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人參5分,白術(shù)5分,蒼術(shù)5分,防己(酒拌)5分,黃柏(炒)5分,川芎5分,陳皮5分,當(dāng)歸5分,茯苓5分,木瓜(不犯鐵器)3分,柴胡梢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瘍初起,焮腫作痛,或濕毒下注,或環(huán)跳穴痛。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服;如3-5劑不退,加桂少許,酒煎亦可。小便澀,加牛膝;身痛,加羌活。
摘錄 : 《保嬰撮要》卷十二
脾胃濕熱,中醫(yī)證候名,亦稱中焦?jié)駸?。是指濕熱蘊結(jié)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nèi)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相關(guān)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老中醫(yī)濕熱中藥方
治以清熱利濕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癥、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shù)、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shù)后,其各自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xiàn),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如何鑒別脾胃濕熱
脾胃寒濕癥:
脘悶納呆、惡心嘔吐、喜溫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體冷痛、少腹涼感、受涼后或天氣潮濕加劇、持續(xù)性鈍痛、發(fā)作性加劇、夜間劇痛、苔薄白、脈沉緊、玄緊、濡緩。
脾胃濕熱癥:
口苦、口干、口粘、煩渴、渴不欲飲、面赤春紅、口舌生瘡、壯熱、身熱不揚、午后尤甚、惡寒、頭痛身重、厭油、不思飲食、上腹脹滿、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霧狀渾濁、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玄數(shù)、濡數(shù)。
脾胃濕熱的病因分析
脾胃虛弱為本中醫(yī)理論認(rèn)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nèi)在根?!鹅`樞·百病始生》說,“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tài)是決定因素。臨床所見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脹滿,泛泛欲嘔,不思飲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變得黃膩。
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fā)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而生濕熱。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qū)”,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jié)合即為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fēng)熱,在脾虛失運內(nèi)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fēng)熱與內(nèi)蘊之濕,結(jié)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蓖瑫r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nèi)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jié)易造成脾胃濕熱
無節(jié)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guī)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zhì)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jié)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
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guān)系。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癥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xié)調(diào)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癥。
臨床表現(xiàn)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飲,或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采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方清中湯。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秘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
若濕熱并重,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渴不引飲,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黃滑者,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濕并行,宜辛開清解法,可用王氏連樸飲。
方藥:厚樸、川連(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濕。厚樸、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苦溫與辛溫并用,辛苦開泄,燥濕化濁。半夏又有和胃止嘔之功。豆豉宣郁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藥配伍,為燥濕清熱之良方。
若脾胃濕熱證、濕偏重證,擬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仁、半夏。若寒熱互結(jié),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本虛標(biāo)實,濕熱是標(biāo)實的表現(xiàn)之一?!凹眲t治標(biāo)”,當(dāng)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脾胃濕熱吃什么藥有效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zhì)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里證均可應(yīng)用,臨床應(yīng)用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
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癥。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dǎo)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dǎo)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癥頗為對癥。
在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yīng)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狈沃餍l(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yīng)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以下是治療脾胃濕熱的幾種偏方:
1、白蔻仁6g,竹葉6g,厚樸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實9g,木香6g,黃連6g
2、白虎湯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藥15茯苓30(克)
3、方擬藿香、佩蘭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豬苓各12克,土炒白術(shù)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黃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蘭、白蔻仁、酒制大黃在關(guān)火前3分鐘時下入湯劑內(nèi),所有藥物都要用水先泡潤,并用此水煎藥,水面要沒過藥物,除以上四味藥后下外,其余藥煎15分鐘左右)
4、【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用法】杏仁15克、飛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薏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上藥用甘瀾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利濕,宜暢濕濁。
【主治】濕熱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xì)而濡,面色談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
脾胃濕熱可采用食療
1)濕熱重了吃麥冬很有效,藥店里都買得到.很便宜.可熬粥可泡到菊花茶里,也可象吃糖一樣每天吃一把。
2)吃藥傷胃、傷肝、傷腎,食療最好。脾胃濕熱可以吃薏米紅豆粥,多吃熬冬瓜,不要喝牛奶、豆?jié){,盡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鮮。
薏米紅豆粥開始是薏米:紅豆=1:1,另外一半是大米,吃了有20多天后,變?yōu)檗裁缀图t豆之比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堅持食療,并非十天八天的事,貴在堅持哦!
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yīng)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狈沃餍l(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yīng)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吃水果可治療脾胃濕熱
?、偬O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氣不足,腹瀉,便秘等。
?、谙憬叮何陡剩院?。有清熱潤腸之功。用于實證便秘。
③荔枝:味甘微酸,性溫。有補脾益肝,養(yǎng)血安神之效。用于脾虛久瀉,胃疼腹痛,呃逆等。
④橙子:味酸,性涼。有健脾和胃,止嘔寬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嘔吐,便秘等。
⑤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兒消化不良,食積內(nèi)停。
?、弈竟希何陡?,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咛易樱何陡仕?,性溫。有補氣生津,活血消積之功。用于津傷腸燥便秘,瘀血腫塊,肝脾腫大等。
?、喔收幔何陡?,性寒。有清熱和胃,除煩止渴之功。用于熱病口渴,反胃嘔吐等。
?、釞幟剩何端岣?,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熱,除煩渴,增進食欲,止嘔惡,下氣和胃。用于治療脾胃濕熱。
椰子:味甘,性溫。椰子肉補虛,強壯身體,用于治療小兒疳積黃瘦;還可驅(qū)蟲,對絳蟲、姜片蟲有效。
無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開胃,清熱潤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瀉痢等癥
石榴:味甘、微酸、澀,性溫。能生津止渴,收澀止瀉。甜石榴用于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小兒疳積;酸石榴可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石榴皮殺蟲、驅(qū)蟲,治蟲積腹痛。
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溫??山∑B(yǎng)胃。適用于飲食少,身體瘦弱,經(jīng)常腹瀉的小兒。
大棗:味甘,性溫平。有益氣養(yǎng)血,補脾健胃,生津止渴,強神壯力之功。適用于脾胃濕熱,納食不香,大便稀溏,氣血不足,貧血缺血,面黃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兒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過多,食入過多則助濕生熱,胃脹中滿,損壞牙齒。
落花生:又名花生、長生果。能補脾開胃。適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脹滿,不思飲食者。
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澀,性平??蓺⑾x,潤腸通便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累,甚至睡覺休息后這種疲憊緩解也不明顯,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地認(rèn)為是工作太累導(dǎo)致,所以不太重視這種疲累。有時候感覺自己很懶散,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不想動,一動就覺得累。上述情況可能都和身體濕氣重有關(guān)系。
身體感受濕氣主要有兩個途徑:一種是感受外濕邪氣,一種是內(nèi)生濕氣。感受濕氣的途徑、侵犯部位和程度等不同,身體的表現(xiàn)也會存在差異,但是主要表現(xiàn)可見:身體困重、四肢倦怠、胸悶腹脹、神疲乏力、口中粘膩、大便粘膩或稀溏、舌胖大或有齒痕、舌苔膩等。中醫(yī)會根據(jù)不同的表現(xiàn),辯證為不同的證型而進行治療。人體水濕代謝與脾、腎、肺等臟器(注意不能單純理解為解剖學(xué)上的臟器)有關(guān),脾臟運化水濕、腎臟主水、肺臟通調(diào)水道,共同作用才能保持人體水濕代謝正常。其中,我們常說的“濕氣重“主要與脾臟運化水濕功能失常有關(guān),即使證型不同,健運脾氣對去除身體濕氣都是有益的。
日常飲食中,食用藥食同源的食材健運脾氣,有助于預(yù)防和減輕身體“濕氣“。
1、山藥薏米蓮子粥
山藥、薏米、蓮子都是健脾益氣祛濕的藥食同源的常見食材,山藥薏米蓮子粥是傳統(tǒng)的一道藥膳,所用食材皆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簡單易得。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
【食材與服法】山藥60克、炒薏米30克、共煮粥食用,每日2次。
【方義與功效】山藥健脾益氣;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2、黃芪山藥粥
黃芪與山藥煮粥共食同樣是健脾祛濕的保健佳品。
【食材與服法】生黃芪30克、山藥60克,打粉。先將黃芪煮汁300毫升,去渣,加入山藥粉攪拌成粥。每日2-3次。
【方義與功效】黃芪補脾益氣利水、山藥健脾益氣利水。
3、蓮肉糕
【食材與服法】蓮肉(去芯)300克、加水煮爛,搗成泥。粳米或糯米500克,水泡2小時,淘凈與蓮肉相拌,放在容器中隔水蒸熟,稍涼后壓平切塊,撒一層白糖。每天早晚做點心用。
【方義與功效】蓮肉干澀性平,能補脾、養(yǎng)心、益腎。需熱食,經(jīng)常食用,方顯療效。
4、茯苓餅
【食材與服法】茯苓粉、米粉、綿白糖等各等分,加水調(diào)成糊,文火煎成薄餅。早晚做點心食用。
【方義與功效】茯苓甘淡而平,入脾胃、腎、心、肺經(jīng),甘則能補,淡則能滲,功能滲水利濕,補中健脾,寧心安神。粳米粉補中益氣。白糖和中調(diào)味。此病常用治療浮腫、失眠、神疲乏力等癥??沙7?。
上述藥膳大多采用藥食同源的食材,一般需要長期食用方能見效。上述藥膳中提及的食材也可以做成其他的菜品、粥品,但是是否主要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需要根據(jù)具體的配伍綜合分析,可以咨詢中醫(yī)師。另外,因寒濕易傷脾陽,上述藥膳均建議熱食,療效更佳。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若為濕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xiàn)為大便稀溏,腹?jié)M腹?jié)q,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濕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濕。對于補腎祛濕我們有哪些治療的中藥方呢?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補腎祛濕健脾的中藥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補腎祛濕健脾的中藥方
1、三仁湯
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葉6g,厚樸6g,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
2、胃苓湯
組成:五苓散3g、平胃散3g。
功用:祛濕和胃。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
3、防己黃芪湯
組成:防己12g、黃芪15g、甘草6g、白術(shù)9g。
功用:益氣祛風(fēng),健脾利水。主治衛(wèi)表不固,風(fēng)水或風(fēng)濕。
4、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茯苓12g、桂枝9g、白術(shù)6g、甘草6g。
功用: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
5、實脾湯
組成:厚樸、白術(shù)、木瓜、木香、草果仁、腹皮、附子、茯苓、干姜各6g,甘草3g。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主治陽虛水腫。
6、連樸飲
組成:厚樸6g,黃連3g,菖蒲3g,半夏3g,香豉9g,枝子9g,蘆根60g。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主治濕熱溫伏。
7、五苓散
組成:豬苓9g,澤瀉15g,白術(shù)9g,茯苓9g,桂枝6g。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主治外有表證,內(nèi)停水濕。
補腎祛濕健脾吃什么食物好
1、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促進消化的功效,我們可以用茯苓、豬骨頭或鯉魚煲湯喝以祛濕。
2、薏米: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毒的功效,我們可以用薏米做成粥、飯等食用,特別適合老弱病患者。
3、冬瓜:具有利水、利濕、解暑、減肥的功效。除了祛濕,想減肥的朋友該注意了,冬瓜還可以減肥,應(yīng)該多吃。另外,冬瓜偏涼性,女性生理期不要吃,引起痛經(jīng)。
4、紅豆: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的功效,我們可以用紅豆煮粥喝,但是,尿多之人不宜食用,主要是由于紅豆具有利水的功能。
5、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6、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補腎祛濕健脾的食療調(diào)理
薏米紅豆粥——消水腫
先將薏米和赤小豆先泡個幾個小時,然后放在鍋里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后熄火,讓薏米和赤小豆在鍋里悶半個小時,再加火,燒開后再悶半個小時,赤小豆粥就煮成了。有高壓鍋的,直接泡后煮壓一會就可以。
薏米,在中藥里稱“薏苡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養(yǎng)血,古籍里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經(jīng)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的作用。
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F(xiàn)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jié),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fù)擔(dān)。夏天正好是暑氣連天的時候,內(nèi)濕外也濕,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yǎng)血、祛濕的作用。
茯苓粥——健脾祛濕
取粳米100克,淘凈;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diào)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后轉(zhuǎn)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后加入鹽、生姜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jù)口味可加入紅糖。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對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冬瓜粥——利尿祛濕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凈,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并能利尿祛濕,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根據(jù)口味可做成甜或咸的,最佳食用時間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飲時間。
參芪粥——祛濕
吃薏米粥
①紅豆薏米湯(泡薏米祛濕茶)
做法:也是將紅豆和薏米清洗干凈,提前混合浸泡一夜,把紅豆和薏米倒入鍋中,倒入適量清水,水要沒過紅豆和薏米2厘米以上,煮好后即可食用。 如果你仍然覺得麻煩,也可以直接去購買祛濕茶。我朋友以前總長濕疹,醫(yī)生就給推薦了祛濕茶,她喝了后感覺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氣色變好了不說,體重都跟著噌噌往下降!而且例假都正常了。這個茶的配方:薏苡仁、大麥、紅豆、橘皮、芡實等。我個人是特別喜歡喝水的,閑了也愛泡一杯祛濕茶,既解渴而且祛濕清熱功效還很明顯,
②檸檬薏米水
檸檬中含有檸檬酸鹽,能夠抑制鈣鹽結(jié)晶,排毒功效顯著,能迅速補充維C提高免疫力,它和薏米搭配,簡直就是除濕排水的好東西。用料:薏米1把、檸檬半個。做法: 1.把薏米先泡3個小時2.鍋中加水,水開后加入薏米煮開,轉(zhuǎn)小火熬制一個半小時,水的比例要比我們平時煮粥多一些 3.等到把水熬到變成淡奶白色并有些黏稠時即可4.煮好的湯就是薏米水了,把薏米水倒出,晾涼后放入切好的檸檬片就可以飲用了。tips:薏米一把即可,不要放多了,否則就煮成粥了。如果喜歡喝甜的,可以在熬制的時候放入少量冰糖。
③薏仁黑米豆?jié){
做法: 1. 黃豆、薏米略洗,放入碗中浸泡4-8小時 2. 將泡好的黃豆、薏米、黑米淘洗干凈,放入豆?jié){機中 3. 按照豆?jié){機上的標(biāo)識線加入適量清水 4. 啟動豆?jié){機開關(guān),美美的豆?jié){在碾磨、熬煮中就可以下肚了。我媽最喜歡弄這個豆?jié){給我們?nèi)液?,我開始是挺抗拒的,但是到后面,我喝習(xí)慣了居然也能嘗到里面醇厚的豆香,味道還行,而且真的有感覺道自己的皮膚慢慢變得細(xì)膩光滑。
2. 喝玉米須泡水
玉米須性味甘平,有益肝、膽、腎等經(jīng)脈的作用,并且有利水、促進體內(nèi)多余水分代謝的好處。這是我媽告訴我的土方法,哈哈哈,我覺得玉米須泡水聽神奇的,味道居然也不錯,哈哈哈。
做法:取50g左右的玉米須,用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喝了。是不是很方便!
3. 喝蒲公英馬齒莧茶 蒲公英用來祛濕是最為適宜的。李時珍在《本朝綱目》曾說: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結(jié)核。可以改善濕熱導(dǎo)致的惡心,長痘痘等問題,馬齒莧清熱解毒,養(yǎng)脾,葉肥厚多汁,和蒲公英搭配泡起來有股淡淡的香味,不錯。在淘寶上買 ,種類也比較多,還便宜,推薦,適合夏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47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健脾滲濕湯
下一篇: 健脾溫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