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
制法 : 上為細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許,研勻。
功能主治 : 痱子瘙癢。
用法用量 : 日頻敷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三八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苦楝樹白皮、東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樹皮、苦楝根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樹皮及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春、秋季采收,剝?nèi)「善せ蚋?,除去泥沙,曬干?【性狀】 干皮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槽狀或半卷筒狀,長寬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nèi)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zhì)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易剝離成薄片,層層黃白相間,每層薄片均可見,極細的網(wǎng)紋。無臭,味苦。根皮呈不規(guī)則片狀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澤,粗糙,多裂紋。干皮以皮細、可見多數(shù)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為佳。 顯微鑒別 干皮橫切面:外側(cè)有3-4條木栓組織層帶。木栓層常已深入到韌皮部。老皮多已不見皮層。韌皮部有切向延長的纖維束與薄壁組織相間排列成層;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方晶直徑6-31μm,纖維壁厚,木化。初生射線喇叭形,開口處的細胞常含有草酸鈣簇晶。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圓形、類圓形或卵圓形,單位或由2-5個分粒組成的復粒。根皮橫切面。落皮層較厚,其內(nèi)側(cè)可見射線及頹廢篩管群;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韌皮部韌皮射線波狀彎曲,寬3-5列細胞;韌皮纖維排列成多層斷續(xù)的環(huán)層,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方晶。 粉末特征:紅棕色。①纖維甚長,直徑15-27μm,壁極厚,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厚約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徑13-29μm。②木化韌皮薄壁細胞常緊附纖維束旁,類長方形、長條形或類圓形,長43-130μm,直徑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紋孔。此外,有木栓組織碎片,有的含紅棕色物;淀粉粒單粒直徑約至13μm;稀有簇晶。 【性味】苦;寒;有毒 【歸經(jīng)】脾;胃;肝經(jīng) 【功能主治】殺蟲;療癬。主蛔蟲??;鉤蟲病;蟯蟲??;陰道滴蟲病;疥瘡;頭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注意】 體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xù)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應,服藥中毒后可有頭痛、頭暈、惡心、吐吐、腹痛等癥狀。嚴重中毒,可出現(xiàn)內(nèi)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1.《新修本草》: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2.《福建藥物志》:苦楝根皮驅(qū)蟲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應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等情況,慎重投藥。
蛇串瘡又稱纏腰火丹、蜘蛛瘡等,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帶狀皰疹,是一種由帶狀疤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diào),以致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停,郁而化熱,濕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fā)。常有外傷、腫瘤、發(fā)熱等誘發(fā)因素。起病前可以先有胸壁神經(jīng)痛,可伴有低熱乏力、皮膚感覺過敏,數(shù)日后局部出現(xiàn)沿身體一側(cè)周圍神經(jīng)分布的成群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疹(高出皮膚的皮疹),繼而變?yōu)樗?,水疙壁周圍有紅暈,并伴有劇烈疼痛。常發(fā)生于身體一側(cè),最常見的是沿肋間神經(jīng)分布的肋間帶狀疤疹,不超過身體的中線??梢饎×业男赝?,呈刀割樣疼痛或者灼痛,也可發(fā)生在腹背部、四肢、顏面、頸部等部位,水泡成申珠狀疏松排列,水泡內(nèi)容物可呈膿樣渾濁狀,一般都在發(fā)病2一4周后干操結癡,不留旅痕。
患有帶狀皰疹感染中醫(yī)怎么治療?中醫(yī)治療疾病,一般講究的是治本,所以很多人都比較青睞中醫(yī)療法,尤其是對于帶狀皰疹這種疾病,患上之后會有非常明顯的神經(jīng)疼痛的感覺,水泡會成群的分布,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那么,患有帶狀皰疹感染中醫(yī)怎么治療?
中醫(yī)治療方案
(一)熱盛型:
主證: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干、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欲不佳。小便赤,大便干或不爽。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shù)。
治則: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發(fā)于頭面者加菊花;發(fā)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黃;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fā)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中成藥: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沖劑或者抗病毒顆粒。
?。ǘ袷⑿?br>
主證:皮膚顏色較淡,皰壁松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zhì)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 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15g、生白術10g、陳皮10g、厚樸10g、大青葉15g、生薏米3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15g、生甘草10g。
(三)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zhì)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余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雞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龍10g、木香6g、陳皮10g、雙花藤15g。
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參扶正。
三、中醫(yī)治療效果
(一)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神經(jīng)痛。
(二)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四、中醫(yī)治療難點
部分患者神經(jīng)痛劇烈,現(xiàn)代醫(yī)學雖然有非甾體類抗炎藥、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卡馬西平、曲馬多、加巴噴丁等,用來止痛,但其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常見。
五、針對難點的中醫(yī)藥治療應對思路
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和后遺神經(jīng)痛有一定的優(yōu)勢,要積極探索。
中醫(yī)特色療法
(1)針刺法
針刺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痛閾、改善局部循環(huán)、抗菌消炎。針刺治療帶狀皰疹,軀干部選取背腧穴和華佗夾脊,四肢選取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陽陵泉、血海、三陰交,頭顱部選取百會、風池。每次留針15min ,每間隔5 min 行1 次。每日針刺1 次,7 次為1個療程。
(2)灸法
采用在皮損部位及其周圍皮膚處同時用2 支艾條作廣泛性回旋灸。
(3)穴位注射
辨證歸經(jīng)穴位注射,取穴:先選取皮損部位各簇水皰群間正常皮膚進行注射。①屬肝膽型,再選取足少陽、厥陰經(jīng)之陽陵泉、行間、俠溪、太沖、外關、期門等穴位注射,以疏泄肝膽郁火;②屬脾胃型,選取足太陰、陽明經(jīng)之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注射,以清熱利濕。治療:抽取維生素B12ml、維生素B121ml、2%利多卡因2ml混合后,圍注皰疹周圍2-3處。同時根據(jù)辨證選取所屬經(jīng)絡穴位2-3個進行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
次, 10 次為1個療程。
3、貼棉灸:以脫脂棉少許,攤開展平如病灶大小的薄片,貼于患部,點燃,急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然后再換薄棉,如法再灸,如此3-4次,以皮膚潮紅為度。亦可先用皮膚針叩刺局部微出血,再施以3~4次貼棉灸,其效更佳。
4、外用治療: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勻后與水調(diào)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后混合調(diào)敷。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濕敷,水紗條貼敷。結痂時用化毒散膏、黃連膏。
帶狀皰疹外治五方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疼痛性水皰型皮膚病,其病原體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屬于中醫(yī)的“纏腰火丹”、“蛇串瘡”等范疇?!∫蚨嘤汕橹静粫?,肝膽火盛或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蘊濕化熱又感毒邪所致。以下介紹幾則治方,可有良效。
方一:板藍根20克,煎湯后外搽或濕敷患處,每日2~3次。
方二:取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加雄黃粉0.2克調(diào)勻,涂抹患處,每日數(shù)次。
方三:金挖耳(又名野向日葵)適量(鮮者為佳),搗爛后敷于患處,每日敷1次,5~7天顯效。
方四:竹青10克,雄黃1.5克,菜油30克。將竹青燒炭存性,加雄黃,調(diào)菜油或茶油30克即成。以清潔棉簽蘸上藥涂于患處,每日數(shù)次。
方五:地榆30克,紫草18克,共研成細粉,用凡士林適量調(diào)勻,圍敷于患處四周。 潘建華
本方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30例
經(jīng)驗方:柴胡、郁金、丁香、枳殼、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藍根30克。
加減:氣虛加炙黃芪30克;口苦便干加龍膽草 9克;胸悶加瓜蔞殼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療效:本方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患者30例,治愈21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4例。
通腑瀉熱治愈帶狀皰疹
顏某,女,64歲。2012年6月7日初診,7天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左下腹部發(fā)生幾處大小不一條狀皮損,內(nèi)有較多粟粒至綠豆大丘皰疹簇集密布,疼痛劇烈。某院診為帶狀皰疹,予阿昔洛韋、甲鈷胺、維生素B1、芬必得等注射內(nèi)服,外用阿昔洛韋乳膏4日,然皮疹未消,疼痛不減,坐臥不安,晚間不能入眠,查見除上述皮損外,肌膚潮紅,觸之灼熱。詢其口苦口渴欲飲,小便色黃,尿有熱感,大便秘結3日未解,腹部脹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證屬胃腸熱盛,未能清解,蘊結于上述部位化毒所發(fā)。治則:清瀉胃腸之熱,解毒止痛。處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黃連10克,石膏12克,知母15克,大黃15克(后下),芒硝10克(后下),厚樸9克,竹葉9克,車前子9克,延胡索12克,板藍根30克,大青葉15克。2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后,瀉下燥便,口苦口渴腹部脹痛癥狀明顯減輕,小便正常,納食增加,皰疹略見干涸,膚色由紅變淡,熱痛癥狀明顯大減。上方去大黃、芒硝、車前子、竹葉,生地減為20克,石膏、知母減為9克,厚樸減為6克,入連翹12克,續(xù)服6劑后皰疹干涸消退,痛癥消失,諸癥治愈。
本例帶狀皰疹始用抗病毒止痛西藥治療數(shù)日,卻效不顯著,且具口苦口渴欲飲,溲黃便干,腹部脹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數(shù),疹色潮紅,觸之灼熱等癥狀表現(xiàn),有其內(nèi)必形于外,辨屬胃腸熱盛,蘊結肌膚,化毒而發(fā)皰疹。故取生地、丹皮、黃連、石膏、知母、大黃、芒硝、車前子、竹葉、厚樸、通腑瀉熱,導熱下行;板藍根、大青葉、延胡索、連翹,清熱解毒抗病毒。諸藥相用,使熱邪得以及時清解瀉下,皰疹得以消退,肌膚得以安寧。
三方治帶狀皰疹
1.雄黃20克,明礬20克,柴胡10克,冰片 5克,龍膽草15克。用法:上方除雄黃、冰片外,將其余藥物加溫浸泡30分鐘,然后用文火煎30分,煎至250毫升左右濾出,然后加入雄黃、冰片粉末,充分混勻后以不燙手為度,用紗布取藥液洗患處,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藥液洗后保留,下次加溫再用。1周為1個療程。
2.紫草20克,黃芩20克,黃連20克,黃柏20克,甘草20克。取75%酒精500毫升。將中藥放入酒精中浸泡,1個月后取出藥液備用。用時以棉簽將取液涂在皰疹表面,每日3~4次,1周為1個療程。
3.鮮馬莧50克,雄黃粉10克,獨大頭蒜5頭。將大蒜去皮后,同其他藥共搗成糊狀,外用涂患處,有燥濕止痛之功。
帶狀皰疹外治有方
秋季帶狀皰疹較為多見,筆者臨床用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療效顯著,現(xiàn)介紹如下。
處方:生大黃30克,冰片5克,蜈蚣3條。
用法:共研為細粉,香油調(diào)和搽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臨床觀察,輕則3日愈,重則5~6日可愈。
帶狀皰疹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中醫(yī)學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丹”等。本病多屬肝經(jīng)濕熱之故。濕熱之毒相互搏擊,經(jīng)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熱毒盛則發(fā)生赤紅灼燙,濕不疏泄則成水皰。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大黃、冰片瀉火解毒,可去熱毒,蜈蚣搜風通絡,以毒攻毒,三藥合用,清熱、利濕、解毒,共建其功。
大家在治愈疾病之后,還是要繼續(xù)治療一段時間,避免留下神經(jīng)疼痛的后遺癥,給人們以后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危害。
注意事項
自我修養(yǎng)方式
(1)保持室內(nèi)干燥、溫度適宜、避免潮-濕。
(2)心情舒暢,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可情緒急躁。
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1)注意保持皮損局部的清潔、干燥,勤換衣被,有毛發(fā)的部位剪除毛發(fā),防止感染。
(2)忌用手搔抓或毛巾摩-擦皮損,以免水泡潰破而繼發(fā)感染,嚴重者可形成疤痕。
(3)著寬松、透氣的棉質(zhì)內(nèi)-衣。
飲食調(diào)護方案
(1)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如牛奶、鮮肉、新鮮蔬菜等,以利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消化。
(2)忌生冷、油膩、海鮮類食物。
(3)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吸煙、飲酒,勿因疼痛而影響進食。
(4)多吃西瓜、冬瓜、菠蘿、扁豆等清肝濕-熱之品。
生活中該注意什么
(1)本病因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引發(fā),平時需加強戶外鍛煉,保持愉快的心情及充足的睡眠,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2)應與嬰幼兒和濕疹兒童隔離,以防發(fā)生水痘或者皰疹性濕疹。
(3)由于本病侵犯神-經(jīng),可遺留神-經(jīng)-痛,如有神-經(jīng)-痛,需積極到針灸科、疼痛??凭驮\。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經(jīng)前有乳房脹痛、有時疼痛會波及肩背部,經(jīng)后乳房疼痛逐漸自行緩解,僅能觸到乳腺有些增厚,無明顯結節(jié),這些是生理性改變,它是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一類病。多發(fā)于30-50歲女性,發(fā)病高峰為35-40歲。 由于對乳腺增生發(fā)生的機理和病因尚無確切了解,目前治療上基本為對癥治療。部分病人發(fā)病后數(shù)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緩解,多不需治療。乳腺增生有很多類型,生理性的乳腺增生,如單純性乳腺增生癥,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退。因為精神、情緒及人為因素引起的乳腺增生,通過自身的調(diào)整(如及時診治與乳腺疾病發(fā)生相關的其它器官疾病,調(diào)節(jié)情緒、緩解精神壓力,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等)也會消退或緩解。 乳腺增生的治療方法: 1、中醫(yī)中藥治療 通絡安乳貼為傳統(tǒng)黑膏藥,源于竹林寺女科秘方精心研制而成,在治療乳腺增生上遵循“內(nèi)病外治”之原則,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導滯消炎、通絡消腫、軟堅散結,從整體上調(diào)整機體氣血陰陽平衡,維護女性正常內(nèi)分泌功能,保持正常月經(jīng)周期運行,以達乳絡舒通之功。自今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徹底祛除乳腺增生癥狀。 2、雙離子乳腺速溶療法 紅外光和電離子患處導入技術,產(chǎn)生智能生物波,直接實現(xiàn)乳腺靶向治療,并刺激大腦釋放OLS(多肽),達到立即鎮(zhèn)痛效果。紅外光智能電磁波脈沖離子導入靶向治療,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淋巴血流加速,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增強細胞吞噬能力,消除乳腺血液循環(huán),加強營養(yǎng)和細胞吞噬能力,使腫塊變軟變小,逐漸消失。乳腺病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是內(nèi)分泌紊亂,西藥解決乳腺局部問題,中藥成份作用于全身血液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疏通經(jīng)絡,防復發(fā),達到標本兼治。 3、激素調(diào)理治療法 傳統(tǒng)的激素類制劑主要是用雄性激素來對抗雌激素,如在月經(jīng)期前10天中口服甲基睪丸素,每日1次,每次5~15mg,經(jīng)前停服,每個周期用藥總量不超過100mg;或肌肉注射丙酸睪丸酮3~4 日,每日25mg。不過應用雄性激素治療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副作用,如有一些男性化表現(xiàn):多毛、嗓音變粗、痤瘡等;另外還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肝臟損害、頭暈、惡心等。 此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乳腺增生病并非單純的雌激素分泌增加,而是由于雌、孕激素的比率失衡,特別是月經(jīng)周期中的黃體期孕激素分泌不足,雌激素相對增高所致,于是主張用黃體酮治療本病,以糾正雌、孕激素分泌的失衡,可在月經(jīng)前2周開始用,口服黃體酮7~8日,每日5~10mg;或肌肉注射黃體酮每周注射2次,每次5mg,總量20~40mg。 亦有人主張在月經(jīng)間期用小劑量雌激素(1mg)口服,共服3周,于以后的月經(jīng)間期再服,但逐漸遞減,即減少用藥量及用藥次數(shù),共用藥6個月經(jīng)周期。服用雌激素亦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痛等副作用,有些患者病情反可加重,因此,應用此法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掌握好量和度。 4、手術治療法 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了局部增生腺體和擴張的乳腺管,體內(nèi)的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卻并未得以糾正,故易復發(fā),其次是給乳房上留下瘢痕,不能為青年女性所接受。選擇手術治療同時還要達到手術指針的患者才能給予治療:盡管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的良性增生性病變,一般主張保守治療,但是由于其與乳腺癌關系密切,臨床有一定的惡變率,建議患者到??漆t(yī)生處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對乳腺增生病來說,局部切除手術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更多地在于排除乳房惡性病變,對于腫塊較硬,難以與乳腺癌鑒別時,行手術治療以明確診斷是必要的。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治療方法外,患者還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心理情緒及改善飲食,來輔助治療以使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保持良好的心情及擁有良好的體格是預防和治療乳腺增生的有力武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39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楝花粉
下一篇: 楝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