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甘草(半生半熟)半兩,礬石灰半兩,人中白半兩,密陀僧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反花瘡。
用法用量 : 入童子小便半盞,以微灰火熬,用竹篦攪成膏。取涂瘡上,日3-5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二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補益心陽。
癥狀:治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功能:溫補心陽,驅(qū)胸中寒。
組成: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以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三餐后服用)。
炙甘草湯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fù)脈。
主治: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jié)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zhì)干而瘦小者。2.虛勞肺癥。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脈虛數(shù)。(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fēng)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jié)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組成: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黃(50克) 阿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養(yǎng)生導(dǎo)讀: 的別稱較多,有國老、美草、蜜草、甜草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經(jīng)。生用偏涼,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用偏溫,能散表寒,補中益氣。還善于調(diào)和藥性,解百藥之毒,同熱藥用之可解熱,同寒藥用之可除寒,補而不峻,瀉而不速。其趨向可內(nèi)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勢,堪稱藥中之良相。在中醫(yī)界有“十方九草”、“無草不成方”之說,可見甘草應(yīng)用之廣。
一、甘草的與。
1、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用于,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甘草有廣泛的醫(yī)療。其最常見的用途包括減輕呼吸困難,如感冒,喉痛,支氣管炎,過敏,甚至肺結(jié)核,這是因為它具有祛痰的。由于其溶解粘液的特性,因此越來越多的應(yīng)用于現(xiàn)代咳嗽糖漿中。它還是口腔和胃潰瘍的常規(guī)。此外,甘草還被認(rèn)為有傾瀉劑的。這種草藥還可以作為抗毒藥物治療帶狀皰疹和眼,口腔或。
3、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y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zhì)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有良好;甘草制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xì)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潰瘍和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4、甘草有助于減少經(jīng)前綜合癥和絕經(jīng)期癥狀。除了這些以外,它還可以防止發(fā)生高血鉀或提高血液中鉀的水平,因為鉀處于這兩種極端情況引起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容易導(dǎo)致心臟驟停,甚至死亡。然而,不建議大劑量服用甘草,因為甘草含有的化合物會引起低鉀血癥和增加血壓的問題。
5、甘草次酸對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鹽、甘草次酸鈉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
甘草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方。
1、甘草蜜棗湯。
蜜棗10枚,生甘草。將蜜棗、生甘草放入沙鍋內(nèi),加水2碗,煎煮至1碗(約毫升),去渣飲服,每日2次。此湯補中益氣、潤肺止咳,適用于咳嗽、咽干喉痛及肺結(jié)核咳嗽等。
2、綠豆甘草湯。
綠豆100克,生甘草。上2味加水適量,文火煎煮,任意飲用。此湯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作用,夏季可作為清涼飲料。
3、甘麥大棗湯。
生甘草,大棗10枚(擘,去核),小麥。將上3味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至小麥開花,去大棗即可食用。此湯益氣養(yǎng)血、清心安神,是治療婦女臟躁及更年期綜合征的良方,凡心煩易躁、,甚至哭笑無常,或五心煩熱、多言亂語者,均可服用。
4、甘桔湯(《傷寒論》)。
生甘草,桔梗,加沙糖少許,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濾汁。再加水煎煮,濾汁。將兩次藥汁混合,頻頻飲用。此湯清熱解毒、利咽止咳,可以作為教師、演員等人的利咽飲料,亦可減輕急的臨床癥狀。
5、。
炙甘草、生地、黨參、阿膠、桂枝、麥冬、麻仁、生姜、大棗6枚。水煎服。本方為治療心律失常的著名方劑,適用于氣陰不足所引起的脈結(jié)代癥,癥見心悸氣短,咽干舌燥,肺虛干咳,舌苔偏少、干燥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7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甘草流浸膏
下一篇: 甘草滑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