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陳皮8分,半夏8分,茯苓8分,甘草8分,枳殼8分,大腹皮8分,紅花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防風6分,檳榔6分,黃耆6分,桔梗6分,青皮6分,烏藥6分,蘇木6分,枳實6分,黃芩6分,紫蘇6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 : 跌撲損傷,或從高墜下,以致瘀血流入臟腑,昏沉不醒,大小便秘;及木杖后瘀血內(nèi)攻肚腹,膨脹結胸,不食惡心,干嘔,大便燥結,已服行藥之后。
用法用量 : 用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2個,煎8分,不拘時服。
摘錄 : 《外科正宗》卷四
二術二陳湯--《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處方】蒼術(土炒)
白術(土炒)
半夏(滾水泡七次,姜制)
陳皮(去白)茯苓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主治嘔吐清水如注。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取150毫升,溫服。虛寒者,加人參、煨干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二術二陳湯--《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別名】蒼白二陳湯、二陳二術湯
【處方】蒼術(土炒)1錢,白術(土炒)1錢,半夏(滾水泡7次,姜制)1錢,陳皮(去白)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
【功能主治】健中燥濕。主治脾失健運,痰濕不化,嘔吐清水,頭痛。脾虛痰食不運。濕痰頭痛,脈弦細。
【用法用量】蒼白二陳湯(《證治匯補》卷八)、二陳二術湯(《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虛寒者,加人參、煨干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曲、砂仁。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脾虧,痰濕閉遏清陽,不能分布營衛(wèi)以奉上于頭,故頭痛經(jīng)久,已成頭風。蒼術燥濕強脾,兼擅升陽;白術助脾燥濕,力主健運;陳皮治生痰之由;茯苓滲濕,杜生痰之源;半夏燥濕化痰,兼醒脾胃;甘草調(diào)中緩逆,且和諸藥也;生姜煎服,使脾健氣調(diào),則痰濕自化,而清陽敷布,頭痛無不自止。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
二術二陳湯--《女科切要》卷二
【處方】白術、蒼術、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升麻、柴胡。
【功能主治】便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
胃 寒
氣候變涼,容易胃疼,不敢喝涼水,這種被很多人“熟視無睹”的老胃寒如果拖久了,到底要不要緊?能夠根治嗎?
臨床統(tǒng)計顯示,大約有3%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會轉變?yōu)槲赴?。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醫(yī)的理解診斷,幾乎都是胃寒、胃濕、胃瘀所致。
胃寒的臨床表現(xiàn):胃痛、嘔吐、大便溏泄、惡寒
明明身體表現(xiàn)為熱象:燒心、大便干結、心情容易煩躁,但為什么還是屬于胃寒,而且專家告訴大家,這還不是一般的胃寒,是胃寒發(fā)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才出現(xiàn)的癥狀。
接下來,黃院長將教大家判斷您屬于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胃寒,找到病根才能針對性調(diào)理。
胃寒大多是因為貪涼或者生活規(guī)律不好、熬夜多、壓力大導致,剛開始可能只是脾陽虛,繼續(xù)發(fā)展就會變成寒濕困脾證,形成瘀滯,最終變?yōu)闈駸崽N脾證。
層層遞進的三種胃寒狀態(tài),我們?nèi)绾螠蚀_辨認,對癥施治?
01
脾陽虛證
過食生冷,外寒直中,久而久之就會損傷脾陽。
癥狀: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
調(diào)理方法:二陳湯
(甘草、茯苓、姜半夏、陳皮),用藥謹遵醫(yī)囑。
黃院長提示:
如果是舌苔白膩、薄滑,在家可用 茯苓10克,薏米10克 熬粥喝。
02
寒濕困脾證
脾陽不振,導致濕邪內(nèi)盛。
癥狀:
脘腹痞悶脹痛、不思飲食、口中黏膩、大便溏泄、頭重如裹、肢體困倦沉重、面色晦黃。
調(diào)理方:升陽益胃湯(羌活、半夏、干姜、白術、獨活、黃芪),用藥謹遵醫(yī)囑。
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教授治療胃潰瘍秘方
藥材:
白術30克、蒲公英30克、山藥30克(克數(shù)加減因人而異)
03
濕熱蘊脾證
濕熱之邪蘊結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
癥狀:脘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溏泄、肢體重困、面目肌膚發(fā)黃。
調(diào)理方:化氣湯(石斛、大腹皮、香附、佛手、萊菔子、生白術、蒲公英),用藥謹遵醫(yī)囑。
01
健脾養(yǎng)胃丸
健脾養(yǎng)胃丸
是國家名老中醫(yī),北京中醫(yī)名師危北海老教授根據(jù)自己六十余年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效方。
健脾養(yǎng)胃丸已經(jīng)做成了成藥,一般吃一個月左右就能感到胃部癥狀明顯減輕。(注意一定要詢問醫(yī)師后遵醫(yī)囑服用。)
尤其這個季節(jié),天逐漸變涼,中老年朋友在家常常感到胃有不適,就可以用它來調(diào)理,可以 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消食化積。
【適用人群】
用于脾胃虛寒證人群
。癥常見胃院隱痛、喜溫喜按、咳吐清水、納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功能性消化不良。
除了口服的方劑和藥丸,黃院長還介紹了 調(diào)理脾胃的幾個穴位和應季 美食 ,讓我們在家就能養(yǎng)胃和胃,緩解胃寒不適。
02
養(yǎng)胃三穴
【神闕穴】
肚臍正中央
【中脘穴】
胸骨下跟肚臍連線的中點
【足三里】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約四指寬處
兩個手掌重疊,用掌心或者掌根放在穴位上,稍稍用力,
順時針40-50圈,逆時針40-50圈,每次按3-5分鐘,
以穴位感到溫熱、酸脹為宜。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覺前,處于安靜狀態(tài)的時候按比較好。
03
益脾潤燥時令菜:栗子雞
這道藥膳既可以溫胃健脾,又可以補氣養(yǎng)血。
食材:
土雞、板栗、當歸、陳皮
做法:
栗子肉,整只土雞,加涼水燉煮半小時;
放入當歸(約10克),繼續(xù)小火燉煮半小時;
最后放入陳皮(3克,約3-5片),繼續(xù)燉煮10分鐘即可。
【提醒】
需要清火的人群,可以將當歸改成少量石斛;想緩解腎虛,有尿頻、尿急的可加入5-10粒枸杞子。
【禁忌】
脾胃太熱,容易上火的人不要吃。
很多濕氣重的老人咳嗽痰多,到了冬季感冒流行的季節(jié),這一癥狀就更加明顯。中醫(yī)有哪些好的化痰方法?
中醫(yī)治療咳嗽痰多,不僅僅治療已有的痰,還會治療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痰?例如:中醫(yī)經(jīng)典《醫(yī)宗必讀》之中記載: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今天所科普的二陳湯就是其中代表處方。
二陳湯出自我國中醫(yī)經(jīng)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一共有6味中草藥,分別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以及生姜、烏梅。因其方中使用的半夏與橘紅均以年久、陳者為上品,因為年久的半夏與橘紅沒有過燥之弊,因此該處方就取名:二陳湯。二陳湯的主旨思想在于中醫(yī)認為:濕痰的病癥,大多是因為脾虛所造成,脾失健運則無法燥濕化痰,濕聚成痰,痰濕犯肺,則導致咳嗽痰多。
因此二陳湯之中使用半夏為君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的功效,橘紅為臣藥,可以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氣順則痰消。半夏與橘紅相輔相成,可以相互增加化濕燥痰的功效。茯苓為佐藥,可以燥濕健脾,以杜絕生痰的源頭,甘草為使藥,可以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方中的生姜和烏梅是為了防止藥物的副作用,生姜可以溫化痰飲,還可以減少半夏過于溫燥的副作用,而烏梅可以斂肺止咳,可以防止上述溫燥的藥物傷陰。上述六味中藥組成在一起,可以燥濕化痰,健脾利濕,又可以達到溫燥化痰而不傷陰的目的。
雖然二陳湯是在我國使用了上千年的經(jīng)典中成藥,并且不良反應很少,但是我們?nèi)匀徊唤ㄗh自行用藥,因為如果是咳嗽痰多較重,并且還有發(fā)熱的患者,我們建議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增加:蘇葉、前胡、荊芥,如果是肺熱咳黃痰的患者,我們建議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增加天南星,魚腥草,瓜蔞。而肺寒白痰的患者,則建議增加干姜、細辛、五味子。中醫(yī)因人而異,一人一方在基礎方劑的基礎上增加上述藥品可以適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上述的中藥的加減必須在您附近的公立醫(yī)院,由醫(yī)生望聞問切、明確癥狀之后再進行,這樣才可以既增加藥效,又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最后提示,如果是燥痰的患者以及陰虛血弱的患者,不建議使用二陳湯。因此我們建議在使用任何中藥之前,一定要咨詢醫(yī)生或藥師,千萬不要自行用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1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調(diào)中丸
下一篇: 調(diào)中二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