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豬苓7分,澤瀉7分,白術(shù)5分,赤茯苓1錢,天花粉2錢,干葛1錢,香薷、黃連、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 暑熱傷中,口渴身熱。
用法用量 : 用水1鐘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溫服。泄極,加升麻、黃芩、石膏;如熱極,加石膏、知母;痛,加炒芍藥5錢,桂3分;寒痛,亦如此。
摘錄 : 《攝生眾妙方》卷五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因病機5辨證分型6治療 6.1療效標(biāo)準(zhǔn)6.2分型治療6.3專方治療6.4老中醫(yī)經(jīng)驗6.5用藥規(guī)律6.6其他療法6.7其他措施1拼音 nǎo jī shuǐ
2英文參考 hydrocephalus
waterhead
water on the brain
3概述 腦積水,是指腦脊液過多聚積于腦室及蛛網(wǎng)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種病癥。以腦室擴大、顱縫分離、頭圍異常增大為主要特征。—般分為交通性腦積水和阻塞性腦積水兩類。多種疾患諸如先天畸形、顱內(nèi)感染或出血、顱內(nèi)腫瘤或其他占位性病變等均可導(dǎo)致本病,其發(fā)病機制包括腦室系統(tǒng)的阻塞、腦脊液吸收障礙或腦脊液分泌過多等?,F(xiàn)代西醫(yī)學(xué)迄今尚無可靠的藥物治療,手術(shù)療法預(yù)后亦難肯定。
在中醫(yī)學(xué)中,本病相當(dāng)于“解顱”、“囟填”等。其記載首見于《諸病源候論》:“解顱者,其狀小兒年大,囟應(yīng)合而不合,頭縫開解是也?!敝帘彼?,對本病癥候描述更詳?!缎核幾C直訣》曰:“年大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咣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p>
關(guān)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證治,隋唐直至宋代醫(yī)家多傾向于腎虛所致。如《諸病源候論》即稱“由腎氣不成故也”。治法上多采用補腎。至金元,開始出現(xiàn)不同觀點,如朱震亨指出本病“乃是因氣虛與熱多耳”(《平治會萃·解顱》),主張用四君子湯、四物湯等調(diào)治。明代醫(yī)家又有較大發(fā)揮。如明代萬全在《育嬰家秘》中提到:本病可“由病后腎虛,水不勝火,火氣上蒸,其髓則熱,髓熱則解,而頭界復(fù)分開矣。”制訂加味瀉青丸辨治?!侗静菥V目》記載了本病外治法:“小兒解顱,丹雄雞冠上滴血,以赤芍末粉之,其良?!鼻宕摹夺t(yī)宗金鑒》,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辨證論治和內(nèi)服外敷結(jié)合之法:“補腎地黃丸堪服,補陽扶元散為先,更有封囟散極效,臨時攤貼保安然。”古人所積累的大量經(jīng)驗仍為現(xiàn)代醫(yī)家臨床所借鑒。
現(xiàn)代中醫(yī)治療本病的報道,首見于1959年,系以針灸治療之驗案。自60年代初起陸續(xù)有中醫(yī)中藥治愈本病的報道,但多為個案,包括先天性腦積水、化膿性腦膜炎后腦積水等。且有用推拿之法治療腦積水的。70年代,本病的辨治獲得較大進(jìn)展。通過臨床實踐,認(rèn)識到瘀熱、積水、瘀血均可致病。在辨證上,增加了熱毒、瘀阻等證型,并發(fā)展了清熱瀉火、解毒定驚、通竅活血排水等法。其治療的范圍,還擴大到了腦脊膜膨出癥術(shù)后急性腦積水等。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多篇大樣本的臨床觀察980年代以來,對本病的臨床規(guī)律的認(rèn)識,更趨深入。如提出顱腦水瘀的新觀點,通竅活血化瘀利水之法得到眾多醫(yī)家的重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應(yīng)用針灸療法治療本病有較大的突破,在穴位 *** 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以針刺配合艾條溫和灸、藥線灼灸及針刺結(jié)合中藥外敷等,并觀察到,從中醫(yī)辨證分型看,陽虛患者效果較陰虛患者好。從西醫(yī)分類看,交通性腦積水的有效率及預(yù)后均較阻塞性腦積水為優(yōu)。
4病因病機 綜合古今文獻(xiàn),本病病因頗為復(fù)雜??梢蛳忍旆A賦不足、胎氣怯弱、腎氣虧虛,或因大病之后,耗傷脾腎之陰致??;亦可因外感風(fēng)邪、熱毒,或內(nèi)因后天失調(diào),脾胃虛弱等致病。近年,尚發(fā)現(xiàn)某些顱腦脊髓手術(shù)不當(dāng),腦竅阻塞而引發(fā)本病的。其病機可概括如下:
腎虛 多因先天不足,腎氣虧虛。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虛則不能生髓養(yǎng)骨,以致顱囟逾期不合,顱骨縫裂,頭顱增大。如為腎陰耗損,水不勝火,火氣逆上,蒸灼腦髓,髓熱而顱縫開解,囟門寬大,致成此病癥。
脾虛 常系后天失調(diào),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以致清陽不行,濁陰不降,飲邪上犯,停聚顱內(nèi),導(dǎo)致顱縫開解。
熱毒 外邪入侵,熱毒熾盛,壅積于內(nèi),阻塞竅絡(luò),或素有痰飲,郁久化熱,上沖于腦,腑氣不能下行,氣機郁結(jié),水液停聚,發(fā)為解顱。
瘀阻 可因腎氣虧而氣血衰少,運行無力;致血瘀腦絡(luò),或脾虛水濁上犯,與腦絡(luò)瘀血互結(jié),或手術(shù)不當(dāng),瘀血積留,均可壓迫腦髓,阻塞腦竅,瘀閉日久,則外滲化水。
5辨證分型 本病辨證分型,綜合各家意見,大致可分下列四型:
1.腎陰虛 頭大異常,顱骨縫分離,前囟擴太,囟門多平,眼珠下垂,白睛顯露,面色萎黃,盜汗惡熱,驚惕煩躁,口干舌燥,手足心熱,便秘。舌質(zhì)黯紅,苔微黃少津,脈沉細(xì)數(shù),指紋略暗。
2.脾腎陽虛 頭大異常,顱骨縫分離,前囟擴大,囟門平或凹陷,眼珠下垂,神情呆滯,自汗盜汗,惡寒肢冷,腹瀉便稀,唇淡口和,舌淡多胖嫩。苔白脈沉遲或微遲而弱,指紋淡暗。
3.熱毒 頭大異常,囟門高突,無汗發(fā)熱,抽搐不止,或高熱驚厥,神昏氣粗,面紅唇赤,或發(fā)紫,便秘或便閉,或排出惡物。舌絳苔黃,脈洪數(shù)或疾,指紋紫或略暗。
4.瘀阻 頭大異常,顱骨縫分離,頭上青筋顯露,煩躁哭鬧,面色眺白而隱青或發(fā)暗,神情呆滯,重者半身不遂或麻木,口渴不欲飲。唇舌發(fā)紫或舌邊有瘀斑,脈弦或虛數(shù),指紋色紫或隱青而淡滯。
6治療
基本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頭顱恢復(fù)至正常范圍,且靜止不再發(fā)展。顱縫閉合,囟門閉合或張力不高,無頭皮靜脈怒張,落日征(—),智力發(fā)育好,四肢活動正常,x線片或CT檢查提示正常。癥情鞏固1年以上。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頭顱縮小,前囟平坦,頭皮靜脈隱現(xiàn),落日征(±),顱縫變窄,智力尚可,四肢功能有所恢復(fù)。x線攝片或CT檢查提示明顯改善。癥情鞏固在3~6個月以上。
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頭顱增大減緩,囟門稍隆,顱縫尚未閉合,頭皮靜脈較充盈,智力發(fā)育較差,落日征改善不明顯,四肢功能略見恢復(fù)。x線攝片或CT檢查提示有一定改善,或不顯。
無效:用藥1~3個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繼續(xù)惡化,甚至加重、死亡。
治法:補腎益髓,滋陰通陽。
處方:熟地、車前子、川斷、沙菀子、桑寄生、淡蓯蓉、何首烏各3克,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各6克。
加減:陰虛內(nèi)熱加知母、黃柏;便秘加當(dāng)歸;伴龜背者加鱉甲或鱉甲膏。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勻服。
常用成方:補腎地黃丸等。
(2)脾腎陽虛
治法:扶脾補腎,通陽利水。
處方:茯苓、豬苓、車前子、熟地各6克,白術(shù)、陳皮、姜半夏各5克,全當(dāng)歸、鹿角膠各9克,桂枝、甘草、山萸肉、淮山藥、川牛膝各3克。
加減:食滯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減地黃量;便稀增大茯苓、山藥量;嘔吐加半夏、陳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勻服。
常用成方:苓桂術(shù)甘湯、扶元散等。
(3)熱毒
治法:清熱瀉火,開結(jié)通絡(luò)。
處方:蒲公英、漏蘆、銀花、菖蒲、路路通各9克,黃芩、白茅根、丹皮、木通各6克。
加減:驚悸加朱砂、琥珀粉;嘔吐加半夏、竹茹、鮮生妻;高熱驚厥加安宮牛黃丸。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次勻服。
常用成方:瀉青丸等。
(4)瘀阻
治法:活血祛瘀,破阻通絡(luò)。
處方:丹參50克,桃仁25克,川芎10克,紅花15克,地龍25克,茯苓15克。
加減:癥重便秘加麝香0.01克,水蛭0.5克;有毒征合人牛黃0.1克,冰片0.5克,大黃7.5克,制成散劑合用,隨湯沖服。
用法:每劑為2天量,水煎2次,分6~8次勻服。
常用成方:通竅活血湯加味等。
療效:按上述四型辨治,共治療275例,其中按224例有明確療效的統(tǒng)計,基本痊愈113例,顯效58例,有效28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為88.8%。
①內(nèi)服方:
組成:當(dāng)歸、赤芍、川芎、紅花、桃仁、丹參、黃芪、地龍、全蝎、車前子、川菖蒲各3~9克,蔥白1根,大棗3枚。
加減:眼球震顫加天麻、鉤藤、僵蠶;眼球不旋重用黃芪;納少便稀加黨參、白術(shù)。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3~4次勻服。
②外用方:
組成:紅花、艾葉各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將前三味加水2500毫升,煎2小時后去渣取汁,濃縮成藥液能吊起如線為止,再加人麝香調(diào)勻,裝入瓶內(nèi)冷藏備用。用時,先剃光患兒頭發(fā),將上藥均勻涂于頭上,顱縫及囟門處適當(dāng)涂厚一些。然后用繃帶包裹,早晚以溫水濕敷繃帶各1次,使其保持一定濕度,每周換藥1次。
以上內(nèi)外兼治,30天為一療程,中間休息3~7天。
療效:內(nèi)外合治共7例,基本痊愈4例,顯效2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100%。
(2)腦積水丸
組成:熟地、山藥、鹿角膠、牛膝、茯苓、黃精、茺蔚子、豬苓、丹皮、車前子、肉蓯蓉各10克,當(dāng)歸6克。上藥制成蜜丸,每丸重1.5克。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3個月以內(nèi)患兒,每次半丸;3個月以上患兒,每次1丸。
療效:共治療10例,顯效4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
(3)雙膠雙角合劑
組成:鹿角膠、阿膠、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當(dāng)歸、茯苓、豬苓、澤瀉、茺蔚子各6克,羚羊角、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腦脊膜膨出癥手術(shù)后之并發(fā)腦積水。上方為1歲以內(nèi)患兒之劑量,于術(shù)前、術(shù)后每日1劑,水煎服。
療效:本方結(jié)合西醫(yī)方法治療85例,均獲得顯著療效。
(4)加味五苓散
組成: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shù)5克,桂枝2克。
加減:煩躁加生石膏20克,琥珀面1克(沖服);嘔吐加竹茹10克;大便干加大黃7.5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頻服。
療效:共治腦積水4例,均收到一定療效。
張×,男,生后34天。1975年2月11日初診?;純河谏?天即開始頭顱增大,到滿月前舌更為明顯。前囟寬大飽滿隆起,顱縫分離。頭皮靜脈怒張,精神差,嗜睡,厭食吐乳,大便可。兩目垂視,心肺正常。舌質(zhì)紅稍淡,指紋淡滯,脈細(xì)無力。印象:先天性腦積水(解顱)。
處方:熟地6克,山藥3克,鹿角膠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凈萸肉3克,當(dāng)歸3克,豬苓9克,茺蔚子3克,丹皮3克,車前子9克。每日1劑,水煎服。
自服上藥后,每日尿量較多,精神、吃奶均漸好轉(zhuǎn),不吐。連服兩周后頭圍開始逐漸縮小,兩目已不垂視。服至第三周后,頭圍基本正常,前囟已平,顱縫已小。
按:本例患兒,何老認(rèn)為系腎氣不足,腦髓不充所致,采用地黃丸加味,以補腎益髓治本,行水化濕治標(biāo)而獲顯效。何老指出,本病系難治之癥,如單純補腎,效果極為緩慢,故強調(diào)標(biāo)本同治,且治療越早,效果愈好。一般于服藥1至2周,頭圍即開始縮小,3~6周多可恢復(fù)正常。但本法僅適合先天性腦積水患兒。
應(yīng)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xiàn)(篇)
藥 物
>200
8
熟地、山藥、茯苓、山萸肉。
101~200
5~6
鹿角膠、當(dāng)歸、牛膝、澤瀉、丹皮、茺蔚子、豬苓、車前子。
15~100
2~4
黃芪、肉蓯蓉、麝香、赤芍、桃仁、川芎、紅花、丹參、地龍、菖蒲、黃芩、犀角、龍膽草、木通、黃連、僵蠶、白術(shù)。
從上表可看出,目前,中醫(yī)界治療小兒腦積水仍以補腎益髓之藥用得最多;其次為健脾利濕之劑?;钛黾扒褰舛緹岬乃幬镆舱谝鹬匾?。這一用藥情況,不僅和臨床辨治規(guī)律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后的發(fā)展趨勢。
①體針
取穴:主穴:百會透四神聰、主焦俞透腎俞、三陰交透復(fù)溜。配穴:大椎、足三里、風(fēng)池、風(fēng)府、水分透中極。
操作: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針刺采取短時間中等度 *** 的方法,輕捻轉(zhuǎn)慢提插,每穴捻轉(zhuǎn)3次,緊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針。每針針畢加捏脊3遍,或沿背部督脈和膀胱經(jīng)用皮膚針輕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為上療程,停針3~5天續(xù)治。
療效:共治療78例,2例為個案均有效。76例中,基本痊愈44例,有效13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75%。
②綜合法
取穴:主穴:分2組。甲組:水溝、支溝、四神聰、合谷、水分、陰交、中極、水道、陰陵泉、足三里、陰交、復(fù)溜;乙組:風(fēng)府、風(fēng)池、大椎、命門、腰俞、殷門、委中、承山、絕骨。
操作:每次用1組,穴位按患兒情況酌情加減。早期以點刺或作短時間的 *** 為主,待適應(yīng)后,四肢穴可留針20~30分鐘。每次針前,先以皮膚針叩打夾脊穴,自上至下輕叩,以皮膚潮紅為度。對尿少、囟門不縮小及肢冷者,用艾條回旋灸水分、陰交、關(guān)元,每次5~10分鐘。為加強效果,可在患兒頭部外敷中藥。針刺每日1次,30~5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敷藥隔日1次。
外敷中藥制備:大戟、芫花、甘遂、商陸各10克,冰片1克,麝香10毫克,共研細(xì)粉,以醋或凡士林調(diào)成糊狀備用。
療效:共治療69例,有效51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73.9%。以交通性腦積水療效為優(yōu)。
(2)單方驗方
①皂角膏
組成:皂角1500克,艾葉60克。
用法:將上藥中皂角去籽研碎合艾葉加水7500克,用武火煎煮2小時后過濾。濃縮至用筷子蘸藥液扯出9~15厘米長的粘條時,將鍋離火,稍冷后,放人麝香0.9~1.5克攪拌均勻,裝入瓷質(zhì)容器內(nèi)備用。使用時,將膏均勻地涂敷于整個頭部,顱縫和前囟部位涂藥要厚些。每2個月更換膏藥1次,共用3~5次。
療效:治療2例,均獲愈。
②開積散
組成:蒼術(shù)、元明粉各12克,山甲9克,炒蒲黃24克,牛黃、珠子各1.5克,琥珀、朱砂各6克,生公羊肝1具。
用法:先將上藥分別研末。然后剖開生公羊肝,將前四昧藥童人蒸熟,焙干為末,再加入后四味藥末拌勻。每服約0.3克,日服2次,早晚各配服硫酸亞鐵0.3克,忌食酷。同時將患兒口中的疙瘩用三棱針挑破,四縫點刺放血,隔10天1次。
(3)推拿
操作:補肝膽10分鐘,補三關(guān)5分鐘,補脾胃10分鐘,清六腑5分鐘,揉二人上馬穴10分鐘。下肢痿弱加揉二人上馬穴5分鐘;搖頭哭鬧加揉小天心5分鐘,上窩風(fēng)5分鐘,掐四橫紋各1分鐘;小便黃加清腎5分鐘;大便結(jié)加清六腑5分鐘,清大腸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6例,均獲良好療效。
(4)食療
組成:核桃仁200克,鹿角粉12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xì)面,為一療程量,每日服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完。在服藥期間喝骨髓湯,量不限,豬、羊、牛骨湯皆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8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五苓散
下一篇: 加味五黃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