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冒暑伏熱,霍亂吐瀉,小便不利,頭目昏眩。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燈心十莖,煎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炮制 : 上俰咀。
功能主治 :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diào),惡心頭暈,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 每服一貼,每貼重半兩。水一盞,姜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時(shí)。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 澤瀉 白術(shù) 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 : 上哎咀。
功能主治 : 健脾利水。治冒暑伏熱,飲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diào),惡心頭暈。
用法用量 : 每服15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燈心10莖,煎至120毫升,去滓服,不拘時(shí)。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 : 澤瀉、白術(shù)、白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 : 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diào),惡心頭暈。
用法用量 : 三白散(《本草綱目》卷十九)、解暑三白飲(《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摘錄 : 《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目錄1拼音2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解暑三白散 2.1處方2.2功能主治2.3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2.4摘錄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解暑三白散 3.1解暑三白散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3.6摘錄 4《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4.1方名4.2解暑三白散的別名4.3組成4.4主治4.5解暑三白散的用法用量4.6附注 附:1古籍中的解暑三白散 1拼音 jiě shǔ sān bái sǎn
2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解暑三白散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解暑三白散
4《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古籍中的解暑三白散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論治 六和湯。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并,上吐下瀉,解暑三白散。傷暑吐瀉,兼煩亂,香樸飲子。脾胃停積冷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論治]附方 〔久瀉〕玉龍丸硫黃硝石滑石明礬水丸?!彩顬a〕解暑三白散茯苓白術(shù)澤瀉(各二錢)姜(三片)燈心(二十莖...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卷中]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下食。宜服此方。于本方。加半夏。生姜。和劑。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魜y嘔吐。...
《普濟(jì)方》:[卷一百十七寒暑濕門]中暑附論 多。五苓散主之。不欲飲水為陰多。理中湯主之。解暑三白散(出和劑方)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
《醫(yī)學(xué)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因病機(jī)5癥狀及治療6辨證論治7關(guān)于熱瀉 7.1病因病機(jī)7.2癥狀7.3治療 8關(guān)于泄瀉9參考資料附:1治療暑瀉的方劑2治療暑瀉的穴位3治療暑瀉的中成藥4暑瀉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暑瀉 1拼音 shǔ xiè
2英文參考 summerheat diarrhea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huì).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概述 暑瀉(summerheat diarrhea[1])為病證名[2]。見《丹溪心法·泄瀉》。是指暑毒傷及腸胃,以腹痛,瀉下如水,身熱煩渴,尿赤,舌紅,苔薄黃等為常見癥的暑病[1]。又稱暑泄[2]。
4病因病機(jī) 暑毒之邪傷于腸胃所致的泄瀉[2]。
5癥狀及治療 《證治要訣》卷八:“暑瀉,由胃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證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
6辨證論治 《雜病源流犀燭·暑病源流》:“暑瀉,專受暑而成瀉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齒,傷于腸胃,數(shù)日間其邪即發(fā),或夾食,或夾濕,以致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瀉如水直注,日夜無度。宜以炒黃連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飲。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腸胃之間,以致久而成泄,所瀉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癥亦相同,宜玉龍丸。此新久之別也。而其癥之所現(xiàn),雖同屬暑瀉,其為治又有當(dāng)分辨者。如暑傷心脾,嘔吐泄瀉,或霍亂轉(zhuǎn)筋,及浮腫瘧痢,宜六和湯;如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瀉,宜解暑三白散;如傷暑,上吐下瀉,而兼煩亂,宜香樸飲子;如暑月煩渴,引飲過多,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宜大順散;……若不過受暑而瀉,別無他故,則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飲、香茹湯;其或有盛暑傷于外,陰冷傷于內(nèi),而為內(nèi)外受迫者,此癥更重,非可易視矣,宜連理湯、桂苓元、縮脾飲。”
7關(guān)于熱瀉 熱瀉又稱熱泄、火瀉、火泄[3]。
8關(guān)于泄瀉 泄瀉(diarrhea[1][4])為病名[5]。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nèi)經(jīng)》)或?yàn)a[5],又稱下利(漢唐時(shí)期)[6]。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6]。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6]。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6]。
針灸對(duì)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7]。若泄瀉頻繁有嚴(yán)重脫水現(xiàn)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dāng)采取綜合療法[7]。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腸功能紊亂、結(jié)腸過敏等消化系統(tǒng)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范疇[8]。
詳見泄瀉條。
9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香樸飲子的用法用量5摘錄6《永類鈐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香樸飲子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香樸飲子 1拼音 xiāng pǔ yǐn zǐ
2處方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炙甘草、紫蘇、澤瀉、香薷、半夏麹、白扁豆、烏梅肉、木瓜、厚樸(姜制),各二錢。
3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兒伏熱吐瀉,虛煩悶亂。
4香樸飲子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一個(gè),煎至一鐘,食前服。
5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永類鈐方》卷二十一引《幼幼方》
古籍中的香樸飲子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論治 交并,上吐下瀉,解暑三白散。傷暑吐瀉,兼煩亂,香樸飲子。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大順散。若暑盛傷于外...
《普濟(jì)方》:[卷一百九十九諸瘧門]山嵐瘴氣瘧(附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00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解暈神丹
下一篇: 解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