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橘皮12克 竹茹12克 大棗5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人參3克
功能主治 : 理氣降逆,益胃清熱。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后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虛數(shù)。
用法用量 : 上藥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 :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湯洗7次)各30克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 降逆止嘔,和胃清熱。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 : 赤茯苓(去皮)1兩,橘皮(去白)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麥門冬(去心)1兩,青竹茹1兩,半夏(湯洗7次)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 : 胃熱多渴,嘔噦不食。體強新病,未經(jīng)苦寒攻下,或誤投熱藥滯藥,脈見洪數(shù)滑實,呃逆聲重相連者。
用法用量 : 麥門冬竹茹湯(《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各家論述 : 《醫(yī)方集解》:此足陽明藥也。胃火上沖,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故嘔。竹茹、枇杷葉、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二陳所以散逆氣;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嘔家之圣藥;久病虛羸,故以人參、甘草、大棗扶其胃氣也。
摘錄 : 《濟生》卷二
功能主治 : 麻疹胃虛羸瘦,嘔逆不已。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 《麻癥集成》卷四
處方 : 橘皮2斤,竹茹2升,大棗30枚,生姜半斤,甘草5兩,人參1兩。
功能主治 : 傷寒病后虛羸,噦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虛膈熱呃逆;或產(chǎn)后呃逆;或四時傷風(fēng)咳逆。
臨床應(yīng)用 : 呃逆:林某,男,34歲。呃逆已十余年,時好時壞,經(jīng)常發(fā)作,曾經(jīng)治療無效。此次發(fā)作加劇,呃逆頻發(fā),惡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結(jié),小溲短赤,脈弦,舌質(zhì)紅苔黃濁。西醫(yī)診斷為神經(jīng)性呃逆,中醫(yī)診為木土不和,肝陽有余,胃陰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湯加減: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麥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棗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診,呃逆已減,晚能入眠,胸前痞悶。前方去大棗、柿蒂,加生梔子、豆豉除胸脘痞悶,蔻仁寬中理氣,連翹清熱散結(jié)。三診,呃逆已止,諸癥亦瘥,惟心中灼熱,脈稍轉(zhuǎn)緩,舌苔微黃。前方倍石斛以養(yǎng)胃陰,加知母滋陰清熱瀉火。連服三劑,痊愈出院。四個月后追訪未再發(fā)作。
用法用量 : 竹茹湯(《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陳皮湯(《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湯(《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綱目》引作“陳皮竹茹湯”。
各家論述 : 1.《醫(yī)方考》: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姜正其胃,大棗益其脾。2.《成方切用》:此胃虛而沖逆為噦,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參、甘培胃中元氣,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溫,下其上逆之氣,以姜、棗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陽漸暢而下達,謂上焦因受氣于中焦,而中焦亦稟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則中氣自調(diào)也。
摘錄 : 《金匱》卷中
功能主治 : 因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 : 上銼1劑。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身熱發(fā)渴,加柴胡、黃芩,去丁香。
摘錄 : 《壽世保元》卷三
功能主治 : 潰瘍,胃火上逆氣沖,以致時時呃逆,身熱煩渴,口干唇焦,此熱呃也。
用法用量 : 水2鐘,煎8分,空心溫服。
摘錄 : 《金鑒》卷六十二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噦逆,呃逆,妊娠惡阻。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加生姜6片,大棗1枚,以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 《活人書》卷十六
用法 : 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 : 和胃降逆,益氣清熱。
主治 : 胃虛有熱之呃逆,癥見氣逆不降,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苔薄白帶黃,脈虛略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妊娠惡阻、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癥。1.妊娠惡阻:以加味橘皮竹茹湯配合氯化鉀、維生素C及維生素B6靜滴治療妊娠劇吐患者38例,并與單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相對照,療程1周。以惡心嘔吐癥狀、尿酮體、血電解質(zhì)變化情況為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治愈27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治愈20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68.4%。(《湖南中醫(yī)雜志》2009年第6期)2.反流性食管炎:以本方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8例,并與泮托拉唑腸溶片、多潘立酮治療相對照,療程12周。以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前后內(nèi)鏡檢查結(jié)果判定療效。結(jié)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5.8%,對照組總有效率79.17%;治療組治療后內(nèi)鏡下療效總有效率72.92%,對照組總有效率60.41%。(《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年第7期)
方解 : 本方主治胃虛有熱,氣逆不降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呃逆頻作或嘔吐、舌紅嫩為辨證要點。方用橘皮和胃理氣降逆,竹茹清胃熱降逆氣;合以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胃氣。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甘寒之竹茹與辛溫之橘皮、生姜相伍,則清而不寒;二是益氣養(yǎng)胃之人參、大棗、甘草與行氣和胃之橘皮相合,則補而不滯。臨床如見胃氣不虛,可去人參、甘草、大棗;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陰不足而見舌紅少苔者,加麥門冬、石斛;嘔噦不止者,加枇杷葉;呃逆持續(xù)者,加柿蒂。凡由實熱或虛寒所致呃逆、干嘔者,非本方所宜。
現(xiàn)代研究 :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反流性胃炎、化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yīng)、頑固性呃逆、心律失常、腎功能衰竭等病癥。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具有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排空,增加食欲、排泄毒素的作用、能增加小腸吸收功能。
方歌 :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將,久病之后更相宜。
摘錄 : 漢·《金匱要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88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橘皮益智湯
下一篇: 橘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