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干地黃煎

      中醫(yī)世家 2023-05-10 11:49:26

      干地黃煎

      別名 : 干地黃湯

      、地黃湯

      處方 : 干地黃5兩,桑根白皮(切)2升,芎5兩,桂心3兩

      ,人參3兩
      ,大麻仁1升(炒)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虛寒肺痿喘氣

      用法用量 : 干地黃湯(《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地黃湯(《普濟方》卷二十七)。

      注意 : 忌生蔥

      、蕪荑

      摘錄 : 《外臺》卷十引《刪繁方》

      妙香散簡介

      目錄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妙香散 2.1處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妙香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妙香散 3.1妙香散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妙香散的用法用量3.6備注3.7摘錄 4《局方》卷五(紹興續(xù)添方) 4.1方名4.2妙香散的別名4.3組成4.4功效4.5主治4.6妙香散的用法用量4.7制備方法4.8各家論述4.9附注 5《元和紀用經(jīng)》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妙香散的用法用量5.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妙香散 1拼音 miào xiāng sǎn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妙香散

      2.1處方

      麝香(別研)一錢,木香(煨)二兩半
      ,山藥(姜汁炙)
      、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
      、黃蓍
      、遠志(去心.炒),各一兩
      ;人參
      、桔梗、甘草(炙)
      ,各半兩
      ;辰砂(別研)三錢。

      2.2炮制

      上為細末

      2.3功能主治

      治男子
      、婦人心氣不足,志意不定
      ,驚悸恐怖
      ,悲憂慘戚,虛煩少睡
      ,喜怒不常
      ,夜多盜汗,飲食無味
      ,頭目昏眩
      。常服補益氣血,安神鎮(zhèn)心

      2.4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
      ,溫酒調(diào)服,不拘時候

      2.5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妙香散

      3.1妙香散的別名

      辰砂妙香散(《仁齋直指》卷十六)

      3.2處方

      麝香(別研)3克 木香(煨)75克 山藥(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黃耆 遠志(去心
      ,炒)各30克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15克 辰砂(別研)9克

      3.3制法

      上為細末

      3.4功能主治

      補氣寧神,行氣開郁
      。治心氣不足
      ,志意不定,驚悸恐怖
      ,悲憂慘戚
      ,虛煩少睡,喜怒無常
      ,夜多盜汗
      ,飲食無味,頭目昏眩
      ,夢遺失精

      3.5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溫酒調(diào)服
      ,不拘時候

      3.6備注

      方中山藥固腎澀精;人參
      、黃耆
      、甘草補心固氣;遠志
      、朱砂
      、茯神寧心安神;桔梗開肺氣
      ;木香舒肝脾
      ;麝香解郁結(jié)。諸藥合用
      ,具有益氣安神
      ,理氣開郁之功。

      3.7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4《局方》卷五(紹興續(xù)添方)

      4.1方名

      妙香散

      4.2妙香散的別名

      辰砂妙香散

      4.3組成

      麝香(別研)1錢
      ,木香(煨)2兩半
      ,山藥(姜汁炙)1兩,茯神(去皮
      、木)1兩
      ,茯苓(去皮,不焙)1兩
      ,黃耆1兩
      ,遠志(去心
      ,炒)1兩,人參半兩
      ,桔梗半兩
      ,甘草(炙)半兩,辰砂(別研)3錢

      4.4功效

      補益氣血
      ,安神鎮(zhèn)心。

      4.5主治

      心氣不足之驚悸
      ,失眠
      ,盜汗
      ,血汗
      ,舌衄,黃疸
      ,遺精
      ,溺血,淋濁
      ;婦女帶下
      ,產(chǎn)后譫狂,惡露不盡等

      4.6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溫酒調(diào)下,不拘時候

      4.7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4.8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少陰藥也。心
      ,君火也
      ,君火一動,相火隨之
      ,相火寄于肝膽
      ,腎之陰虛,則精不藏
      ,肝之陽強
      ,則氣不固,故精脫而成夢矣
      。山藥益陰清熱
      ,兼能澀精,故以為君
      ;人參
      、黃耆所以固其氣
      ,遠志、二茯所以寧其神
      ,神寧氣固
      ,則精自守其位矣,且二茯下行利水
      ,又以泄腎中之邪火也
      ;桔梗清肺散滯;木香疏肝和脾
      ;丹砂鎮(zhèn)心安神
      ,麝香通竅解郁,二藥又能辟邪
      ,亦所以治其邪感也
      ;加甘草者,用于交和于中也
      。是方不用固澀之劑
      ,但安神正氣,使精與神氣相依而自固矣
      。以安神利氣
      ,故亦治驚悸郁結(jié)。

      4.9附注

      辰砂妙香散(《直指》卷十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敝浮分吸S疸,用茵陳煎湯調(diào)下
      ;渴證
      ,用燈草、茯苓煎湯送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兜眯А分螇暨z,每服一匕
      ,虛者溫酒調(diào)下
      ,熱者麥門冬去心濃煎湯調(diào)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C枥ā钒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棗湯送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稖世K·女科》治產(chǎn)后心神顛倒
      ,以當歸、生干地黃煎湯調(diào)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峨s病源流犀燭》治血汗
      ,用金銀器煎湯調(diào)下,或蓮肉煎湯調(diào)下

      5《元和紀用經(jīng)》

      5.1方名

      妙香散

      5.2組成

      石蓮子1兩5錢(并皮碎之
      ,微炒令香,勿太過)
      ,丁香半兩

      5.3主治

      逆噫不透,及傷寒氣逆

      5.4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
      ,加至1兩匕,米飲調(diào)下

      5.5制備方法

      上為末

      古籍中的妙香散 《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三]遺精 損及中。食不運化

      。此非萸地膩膈
      。以及澀精可效。妙香散
      。許(十八)陰氣走泄遺精。務(wù)宜滋填塞固
      。今納谷...

      《雜病廣要》:[臟腑類]遺精 出

      ,或莖中出而癢痛,常如欲小便者
      ,并宜先用辰砂妙香散
      ,吞玉華白丹(用白石脂、牡蠣
      、陽起石
      、鐘乳),...

      《雜病廣要》:[諸血病]小便血 濟生》)或附子八味丸(按∶此即腎氣丸)

      ;或辰砂妙香散(按見和劑)和五苓散
      ,吞二項丸子。若小便自清
      ,...

      《雜病廣要》:[臟腑類]驚悸 《和劑》)

      、遠志丸(用遠志、茯神
      、益智)
      、酒調(diào)妙香散。(《要訣》)治驚悸
      ,必先以養(yǎng)心安神之劑
      ,隨后...

      《雜病廣要》:[臟腑類]赤白濁

      淺談生地黃的應(yīng)用

      【摘要】生地黃一藥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參與組方12方次,其中參與湯劑組方7方次,在這7個湯方中生地黃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黃湯,用了2斤,炙甘草湯中用了1斤,百合地黃湯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匱腎氣丸中,生地黃用量也高達8兩,其數(shù)量明顯大于方中其他藥物的用量

      ,這種重用生地黃配伍組方治療急病雜癥的方式方法。
      【關(guān)鍵詞】生地黃中藥
      [別名]芐(《爾雅》)
      ,地髓(《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原生地(《本草正義》),干生地(《中藥志》)
      ,懷地黃(河南)
      ,蜜罐花根。
      [來源]生地黃
      ,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列為上品。因其色黃
      ,質(zhì)重下沉
      ,故名。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塊根
      。我國大部地區(qū)皆有生產(chǎn)
      ,主產(chǎn)于河南溫縣、博愛
      、武陟
      、孟縣、泌陽等地
      。一般以河南產(chǎn)量大
      、質(zhì)量好,為四大“懷藥”之一
      。多為栽培
      ,也有野生。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
      ,除去蘆頭
      、須根及泥沙,鮮用
      ;或?qū)⒌攸S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
      。前者習(xí)稱“鮮地黃”,后者習(xí)稱“生地黃”或“干地黃”
      。切厚片
      ,生用。
      [商品規(guī)格]鮮地黃以粗壯
      、色紅黃者為佳
      ;干地黃以塊大、體重
      、斷面烏黑色者為佳

      按《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規(guī)定:本品總灰分不得過6.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1
      、[藥性]甘、苦
      ,寒
      。歸心、肝
      、腎經(jīng)

      2、[功效]清熱涼血
      ,養(yǎng)陰生津

      3、[應(yīng)用]
      3.1 熱入營血
      、斑疹吐衄本品甘寒質(zhì)潤
      ,苦寒清熱,入營分
      、血分
      ,為清營、涼血
      、止血之要藥
      。用于溫?zé)岵崛霠I血,壯熱煩渴
      ,神昏舌絳,常與水牛角
      、玄參等同用
      ,如《溫病條辨》清營湯;若血熱妄行
      ,吐血衄血
      ,斑疹紫黑,常與水牛角
      、赤芍
      、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若血熱吐衄便血
      ,崩漏下血,血色鮮紅
      ,亦可與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配用,如《婦人良方》四生丸
      ;若血分熱盛
      ,吐血脈數(shù),又可與牡丹皮
      、焦山梔
      、三七等配伍,如《醫(yī)學(xué)心悟》生地黃湯

      3.2 陰虛內(nèi)熱
      、潮熱盜汗本品甘寒質(zhì)潤,入腎經(jīng)
      ,又能滋陰降火

      用于溫病后期,余熱未盡
      ,邪伏陰分
      ,夜熱早涼,舌紅脈數(shù)者
      ,常與鱉甲
      、青蒿、知母等同用
      ,如《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若陰虛火旺,盜汗不止
      ,多與黃柏
      、黃芪、浮小麥等配用
      ,如《景岳全書》生地黃煎
      ;若勞瘵陰虛,骨蒸勞熱
      ,可與丹皮
      、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如《古今醫(yī)統(tǒng)》地黃膏
      ;若肺陰虧損,虛勞干咳
      ,咽燥咯血
      ,常與人參、茯苓、白蜜同用
      ,如《洪氏集驗方》瓊玉膏

      3.3 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本品甘寒質(zhì)潤
      ,又具清熱養(yǎng)陰
      、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熱病傷陰
      ,口干咽燥
      ,煩渴多飲,常與玉竹
      、麥冬
      、沙參同用,如《溫病條辨》益胃湯
      ;用于肺熱津傷
      ,煩渴多飲,多與天花粉
      、黃連
      、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
      ;若暑熱傷陰
      ,腎水不能上濟,而口渴引飲
      ,則與黃連
      、烏梅、阿膠等同用
      ,如《溫病條辨》連梅湯
      ;用于陰虛內(nèi)熱的消渴證,口渴多飲
      ,可與山藥
      、黃芪、山茱萸等配用
      ,如《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滋膵飲;若溫病傷津
      ,大便燥結(jié)
      ,咽干口渴,常與玄參
      、麥門冬同用
      ,如《溫病條辨》增液湯。
      4、[用法用量]煎服
      ,10~30g
      ,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5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
      ,腹?jié)M便溏
      ,胸膈多痰者慎用。

      6
      、[鑒別用藥]生地黃包括鮮地黃和干地黃兩種
      ,均有清熱、涼血
      、養(yǎng)陰的功效
      。但鮮地黃苦重于甘,其氣大寒
      ,清熱涼血作用較為突出
      ;而干地黃甘重于苦,益陰養(yǎng)血功效較佳
      。故急性熱病
      ,熱入營血,以鮮者為好
      ;慢性陰虛內(nèi)熱的病證
      ,以干者為宜。
      7
      、[藥論]
      7.1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折跌絕筋
      ,傷中,逐血痹
      ,填骨髓
      ,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
      ,除痹
      。生者尤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7.2 《本草經(jīng)疏》:“干地黃
      ,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吧攸S性大寒,凡產(chǎn)后惡食作瀉,呈見發(fā)熱惡露作痛
      ,不可用
      ,用則泄不止。胃氣者
      ,后天元氣之本也
      ,胃困則飲食不運,精血不生
      ,虛熱何自而退
      ,故并當歸忌之。凡見此證
      ,宜多加炮姜
      、桂心、人參必自愈
      。凡陰虛咳嗽
      ,內(nèi)熱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見脾胃薄弱
      ,大便不實
      ,或天明腎泄,產(chǎn)后泄瀉
      ,產(chǎn)后不食
      ,俱禁用生地黃、當歸
      ,誤則同于前轍
      ,慎之。凡胸膈多痰
      ,氣道不利
      ,升降窒塞,藥宜通不宜滯
      ,湯液中禁入地黃
      。”
      7.3 《本經(jīng)逢原》:“干地黃
      ,內(nèi)專涼血滋陰
      ,外潤皮膚榮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
      。戴元禮曰
      ,陰微陽盛,相火熾強
      ,來乘陰位,日漸煎熬,陰虛火旺之癥
      ,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
      。浙產(chǎn)者,專于涼血潤燥
      ,病人元氣本虧
      ,因熱邪閉結(jié),而舌干焦黑
      ,大小便秘
      ,不勝攻下者。用此于清熱藥中
      ,通其秘結(jié)最佳
      ,以其有潤燥之功,而無滋膩之患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7.4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地黃,專于補血
      ,血補則陰氣得和而無枯燥拘牽之疾矣
      。古方只有干地黃、生地黃
      ,從無用熟地黃者
      。熟地黃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溫補腎經(jīng)藥中
      ,頗為得宜
      ,若于湯劑及養(yǎng)血涼血等方,甚屬不合
      。蓋地黃專取其性涼而滑利流通
      ,熟則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矣
      。又仲景《傷寒》一百十三方
      ,惟復(fù)脈用地黃。蓋傷寒之病
      ,邪從外入最忌滋滯
      ,即使用補,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
      ,否則邪氣向里
      ,必有遺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參 考 文 獻
      [1] 馬繼興.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輯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51,194.
      [2] 鄒潤安.本經(jīng)疏證[M].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8.55.
      [3] 張山雷.本草正義[M].福州:福建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6.15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8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歸
      、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