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細(xì)銼和勻。
功能主治 : 治齒根出露,搖動疼痛。
用法用量 : 每用30克,以水300毫升,酒150毫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熱含良久,倦即吐之,含盡為度,每日二次。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制法 : 上除椒、鹽外,并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齒痛,連牙頷疼。
用法用量 : 先以水6盞,煎取2盞,去滓,入椒,鹽,再煎取1盞,通口漱之,不拘時候,以愈為度。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九
功能主治 : 小兒水(疒頹)偏大,上下不定,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 水煮令極熱,以故帛及氈掩腫處,取熱柳枝更互捍之,如此取愈。
摘錄 : 《雞峰》卷二十四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虛勞肌熱,煩躁少力,痰嗽頰赤,潮熱,夜多盜汗,飲食無味,日漸羸瘦,五心煩熱,骨節(jié)酸疼。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入青蒿1握(切),小麥200粒,同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制法 : 上細(xì)銼。
功能主治 : 齒齦腫,連耳腦腫疼。
用法用量 : 每用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入鹽1錢,攪令勻,熱含冷吐。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四
制法 : 上細(xì)銼和勻。
功能主治 : 齒根出露,搖動疼痛。
用法用量 : 每用1兩,以水1大盞,酒1盞,同煎至1盞,去滓,熱含就于患處良久,倦即吐之,含盡為度,1日2次。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四
制法 : 上細(xì)銼和勻。
功能主治 : 風(fēng)瘙皮膚生(疒咅)(疒畾),搔之腫癢。
用法用量 : 每取1斤,以水5斗,煮取4斗,去滓,更入鹽及樸消各2兩,攪勻,看冷熱,于溫室中洗浴。洗罷,衣覆汗出愈。
注意 : 切慎外風(fēng)。
摘錄 : 《圣惠》卷二十四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牙根宣露,動搖疼痛。
用法用量 : 每用2錢,水1盞,入柳枝,黑豆少許,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熱漱冷吐,1日2-3次。
摘錄 : 《御藥院方》卷九
目錄1拼音2概述3《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七方之太乙紫金錠 3.1太乙紫金錠的別名3.2組成3.3制法3.4太乙紫金錠的用法用量3.5功能主治 4《同壽錄》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錠 4.1太乙紫金錠的別名4.2組成4.3功效主治4.4太乙紫金錠的用法用量4.5制備方法4.6用藥禁忌 5《文堂集驗方》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錠 5.1組成5.2主治5.3太乙紫金錠的用法用量5.4制備方法5.5用藥禁忌 6《飼鶴亭集方》之太乙紫金錠 6.1組成6.2主治6.3制備方法6.4用藥禁忌 7《串雅補(bǔ)》卷四方之太乙紫金錠 7.1組成7.2主治7.3太乙紫金錠的用法用量7.4制備方法 8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太乙紫金錠 1拼音 tài yǐ zǐ jīn dìng
2概述 太乙紫金錠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五首。
3《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七方之太乙紫金錠 太乙紫金錠為方劑名,即《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七方記載的紫金錠的別名[1]。
4《同壽錄》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錠
5《文堂集驗方》卷一方之太乙紫金錠
6《飼鶴亭集方》之太乙紫金錠
7《串雅補(bǔ)》卷四方之太乙紫金錠
(1)伏火北亭法:北亭砂三兩(明白者),以黃蠟一分半(熔作汁,拌北亭令勻),作一團(tuán)子,以紙裹。炒風(fēng)化石灰一斗,用一磁罐,先將一半風(fēng)化灰入于罐內(nèi)實筑,內(nèi)剜一坑子,放北亭于內(nèi),上又將一半風(fēng)化灰蓋,準(zhǔn)前實筑。初用火三斤以來,漸漸加火至五七斤,三復(fù)時足,乃起一弄十斤火鍛,令通赤?;鸨M,候冷取出,用生絹袋子盛。又掘一地坑子,可受五七升,滿添水,候泣盡水,安一細(xì)磁碗于坑子內(nèi),上橫一杖子,懸釣北亭袋子于碗上,更用一盆子合蓋,周回用濕土壅盆子,勿透氣。三復(fù)時并化為水,取此水,拌調(diào)前件二味藥。(《云笈七簽·卷七十六》)按,此例詳細(xì)說明了“伏火”北亭砂(即硇砂)的方法。
(2)《飛伏法訣》曰: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用八氣、二十四候、一百二十日周而砂伏火畢。每一候飛伏法:五日內(nèi),四日用坎卦,一日用離卦。(《云笈七簽·卷六十九》)
因為礦物藥的炮制方法直接淵源于道教的煉丹術(shù),所以不唯道教書籍,即古醫(yī)籍中“伏火”用例亦很多。
(3)伏火硫黃法:先用硫黃五兩,水飛,去砂石,稱,研為末,用瓷合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jì),曬干。地內(nèi)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滿,置合子在上,用泥固濟(jì),慢火養(yǎng)七日七夜,候日足加頂火一煅,候冷取研為細(xì)末。(宋《楊氏家藏方·卷七·泄瀉方二十道·玉粉丹》)
(4)水銀在丹砂中,伏火則溜汞于下,同他藥煉之則結(jié)粉于上。(清《本草述鉤元》卷一《水銀粉》)
從動詞義引申之,凡經(jīng)伏火法煉制過的狀態(tài),亦稱為“伏火”,此為形容詞。
(5)素真用兌添白銅法:白銅一斤,錫一兩,右令烊之瀉酒中,出之打破,取伏汞一兩,胡同律二兩,油脂一升,煮令脂盡,胡粉色赤,即伏火。(《云笈七簽·卷七十一》)
(6)七返丹砂雖燠令伏火,本無四象五行,筋骨血肉,陰陽氣不全,如服之,令人五臟血干。(《云笈七簽·卷六十四辨金石藥半去毒訣》)
(7)伏火丹砂,保精養(yǎng)魂,尤宜長服;伏火石硫黃,救腳氣,除冷癖,理腰膝,能食有力;……伏火磁石,明目堅骨;……伏火水銀,壓熱鎮(zhèn)心。(《千金翼方·退居·服藥第三》)
(8)通頂抽風(fēng)散主:硝石二兩,以新瓷瓶內(nèi)盛硝石,漸以火熔成汁,以生蘿卜子,時時投三十二粒入于硝內(nèi),候煙出盡又投,直候蘿卜子、硝石無聲,硝已伏火(《太平圣惠方·治眼睛疼痛諸方》)
(9)通靈玉粉方:硫黃半斤,以桑柴灰五斗,淋取汁,煮三復(fù)時,時以鐵匙抄于火止試之,候伏火即子,候干。如未伏,更煮,以伏火為度。伏了即細(xì)研為散。(《太平圣惠方·硫黃丸》)
(10)雷公云:“凡使,先研如粉,以磁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分丸如小帝珠子許,待瓶子赤時投硝石于瓶子內(nèi),其硝石自然伏火,每四兩硝石用雞腸菜、柏子仁共十五個帝珠子,盡為度。(《證類本草·硝石》)
(11)《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瓡r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nèi),即伏火。(《本草綱目·硝石·修治》)
判斷是否已伏火的方法是直觀法:將成品置于火上燒,看其是否發(fā)生變化,不變化便為伏火。變化依據(jù)一是顏色變化,二是有無異味,三是有無特殊煙氣。所謂“若能制伏,拒火色而不易本元”(《云笈七簽》卷六十八《四黃制伏品第五》)也。如上引第(9)例中試硫黃是滯伏火即是,硫黃本為黃色,但其“燃燒時易熔融,火焰為藍(lán)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氣?!?《中華本草》1冊422頁)后來積累了經(jīng)驗,掌握了到什么程度便已伏火,并不需檢驗,如(11)例將硝石“熔化,投甘草入內(nèi),即伏火?!?br>當(dāng)然,煉制丹藥是為了服后能長生不老、飛升成仙的,但事與愿違,從帝王到方士,歷代因服食丹藥而喪命的屢見不鮮。后來,人們逐漸認(rèn)識到,有些礦物經(jīng)了火同樣是有毒的,有些在伏火后毒性甚至更強(qiáng)。如丹砂經(jīng)火使硫化汞氧化而成汞,有大毒。
“伏火”另有“伏煉、飛伏、伏、制、死、伏制、住、住火、拒火”等十?dāng)?shù)種叫法。例子甚眾。如:“光明砂一斤伏煉得十四兩”(《云笈七簽》)?!傲螯S制汞,芒硝伏雄”(唐·《丹方鑒源》),“制”、“伏”二字對文,制亦伏也,指硫黃、芒硝作為輔料能分別命名汞和雄黃伏火;《庚道集·伏硫法》:“用白花益母草自然汁煮七伏時,火上試。……未伏,再煮二三日,用益母草滓鋪底蓋頭,慢火至猛,加煅三五日,即死?!币陨稀八馈奔础胺?火)”意?!白 比纾骸胺蚬鰟t飛,不能使住。凡所為者,蓋亦多矣。若非物制伏,不可為之。今以藥伏之,萬不失一?!?《云笈七簽·太清丹經(jīng)要訣(并序)》)“住火”:《丹房鏡源》芹花“用煮雌黃,立住火”。
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頭一來解釋一下教材錯解的例句。白礬是含水硫酸鋁鉀,經(jīng)高溫密閉煅后失去結(jié)晶水,即成為枯礬?!夺t(yī)學(xué)入門》:“(白礬)細(xì)研入瓦罐中,火煅半日,色白如輕粉者,名枯礬?!迸c“若經(jīng)大火一煅,色如銀,自然伏火,銖薱不失?!眱?nèi)容一致。五方草、紫背天葵二味自然汁是伏制白礬的輔料。白礬用二味自然汁作輔料煅成的枯礬,已經(jīng)伏火,所以精華物質(zhì)“銖薱不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38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柳枝散
下一篇: 柳枝浴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