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蘆薈消疳飲
處方 : 蘆薈5分,胡黃連5分,石膏5分,羚羊角5分,梔子5分,牛蒡子5分,銀柴胡5分,桔梗5分,大黃5分,黑參5分,薄荷4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 走馬牙疳,牙根作爛,隨變黑腐,臭穢難聞。
用法用量 : 蘆薈消疳飲(《喉證指南》卷四)。
摘錄 : 《外科大成》卷三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中醫(yī)·走馬牙疳 3.1癥狀3.2病因病機3.3治療3.4關于牙疳 3.4.1癥狀3.4.2辨證分型3.4.3治療4西醫(yī)·走馬牙疳 4.1疾病名稱4.2英文名稱4.3走馬牙疳的別名4.4分類4.5ICD號4.6流行病學4.7壞疽性口炎的病因4.8發(fā)病機制4.9壞疽性口炎的臨床表現(xiàn)4.10壞疽性口炎的并發(fā)癥4.11壞疽性口炎的診斷4.12鑒別診斷4.13壞疽性口炎的治療4.14相關藥品 5參考資料附:1治療走馬牙疳的方劑2治療走馬牙疳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走馬牙疳 1拼音 zǒu mǎ yá gān
2英文參考 noma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中醫(yī)·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noma[1])為病證名[2]。是指以牙齦紫黑,腐敗潰爛,甚則穿腮破唇,齦脫骨暴,進展急如走馬,病勢速而險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1]。見《外科啟玄》。走馬牙疳簡稱走馬疳[2]。
3.4.1癥狀 以牙齦紅腫,潰爛疼痛,流腐臭膿血為主癥[3]。見《儒門事親》卷五:“牙疳者,齲也。齲者,牙龂腐爛也?!?/p>
3.4.2辨證分型 據(jù)病因及其特點分為:風熱牙疳、青腿牙疳、走馬牙疳三種[3]。其中以風熱牙疳較為多見;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見青色腫塊而故名;走馬牙疳多發(fā)生在小兒,因發(fā)病急驟,故名走馬,是一種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臨床可見于急性潰瘍性口炎,壞死性齦、口炎[3]。
3.4.3治療 治以清泄毒火為主,內服涼膈散加減;外用錫類散,時時敷涂[3]。
4西醫(yī)·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即壞疽性口炎的別名。
壞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為急性進行性病變,是某局部組織發(fā)生急性壞死后,合并腐敗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病理過程,即組織的腐敗性壞死,病變主要發(fā)生在頰部,使頰部組織形成腐肉而脫落,露出頜骨及牙齒,造成面部缺損,稱為壞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或走馬牙疳(noma)、口頰壞疽。壞疽性口炎主要發(fā)生在貧血、營養(yǎng)不良及嚴重傳染病的衰弱兒童,成人極少見。致病菌種有梭狀桿菌、奮森螺旋體、產氣莢膜桿菌、惡性水腫桿菌等厭氧菌。壞疽性口炎容易與重癥壞死性齦炎混淆,也有人認為是壞死性齦炎的嚴重型或惡性變。
樊尚螺旋體和梭形桿菌為壞疽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還合并產氣莢膜桿菌與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壞疽性口炎與機體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兒童多在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黑熱病后期發(fā)生。成人則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結核病等全身營養(yǎng)極差,抵抗力極度低下的病例。
壞疽性口炎初起時常在單側頰黏膜上出現(xiàn)紫紅色硬結,迅速變黑脫落遺留邊緣微突起的潰瘍面,向深層擴展,并有大量壞死組織脫離,同時,頰部皮膚腫脹發(fā)亮,腐爛脫落,終至內外貫通,“穿腮露齒”。病程中有特異性腐敗惡臭,但病員疼痛感輕微。病情惡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為并發(fā)癥所致。如治療及時,痊愈后常遺留顏面部及牙頜系統(tǒng)的嚴重缺損。
壞疽性口炎的病損多發(fā)生在牙齦邊緣或牙齦 *** 之間,若未采用特效治療,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壞牙齦軟組織或骨質。壞死部位覆蓋由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并有頑固性疼痛及反復出血。病程長短不定。癥狀有輕有重,重者可伴發(fā)熱等全身癥狀,急性期近一步發(fā)展時可擴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壞疽性口炎早期絕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壞死性齦口炎的癥狀,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可避免發(fā)展為壞疽性口炎。
病程中壞疽性口炎患兒極度衰弱而出現(xiàn)無炎癥反應,體溫不高,若未及時治療,常全身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壞疽性口炎除累及口腔外,還可發(fā)生于新生兒鼻腔、 *** 區(qū)。偶爾累及眼瞼和直腸,發(fā)生壞疽性病變。
壞疽性口炎的病損多發(fā)生在牙齦邊緣或牙齦 *** 之間,若未采用特效治療,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壞牙齦軟組織或骨質。壞死部位覆蓋由壞死組織形成的黃白色假膜,并有頑固性疼痛及反復出血。病程長短不定。癥狀有輕有重,重者可伴發(fā)熱等全身癥狀,急性期近一步發(fā)展時可擴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壞疽性口炎早期絕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壞死性齦口炎的癥狀,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大意義,可避免發(fā)展為壞疽性口炎。
2.口腔急性廣泛的組織壞死伴惡臭,疼痛不明顯。
2.結核:病程長,潰瘍基底不平,有倒凹,疼痛明顯,活檢為結核性肉芽腫。
3.腺周口瘡:有復發(fā)史,疼痛明顯,無口臭,可自愈。
4.口腔鱗癌:潰瘍基底硬,早期疼痛不明顯,發(fā)展緩慢,組織病理可助鑒別。
5.炭疽壞死性皮膚潰瘍:有牧場、畜產品加工的工作接觸史,有碳磨黑色干痂,實驗室檢查可找到炭疽桿菌。
2.青霉素、鏈霉素聯(lián)合肌注,必要時應采取靜脈滴注,每日量青霉素可達300萬~800萬U,鏈霉素1~2g,亦可用頭孢菌素類。
3.甲硝唑(滅滴靈)口服或靜脈滴注,每天用量口服1g,分次口服。靜滴每瓶0.5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中),首次15mg/kg,以后每6小時用7.5mg/kg。
4.補液,輸血,給足量維生素B、C。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5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蘆薈散
下一篇: 蘆薈消疳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