冸s證...
《醫(yī)宗己任編》:[卷六西塘感癥(上)]感癥本病 爍。陰汁易干。不得以風(fēng)燥劫之。)石膏湯主之。梔子升麻湯主之。(升麻湯下。當(dāng)加亦字。)傷寒心法云。見...
《證治準(zhǔn)繩·傷寒》:[卷七四時(shí)傷寒不同]夏為暑病 黃一兩可代麻黃青龍證用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fā)傷寒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之(萬歷癸卯興化李氏一婿應(yīng)舉于南京時(shí)...
《西塘感癥》:感癥本病 皮(佐)茯苓(佐)澤瀉(使)柴胡(臣)白芍(臣)山梔(使)棗仁(佐)歸身(臣)先生批醫(yī)貫云。鼓峰造滋...
《醫(yī)學(xué)綱目》:[卷之三十三·傷寒部四時(shí)傷寒不同]暑病續(xù)法
一、烏梅丸
古代劑量
烏梅(三百枚) 細(xì)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dāng)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蘗(六兩)
現(xiàn)代劑量(僅供參考)
烏梅(270g) 細(xì)辛(90g) 干姜(150g) 黃連(240g)當(dāng)歸(60g) 附子(90g,炮) 川椒(60g,去汗) 桂枝(90g) 人參(90g) 黃柏(90g)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頑固型慢性腹瀉,包括潰瘍性結(jié)腸炎、腸易激綜合癥等查不出實(shí)質(zhì)腸道器質(zhì)病變。
2、主治肝熱陽郁證。
二、烏梅甘草湯
治胃痛。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90g) 桂枝(90g) 芍藥(90g) 細(xì)辛(90g) 甘草(60g) 通草(60g) 大棗(25枚,擘)
主治:脈沉、細(xì)。手足厥冷、腸道發(fā)炎、腹部扯痛。
三、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附子湯
現(xiàn)代劑量(僅供參考)
當(dāng)歸(9g) 芍藥(9g) 甘草(6g,炙) 通草(6g) 桂枝(9g,去皮) 細(xì)辛(9g) 生姜(24g,切) 吳茱萸(30g) 大棗(5枚,擘)
主治:厥陰四逆、內(nèi)有久寒。
四、四逆散
甘草炙 枳實(shí)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各十分(各6g)?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大汗出,熱不去。手腳冷。
五、瓜蒂散
瓜蒂(3.8g,熬黃) 赤小豆(3.8g)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六 、茯苓甘草湯
茯苓(6g) 桂枝(6g,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9g,切)
張仲景用本方治療水飲停留于胃中,阻礙氣機(jī),郁遏清陽所致的“厥而心下悸”。
七、五苓散
豬苓(9g,去皮) 澤瀉(15g) 茯苓(9g) 桂枝(6g,去皮) 白術(shù)(9g)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nèi)停者。
八、人參附子湯
主治咽喉不利、唾膿血、拉肚子不停。若不好可改為人參干姜湯。
九、麻黃升麻湯
麻黃(7.5g,去節(jié)) 升麻(3.8g) 當(dāng)歸(3.8g) 知母(2.3g) 黃芩(2.3g) 萎蕤(2.3g) 芍藥(0.8g) 天門冬(0.8g,去心) 桂枝(0.8g,去皮) 茯苓(0.8g) 甘草(0.8g,炙) 石膏(0.8g,碎,綿裹) 白術(shù)(0.8g) 干姜(0.8g)
本方主治邪陷陽郁,寒熱錯(cuò)雜之證。麻黃升麻湯,方中升散、寒潤、收緩、滲泄諸法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以麻黃升麻名其湯。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藥、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歸、術(shù)、萎蕤緩脾,以致津液。獨(dú)是十味之藥,雖有調(diào)和之致,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黃、升麻、桂枝、干姜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jiān),而厥陰錯(cuò)雜之邪可解。
十、干姜黃連人參湯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9g)
主治消化性潰瘍。癥見胃脘疼痛,饑餓時(shí)加重,吞酸,納差。舌苔薄黃,脈細(xì)。本方寒熱并用,扶正祛邪?!秱摗酚糜谛南缕τ?、嘔逆、下利等癥。方中干姜辛溫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陰寒,促脾為胃敷布津液;黃芩、黃連泄熱燥濕,除胃中積熱;人參扶助正氣。四藥合為健脾益氣,溫中散寒,泄熱除痞,平衡陰陽,恢復(fù)脾胃受納腐熟、運(yùn)化轉(zhuǎn)輸功能之良方。
十一、白頭翁湯
白頭翁(6g) 黃柏(9g) 黃連(9g) 秦皮(9g)
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十二、小承氣湯
大黃(12g,酒洗) 厚樸(6g,炙,去皮) 枳實(shí)(9g,大者,炙)
陽明腑實(shí)證。癥見譫語,便秘,潮熱,胸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
目錄1拼音2《千金》卷九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青膏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2.6用藥禁忌 附:1古籍中的青膏 1拼音 qīng gāo
2《千金》卷九
古籍中的青膏 《醫(yī)學(xué)綱目》:[卷之三十三·傷寒部]續(xù)增小兒傷寒 ,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fā)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
《幼幼新書》:[卷第十四]傷風(fēng)第六 乙論∶傷風(fēng)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dāng)發(fā)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dāng)下大黃丸主之。大飲水不止而善食...
《證治準(zhǔn)繩·傷寒》:[卷七]小兒傷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fā)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術(shù)...
《傷寒證治準(zhǔn)繩》:[卷七]小兒傷寒 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fā)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術(shù)...
《醫(yī)學(xué)綱目》:[卷之三十八·小兒部脾主濕]吐瀉
(石膏, 甘草) 共13個(gè)方劑使用:
白虎湯,大青龍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升麻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越婢湯,文蛤湯,白虎加桂枝湯,風(fēng)引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竹皮大丸
1.【白虎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0條.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 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19條.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經(jīng))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 4)【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2.【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8條.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shí),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 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條.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3.【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7條.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4.【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5.【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gè)(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竹葉石膏湯】:竹葉二把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 1)【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
? ? 第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7.【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3條.風(fēng)水惡風(fēng),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8.【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9條.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9.【白虎加桂枝湯】: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兩
?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 ? 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shí)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10.【風(fēng)引湯】:大黃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 1)【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 ? 第3條.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wèi)緩則為中風(fēng)。邪氣中經(jīng),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風(fēng)引湯除熱癱癎。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dú)語不休,天寒熱,其脈浮。
11.【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12.【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芍藥 桂枝 細(xì)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3.【竹皮大丸】: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10條.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3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腹飲
下一篇: 大艾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