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外感風寒痰垂。身熱神昏,聲如齁睡,喘急不寧,語言不便,脈浮緊。
摘錄 : 《癥因脈治》卷一
功能主治 : 小兒感冒風寒,,吐瀉慢驚,鼻塞,手稍帶涼。
用法用量 : 生姜1片,大棗1枚為引。
摘錄 : 《揣摩有得集》
不對 傷寒論中的記載是是桂枝 三兩 白芍 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漢代一兩為今天的十五克 結(jié)果 正確的劑量就是桂枝 45克 白芍 45克 甘草30克 生姜45克大棗 十二枚
外感風寒→體質(zhì)不同→外感(表現(xiàn):脈浮、頭痛、怕冷)→太陽病(常稱:感冒、發(fā)熱)
因體質(zhì)不同,表現(xiàn)不同,治療藥方不同
一般:
太陽中風證:腠理 疏松之人,衛(wèi)氣不固→表現(xiàn)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原文】: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傷寒論》
太陽傷寒證:腠理固密之人,感受風寒→發(fā)熱、惡寒、汗、頭身疼痛,脈浮緊。
這里談中風型(感冒):
(中風:太陽病的一種證型,與 猝然 暈倒,口眼 㖞斜 之中風病不同)
適用中藥湯劑治療
——來自張仲景《傷寒論》
桂枝湯
【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 翕翕 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制作方法:
上五味, 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啜熱稀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漐摯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 、臭惡等。
——《傷寒論》
參考大義:取得上述五個藥,碎成小塊,備好,用七升水,溫火煮至三升,待溫涼些,服用一升,然后再喝一升熱稀粥助藥力,再讓病人溫覆(可以在床上被子蓋著),達到身上適度出汗,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汗淋漓!后面就是服用中,根據(jù)病人恢復情況,辯證加減服用。
桂枝湯禁忌!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傷寒論》
注:酒客(嗜酒之人)身體多濕熱,桂枝湯乃辛甘之劑,辛能助熱,甘能助濕!另外陽盛之人須注意!
那么酒客之人,得外感如何治之?
柯韻伯:平素好酒,濕熱在中,故得甘必嘔,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當知有葛根連芩以解肌之法矣。
葛根連芩湯劑:
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參考大義:先煮葛根、減去多余水,再加其他,控制水量。
注意參考計量單位:
漢代經(jīng)方中
一兩大約是現(xiàn)代的15克左右,
一升=200毫升
(藥量決定著藥效與好壞,當慎用?。?br>
以上是談到對于外感風寒導致中風型(感冒)和酒客外感如何治療的中藥古方治療方劑。
對于傷寒型(感冒)便需要用另外一種:麻黃湯,下一次將詳細分享。
(經(jīng)供參考!謹慎分享!同時感謝中醫(yī)們提出寶貴建議——2019年新歷7月29日)
————
推薦書籍:中醫(yī)四大名著
我的書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3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梔子五物湯
下一篇: 加減桃仁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