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芩半兩(去黑心),柴胡半兩(去苗),山梔子仁半兩,烏梅(去核)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甘草(炙)1分。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傷寒后變成勞瘧,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用童子小便1盞半,入桃、柳尖各7個,生姜1棗大,拍碎,豉半合,同浸1宿,平旦煎至7分,去滓,入生地黃汁1合,攪勻,更煎1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三十三
[FS:CONTENT_START]
肝風
某內(nèi)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甘酸之屬宜之。(肝陰虛)
生地 阿膠 牡蠣 炙草 萸肉炭
王陽挾內(nèi)風上巔。目昏耳鳴不寐。肝經(jīng)主病。
熟地炙 炙龜甲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苓 旱蓮草 女貞子
曹 (三二)辛寒清上。頭目已清。則知火風由臟陰而起。剛藥必不見效。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qū)熱。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 阿膠 天冬 元參 川斛 小黑豆皮
陳 (四五)操持煩勞。五志陽氣。挾內(nèi)風上擾清空。頭眩耳鳴。目珠痛。但身中陽化內(nèi)風。非發(fā)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用辛甘化風方法。乃是補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圓肉 歸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貞子
陸 (四二)肝風陽氣。乘陽明之虛上冒。牙肉腫痛。議和陽熄風。
生地 阿膠 牡蠣 天冬 茯神 川斛 旱蓮草 女貞子
凌交節(jié)病變??偸翘摪Y。目泛舌強。脊背不舒。溲淋便澀。皆腎液不營。肝風乃張。當宗河間濁藥輕服。名曰飲子。
熟地(五錢) 咸蓯蓉(八錢) 炒杞子(三錢) 麥冬(二錢) 云苓(一錢半) 川石斛(三錢)生沙苑(一錢) 石菖蒲(一錢) 遠志肉(四分) 飲子煎法。
胡緩肝潤血熄風。
制首烏 杞子 歸身 冬桑葉 三角胡麻 柏子仁 茯神 天冬 黑 豆皮 蜜丸。
某高年水虧。肝陽升逆無制。兩脅 如熱。則火升面赤。遇煩勞為甚。宜養(yǎng)肝陰和陽為法。
九蒸何首烏(四兩) 九蒸冬桑葉(三兩) 徽州黑芝麻(三兩) 小黑 豆皮(三兩) 巨勝子(二兩即胡麻) 浸淡天冬(去心一兩)真北沙參(二兩) 柏子仁(一兩半去油) 云茯神(二兩) 女貞實(二兩)
上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錢。開水送。
張 (氏)肝陽虛風上巔。頭目不清。陽明脈空。腰膝酸 。議養(yǎng)血熄風。
菊花炭 熟首烏 牛膝炭 枸杞子炭 黑 豆 茯神
沈沖氣左升。當鎮(zhèn)肝攝腎。(肝腎陰虛)
地黃 阿膠 萸肉 淡菜 茯苓
丁 (四三)因縈思擾動五志之陽。陽化內(nèi)風。變幻不已。夫陽動莫制。皆臟陰少藏。自覺上實下虛。法當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味濃以填之。偏寒偏熱。烏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神 青鹽 鱉甲膠 龜版膠 即溶膠為丸。
朱 (嫗)心中熱辣。寤煩不肯寐。皆春令地氣主升。肝陽隨以上擾。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癇痙之慮。
生地 阿膠 生白芍 天冬 茯神 小黑 豆皮
程 (氏)伏暑深秋而發(fā)。病從里出。始如瘧狀。熱氣逼迫營分。經(jīng)事不當期而來。舌光如鏡。面黯青晦。而胸痞隱痛。正氣大虛。熱氣內(nèi)閉。況乎周身皆痛。衛(wèi)陽失和極矣。先擬育陰驅(qū)熱。肝風不旋。不致痙厥。五日中不興風波??赏虬?。
生地 阿膠 天冬 麥冬 麻仁 生牡蠣
金 (女)溫邪深入營絡。熱止。膝骨痛甚。蓋血液傷極。內(nèi)風欲沸。所謂劇則螈 。痙厥至矣??偸窍麑Э嗪<狡錈嶂?。獨不慮胃汁竭。肝風動乎。擬柔藥緩絡熱熄風。
復脈湯去參姜麻仁 生鱉甲湯煎藥。
王 (氏)痛從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貫于心胸。若平日經(jīng)來帶下。其癥亦至。此素稟陰虧。沖任奇脈空曠。凡春交。地中陽氣升舉。虛人氣動隨升。絡血失養(yǎng)。諸氣橫逆。面赤如赭[FS:PAGE]。饑不欲食。耳失聰。寤不成寐。陽浮。脈絡交空顯然。先和陽治絡。
細生地 生白芍 生鱉甲 生龜甲 生虎骨 糯稻根煎藥送滋腎丸(一錢半)
又 前用滋腎丸。痛緩。面浮跗腫。血氣俱乏。內(nèi)風泛越。經(jīng)言風勝則動。濕勝則腫。陰虛多熱之質(zhì)。議先用虎潛丸。每服四錢。四服。
某 (五三)下元水虧。風木內(nèi)震。肝腎虛。多驚恐。非實熱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 清阿膠 天冬 杞子 菊花炭 女貞實
胡久病耳聾。微嗆喉中不甚清爽。是陰不上承。陽挾內(nèi)風。得以上侮清空諸竅。大凡肝腎宜潤宜涼。龍相寧。則水源生矣。
人參(一錢秋石一分化水拌烘干同煎) 鮮生地(三錢) 阿膠(一錢) 淡菜(三錢) 白芍(一錢) 茯神(一錢半)
又 陰虛液耗。風動陽升。雖諸恙皆減。兩旬外大便不通。斷勿欲速。惟靜藥補潤為宜。照前方去白芍。加柏子仁。
又 大便兩次頗逸。全賴靜藥益陰之力。第納食未旺。議與胃藥。
人參 茯神 炒麥冬 炙甘草 生谷芽 南棗
又 緩肝益胃。
人參 茯神 生谷芽 炙甘草 木瓜 南棗
周怒動肝風。筋脹脅板。喉痹。
阿膠 天冬 柏子仁 牡蠣 小麥
吳脈弦小數(shù)。形體日瘦。口舌糜碎。肩背掣痛。肢節(jié)麻木。膚腠瘙癢。目眩暈耳鳴。已有數(shù)年。此屬操持積勞。陽升。內(nèi)風旋動。爍筋損液。古謂壯火食氣。皆陽氣之化。先擬清血分中熱。繼當養(yǎng)血熄其內(nèi)風。安靜勿勞。不致痿厥。(陽升血熱)
生地 元參 天冬 丹參 犀角 羚羊角 連翹 竹葉心(丸方) 何首烏 生白芍 黑芝麻 冬桑葉 天冬 女貞子茯神 青鹽
某 (嫗)脈右虛左數(shù)。營液內(nèi)耗。肝陽內(nèi)風震動。心悸眩暈少寐。(心營熱)
生地 阿膠 麥冬 白芍 小麥 茯神 炙草
吉 (三五)心悸蕩漾。頭中鳴。七八年中頻發(fā)不止。起居飲食如常。此肝膽內(nèi)風自動。宜鎮(zhèn)靜之品。佐以辛泄之味。
如枕中丹。(風陽擾神)
王 (氏)驚悸。微腫。內(nèi)風動也。
人參 龍骨 茯神 五味 煨姜 南棗
曹肝膽陽氣。挾內(nèi)風上騰不熄。心中熱。驚怖多恐。進和陽鎮(zhèn)攝方法。
龜甲 龍骨 牡蠣 茯神 石菖蒲 遠志
又 神識略安。夜不得寐。胸臍閑時時閃爍欲動。乃內(nèi)風不熄也。進補心法。
生地 丹參 元參 茯神 棗仁 遠志 菖蒲 天冬 麥冬 桔梗 朱砂
王 (氏)神呆不語。心熱煩躁。因驚而后。經(jīng)水即下。肉腠刺痛。時微痞。頭即搖。肝風內(nèi)動。變痙厥之
象(血去陽升)
小川連 黃芩 阿膠 牡蠣 秦皮
陳 (嫗)虛風麻痹。清竅阻塞。(風陽阻竅)
天麻 鉤籐 白蒺藜 甘菊 連翹 桑枝
包(嫗)右太陽痛甚。牙關(guān)緊閉。環(huán)口牽動。咽喉如有物阻。乃陽升化風。肝病上犯陽絡。大便欲閉。
議用龍薈丸。每服二錢。
又 肝風阻竅。脈象模糊。有外脫之危。今牙關(guān)緊。咽痹不納湯水。雖有方藥。難以通關(guān)。 當刮指甲末。略以溫湯調(diào)灌。倘得關(guān)開。再議他法。另以蘇合香擦牙。
鄭 (三九)脈右弦。頭脹耳鳴火升。此肝陽上郁。清竅失司。
細生地 夏枯草 石決明 川斛 茯神 桑葉
&[FS:PAGE]nbsp; 陳夏季陽氣暴升。煩勞擾動。致內(nèi)風上阻清竅???舌強。呵欠。機竅阻痹不靈。脈數(shù)。舌胎。忌投溫散。乃司氣所致。非表邪為病也。(絡熱竅痹)
犀角 羚羊角 郁金 菖蒲 膽星 鉤籐 連翹 橘紅 竹瀝 姜汁
又 清絡得效?;痫L無疑。忌投剛燥。
犀角 羚羊 郁金 菖蒲 連翹 生地 元參 廣皮 竹瀝 姜汁
又 脈數(shù)面赤。肝風尚動。宜和陽熄風。
鮮生地 元參 羚羊角 連翹 菖蒲根 鮮銀花 麥冬
汪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頓食面頗多。病來倉猝。乃少陰腎臟陰陽不續(xù)。厥陰肝風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來。聲音不出。乃機竅不靈。治法以固護正氣為主。宣利上焦痰熱佐之。若地冬養(yǎng)陰。陰未驟生。徒使壅滯在脘。急則治標。古有諸矣。挨過十四十五日。冀有轉(zhuǎn)機。(痰熱阻竅)
人參 半夏 茯苓 石菖蒲 竹瀝 姜汁
江 左脅中動躍未平。猶是肝風未熄。胃津內(nèi)乏。無以擁護。此清養(yǎng)陽明最要。蓋胃屬腑。腑強不受木火來侵。病當自減。與客邪速攻。純虛重補迥異。(肝胃陰虛) 酸棗仁湯去[FS:CONTENT_END]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diào)劑,是古代醫(yī)家經(jīng)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jīng)過煎煮制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的種類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記住它們嗎?下面由我給你帶來關(guān)于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一、解表劑 1、麻黃湯--干媽貴姓
(炙甘草 麻黃 桂枝杏仁)
2、桂枝湯--大勺炒姜汁
(大棗 芍藥 甘草 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湯--皇帝嘗百草 細心防穿胸槍
(黃芩 生地黃 蒼術(shù) 白芷 甘草 細辛 防風 川芎 羌活)
4、香蘇散--扶蘇批草
(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甘草 )
5、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
(芍藥 干姜 五味子 麻黃 炙甘草 細辛 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陳庚借錢去百草園
(陳皮 桔梗 荊芥 白前 ** 百部甘草 紫箢)
7、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草根更俏
(荊芥子 牛蒡子薄荷 銀花 竹葉 豆豉 甘草 蘆根 桔梗 連翹)
8、桑菊飲--荷葉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 桑葉 杏仁 菊花 甘草 蘆根 桔梗 連翹)
9、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樣)
10、柴葛解肌湯--欽差搶劫時 只要姜棗草根
(黃芩 柴胡 羌活 桔梗 石膏 白芷 芍藥 生姜 大棗 甘草 葛根)
11、升麻葛根湯--麻哥要草
(升麻 葛根 芍藥甘草)
12、敗毒散--獨身生活更幸福 何止錢財少
(獨活 人參 生姜 羌活 桔梗 川芎 茯苓 薄荷 枳殼前胡 柴胡 甘草)
13、參蘇飲--目前只辦富姐申訴陳根打姜草
(木香 前胡 枳殼 半夏 茯苓 桔梗 人參 紫蘇葉 陳皮葛根 大棗 生姜 甘草)
14、加減崴蕤湯--玉竹姐為何早操吃蔥
(玉竹 桔梗 東白薇 薄荷 大棗 炙甘草 淡豆豉 生蔥白)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二、瀉下劑 1、大承氣湯--小黃識譜
(芒硝 大黃 枳實厚樸)
2、大黃牡丹湯--大人忙擔冬瓜
(大黃桃仁 芒硝 牡丹皮 冬瓜子)
3、大陷胸湯--大陷胸湯誰大笑
(甘遂 大黃 芒硝)
4、大黃附子湯--細心大夫
(細辛大黃 附子)
5、溫脾湯--黃夫人當家炒姜忙
(大黃 附子 人參 當歸 ** 甘草干姜 芒硝)
6、麻子仁丸--樸實媽要黃杏蜜
(厚樸 枳實 麻子仁 芍藥 大黃 杏仁 蜂蜜 )
7、濟川煎--智者騎馬,從容西歸
(枳殼 澤瀉 ** 升麻肉蓯蓉 牛膝 當歸)
8、十棗湯--甘愿著急
(甘遂 芫花 大棗 大戟)
9、黃龍湯--肖大人識譜當炒姜棗根
(芒硝大黃 人參 枳實 厚樸 當歸 甘草 生姜 大棗 桔梗)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三、和解劑 1、小柴胡湯--生芹菜炒大蝦仁
(生姜 黃芩 柴胡 甘草 大棗 半夏 人參)
2、大柴胡湯--秦皇只要半壺棗醬
(黃芩 大黃 枳實 芍藥 半夏 柴胡 大棗 生姜)
3、蒿芩清膽湯--皇陵青竹,半壁植皮
(黃芩 茯苓 青蒿 竹茹 半夏 碧玉散 枳殼 陳皮)
4、達原飲--后母要冰炒黃果仁
(厚樸 知母 芍藥 檳榔 甘草 黃芩 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藥
(柴胡 甘草 枳實 芍藥)
6、逍遙散--齡少才當干,逍遙逐江河
(茯苓 白芍 柴胡 當歸 甘草 ** 白術(shù) 燒生姜 薄荷)
7、痛瀉要方--豬皮少縫
(白術(shù) 陳皮 白芍 防風)
8、半夏瀉心湯--秦蓮嬸炒棗拌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甘草 大棗 半夏 干姜)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四、清熱劑 1、白虎湯--師母炒米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2、竹葉石膏湯--草人半夜賣米糕
(甘草 人參 半夏 竹葉 麥冬 粳米 石膏)
3、清營湯--瞧皇帝住西單賣銀元
(連翹 黃連 生地 竹葉 犀角 丹參 麥冬 銀花 元參)
4、犀角地黃湯--單腳掃地
(丹皮 犀角 芍藥 生地)
5、黃連解毒湯--百子練琴
(黃柏 梔子 黃連 黃芩)
6、清瘟敗毒飲-- 十母親住西草原,接連巧生赤皮子
(石膏 知母 黃芩 竹葉 犀角 甘草 元參 桔梗川連 連翹 生地 赤芍 丹皮 梔子)
7、涼膈散--住黃山大忙敲草核
(竹葉 黃芩 山梔子 大黃 芒硝 連翹 甘草 薄荷 )
8、普濟消毒飲--黃牛白馬聯(lián)合巧耕陳草根,勝元胡
(黃芩 牛蒡子 白僵蠶 馬勃 黃連 薄荷 連翹 桔梗陳皮 甘草 板藍根 生麻 元參 柴胡)
9、防風通圣散--黃媽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擺渡歸金石橋
(大黃 黃麻 滑石 薄荷 梔子 黃芩 白術(shù)甘草 防風 芒硝 桔梗 川芎 白芍 ** 當歸 荊芥 石膏 連翹)
10、仙方活命飲--賈母造房,沒花金銀,只要陳甘歸鄉(xiāng)
(穿山甲 貝母 皂角刺 防風 沒藥 天花粉 金銀花白芷 赤芍藥 陳皮 甘草 當歸 乳香)
11、導赤散--草地牧主
(甘草 生地 木通 竹葉)
12、龍膽瀉肝湯--皇帝通知龍龜卸柴草車
(黃芩 生地 木通 梔子 龍膽草 當歸 澤瀉 柴胡 甘草車前子)
13、左金丸-- 昨進黃魚
(“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為6:1”)
14、葦莖湯--冬桃已萎
(冬瓜子 桃仁 薏苡仁 葦莖)
15、瀉白散--趕白骨精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16、清胃散--生母當皇帝
(升麻 牡丹皮 當歸 黃連 生地)
17、玉女煎--師弟賣母牛
(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
18、葛根黃芩黃連湯--秦蓮割草
(黃芩 黃連 葛根 甘草)
19、芍藥湯--草官要秦香蓮當大兵
(甘草 官桂 芍藥 黃芩 木香 黃連 當歸 大黃 檳榔)
20、白頭翁湯--百翁練琴
(黃柏 白頭翁 黃連 秦皮)
21、青蒿鱉甲湯--慶賈母誕生
(青蒿 鱉甲 知母 丹皮 生地)
22、清骨散--知青澆草,地鱉胡飲
(知母 青蒿 秦艽 甘草 地骨皮 鱉甲 胡黃連 銀柴胡)
23、當歸六黃湯--弟弟騎白龜練琴
(生地 熟地 黃芪 黃柏 當歸 黃連 黃芩)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五、祛暑劑 1、清絡湯--河邊西瓜和絲瓜不如豬心金銀扁豆花
(荷葉邊 西瓜脆衣 絲瓜絡 竹葉心 金銀花 扁豆花)
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
(厚樸 香薷 炒白扁豆)
3、新加香薷飲--香花逗俏猴
(香薷 銀花 扁豆花 連翹 厚樸)
4、六一散--六一拾草
(滑石與甘草用量比為6:1)
5、桂苓甘露散--憨豬倌責令豬羔滑竿
(寒水石 豬苓 官桂 澤瀉 茯苓 白術(shù) 石膏 滑石 甘草)
6、清暑益氣湯--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
(石斛 知母 西洋參 竹葉 麥冬 黃連 西瓜脆衣 荷梗 甘草粳米)
中藥方劑快速記憶歌訣六、溫里劑 1、理中丸--草人趕豬
(甘草 人參 干姜白術(shù))
2、小建中湯--姜姨要草棗汁
(生姜 飴糖 芍藥 甘草 大棗 桂枝)
3、大建中湯--姜姨任教
(生姜 飴糖 人參 蜀椒)
4、吳茱萸湯--烏江找人
(吳茱萸 生姜 大棗 人參)
5、四逆湯--將干父子
(干姜 甘草 附子)
6、回陽救逆湯--陳夫人下令炒五香醬豬肉
(陳皮 附子 人參 半夏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麝香 干姜白術(shù) 肉桂)
7、當歸四逆湯--肝大的同志要當心
(甘草 大棗 ** 通草桂枝 芍藥 當歸 細辛)
8、黃芪桂枝五物湯--姜只要大旗
(生姜 桂枝 芍藥 大棗 黃芪)
9、陽和湯--皇帝將生貴嬌子
(麻黃 熟地 姜炭 生甘草 肉桂 鹿角膠 白芥子)
您好,內(nèi)容如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學習更多內(nèi)容可以來百通看一下哦!
一、解表劑
1.麻黃湯→干媽貴姓(炙甘草、麻黃、桂枝、杏仁)
2.桂枝湯→大勺炒姜汁(大棗、芍藥、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湯→皇帝嘗百草,細心防穿胸槍(黃芩、生地黃、蒼術(shù)、白芷、甘草、細辛、防風、川芎、羌活)
4.香蘇散→扶蘇批草(香附子、紫蘇葉、陳皮、甘草)
5.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芍藥、干姜、五味子、麻黃、炙甘草、細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陳庚借錢去百草園(陳皮、桔梗、荊芥、白前、百部、甘草、紫箢)
7.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草根更俏(荊芥子、牛蒡子、薄荷、銀花、竹葉、豆豉、甘草、蘆根、桔梗、連翹)
8.桑菊飲→荷葉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葉、杏仁、菊花、甘草、蘆根、桔梗、連翹)
9.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樣)
10.柴葛解肌湯→欽差搶劫時,只要姜棗草根(黃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藥、生姜、大棗、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湯→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藥、甘草)
12.敗毒散→獨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錢財少(獨活、人參、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殼、前胡、柴胡、甘草)
13.參蘇飲→目前只辦富姐申訴陳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殼、半夏、茯苓、桔梗、人參、紫蘇葉、陳皮、葛根、大棗、生姜、甘草)
14.加減崴蕤湯→玉竹姐為何早操吃蔥(玉竹、桔梗、東白薇、薄荷、大棗、炙甘草、淡豆豉、生蔥白)
二、瀉下劑
1.大承氣湯→小黃識譜(芒硝、大黃、枳實、厚樸)
2.大黃牡丹湯→大人忙擔冬瓜(大黃、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
3.大黃附子湯→細心大夫(細辛大黃、附子)
4.溫脾湯→黃夫人當家炒姜忙(大黃、附子、人參、當歸、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樸實媽要黃杏蜜(厚樸、枳實、麻子仁、芍藥、大黃、杏仁、蜂蜜)
6.濟川煎→智者騎馬,從容西歸(枳殼、澤瀉、升麻、肉蓯蓉、牛膝、當歸)
7.十棗湯→甘愿著急(甘遂、芫花、大棗、大戟)
8.大陷胸湯→大陷胸湯誰大笑(甘遂、大黃、芒硝)
三、和解劑
1.小柴胡湯→生芹菜炒大蝦仁(生姜、黃芩、柴胡、甘草、大棗、半夏、人參)
2.大柴胡湯→秦皇只要半壺棗醬(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半夏、柴胡、大棗、生姜)
3.蒿芩清膽湯→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黃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殼、陳皮) 4.達原飲→后母要冰炒黃果仁(厚樸、知母、芍藥、檳榔、甘草、黃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藥(柴胡、甘草、枳實、芍藥)
6.逍遙散→齡少才當干,逍遙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當歸、甘草、白術(shù)、燒生姜、薄荷)
7.痛瀉要方→豬皮少縫(白術(shù)、陳皮、白芍、防風)
8.半夏瀉心湯→秦蓮嬸炒棗拌姜(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大棗、半夏、干姜)
四、清熱劑
1.白虎湯→師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葉石膏湯→草人半夜賣米糕(甘草、人參、半夏、竹葉、麥冬、粳米、石膏)
3.清營湯→瞧皇帝住西單賣銀元(連翹、黃連、生地、竹葉、犀角、丹參、麥冬、銀花、元參)
4.犀角地黃湯→單腳掃地(丹皮、犀角、芍藥、生地)
5.黃連解毒湯→百子練琴(黃柏、梔子、黃連、黃芩)
6.清瘟敗毒飲→十母親住西草原,接連巧生赤皮子(石膏、知母、黃芩、竹葉、犀角、甘草、元參、桔梗、川連、連翹、生地、赤芍、丹皮、梔子)
7.涼膈散→住黃山大忙敲草核(竹葉、黃芩、山梔子、大黃、芒硝、連翹、甘草、薄荷)
8.普濟消毒飲→黃牛白馬聯(lián)合巧耕陳草根,勝元胡(黃芩、牛蒡子、白僵蠶、馬勃、黃連、薄荷、連翹、桔梗、陳皮、甘草、板藍根、生麻、元參、柴胡)
9.防風通圣散→黃媽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擺渡歸金石橋(大黃、黃麻、滑石、薄荷、梔子、黃芩、白術(shù)、甘草、防風、芒硝、桔梗、川芎、白芍、當歸、荊芥、石膏、連翹)
10.仙方活命飲→賈母造房,沒花金銀,只要陳甘歸鄉(xiāng)(穿山甲、貝母、皂角刺、防風、沒藥、天花粉、金銀花、白芷、赤芍藥、陳皮、甘草、當歸、乳香)
11.導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葉)
12.龍膽瀉肝湯→皇帝通知龍龜卸柴草車(黃芩、生地、木通、梔子、龍膽草、當歸、澤瀉、柴胡、甘草、車前子)
13.左金丸→昨進黃魚(“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為6:1”)
14.葦莖湯→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葦莖)
15.瀉白散→趕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
16.清胃散→生母當皇帝(升麻、牡丹皮、當歸、黃連、生地)
17.玉女煎→師弟賣母牛(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18.葛根黃芩黃連湯→秦蓮割草(黃芩、黃連、葛根、甘草)
19.芍藥湯→草官要秦香蓮當大兵(甘草、官桂、芍藥、黃芩、木香、黃連、當歸、大黃、檳榔) 20.白頭翁湯→百翁練琴(黃柏、白頭翁、黃連、秦皮)
21.青蒿鱉甲湯→慶賈母誕生(青蒿、鱉甲、知母、丹皮、生地)
22.清骨散→知青澆草,地鱉胡飲(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鱉甲、胡黃連、銀柴胡)
23.當歸六黃湯→弟弟騎白龜練琴(生地、熟地、黃芪、黃柏、當歸、黃連、黃芩)
五、祛暑劑
1.清絡湯→河邊西瓜和絲瓜不如豬心金銀扁豆花(荷葉邊、西瓜脆衣、絲瓜絡、竹葉心、金銀花、扁豆花)
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樸、香薷、炒白扁豆)
3.新加香薷飲→香花逗俏猴(香薷、銀花、扁豆花、連翹、厚樸)
4.六一散→六一拾草(滑石與甘草用量比為6:1)
5.桂苓甘露散→憨豬倌責令豬羔滑竿(寒水石、豬苓、官桂、澤瀉、茯苓、白術(shù)、石膏、滑石、甘草)
6.清暑益氣湯→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參、竹葉、麥冬、黃連、西瓜脆衣、荷梗、甘草、粳米)
六、溫里劑
1.理中丸→草人趕豬(甘草、人參、干姜、白術(shù))
2.小建中湯→姜姨要草棗汁(生姜、飴糖、芍藥、甘草、大棗、桂枝)
3.大建中湯→姜姨任教(生姜、飴糖、人參、蜀椒)
4.吳茱萸湯→烏江找人(吳茱萸、生姜、大棗、人參)
5.四逆湯→將干父子(干姜、甘草、附子)
6.回陽救逆湯→陳夫人下令炒五香醬豬肉(陳皮、附子、人參、半夏、茯苓、甘草、五味子、麝香、干姜、白術(shù)、肉桂)
7.當歸四逆湯→肝大的同志要當心(甘草、大棗、通草、桂枝、芍藥、當歸、細辛)
8.黃芪桂枝五物湯→姜只要大旗(生姜、桂枝、芍藥、大棗、黃芪)
9.陽和湯→皇帝將生貴嬌子(麻黃、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膠、白芥子)
七、補益劑
1.四君子湯→夫人趕豬(茯苓、人參、甘草、白術(shù))
2.參苓白術(shù)散→沙夫人一早要接編百草簾(砂仁、茯苓、人參、薏苡仁、大棗、山藥、桔梗、扁豆、白術(shù)、干草、蓮子肉)
3.補中益氣湯→麻人趕豬,虎皮當旗(升麻、人參、甘草、白術(shù)、柴胡、陳皮、當歸、黃芪)
4.生脈散→生脈散救“無脈人”(五味子、麥冬、人參)
5.玉屏風散→房主棄屏風(防風、白術(shù)、黃芪)
6.完帶湯→白人蒼山批草藥糊癤子(白術(shù)、人參、蒼術(shù)、山藥、陳皮、甘草、芍藥、柴胡、黑芥穗、車前子)
7.四物湯→弟擺船歸(熟地、白芍、川芎、當歸)
8.當歸補血湯→騎龜(黃芪、當歸)
9.歸脾湯→大龍草原牧豬,奇人神算將歸(大棗、龍眼肉、甘草、遠志、木香、白術(shù)、黃芪、人參、茯神、酸棗仁、生姜、當歸)
10.八珍湯→兄弟當大將,要夫人趕豬(川芎、熟地、當歸、大棗、生姜、芍藥、茯苓、人參、甘草、白術(shù))
11.灸甘草湯→弟清早教草人賣芝麻醬(生地、清酒、大棗、阿膠、甘草、人參、麥冬、桂枝、麻仁、生姜)
12.六味地黃丸→漁夫單要熟蟹(山茱萸、茯苓、丹皮、山藥、熟地、澤瀉)
13.左歸丸→愚弟要牛狗兔鹿龜(山茱萸、熟地、山藥、牛膝、枸杞、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
14.大補陰丸→風致白龜駐地(蜂蜜、知母、黃柏、龜板、豬脊髓、熟地)
15.一貫煎→麥地練狗當殺(麥冬、生地、川楝子、枸杞、當歸、沙參)
16.腎氣丸→貴子腹瀉單要黃魚(桂枝、附子、茯苓、澤瀉、丹皮、山藥、干地黃、山茱萸)
17.右歸丸→獨育狗鹿兔,當?shù)匾毁F(杜仲、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膠、菟絲子、當歸、熟地、山藥、附子、肉桂)
18.地黃飲子→貴婦從遠東赴滬地,將嘗大巴魚何味(官桂、附子、肉蓯蓉、遠志、賣門冬、茯苓、石斛、熟地、生姜、菖蒲、大棗、巴戟天、山茱萸、薄荷、五味子)
19.龜鹿二仙膠→人騎鹿龜(人參、枸杞、鹿角、龜板)
20.七寶美髯丹→烏龜騎牛拎只兔(何首烏、當歸、枸杞、牛膝、赤白茯苓、補骨脂、菟絲子)
八、固澀劑
1.牡蠣散→騎馬賣牡蠣(黃芪、麻黃根、小麥、牡蠣)
2.九仙散→烏梅喪母無人管,速叫九仙去借款(烏梅、桑白皮、貝母、五味子、人參、罌粟殼、阿膠、桔梗、款冬花)
3.真人養(yǎng)臟湯→穆桂英擋住草蔻要何人(木香、肉桂、罌粟殼、當歸、白術(shù)、甘草、肉豆蔻、白芍藥、訶子、人參)
4.四神丸→棗將骨肉喂魚(大棗、生姜、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
5.金鎖固精丸→龍母臉欠圓(龍骨、牡蠣、蓮須、芡實、沙苑蒺藜)
6.桑螵蛸散→自家人常孤身飄蕩(遠志、龜甲、人參、菖蒲、龍骨、茯神、桑螵蛸、當歸)
7.固沖湯→探騎母龍背,潛航筑山海(棕櫚炭、黃芪、煅牡蠣、煅龍骨、五倍子、茜草、白杭芍、白術(shù)、山萸肉、海螵蛸)
8.易黃湯→要十車黃果(山藥、芡實、車前子、黃柏、白果)
九、安神劑
1.朱砂安神丸→朱砂敢當皇帝(朱砂、甘草、當歸、黃連、生地)
2.天王補心丹→田夫潔身早跪地,但愿賣豬五百只(天門冬、茯苓、桔梗、人參、酸棗仁、當歸、生地、丹參、元參、麥門冬、朱砂、五味子、柏子仁、遠志)
3.酸棗仁湯→令母熊找草(茯苓、知母、川芎、酸棗仁、甘草)
4.甘麥大棗湯→組成同方名(甘草、小麥、大棗)
十、開竅劑
1.安宮牛黃丸→雄兵勤練射犀牛,只欲珍珠金箔衣(雄黃、冰片、黃芩、黃連、麝香、犀角、牛黃、山梔、郁金、珍珠、朱砂、金箔衣)
2.紫雪→肖二四十元二角炒四箱生金砂(“肖二”樸硝、硝石、“四十”石膏、滑石、磁石、寒水石、元參、“二角”犀角、羚羊角、甘草、“四箱”麝香、丁香、沉香、青木香、升麻、黃金、朱砂)
3.至寶丹→龍虎射殺雄牛,安帶金銀角(龍腦、琥珀、麝香、朱砂、雄黃、牛黃、安息香、玳瑁、金箔、銀箔、犀角)
4.蘇合香丸→傻朱熹就想筆和龍(朱砂、白術(shù)、犀角、“就想”青木香、香附、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蘇合香、熏陸香、篳茇、訶黎勒、龍腦)
十一、理氣劑
1.越鞠丸→父子唱川曲(香附、梔子、蒼術(shù)、川芎、神曲)
2.枳實薤白桂枝湯→止瀉后食瓜(桂枝、薤白、厚樸、枳實、瓜蔞)
3.半夏厚樸湯→夏侯將復蘇(半夏、厚樸、生姜、茯苓、蘇葉)
4.金鈴子散→金鈴懸壺(金鈴子、玄胡)
5.厚樸溫中湯→幕后炒醬豆腐皮(木香、厚樸、甘草、干姜、草豆蔻仁、茯苓、陳皮)
6.天臺烏藥散→八子回鄉(xiāng),木屋請賓喝高粱酒(巴豆、川楝子、小茴香、木香、烏藥、青皮、檳榔、高良姜、酒)
7.暖肝煎→小狗無肉,鈴鐺響(小茴香、枸杞、烏藥、肉桂、茯苓、當歸、沉香)
8.蘇子降氣湯→蘇子葉找肉脯盛夏歸草湖(蘇子、蘇葉、大棗、肉桂、厚樸、生姜、半夏、當歸、甘草、前胡)
9.定喘湯→桑叔炒白果黃杏拌麻花(桑白皮、蘇子、甘草、白果、黃芩、杏仁、半夏、麻黃、款冬花)
10.小半夏湯→盛夏喝小半夏湯(生姜、半夏)
11.旋覆代赭湯→將干瞎找戴花人(生姜、甘草、半夏、大棗、代赭石、旋覆花、人參)
12.橘皮竹茹湯→姜大人煮皮草(生姜、大棗、人參、竹茹、橘皮、甘草)
13.丁香柿蒂湯→湘江市人(丁香、生姜、柿蒂、人參)
十二、理血劑
1.桃核承氣湯→盲干黃桃汁(芒硝、甘草、大黃、桃仁、桂枝)
2.血府逐瘀湯→俏桃紅穿柴草要當牛耕地(枳殼、桃仁、紅花、川芎、柴胡、甘草、芍藥、當歸、牛膝、桔梗、生地)
3.通竅活血湯→兇桃紅吃蔥姜喝香棗酒(川芎、桃仁、紅花、赤勺、老蔥、生姜、麝香、大棗、黃酒)
4.膈下逐瘀湯→五靈兄桃紅母胡吃香草烏龜殼(五靈脂、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玄胡、赤芍、香附、甘草、烏藥、當歸、枳殼)
5.少腹逐瘀湯→顏回要官熊赤子歸浦江(延胡索、小茴香、沒藥、官桂、川芎、赤芍、五靈脂、當歸、蒲黃、干姜)
6.身痛逐瘀湯→活靈龍?zhí)忧卮?,紅牛要歸附曹(羌活、五靈脂、地龍、桃仁、秦艽、川芎、紅花、牛膝、沒藥、當歸、香附、甘草)
7.補陽還五湯→當?shù)貎慈顺旨t旗(當歸、地龍、川芎、桃仁、赤勺、紅花、黃芪)
8.復元活血湯→柴貴人山樓打草(柴胡、當歸、桃仁、穿山甲、瓜蔞根、大黃、甘草)
9.七厘散→朱紅兒沒乳攝冰雪(朱砂、紅花、兒茶、沒藥、乳香、麝香、冰片、血竭)
10.溫經(jīng)湯→熊皮貴,無人要,冬將夏,草當澆(川芎、牡丹皮、桂枝、吳茱萸、人參、芍藥、麥冬、生姜、半夏、甘草、當歸、阿膠)
11.生化湯→將干逃歸川(干姜、甘草、桃仁、當歸、川芎)
12.失笑散→黃磷失效(蒲黃、五靈脂)
13.桂枝茯苓丸→貴人服丹藥(桂枝、桃仁、茯苓、牡丹皮、芍藥)
14.鱉甲煎丸→別家驕郎紫峰行,桃仁貴婦牡丹亭,半夏秦君笑賣扇,浙江后人圍藥湖(鱉甲、阿膠、蜣螂、紫葳、蜂巢、桃仁、桂枝、鼠婦、牡丹、葶藶、半夏、黃芩、川軍、赤硝、瞿麥、烏扇、蟄蟲、干姜、厚樸、人參、石葦、芍藥、柴胡)
15.十灰散→大雞蛋黃和小雞毛,總值百錢(大薊炭、丹皮炭、大黃炭、荷葉炭、小薊炭、茅根炭、棕櫚炭、山梔炭、側(cè)柏炭、茜草炭)
16.咳血方→海帶和瓜子(海粉、青黛、訶子、瓜簍仁、梔子)
17.小薊飲子→拾草節(jié),侄子歸,竹地撲通捉小雞(滑石、甘草、藕節(jié)、梔子、當歸、竹葉、生地、蒲黃、木通、小薊)
18.槐花散→百歲之槐(側(cè)柏葉、荊芥穗、枳殼、槐花)
十三、治風劑
1.川芎茶調(diào)散→草熊戴新戒指,嗆風喝茶(甘草、川芎、細辛、荊芥、白芷、羌活、防風、薄荷、清茶)
2.大秦艽湯→秦皇拎槍逐二弟獨歸川藥房制席草膏(秦艽、黃芩、茯苓、羌活、白術(shù)、生地、熟地、獨活、當歸、川芎、芍藥、防風、白芷、細辛、甘草、石膏)
3.小活絡丹→二烏龍沒乳難活(川烏、草烏、地龍、沒藥、乳香、天南星)
4.牽正散→蠶服全蝎(白僵蠶、附子、全蝎)
5.玉真散→防止駙馬搶南星(防風、白芷、附子、天麻、羌活、南星)
6.消風散→謹防饞牛通倉庫,十畝草地歸胡媽(荊芥、防風、蟬蛻、牛蒡子、木通、蒼術(shù)、苦參、石膏、知母、甘草、生地、當歸、胡麻)
7.羚角鉤藤湯→領(lǐng)狗上草地,主婦少背菊(羚羊角、鉤藤、桑葉、甘草、生地、竹茹、茯神、白芍、川貝、菊花)
8.鎮(zhèn)肝熄風湯→天涯少草龍牡戀,牛鬼折姻緣(天冬、麥芽、白芍、甘草、龍骨、牡蠣、川楝子、懷牛膝、龜板、生赭石、茵陳、元參)
9.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教絕技伏神擒牛眾致意(天麻、鉤藤、夜交藤、石決明、桑寄生、茯神、黃芩、牛膝、杜仲、梔子、益母草)
10.大定風珠→賈母五弟要歸,阿媽買草雞(鱉甲、生牡蠣、五味子、干地黃、芍藥、龜板、阿膠、麻仁、麥冬、炙甘草、雞子黃)
十四、治燥劑
1.杏蘇散→蘇杏姐將找陳夏領(lǐng)草支前(蘇葉、杏仁、桔梗、生姜、大棗、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殼、前胡)
2.桑杏湯→傻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參、貝母、梔皮、香豉、桑葉、杏仁、梨皮)
3.清燥救肺湯→失業(yè)人胡麻仁,賣芭蕉炒杏仁(石膏、桑葉、人參、胡麻仁、麥冬、枇杷葉、阿膠、甘草、杏仁)
4.增液湯→玄生賣地(玄參、麥冬、生地)
5.麥門冬湯→夏大人賣炒米(半夏、大棗、人參、麥冬、甘草、粳米)
6.益胃湯→玉帝賣砂糖(玉竹、生地、麥冬、沙參、冰糖)
7.養(yǎng)陰清肺湯→玄生賣貨單少河北草(玄參、生地、麥冬、丹皮、白芍、薄荷、貝母、甘草
8.百合固金湯→弟弟賣草藥,百元皆歸母(生地、熟地、麥冬、甘草、芍藥、百合、元參、桔梗、當歸、貝母)
十五、祛濕劑
1.平胃散→姜棗草皮厚豬不吃(生姜、大棗、甘草、陳皮、厚樸、蒼術(shù))
2.藿香正氣散→陳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蘇白蜘蛛(陳皮、桔梗、茯苓、半夏、大腹皮、甘草、厚樸、藿香、大棗、生姜、紫蘇、白芷、白術(shù))
3.茵陳蒿湯→茵陳治黃(茵陳蒿、梔子、大黃)
4.八正散→黃山邊區(qū)等通滑草車(大黃、山梔、扁蓄、瞿麥、燈心草、木通、滑石、甘草、車前子)
5.三仁湯→三人后半夜通話(“杏仁、白寇仁、薏苡仁”、厚樸、半夏、竹葉、白通草、滑石)
6.甘露消毒丹→秦香蓮飛石射陳,石菖蒲搏斗被捅(黃芩、藿香、連翹、飛滑石、射干、茵陳、石菖蒲、薄荷、白豆蔻、川貝母、木通)
7.連樸飲→廉頗只吃拌鹵脯(川連、厚樸、焦梔、香豉、半夏、蘆根、石菖蒲)
8.當歸拈痛湯→陳媽葛母嘗甘苦,租槍防身當擒白蟹(茵陳、升麻、葛根、知母、蒼術(shù)、甘草、苦參、豬苓、羌活、防風、人參、當歸、黃芩、白術(shù)、澤瀉)
9.二妙散→二妙藏黃柏(蒼術(shù)、黃柏)
10.五苓散→領(lǐng)貴婦擇白豬(豬苓、桂枝、茯苓、澤瀉、白術(shù))
11.豬苓湯→謝玲玲滑跤(澤瀉、豬苓、茯苓、滑石、阿膠)
12.防已黃芪湯→草房黃找白漿(甘草、防己、黃芪、大棗、白術(shù)、生姜)
13.五皮散→扶桑講沉浮(茯苓皮、桑白皮、生姜皮、陳橘皮、大腹皮)
14.苓桂術(shù)甘湯→組成同方劑名(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
15.真武湯→珠江富少林(白術(shù)、生姜、附子、芍藥、茯苓)
16.實脾散→夫婦棗煮草姜,生瓜果脯香檳(附子、茯苓、大棗、白術(shù)、甘草、干姜、生姜、木瓜、草果、厚樸、木香、檳榔)
17.萆薢分清飲→巫醫(yī)比唱(烏藥、益智、川萆薢、石菖蒲)
18.羌活勝濕湯→高兄瘋蠻搶活干(藁本、川芎、防風、蔓荊子、羌活、獨活、炙甘草)
19.獨活寄生湯→情人細心獨寄貴藥,杜兄放牛歸伏草地(秦艽、人參、細辛、獨活、桑寄生、肉桂心、芍藥、杜仲、川芎、防風、牛膝、當歸、茯苓、甘草、干地黃)
十六、祛痰劑
1.二陳湯→陳夏領(lǐng)草莓醬(陳橘紅、半夏、茯苓、炙甘草、烏梅、生姜)
2.溫膽湯→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棗、枳實、甘草、橘皮)
3.茯苓丸→夏令將滯銷(半夏、茯苓、生姜、枳殼、風化樸硝)
4.清氣化痰丸→陳皮杏仁拌黃瓜實難服(陳皮、杏仁、半夏、黃芩、瓜蔞皮、枳實、膽南星、茯苓)
5.小陷胸湯→黃連下樓(黃連、半夏、瓜蔞)
6.滾痰丸→大秦誠實(大黃、黃芩、沉香、礞石)
7.貝母瓜蔞散→陳母拎蔞接花粉(陳橘紅、貝母、茯苓、瓜蔞、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湯→組成同方劑名
9.三子養(yǎng)親湯→三子來借書(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
10.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夏伏天煮姜棗炒橘紅(半夏、茯苓、天麻、白術(shù)、生姜、大棗、甘草、橘紅)
11.定癇丸→丹麥殺聲常鳴,陳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遠歇(丹參、麥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陳皮、甘草、半夏、天南星、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貝母、竹瀝、僵蠶、遠志、全蝎)
十七、消食劑
1.保和丸→神父下山敲沉鑼(神曲、茯苓、半夏、山楂、連翹、陳皮、蘿卜子)
2.枳實導滯丸→責令白實勤練黃曲(澤瀉、茯苓、白術(shù)、枳實、黃芩、黃連、大黃、神曲)
3.木香檳榔丸→俏郎清晨牽牛,香婦白臉牧黃鵝(枳殼、檳榔、青皮、陳皮、牽牛、香附、黃柏、黃連、木香、大黃、莪術(shù)
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清熱藥
一、概述
1.分類、功效與主治病癥清熱藥根據(jù)其性能,主要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虛熱五類。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清虛熱的作用。其中清熱瀉火藥主治氣分實熱證及臟腑火熱證,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證,清熱涼血藥主治血熱證,清熱解毒藥主治熱毒證,清虛熱藥主治虛熱證。
2.配伍方法使用清熱藥,首先要辨別熱證的虛實。若里熱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氣血兩燔者,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虛者,應兼以滋陰;里熱積滯者,當配以瀉下;兼脾胃虛弱者,應輔以補脾。
3.使用注意本類藥物多寒涼,易傷脾胃,故脾胃氣虛,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藥物宜化燥傷陰,熱證傷陰或陰虛患者慎用;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禁用清熱藥;使用本類藥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二、清熱瀉火藥
1.石膏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應用】
(1)溫熱病氣分實熱證。本品甘寒,清熱瀉火力強,并能除煩止渴,為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熱的.要藥。治溫病氣分實熱證,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肺熱喘咳證。本品善清肺熱,常與麻黃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湯。
(3)胃火牙痛、頭痛、實熱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與升麻、黃連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頭痛,可與川芎同用。
(4)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濕斂瘡。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宜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2.知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應用】
(1)熱病煩渴。善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常與石膏同用,如白虎湯二經(jīng)氣分實熱的要藥。
(2)肺熱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潤肺燥,能治肺熱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熱。本品滋陰降火,常與黃柏相須為用,如知柏地黃丸。
(4)內(nèi)熱消渴。治陰虛內(nèi)熱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湯。
(5)腸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參,如增液湯。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 溏 者不宜使用。
【比較】石膏與知母二藥,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常用于溫病氣分實熱證及肺熱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強,重在清瀉火熱,并偏重于清瀉肺胃實火,常用于肺熱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還能收斂生肌;知母則滋陰潤燥力強,重在滋潤肺、胃、腎陰,常用于陰虛火旺證。
3.蘆根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肺 癰 吐膿;熱淋澀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瘡瘍腫毒。此外用于中期引產(chǎn)。
5.淡竹葉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口瘡尿赤,熱淋澀痛。
6.梔子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應用】
(1)熱病心煩。本品清瀉三焦火邪而除煩,每與淡豆豉合用,如梔子豉湯。
(2)濕熱黃疸。常與茵陳、大黃合用,如茵陳蒿湯。
(3)血淋澀痛。常配車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熱吐衄:配黃芩、黃連、黃柏同用,治療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
(5)目赤腫痛。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如梔子湯。
(6)火毒瘡瘍??膳c金銀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 溏 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
【應用】
(1)目赤腫痛,頭痛 眩 暈,目珠夜痛??蓡斡?,也可配伍應用。
(2) 瘰疬 , 癭 瘤??蓡斡眉宸蛉藦头接?。
(3)乳 癰 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
8.決明子
【功效】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主治病證】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頭痛 眩 暈;腸燥便秘。
三、清熱燥濕藥
1.黃芩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用】
(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 痢 等。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jié)駸帷?/p>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實熱,可單用或入復方。
(3)血熱吐衄。用治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黃,如大黃湯。
(4) 癰 腫瘡毒。常與黃連、梔子同用,如黃連解毒湯。
(5)胎動不安。有清熱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黃連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用】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長于清中焦邪熱,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與吳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濕熱瀉 痢 。為治療瀉 痢 的要藥,與木香同用以調(diào)氣行滯,如香連丸;或配葛根、黃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連湯。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本品瀉火解毒力強,可用治多種熱毒病證。善清心經(jīng)實火,可治心火亢盛證。
(4) 癰 腫癤瘡,目赤牙痛。治胃火熾盛牙痛,可與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證,常與麥冬等同用。
(6)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3.黃柏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應用】
(1)濕熱帶下,熱淋澀痛。本品尤長于清瀉下焦?jié)駸?。常用治濕熱帶下、熱淋?/p>
(2)濕熱瀉 痢 ,黃疸。善除大腸濕熱以治 痢 ,配白頭翁、黃連等,如白頭翁湯。
(3)濕熱腳氣,痿證。治濕熱下注,足膝腫痛等證,常配蒼術(shù)、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本品長于清相火,退虛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3)瘡瘍腫毒,濕疹瘙癢。內(nèi)服外用均可。
【比較】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于多種濕熱與熱毒病證。但黃芩善清上焦熱邪,并善清肺熱,用于肺熱咳嗽證,兼能涼血止血、清熱安胎,可用于血熱出血與胎熱不安等證;黃連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尤強,并善清中焦熱邪,并善瀉心火、清胃火,為治心、胃火熱證常用之品;黃柏善清下焦熱邪,多用于下焦?jié)駸嶙C,并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證。
4.龍膽草
【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主治病證】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 痢 ,止帶,明目。
6.苦參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病證】濕熱瀉 痢 、便血、黃疸;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濕熱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 藜 蘆。
7.白鮮皮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四、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應用】
(1) 癰 腫 疔 瘡。為治一切內(nèi) 癰 外 癰 的要藥。還可用治腸 癰 、肺 癰 。
(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經(jīng)熱邪,透熱達表,常與連翹相須為用,如銀翹散。也善清心、胃熱毒,有透營轉(zhuǎn)氣之功,如清營湯。
(3)熱毒血 痢 。本品有清熱解毒,涼血,止 痢 之效。單用濃煎有效,或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2.連翹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熱。
【應用】
(1) 癰 腫瘡毒, 瘰疬 痰核。本品有“瘡家圣藥”之稱。
(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本品長于清心火,散上焦風熱,常與銀花等相須為用,如銀翹散。
(3)熱淋澀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較】金銀花與連翹二藥,均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常相須為用,治療 癰 腫瘡毒、外感風熱與溫病初起。但金銀花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并能涼血止 痢 ,還可用于熱毒血 痢 證;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能消 癰 散結(jié),為“瘡家圣藥”,并可治 瘰疬 痰核。
3.穿心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4.大青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應用】
(1)熱入營血,溫毒發(fā)斑。本品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瘡,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腫。
5.板藍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病證】外感發(fā)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 痄 腮,丹毒, 癰 腫瘡毒。
6.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主治病證】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咽痛口瘡,火毒瘡瘍;咳嗽胸痛,痰中帶血;暑熱驚癇,驚風抽搐。
【用法用量】內(nèi)服1.5~3g。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外用適量。
7.貫眾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
【主治病證】風熱感冒,溫毒發(fā)斑;血熱出血,蟲疾。
8.蒲公英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應用】
(1) 癰 腫 疔 毒,乳 癰 內(nèi) 癰 。為清熱解毒、消 癰 散結(jié)之佳品,為治療乳 癰 要藥??芍?癰 腫 疔 毒、腸 癰 、肺 癰 和咽喉腫痛。
(2)熱淋澀痛,濕熱黃疸。治黃疸可配茵陳、梔子等,治熱淋可配金錢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
【主治病證】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淋濁帶下,濕疹瘙癢; 癰 腫瘡毒。
11.魚腥草
【性味歸經(jīng)】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 癰 排膿,利尿通淋。
【應用】
(1)肺 癰 吐膿,肺熱咳嗽。本品以清肺熱見長,又具消 癰 排膿之功,故為治療肺 癰 之要藥。還可用治肺熱咳嗽。
(2)熱毒瘡 癰 。常與蒲公英、金銀花同用。
(3)濕熱淋證??膳c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應用】
(1)咽喉腫痛。本品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治咽喉腫痛常用之品。可與黃芩、馬勃等配伍應用。
(2)痰盛咳喘。常與桑白皮、桔梗配伍應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虛便 溏 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病證】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14.馬勃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15.白頭翁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 痢 。
【應用】
(1)熱毒血 痢 。本品為治熱毒血 痢 良藥,如白頭翁湯。
(2)瘡 癰 腫毒。
16.馬齒莧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 痢 。
17.鴉膽子
【功效】清熱解毒,止 痢 ,截瘧,腐蝕贅疣。
【用法用量】內(nèi)服,O.5~2g,以干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包裹吞服,亦可壓去油制成丸劑、片劑服,不宜人煎劑。治瘧疾,每次lO~15粒;治 痢 ,每次10~30粒。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nèi)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護好周圍的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孕婦及小兒慎用。
18.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主治病證】 癰 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熱淋澀痛。
19.熊膽
【功效】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內(nèi)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嘔吐,故宜用膠囊劑。外用適量。調(diào)涂患處。
五、清熱涼血藥
1.生地黃: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應用】
(1)熱人營血,舌絳煩渴,斑疹吐衄。本品為清熱、涼血、止血要藥。常用治溫病熱入營血證,如清營湯;也可用治血熱出血證。
【使用注意】脾虛濕滯,腹?jié)M便 溏 者不宜使用。
2.玄參
【性味歸經(jīng)】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應用】
(1)溫邪入營,內(nèi)陷心包,溫毒發(fā)斑。治溫病熱入營分,如清營湯;治溫病邪陷心包,神昏 譫 語,如清宮湯。
(2)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骨蒸勞嗽。治津傷便秘,常配生地黃、麥冬,如增液湯。
(3)目赤咽痛, 瘰疬 ,白喉, 癰 腫瘡毒。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 溏 者不宜服用。反 藜 蘆。
【比較】生地與玄參二藥,均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適用于熱入營血、熱病傷陰、陰虛內(nèi)熱等證。但玄參瀉火解毒力強,可用于 癰 腫瘡毒,咽喉腫痛證;生地清熱涼血作用較強,故血熱出血、內(nèi)熱消渴多用。
3.牡丹皮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應用】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治血熱出血,可與生地黃、赤芍等配伍。
(2)溫病傷陰,陰虛發(fā)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青蒿等藥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3)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傷痛。
(4) 癰 腫瘡毒。
【使用注意】血虛有寒、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不宜使用。
4.赤芍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應用】
(1)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本品涼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腫痛, 癰 腫瘡毒。
(3)肝郁脅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瘢 瘕 腹痛,跌打損傷。多配入復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經(jīng)閉不宜使用。反 藜 蘆。
【比較】牡丹皮與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的特點,血熱、血瘀所致的病證常相須為用。同可用于治療熱人營血,斑疹吐衄;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 癜瘕 ,跌打瘀腫, 癰 腫瘡毒等證。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熱涼血并能清透陰分伏熱,可用于溫熱病后期,邪伏陰分,夜熱早涼及腸 癰 腹痛等證。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強,血滯諸證尤為多用,并能瀉肝火,用于肝熱目赤腫痛。
5.紫草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證】溫病血熱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瘡瘍,濕疹,水火燙傷。
【用法】煎服。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虛便 溏 者忌服。
6.水牛角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主治病證】溫病高熱,神昏 譫 語,驚風,癲狂;血熱妄行斑疹,吐衄; 癰 腫瘡瘍,咽喉腫痛。
【用法】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次1.5~3g,每日2次。
六、清虛熱藥
1.青蒿
【性味歸經(jīng)】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
【應用】
(1)溫邪傷陰,夜熱早涼。本品長于清透陰分伏熱,可治溫病后期,余熱未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之證,或熱病后低熱不退之證,常與鱉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鱉甲湯。
(2)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本品退虛熱,除骨蒸,常配秦 艽 、鱉甲、知母等。
(3)暑熱外感,發(fā)熱口渴。
(4)瘧疾寒熱。本品有截瘧與解除瘧疾寒熱之功,可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
2.白薇
【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3.地骨皮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肝、腎經(jīng)。
【功效】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應用】
(1)陰虛發(fā)熱、盜汗骨蒸。本品善清虛熱,除有汗之骨蒸。
(2)肺熱咳嗽。本品清泄肺熱,常與桑白皮、甘草同用,如瀉白散。
(3)血熱出血證。本品清血熱而止血,常與白茅根、側(cè)柏葉等同用。
(4)內(nèi)熱消渴。本品瀉熱而止煩渴,須與生地、天花粉等養(yǎng)陰生津藥同用。
【比較】丹皮與地骨皮二藥,均能清熱涼血,退虛熱,均可治血熱吐衄、陰虛發(fā)熱證。前人雖有“丹皮治無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說,但對陰虛發(fā)熱證,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并常相須為用。丹皮長于清熱涼血,常用治熱人營血證,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種瘀血證以及腸 癰 、 癰 瘍腫毒等證;地骨皮則長于清退虛熱,多用于虛熱證,并能清瀉肺熱,可用于肺熱咳嗽,以及內(nèi)熱消渴證。
4.銀柴胡
【功效】退虛熱,清 疳 熱。
5.胡黃連
【功效】退虛熱,除 疳 熱,清濕熱。
【比較】黃連與胡黃連二藥,均能清濕熱,善除胃腸濕熱,可用于濕熱瀉 痢 。但黃連為毛 茛 科植物的根莖,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強,并長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種熱毒病癥,以及心、胃火熱證等;胡黃連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長于退虛熱,除 疳 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與小兒 疳 積證等。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32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芩飲子
下一篇: 黃芩麻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