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清腸燥濕,行氣止痢。主腸胃冷熱不調(diào),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脹1腸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肢體怠惰,漸即消瘦。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米飲吞下。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 : 黃連(去蘆須)20兩(用茱萸10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4兩8錢8分。
制法 :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冷熱不調(diào),泄瀉煩渴,米谷不化,腹脹腸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夜起頻并,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
用法用量 : 香連丸(《直指》卷十四)、二味香連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島方)。
摘錄 : 《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腸道濕熱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造成。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腸道濕熱概念,供大家閱讀!
腸道濕熱概念
腸道濕熱證是指由于濕熱侵犯腸道,傳導(dǎo)失職,表現(xiàn)為以泄瀉下痢為主的證候。亦稱大腸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多因夏秋之季,感受暑濕熱邪,侵犯腸道,或飲食不潔,致使?jié)駸岱x濁之邪蘊結(jié)腸道而成。本證以下痢或泄瀉及濕熱征象為審證依據(jù)。
腸道濕熱吃什么藥
1.臨床上之痢疾、泄瀉均以本證為多,治療當(dāng)以祛邪。其新感屬此證尤多,治療以通因通用為要,忌用收澀止瀉之品。痢疾患者應(yīng)注意調(diào)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yīng)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泄瀉患者當(dāng)濕熱分清,其瀉可止。但濕熱泄瀉容易耗傷氣陰,年老體虛之患者可引起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之危重證候,除治療上須隨證施方,還應(yīng)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2.在治療痢疾時,應(yīng)始終顧護胃氣。在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多系苦寒之品,不應(yīng)長時間大量使用這一類藥物,以防傷胃氣。
3.若本證久而不愈,反復(fù)發(fā)作,表現(xiàn)正虛邪戀,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藥物灌腸往往是臨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藥用白頭翁、秦皮、黃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礬、牡蠣、烏梅、罌粟殼、五倍子等。每劑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濕度37~38℃,開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腸1次,適應(yīng)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腸1次?;颊呷?cè)臥位,臀高頭低,慢速灌腸,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鐘,再仰臥1小時以上。
4.治則
清熱,利濕,解毒,調(diào)氣,行血。
(1)內(nèi)服方藥
1)芍藥湯加味芍藥、黃芩、黃連、大黃、銀花、檳榔、當(dāng)歸、甘草、木香。本方適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加荊芥、防風(fēng)、羌活;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則加白頭翁、秦皮、地榆、丹皮;若挾食滯,苔膩脈滑,加用神曲、青皮、陳皮、芒硝(入湯沖服);若濕熱留連不去,下痢時發(fā)時止,日久難愈,加用人參(黨參)、白術(shù)、干姜;若下痢初作,表證已解,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日三次;若痢下為醬色,時作時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后服,連用7~10天。
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黃芩、黃連、甘草、銀花、茯苓、木通、車前子。本方適用于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加用厚樸、薏仁;挾食滯者宜加神曲、山楂、麥芽;如有發(fā)熱、頭痛、脈浮等風(fēng)熱表證,加連翹、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時,可酌加藿香、香薷、扁豆花.荷葉。
(2)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溫水調(diào)成糊狀敷臍。
2)梔子適量,研為細末,雞蛋清調(diào)成膏,貼雙足涌泉穴。
3)白礬、五味子、五倍子研為細末,用開水調(diào)成膏,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細辛、蔥6根(拭凈泥土,勿洗),田螺2個,小麥曲。諸藥混合,搗融如膏,貼于神闕穴,蓋以紗布、繃帶固定,藥干另換。
5)熱瀉散黃連、滑石、廣木香、吳茱萸,諸藥混合粉碎為末,過篩,取藥末,撤于2~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分別貼于神闕、大腸俞,1日換1次。
6)大黃,或甘遂、大戟研為細末,用醋凋敷臍部固定。適用于疫毒痢腹脹者。
(3)灌腸療法臨床上對長期反復(fù)不愈之本證患者,常采用灌腸療法。
1)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穿心蓮、黃柏,加水煎至150毫升,溫度在30~40℃時作保留灌腸。如能保留8小時以上,療效更佳。
2)錫類散、云南白藥、生肌散、5%普魯卡因,加入生理鹽水中,加溫后保留灌腸。
3)苦參,濃煎,每次用50毫升,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腸。
4)白頭翁,煎成藥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腸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搗汁,加溫開水160毫升,作保留灌腸。治阿米巴痢疾。
目錄1拼音2《洪氏集驗方》卷五:金華散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良朋匯集》卷一:金華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3.5注意3.6摘錄 4《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八:金華散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普濟方》卷一六九:金華散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金華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6.5各家論述6.6摘錄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金華散 7.1處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7.5摘錄 8《小兒藥證直訣》卷下:金華散 8.1處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8.5摘錄 9《惠直堂方》卷一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9.6用藥禁忌 10《外科百效》卷一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普濟方》卷四○四 11.1方名11.2組成11.3功效11.4主治11.5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1.6制備方法 12《女科百問》卷上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2.5制備方法12.6金華散的臨床應(yīng)用12.7附注 13《幼幼新書》卷八引《鳳髓經(jīng)》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3.5制備方法 14《青囊秘傳》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金華散 1拼音 jīn huá sǎn
2《洪氏集驗方》卷五:金華散
3《良朋匯集》卷一:金華散
4《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八:金華散
5《普濟方》卷一六九:金華散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金華散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金華散
8《小兒藥證直訣》卷下:金華散
9《惠直堂方》卷一
10《外科百效》卷一
11《普濟方》卷四○四
12《女科百問》卷上
13《幼幼新書》卷八引《鳳髓經(jīng)》
14《青囊秘傳》
古籍中的金華散 《幼科證治準(zhǔn)繩》:[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潰爛 瘡口濕,及膿血雜流者,百花膏(收靨)、生肌散、金華散、綿繭散(收靨)、魏氏白螺散、乳香韶粉散俱可用...
《證治準(zhǔn)繩·幼科》:[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潰爛 瘡口濕,及膿血雜流者,百花膏(收靨)、生肌散、金華散、綿繭散(收靨)、魏氏白螺散、乳香韶粉散俱可用...
《醫(yī)學(xué)綱目》:[卷之三十四·婦人部調(diào)經(jīng)]血崩 分四服?!驳ぁ陈┫履藷峒嫣?,四物加黃連。〔云〕金華散治血室有熱,崩下不止,服溫藥不效者。延胡索瞿麥...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九]蠱痢第十一 加啼急則不治也?!而P髓經(jīng)》歌括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吉氏方同。金華...
《嬰童百問》:[卷之十]瘡癬第九十七問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2.2標(biāo)準(zhǔn)編號2.3處方2.4制法2.5性狀2.6鑒別2.7檢查2.8功能與主治2.9用法與用量2.10注意2.11規(guī)格2.12貯藏 附:1古籍中的清熱治痢丸 1拼音 qīng rè zhì lì wán
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古籍中的清熱治痢丸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六第八門]獨神丸 治痢獨神丸,沈太虛侍郎方,沈仁父傳。罌粟殼去穣蒂,不以多少,用米醋一碗蘸炙,以醋多為妙,候焦黃為細...
《回生集》:[卷上內(nèi)癥門]治痢疾神驗方 錢)食鹽(一錢)煎服。不拘赤白即愈。小香連丸此方治痢疾全活者甚多。蘄艾(八兩搗如綿以黃米煮成薄漿拌透...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冷痢第八 (論一首方三十二首)論曰∶舊治痢于貴勝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后以建脾丸補之,...
《仁術(shù)便覽》:[卷二痢疾]【人參敗毒散】 倉米、蓮肉七枚。見傷寒門。一方治痢劫劑。用生鍛石、枯白礬各等分,面糊丸黃豆大,空心三丸。白痢燒酒送下...
《仁術(shù)便覽》:[卷二痢疾]【勝金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9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香甲散
下一篇: 大驅(qū)風(fēng)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