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葛根半兩,橘皮半兩,杏仁半兩(生),麻黃半兩,知母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
功能主治 : 冬溫未至發(fā)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fā),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fā)于肌中,斑爛隱疹如錦紋,咳悶嘔吐清水。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水2升,煮8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之。嘔吐先定,便宜消息。不嘔者,去橘皮。
摘錄 : 《傷寒總病論》卷四
小青龍湯歌訣順口溜如下:
1.麻黃湯——干媽貴姓 (炙甘草 麻黃 桂枝 杏仁)
2.桂枝湯——大勺炒姜汁(大棗 芍藥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湯——皇帝嘗百草,細(xì)心防穿胸槍。(黃芩 生地黃 蒼術(shù) 白芷 甘草 細(xì)辛 防風(fēng) 川芎 羌活)
4.香蘇散——扶蘇批草(香附子 紫蘇葉 陳皮 甘草 )
5.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芍藥 干姜 五味子 麻黃 炙甘草 細(xì)辛 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陳庚借錢去百草園(陳皮 桔梗 荊芥 白前 百部 甘草 紫箢)
7.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草根更俏。(荊芥子 牛蒡子 薄荷銀花 竹葉 豆豉 甘草 蘆根 桔梗 連翹)
8.桑菊飲——荷葉杏花,草根更俏。(薄荷 桑葉 杏仁 菊花 甘草 蘆根 桔梗 連翹)
9.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樣)
10.柴葛解肌湯——?dú)J差搶劫時(shí),只要姜棗草根。(黃芩 柴胡 羌活 桔梗 石膏 白芷 芍藥 生姜 大棗 甘草 葛根)
11.升麻葛根湯——麻哥要草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12.敗毒散——獨(dú)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錢財(cái)少(獨(dú)活 人參 生姜 羌活 桔梗 川芎 茯苓 薄荷 枳殼 前胡 柴胡甘草)
(黃芩, 甘草) 共18個(gè)方劑使用:
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甘草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湯,麻黃升麻湯,生姜瀉心湯,小柴胡湯,黃土湯,王不留行散,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姜桂湯,大黃蟅蟲丸,澤漆湯,奔豚湯
1.【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2.【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3.【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4.【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shí)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5.【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58條.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3)【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
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6.【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促,一作縱)
7.【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1條.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8.【黃芩湯】:黃芩三兩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9.【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10.【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11.【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zhēng),往來寒熱,休作有時(shí),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xiàng)強(qiáng),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xiàng)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1條.傷寒中風(fēng),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3條.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shí)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4條.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shí),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shí),小柴胡湯主之。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xì)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1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29條.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1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1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31條.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shí)時(shí)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
1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1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79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18)【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
第394條.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shí)(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1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5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20)【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第2條.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jiān),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dú)盛,故當(dāng)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jiān),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2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第1條.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shí),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shí),小柴胡湯主之。
12.【黃土湯】:甘草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1)【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第15條.下血,先便后血,此遠(yuǎn)血也,黃土湯主之。
13.【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溯瞿細(xì)葉十分(七月七日來)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汗) 黃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藥 厚樸各二分
1)【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第6條.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排膿散、排膿湯并主之。
14.【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16.【大黃蟅蟲丸】: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蟅蟲半升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第18條.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jīng)絡(luò)榮衛(wèi)氣傷,內(nèi)有干血,肌膚甲錯(cuò),兩目黯黑,緩中補(bǔ)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17.【澤漆湯】: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9條.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18.【奔豚湯】:甘草芎窮 當(dāng)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1)【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第2條.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32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芩鱉甲湯
下一篇: 黃芩黃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