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全當歸1兩(酒洗),白芍1兩(酒炒),益母草3錢,炮差1錢5分,青皮1錢5分,柴胡8分(炒),草蔻仁1錢(研),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 補血和解。主產(chǎn)后瘧疾,夾痰夾滯,寒熱不止。
用法用量 : 河、井水各半煎,露1宿,早服。3服全愈。如腹痛積瘀,惡露未清,加炒山楂3錢,酒炒元胡索3錢;如惡心,加灶心土5錢;如頭痛,加川芎2錢;如大便結,加桃仁泥3錢,酒洗紅花3錢;如作瀉,加車前子3錢;如胸口飽脹,加炒枳殼1錢5分;加熱盛,加青蒿3錢;如寒多,加入煨姜3錢、大棗3枚。
摘錄 : 《慈航集》卷下
當歸芍藥散
組成用法]
當歸10~20g、芍藥10~30g、川芎6~15g、茯苓10~30g、澤瀉10~30g、白術10~30g。上6味,共研細末為散,每服6g,酒和,日三次?;蛞运逯螅辗?。
[方證]
1.妊娠腹中急痛,或綿綿作痛。
2.頭重,眩暈,心悸,小便不利,頭面及足跗浮腫。
3.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濡細緩或有弦滑之象。
[現(xiàn)代應用]
1.廣泛用于婦科諸疾,凡產(chǎn)后、術后、更年期前后,妊娠期、哺乳期,體質較為虛弱,皆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先兆流產(chǎn)、習慣性流產(chǎn)、胎位不正、妊高癥,閉經(jīng)、更年期綜合征、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產(chǎn)后抑郁癥、乳腺小葉增生、不孕癥等。
2.以疼痛為應用目標,部位不局限于腹部,不拘男女,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膽囊炎、泌尿系結石并感染、腸梗阻、痛風、冠心病、心絞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三又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腸痙攣等。
3.皮膚或毛發(fā)異常,表現(xiàn)為膚色或黑或白,缺乏光澤,有色素沉著,少油脂,頭發(fā)干枯,易開又,易脫落,或紅或黃;口唇易干裂,甚則出血等,又如痤瘡、雀斑、凍瘡、急慢性濕疹、蕁麻疹、下肢靜脈曲張、疣、斑禿、脂溢性脫發(fā)、銀屑病等。
4.心衰水腫、腎病水腫、肝硬化腹水、腦外傷后綜合征(眩暈)、梅尼埃綜合征、腦血栓形成、過敏性鼻炎等見有水濕為患的疾病也可選用本方。
5.其他還用于治療高血壓病、低血壓、膀胱炎、前列腺增生、闌尾炎、痔瘡、老年性癡呆、運動性血尿、結膜炎等。
[經(jīng)驗參考]
本方被日本漢方醫(yī)稱為“婦人圣藥”而廣泛應用于婦科諸病,是血水同病的專方。女性盆腔炎常表現(xiàn)為腹痛、帶下多,可以視為血水同病的一種。如《岳美中醫(yī)案集》載用本方原方改湯劑治療慢性盆腔炎,癥見腹痛、白帶多、頭目眩暈。趙力維用本方治療附件炎49例,按照原方比例配成膠囊口服。結果痊愈34例,好轉ll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8%(湖北中醫(yī)雜志,1988;4:25)。謝春光等將本方制成膠囊治療痛經(jīng)90例,并與田七痛經(jīng)膠囊作對照,發(fā)現(xiàn)療效高于后者(中醫(yī)雜志,1989;8:23)。有人以本方加味治療胎位異常170例,結果轉胎率為80.6%,以妊娠29—36周內服用的成功率最高,且療效高于膝胸臥位(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7:7)。夏仲方用本方加桂枝治療妊娠晚期腹痛浮腫而尿閉,藥后4小時小便即通(遼寧中醫(yī)雜志,1988;11:3)。日本醫(yī)家還用本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chǎn)、妊娠中毒癥、不孕癥、更年期綜合征、子宮肌瘤等。
在今天的中醫(yī)臨床上,本方的應用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婦科病的范疇。如蔣運樣用本方化裁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聲帶肥厚、內耳眩暈(江蘇中醫(yī),1989;6:5);畢明義用本方改湯劑治療闌尾炎102例收效滿意(國醫(yī)論壇,1989;l:30);楊恒裕用本方加味治療黃褐斑235例,結果痊愈58例,顯效69例,有效87例,無效27例(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5:36)。大冢敬節(jié)認為本方無腹痛亦可用之,但惡心、嘔吐者不可用(《中醫(yī)診療要覽》)?!吨嗅t(yī)經(jīng)方在日本》載今西一郎對本方的應用經(jīng)驗是:用于臉色白或蒼白的虛弱者,與其說其中多是惡性貧血,毋寧說是由于水分代謝障礙而產(chǎn)生的血行障礙,看去像貧血樣,而且多自覺身體發(fā)冷。(不論男女,即其肌肉骨格軟弱,與氣候條件無關而體冷。)此外,還帶來自主系統(tǒng)神經(jīng)不安定癥。本方證是體質、內臟俱弱,但消化系統(tǒng)癥狀少。虛弱的婦女用之則暢血行、溫身體、改善皮膚組織,因此有人稱它為內服的美容藥。其實,大凡男女老幼臍旁至胸下攣急痛,婦人子宮痙痛,頭目眩暈、心悸、心下悸,肉膶筋惕(都是水氣為患),目赤痛(目赤,是水氣挾血上凌,日中粉紅色,不似暴發(fā)火眼之深紅色并腫,應細辨),面色萎黃,有貧血象,腰膝易冷,小便頻數(shù)或不利等疾病涉及血分和水分者都可以使用本方。
仲師有“血不利則為水”之言,具體到治療方劑,當歸芍藥散是最好的注腳?!把焕辈煌谘觯^之輕一層,名之“血滯”可能更好理解。仲師明言“婦人則經(jīng)水不通,經(jīng)為血”。所以“血不利”在婦人多有月經(jīng)方面的異常,:或痛經(jīng),或月經(jīng)前期、后期,或月經(jīng)過多、過少,或崩漏,閉經(jīng)等,在男子則有出血、手術、外傷、跌撲病史?!把焕麆t為水”的“水”字是泛指廣義的水氣:病,就本方證而言,當從藥物組成中尋找符合本方證特異性的癥狀,即見有眩悸、小便不利的茯苓證及頭重、冒的澤瀉證,心下部振水音或痞堅、大便不正常的白術證,婦人多見帶下或經(jīng)行泄瀉,男子多有小便不利或腳汗、陰囊潮濕的局部汗出證。本方證在仲景所給出的條文中當著眼的是“痛”字。當然,沒有疼痛的癥狀,也有應用當歸芍藥散的機會,但可以肯定地說痛癥在當歸芍藥散證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容易出現(xiàn)疼痛的癥狀。疼痛的部位不拘于“腹中”,舉凡頭、頸、胸、胃、腰、關節(jié)、皮膚、四肢都可以出現(xiàn)。疼痛的性質,或脹痛、或絞痛、或酸痛、或悶痛、或抽痛等,皆有可能。對本方證腹診的體會是:臍旁拘攣疼痛,有的推右側則移于左,推左則移于右,腹中如有物而非塊,屬血與水停滯。
仲景原方各藥劑量芍藥最大,川芎、洋瀉次之,當歸最少。臨證時當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斟酌:便結、不易出汗、膚癢色暗重用當歸;白芍既町止痛緩急,又可止血利水,性甚平和,除卻“胃氣弱,易動”見有便溏次多外,各種痛癥、血癥皆町增大劑量;川芎擅長止痛,但氣辛竄而散,用量過多體弱者易礙胎元,故妊娠宜慎用,一般以3~6g為宜;《本草蒙筌》云:“澤瀉多服雖則昏目,暴服亦能明日”,如有頭目眩暈重,重用洋瀉30~60g,但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在具體服法上,仲景原方為散并用酒和服,其用義在于有水濕之邪,用散不用湯防助紂為虐,與五苓散制劑同義。用酒送服,在于取其辛熱走竄行血之用,與白術散、當歸散服法同理。 日前臨床上一般改作湯劑,且不用酒,療效亦佳。但在辨證無誤的情況下,用湯劑無效時改作散劑,用酒送服,常有出入意外之效。本方常單獨使用,不必隨意添加藥物,即有捷效。也常與柴胡、半夏、桂枝、黃芪及其他當歸類方合用。若服后小便或如血色,大便或有下水者,系藥中病,是佳象,應堅持多服之。歷代醫(yī)家均認為后世名方逍遙散是從當歸芍藥散衍化而來,或者說逍遙散是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加減而成。用“氣血水”的理論來區(qū)別上述三方,四逆散屬于氣劑,當歸芍藥散屬于血水劑,逍遙散則為氣血水劑。三者的關系和演變一目了然。事實上,就筆者的經(jīng)驗,四逆散與當歸芍藥散合方較之逍遙散應用更廣泛,加減進退也更靈活。
[原文點睛]
婦人懷娠,廈中虧痛,當歸芍藥散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十七條)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兩、澤瀉半斤、白術四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注論精選]
曹穎甫:婦人懷孕,全恃養(yǎng)胎之血。因懷孕之故,周身氣血,環(huán)轉較遲,水濕不能隨之運化,乃停阻下焦而延及腹部,此即腹中痛所由來。方用芎、歸、芍以和血,并用茯苓、澤瀉、白術,以泄水而去濕,但令水濕去而血分調,痛自止。蓋治病必伏其所主。宿食腹痛,則治以承氣,得下則痛止;寒利腹痛,則治以四逆、理中,寒去則痛止;肝脾腹痛,則治以小建中,脾安則痛止;蛔蟲腹痛,則治以烏梅,蟲卜則痛止,皆不乏用止痛之藥。當歸芍藥散之治孕婦痛,亦猶是耳。吐多不識病原之醫(yī)士,乃有通治之方,而古法荒矣(《金匱發(fā)微》)。
尾臺榕堂:治產(chǎn)后下利、腹痛,小便不利,腰腳麻痹而無力者,或眼目赤痛;若下利不止,畏寒者加附子。若不下利,大便秘者加大黃;婦人經(jīng)斷,已三四月,診之,有腹中攣急,胎不應于手,或腹中痔痛,類血瘕,難決妊否者,用此方加大黃,則二便快利,不過十日,腹中松軟,若懷妊者,胎氣速張,又懷妊已累月,胎萎縮不長,腹中拘急者,宜用此方;眼目赤痛癥,其人心下有支飲,頭眩涕淚,腹拘急者,又宜此方;脫肛,腫痛出水不止者,有奇效(《類聚方廣義》)。
湯本求真:本方類似芎歸膠艾湯,其主治亦相似。所異者,彼有當歸、川芎之外,因有地黃、阿膠、艾葉,故止血作用頗有力。此僅有當歸、川芎,其作用比較微弱也。然反于處而含茯苓、術、澤瀉,故治冒眩、心悸+b下悸、肉惕、小便不利之特能。是以本方能奏效于腦、神經(jīng)、肌肉、心、腎、子宮等疾患也。腹證亦相酷似,然此證本因水毒停蓄,故腹部稍軟弱,而胃內必有停水,而他體部亦得認為停水之候,此其別也(《皇漢醫(yī)學》)。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當歸寄生湯的用法用量5摘錄附:1古籍中的當歸寄生湯 1拼音 dāng guī jì shēng tāng
2處方當歸 川芎 艾葉 白術各3克 人參 續(xù)斷 桑寄生 熟地黃各6克
3功能主治主氣血虧耗,虛熱內生,妊娠漏血,脈弦細者。
4當歸寄生湯的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時服。
5摘錄《廣嗣紀要》卷七
古籍中的當歸寄生湯 《濟陰綱目》:[卷之八胎前門·上]胎漏下血 上銼,水煎,食前溫服。一方加生地,入少酒煎。當歸寄生湯治妊娠胎漏,非時下血。當歸川芎艾葉白術(各一...
《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guī)(上)胎孕類]胎漏(二三) 安胎寄生湯(婦十九下血腰痛)當歸芍藥湯(婦十六急痛去血)《景岳全書》明張介賓公元1640年...
《女科經(jīng)綸》:[卷五產(chǎn)后證上]產(chǎn)后腰痛屬真氣虛 真氣虛,邪乘之,用當歸黃湯,或十全湯為主,佐以寄生湯,不應,十全湯加附子。慎齋按∶以上三條,序產(chǎn)后...
《婦人規(guī)》:[上卷胎孕類]胎漏論外方 桑寄生白術茯苓(各五分)甘草(一錢)上,水煎服。當歸芍藥湯(見《婦人規(guī)古方》)治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
《仁術便覽》:[卷一痛風]【羌活續(xù)斷湯】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瘧積的癥狀5瘧積的方藥治療6關于瘧疾7瘧疾分類8參考資料附:1治療瘧積的穴位2治療瘧積的方劑3治療瘧積的中成藥4瘧積相關藥物 1拼音 nuè jī
2英文參考 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0)]
3概述 瘧積為病證名[1]。即瘧母(見《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1]。又稱老瘧(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母瘧(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證》)、勞瘧(《證治要訣·瘧寒熱》)。瘧疾之一[2]。指瘧疾日久不愈,頑痰夾瘀,結于脅下所形成的痞塊[1]。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瘧積,瘧疾不善調理而成積,經(jīng)汗吐下日久,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腹,結為癥癖,堅痛,名為瘧母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瘧病不內外因證》:“亦有數(shù)年不差,百藥不斷,結成癥癖在腹脅,名曰老瘧,亦曰母瘧。”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p>
《證治要訣·瘧寒熱》:“久瘧,經(jīng)年累月,名曰瘧母,又名勞瘧,不宜十分攻之,所謂久瘧不治者是也?!?/p>
《丹溪心法·瘧》:“老瘧病,此系風暑于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
4瘧積的癥狀 瘧疾日久不愈,頑痰夾瘀,結于脅下所形成的痞塊[1]。
5瘧積的方藥治療 瘧積治宜軟堅散結,祛瘀化痰,可用鱉甲煎丸[備注]鱉甲煎丸(《金匱要略方論》):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干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葦、厚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鷹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治療。有氣血虧虛之癥候者,當配合八珍湯[備注]八珍湯(《正體類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姜、大棗或十全大補湯[備注]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荊局方》):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黃芪、肉桂等補益氣血,以虛實兼顧,扶正祛邪。[3]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張氏醫(yī)通》卷三:“瘧母者,頑痰夾血食而結為癥瘕,鱉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鱉甲蓬術桃仁……此金匱法也?!庇郑骸疤撊司茂?,時止時發(fā),芎歸鱉甲飲,不應,脾虛也,急用補中益氣加鱉甲;少食痞悶,胃虛也,四獸飲加鱉甲當歸蓬術肉桂。虛人瘧母,必用補益。蓋緣治之失宜,邪伏肝經(jīng),而脅下有塊,仍寒熱時作,不可以癖積治之,每見急于攻塊者,多致不救。久瘧不愈,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如無留滯,只宜補益?!?/p>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瘧積,瘧疾不善調理而成積,經(jīng)汗吐下日久,榮衛(wèi)虧損,邪氣伏藏脅腹,結為癥癖,堅痛,名為瘧母也。宜常山、鱉甲、三棱、蓬術、草果;方用十將軍丸、鱉甲丸、消癖丸?!?/p>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日:“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p>
《丹溪心法·瘧》:“老瘧病,此系風暑于陰分,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p>
6關于瘧疾 瘧疾(malaria[4][5])為病名[6][1]。見《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jīng)素問》稱瘧、痎瘧;《金匱要略方論》稱瘧病[1]。俗稱打擺子[6]。瘧疾是指感染瘧原蟲、瘴毒或風寒暑濕之氣,以往來寒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反復發(fā)作,日久脅下有痞塊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4][3]。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3]。發(fā)作時,寒熱往來的稱“正瘧”;但寒不熱的稱“牝瘧”;但熱不寒的稱“癉瘧”;熱多寒少的稱“溫瘧”;發(fā)于嶺南寒熱不清的稱“瘴瘧”;久瘧不愈脅下有痞塊的稱“瘧母”[7]。
瘧疾的治療除服用辨證用藥外,??杉佑贸I健⒉莨?、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針刺及穴位敷貼等[1][8]。針灸治療間日瘧,不僅能控制癥狀,而且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疾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xiàn)代醫(yī)學的瘧疾多屬本病正瘧范疇,有時也似溫瘧[7]。
詳見瘧疾條。
7瘧疾分類 因體質強弱有別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點、表現(xiàn)證候不同,大致分類如下[1][8]。
1.按臨床證候分類有風瘧、暑瘧、濕瘧、痰瘧、食瘧、寒瘧、溫瘧、風熱瘧等[1][8]。
2.按發(fā)病時間分類,有間日瘧、三日瘧、正瘧、子母瘧、夜瘧、鬼瘧、暴瘧、游瘧、老瘧、久瘧、陰瘧、陽瘧等[1][8]。
3.按誘發(fā)因素及流行特點分類,有勞瘧、虛瘧、瘴瘧、疫瘧等[1][8]。
4.以臟腑、經(jīng)絡分類有五臟瘧、三陽經(jīng)瘧、三陰瘧等[1][8]。
8
可以,有個湯劑叫當歸芍藥湯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白芍藥有養(yǎng)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效。當歸芍藥散具有養(yǎng)血調肝,健脾利濕,養(yǎng)血益脾等功效。
當歸芍藥湯主治婦人懷孕腹中絞痛和婦人腹中諸痛。婦女懷孕后,胎須血養(yǎng)。如血氣不足,陰承于陽,腎反晦土,脾郁不伸,中焦氣血不調,故產(chǎn)生急痛。方中以當歸養(yǎng)血;白芍益血緩急而止痛;茯苓、白術健脾化濕,扶助中運,并固胎元;澤瀉瀉其脾郁所滯之水濕,川芎辛竄舒達,以暢達欲伸之血氣,共達養(yǎng)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用于妊娠中毒癥療效較好,而孕婦血液濃縮,血液粘度增高,流動性下降,導致胎盤及各臟器微循環(huán)障礙是本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墒寡赫扯让黠@降低,但對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濃度無顯著影響。
通過看了上面的分享之后,大家對當歸芍藥湯的作用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尤其是對于妊娠中的女性來說,經(jīng)常喝一些當歸芍藥湯不僅可以有效的調理氣血,還可以促進胎兒的生長和發(fā)育,所以當歸芍藥湯是有較好的止痛安胎的作用,想要補血的女性也可以適量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07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當歸膏子
下一篇: 當歸芍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