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逐血分瘀熱。治熱病經水適至,十數(shù)日不解,舌痿飲冷,心中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瘀熱在里者。(月經)
用法用量 :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先服100毫升,候六時,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減,止后服,不知漸進。
摘錄 : 《溫病條辨》卷三
功能主治 : 血瘀下焦,脈沉芤者。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加生姜7片,煎至一半,去滓,入芒消3錢,化開食后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摘錄 : 《云歧子脈訣》卷三
功能主治 : 薄厥,大怒吐血。
摘錄 : 《證治寶鑒》卷一
組法要則:通里攻下法是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留者攻之」法則,選用大黃、芒硝、蘆薈、番瀉葉、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等瀉下蕩滌之品,因勢利導,疏導胃腸,攻泄燥結,或蠲飲逐水,促使大便通暢,實熱、積飲、蓄水下泄,恢復機體正常的通降、傳導功能,截斷病邪傳化,杜絕疾病的自然發(fā)展,而收祛疾愈病之效。
由于本法的治療范圍甚廣,應用于多種病證,而病理機制隨證演變,故臨床上選遣本法務應遵循辨證論治精神,適當配合行氣破結、養(yǎng)陰生津、泄熱利濕、甘緩調中、扶正固脫之類,據證化裁,以切合病機,提高療效。綜合其常配用方法有:
1、配合行氣散結:本法于苦寒通降,瀉泄蕩實的同時,配合理氣散結之品,以泄熱去積,推陳致新,使瀉下之力倍增,而成攻下里實之峻劑,以應陽明下行之順,用治燥實內結,閉塞氣機,腸腑不通的病理變化。藥選大黃、芒硝及厚樸、枳實等,復方大承氣湯等是其例。
2、配合養(yǎng)陰生津:陽明熱實內結,易耗津灼液,劫奪真陰為虞,故陽明病的治療,當以顧護陰津為第一要義。常瀉下與育陰并舉,藉以達到急下燥結,救津存陰之目的。常用藥如大黃、芒硝及生地黃、麥門冬等,代表方如增液承氣湯等。
3、配合甘緩調中:本法適用于「飲癖結積在內」,水飲堅結,盤踞不去,故主以芫花、甘遂等「蠲飲破癖」峻藥,酌佐大棗、粳米諸甘緩調中藥物,以緩芫花、甘遂峻猛蕩下之性,俾甘養(yǎng)安中,下不傷正,和調胃氣。十棗湯等堪為本法之范例。
4、配合扶正固脫:虛證用補,實證用攻,此為常法。然值邪實久稽,當下失下,正氣消奪,腑實猶存之變,則應攻補并進,正邪合治,以防正元散脫,始可化險為夷。藥用大黃、芒硝及紅參、五味子等,方遵新加黃龍湯等增損化裁。
5、配合溫里助陽:此為通里攻下之變法。蓋稟陽素薄之人,偶因邪熱入里,腑實內結,而峻下蕩滌,頻頻雜投;致正陽漸衰,中寒內生,且里結未去,邪實猶在。治療時當于大黃、芒硝等通里瀉下藥中,酌選辛熱溫里之干姜、附子等,以暖中蕩寒,振奮阻氣,溫運行滯,以通腑結,蕩下運陽湯等是其例。
6、配合清熱瀉火:燥實結聚,邪火內熾,迫血妄行,離經外溢,治療時應于苦寒瀉下的同時,輔以清熱降火之味,使里實得去,火清血止。藥選大黃、芒硝及黃芩、黃連等,方守大黃黃連瀉心湯合十灰散等加減變通。
7、配合泄熱利濕:本法適用于濕熱之邪傳入陽明,邪熱復與胃腸積滯交相蘊蒸,熱郁中焦,致肝膽失于疏泄,膽汁外溢,泛漬肌膚,發(fā)生身目黃染之變。立法施治當于瀉下通里藥中,配合清利退黃之品,使?jié)駸岱e滯由二便而去。常用藥如大黃、芒硝及茵陳、梔子等,方宗茵陳蒿湯合梔子柏皮湯等化裁之。
例方舉要
1、退熱 調胃承氣湯合大承氣湯、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導赤承氣湯、枳實導滯湯。
陽明腑實發(fā)熱:調胃承氣湯(《傷寒論》)合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20克,芒硝(溶服)10~20克,甘草10克,厚樸 15克,枳實15克。
加減 加瓜蔞仁10~20克,山楂10克。
腑實陰虧發(fā)熱: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克,芒硝(溶服)10克,玄參15~30克,麥門冬 15~30克,生地黃20~30克。
陽明腑實,氣陰交損發(fā)熱: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克,芒硝(溶服)5~10克,生地黃15~20克,麥門冬10~15克,玄參15克,甘草5~10克,紅參5~10克,當歸10克,海參(洗凈)2條,生姜汁(對服)6匙。
陽明腑實,小腸熱熾發(fā)熱:導赤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20克,芒硝(溶服)10克,生地黃20克,黃連 10克,黃柏10克,赤芍藥10克。
濕熱積滯,內結陽明發(fā)熱:枳實導滯湯(《時氏處方學》)。
組成 大黃5~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山楂10克,黃連 10克,黃芩10克,茯苓10克,建曲10克,陳皮5克。
2、止痛 復方大承氣湯、甘遂通結湯、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湯、蕩下運陽湯。
陽明里結,胃腸積滯腹痛:復方大承氣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腹癥》)。
組成 大黃10~30克,芒硝(溶服)10~20克,厚樸10~30克,枳實10~20克,萊菔子30克,白芍藥15克,桃仁10克。
邪熱內陷,與痰水互結腹痛:甘遂通結湯(天津南開醫(yī)院方)。
組成 甘遂(研末,對入藥中)1克,大黃10~25克,厚樸15~ 30克,木香10克,桃仁10克,川牛膝10克,赤芍15克。
用法 每日l劑,加水適量,分早中晚3次煎服。
邪熱內陷,與瘀積搏結腹痛:桃仁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20克,芒硝(溶服)10~20克,桃仁10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當歸10克。
腸腑積滯,氣血腐化腹痛: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10~15克,芒硝(溶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瓜子(冬瓜仁)15克。
加減 加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紅籐20克,連翹20克。
邪實內結,陽氣不運腹痛:蕩下運陽湯(自擬方)。
組成 大黃10克,芒硝(溶服)5~10克,萊菔子15克,山楂 10克,制附子(先煎)5克,干姜5克,黨參15克,當歸15克,炙甘草10克。
3、止痙 通腑泄熱方(《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組成 大黃10~20克,芒硝(溶服)10~15克,玄參15~20克,甘草10克。
加減 加白芍藥15克,生地黃20~30克。
4、蘇神 牛黃承氣湯、星蔞承氣湯。
溫病陽明腑實,熱陷心包神昏:牛黃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安宮牛黃丸2丸,大黃(研末)10克。
用法 將安宮牛黃丸以溫開水化開,調入大黃末,先服一半,未效者再服。
雜病中腑神昏:星蔞承氣湯(《中醫(yī)內科學》)。
組成 大黃10~15克,芒硝(溶服)10~15克,瓜蔞仁15克,瓜蔞皮15克,膽南星10克,丹參20克,天竺黃10克。
加減 加生地黃30克,竹瀝(對服)20克。
5、平喘 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合加味承氣湯(《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組成 大黃10~15克,芒硝(溶服)10~15克,厚樸10克,枳實 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瓜蔞皮10克,白芍 10克,葶藶子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
6、止利 小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15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
加減 加白芍藥15克,黃連10克,甘草10克,山楂10克。
7、寧血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合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 大黃10~15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大薊20克,小薊 20克,側柏葉20克,茜草10克,白茅根20克,棕櫚皮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
加減 加芒硝(溶服)5~10克,生地黃20~30克,水牛角(先煎)20克。
8、退黃 茵陳蒿湯(《傷寒論》)合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30克,茵陳30~60克,梔子10~15克,黃柏 10~15克,甘草10克。
加減 加芒硝(溶服)5~10克,虎杖15~30克,垂盆草30克。
9、蕩飲 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十棗湯。
飲留胃腸,有下行欲去之勢:甘遂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 甘遂5克,半夏10克,白芍藥10克,甘草10克,白蜜30克。
用法 每日1劑,加水適量,先煮甘遂、半夏、白芍藥、甘草,濾液去滓,再入白蜜合煎,取汁于清晨頓服。
飲積腸腑,聚結成實: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50克,葶藶子50克,防己50克,椒目5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于飯前以米湯送服,早中晚各服1次。
水飲內結,懸聚胸脅:十棗湯(《金匱要略》)。
組成 甘遂20克,芫花20克,大戟20克,大棗10枚。
用法 將甘遂、芫花、大戟共研細末,每次取藥末1~3克,于清晨空腹用大棗煎湯送服,日服1次。
10、逐水 浚川散(《醫(yī)碥》)。
組成 大黃30克,牽牛子30克,芒硝9克,甘遂4、5克,郁李仁 30克,木香9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每服0、5~1、5克,米湯送服,早晚各服1次。
一、淤血與精神異常
淤血在小腹,通常結果是這個人會發(fā)瘋,是“發(fā)狂”。淤血剛開始凝結的時候,桃核承氣湯,淤血還沒有結得很死,是“如狂”。抵擋湯,淤血已經結得很硬了,會用到“發(fā)狂”。淤血不是淤在小腹而是在中焦,中焦淤血,那個人會變成善忘,會變成非常容易健忘。
二、【7.78】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1.桃核承氣湯辯證點:A.復診;B.病人的情緒反應(如狂)。2.開藥的先決條件是先把感冒醫(yī)好了,才能夠把淤血打下來。3.桃核承氣湯在臨床上,往往是這位女性同胞先形成的這個熱入血室的狀況,熱入血室的那個熱清不掉,變成在子宮那邊開始淤起來,然后變成桃核承氣湯證;所以要用小柴胡湯把少陽病先清掉,再用腹診確認她有這個痛點。這個時候才用桃核承氣湯把這個病打下來。
三、桃核承氣湯之“狂”及其層級
桃核承氣湯證的“如狂”:1.他并不是一個完全不知道誰是誰的狀況,但是他忽然之間會說自己是神或者自己是什么。就是那種,這樣子程度的不對勁,2.精神上面的那種在憤怒或者激動的領域的自制力變得很差。桃核承氣湯證打不下來再用抵擋湯。
四、桃核承氣湯主證—淤血辨證與腹診方法
1.肚子是繃的硬綁綁的,就是肚臍以下到骨盆之間,肚子會硬邦邦的。桃核承氣湯的腹診就是肚臍到骨盆這邊,比較靠骨盆這邊的左邊的小腹,然后一按就很痛,這種感覺的話,就是桃核承氣或者是抵擋湯的腹診。2.如果右邊有痛點的話,這個痛點是有兩個可能性。一個是有淤血。第二個就是闌尾炎。就是我們俗稱的盲腸炎。3.腸梗阻用大柴胡湯;闌尾炎常用大柴加桃核承氣;比較靠肚臍旁邊的地方的下腹部的痛,壓痛,通常就是用到桂枝茯苓丸。4.通常這個人的腹診,要開桃核承氣湯,肚子大概是要比正常的時候要硬一些的。或者說比一般平均水平的人的肚子要緊繃一些的。5.如果這個人遭到撲打摔扯,內傷是在胸腔內的,桃核承氣湯會比較有用。
五、承氣湯藥味之比對
1.調胃承氣湯是以泄熱為主,而小承氣湯是以通便為主。2.大黃是一個很能作用在血分的藥,人受傷,內傷的那個血,吃了大黃的話,拉出來所有淤血才會跑得動,才會通。3.桂枝是一個走在血分里面通行血分的藥,血分有淤結,在這個程度的話才可以用桂枝去疏導這個血分。
六、桃核承氣湯之桃仁:仁字輩的東西比較會往下掉,比較有油脂。
病情分析:中醫(yī)內傷的慨念有:1.泛指內損臟氣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節(jié)、飲食饑飽、房事過度等等;2.病名,又叫內損,多由跌打、墜墮、碰撞、用力舉重、旋轉閃挫等外傷較重,損及肢體內部組織和內臟而致。一般有傷氣、傷血、傷臟腑之分。a.傷處腫脹不明顯痛無定處為傷氣,用復元通氣散加減治療;b.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fā)紅或青紫,甚至血溢妄行出現(xiàn)發(fā)熱、寒戰(zhàn)、便血、尿血、咳血等癥為傷血,可以用蒲黃散加減治療;c.胸脅或腹中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為傷臟腑,蒲黃散或桃仁承氣湯加減治療。意見建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3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桂枝湯
下一篇: 加減桑螵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