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為干霍亂危劇等癥。
用法用量 : 水煎,熱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神曲各4.5克;如痛而嘔,加半夏4.5克,如寒甚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之類,如氣滯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6~9克。
摘錄 : 《會約醫(yī)鏡》卷七
功能主治 : 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為干霍亂危劇等候。
用法用量 : 熱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神曲各1錢半;如痛而嘔,加半夏1錢半;如寒甚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之類;如氣滯而不流通者,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2-3錢。
摘錄 : 《會約》卷七
一、[通治方]
蔡小蓀:痛經多數是經血排出困難,瘀滯疼痛,治法以通為主。當歸9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香附9克 元胡9克 丹參9克 紅花4.5克 白芍9克水煎服。服藥時間應在行經前三天即開始服用,特別是膜樣痛經、及內膜異位癥等,否則效果不顯。
二、[辨證方]
1、寒 證
韓百靈:溫腎扶陽湯,治胞中虛寒型痛經,婦女經期小腹隱痛,喜溫喜按,經色清稀,腰酸腿軟,四肢不溫,尿頻,白帶下注,面色淡白,舌質淡潤,脈象沉緩無力。人參9克 山藥9克 熟地9克 山萸肉6克 吳茱萸6克 菟絲子9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補骨脂9克 白術9克《百靈婦科》
顏德馨:治療之法,以通為主,多用溫經逐寒,祛瘀止痛,王清任之少腹逐瘀湯獨擅勝場,每于經前投此,多應手而效。曾以治痛經達十余年纏綿不愈者,或痛甚則厥,或劇痛需以度冷丁方得小安等頑固病例,亦有殊效。
小茴香7粒(炒) 干姜0.6克(炒) 元胡3克 沒藥6克(炒)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黃9克(生) 靈脂6克(炒)水煎服。每次月經來潮前連服5~7劑,一般連續(xù)治療3個月即獲痊愈。
陳澤霖:臨床所見以寒凝血瘀為多見,治宜溫通為主。我曾以下方為主加減治愈了不少痛經病人。肉桂3~9克 小茴香6克 制香附9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 青陳皮各9克 阿膠9克 艾葉9克 益母草30克 乳沒各4.5克。
2、熱 證
傅山:婦人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后經水行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方用宣郁通經湯。白芍15克(酒炒) 當歸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梔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黃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連服4劑,下月斷不先腹疼而后行經矣。此方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傅山:婦人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后經水行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方用宣郁通經湯。白芍15克(酒炒) 當歸15克(酒洗) 丹皮15克 山梔子9克(炒) 白芥子6克(炒研) 柴胡3克 香附3克(酒炒) 川郁金3克(醋炒) 黃芩3克(酒炒) 生甘草3克水煎,連服4劑,下月斷不先腹疼而后行經矣。此方補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氣,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3、虛 證
卓雨農:腎虛肝郁的,經來色淡而少,經后腹痛腰酸,肢軟無力,益腎調經湯主之。
杜仲 續(xù)斷 熟地各9克 當歸6克 白芍(炒)9克 益母草12克 焦艾 巴戟 烏藥各9克水煎服。
朱承漢:經行或經凈后小腹綿綿作痛,按之舒適,經水色淡質清,面色蒼白,精神萎弱。炒黨參12克 炒白術9克 全當歸9克 東白芍9克 炒川芎4.5克 炙甘草4.5克 大熟地12克 茺蔚子9克 制香附9克
4、實 證
劉赤選:婦女月經將來一兩小時,因子宮后屈,瘀滯經血,阻其排出,以致小腹發(fā)生疼痛,必候經水排出一兩天內,才能逐漸緩解,宜用失笑散合逍遙散,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服,每天服1劑,連服3~6劑可經通痛除,照法再服3~6月,可以根治。蒲黃6克 五靈脂12克 當歸9克 白芍12克 柴胡9克 茯苓12克 白術12克 炙甘草4.5克。
卓雨農:瘀血阻滯的,經來腹痛如刺,量少色紫有塊,排出則痛減,加味失笑散主之。蒲黃 五靈脂各6克 延胡 丹皮各9克 桃仁6克 香附9克 臺烏6克,水煎服。疼痛引及少腹兩側痛劇者,加姜黃6克、乳香6克;大便燥結,加大黃6克。
冉小峰:乳脹散,治月經前乳房脹滿。當歸9克 紅花9克 白術6克 王不留行9克 橘葉9克 陳皮3克,上6味,研為粗末,以水200毫升,浸泡30分鐘,煮沸15分鐘,濾過;殘渣再加水150毫升,煮沸10分鐘,濾過,合并兩次濾出液備用。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李維芳:痛經一號方系青島已故名老中醫(yī)傅乃杰所傳,余用于臨床20余年,收效甚為滿意。丹參30克 烏藥10克枳殼10克 香附12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月經前服。有熱者,方中丹參改為丹皮10克。
三、[食療方]
陳修園:豬肚胡椒湯,治婦人經寒,往來時有痛。豬肚1個,洗凈,入胡椒24克,裝入肚內,燉爛食。(寒證)
朱承漢:治療痛經簡便方。(寒證)
鮮姜 紅糖各15克 焦山楂12克水煎服。
迷迭香還有別的名稱被叫作艾菊,它是屬于迷迭香和灌木類植物。可以生長到兩米左右的樣子。它的莖稈呈現(xiàn)的是棕色的,葉子是多肉的呈現(xiàn)長條形,且它的葉子是沒有絨毛的,但是它的莖稈上是有絨毛的。它的花期是在十一月份左右,花朵邊緣是紫色的,里面是白色的,有四片花瓣,長的就像是蝴蝶一樣。迷迭香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貴州、廣東、陜西、山西、云南、江蘇、浙江等各個地區(qū)都是有種植的。主要生長在山溝中、山坡上、小溪邊等地方。迷迭香喜歡陽光充足土地肥沃且濕潤,氣候涼爽,排水和通風非常的好,還具有很好的抗寒和抗旱,也可以短時間在積水地里生長。迷迭香常常被種植在公園、庭院、園林、行駛路道旁、假山附近等地方,可以起到觀賞、綠化城市和點綴景色的作用。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痛劇昏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西醫(yī)將痛經分為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痛經以月經初潮1~2年開始發(fā)病的青年婦女為多見。
【辨證治療】
1.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xiàn):每于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后痛減,經凈疼痛消失。常伴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立法:理氣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加減: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xù)時間延長,經色紫暗,質稠粘,為肝郁化熱象,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證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術、陳皮、茯苓;若痛甚而見惡心嘔吐者,為肝氣挾沖氣犯胃,上方加吳萸、黃連、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陰墜脹者,加川樣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陽虛內寒
臨床表現(xiàn):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瘦軟+小便清長:舌苦白潤,脈沉。
立法:溫經暖宮止痛。
主方: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加減:若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質淡嫩,宜去麥冬、阿膠,以其陰柔礙陽滯血。
(2)寒濕凝滯
臨床表現(xiàn):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黑有塊。畏寒身疼,菩白膩,脈沉緊,立法: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蒼術、茯苓。
加減:痛甚而厥,證見手足不溫或冷汗淋漓,為寒邪凝閉陽氣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細辛,溫壯陽氣而運血行。
3.濕熱下注
臨床表現(xiàn):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低脹痛,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時少腹時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或糯數。
立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瘤。
主方:清熱調血湯(《古今醫(yī)鑒》)+加紅藤、敗醬草、苡仁,加減:若兼有月經不調或帶下異常者,參照有關章節(jié)處理.
4.氣血虛弱
臨床表現(xiàn):經后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不華,納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立法:益氣補血止痛,
主方:圣愈湯(《蘭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減:血虛肝郁,證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臺烏藥;血虛甚,證見頭暈,心悸,眠差者,加雞血藤、大棗、酸棗仁;兼腎虛,腰腿疫軟者,加絲子、續(xù)斷、桑寄生.
5.肝腎虛損
臨床表現(xiàn):經居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部瘦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潮熱,耳鳴,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立法:益腎養(yǎng)肝止痛。
主方:調肝湯(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續(xù)斷、杜仲;尿頻清長,加益智仁、桑螵蛸、菟絲子;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郁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療法】
1.體針
取穴關元、中極,次髎,地機、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實證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
2.耳針
取子宮、內分泌、交感、腎穴,每次選2~4穴,用中、強刺激,留針15~20分鐘,或用耳穴埋針。
3.穴位敷貼痛經藥
痛經膏主藥為丁香,白芷、生草烏、生川烏、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膚滲透劑。有活血止痛,溫經散寒,祛瘀開竅等作用。于月經來潮時或經前腹痛時+進行穴位(氣海、子宮、三陰交)敷貼。
4.單方、驗方
(1)云南白藥,每次2丸,每日4次。
(2)傷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45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理氣平肝散
下一篇: 理氣散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