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胃和脾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4-29 19:03:56
安胃和脾散
處方 : 凈蒼術(shù)2兩(用生姜2兩
,切作片子
,一同搗爛
,炒黃色),厚樸(去粗皮
,同前治)
,小棗兒24個(去核
,焙干)
,白術(shù)(去蘆)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
,廣術(shù)(煨
,銼)半兩,青皮(去白)半兩
,木香半兩
,藿香葉半兩,澤瀉半兩
,縮砂仁半兩
,檳榔半兩,甘草(炙
,銼)半兩,陳皮(去白)1兩(一方無木香)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脾胃不和,中脘氣痞
,心腹脹滿
,全不思食,嘔吐痰噎,逆氣吞酸
,面色痿黃
,肌肉消瘦,腹脅刺痛
,泄瀉不止
,便利不調(diào),少力嗜臥
,脾胃虛弱
,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 : 《古今醫(yī)鑒》無青皮
、陳皮
,有人參。
注意 : 忌一切生硬冷物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九三
千古溫中健脾名方——附子理中丸
作者:廣東省藥學(xué)會 廣州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第一醫(yī)院 朱莎
有一種人極端地怕冷
,有的人手腳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涼的,到了寒冷的冬天
,穿很厚的褲子膝蓋以下也總是冷的
。他們往往皮膚偏白,舌頭顏色也淡
,平素大便不成形
,女性還通常會有痛經(jīng)的毛病。平常一旦吃點冷飲或寒涼的水果
,就會有肚子綿綿作痛
、腹瀉的毛病,這時如果用熱水袋捂一下肚子
,就會覺得疼痛減輕一大半
。
在中醫(yī)里,這種人一般是屬于脾胃虛寒的陽虛體質(zhì)
。這時候可以推薦他們吃一種溫中健脾的中成藥——
附子理中丸 ,來幫助祛除身體里面的寒氣。
附子理中丸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中成藥之一
,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是在理中丸基礎(chǔ)上加用附子而成。
理中丸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是治療中焦虛寒腹痛
、腹瀉的千古名方。而后世在理中丸的基礎(chǔ)上
,增加了一味制附子
,這樣就能連腎一塊補
,起到脾腎雙補的效果。
目前附子理中丸處方涉及的劑型有大蜜丸
、小蜜丸
、水蜜丸、濃縮丸
。大蜜丸
、小蜜丸、水蜜丸始載于《中國藥典》1963年版
,1977年版收載有顯微鑒別
,并將處方中“人參”改為“黨參”。
附子理中丸屬于溫中祛寒藥
,臨床療效確切
,現(xiàn)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附子理中丸(濃縮丸)收載于《國家藥品標(biāo)準(zhǔn)》中藥成方制劑第7冊(WS3-B-1350-93)
。2009年附子理中丸載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為甲類非處方藥。
【組成】附子(制)
、黨參
、炒白術(shù)、干姜
、甘草
。
【功效】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
,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
【用法用量】口服
。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
,濃縮丸一次8 12丸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 3次
。
方中以附子為主藥
,附子歷來被稱為“百藥之長”、“回陽第一要藥”
。
---《本草正義》里形容說:
“其性善走
,故為通行十二經(jīng)純陽之要藥,外則達(dá)皮毛而除表寒
,里則達(dá)下元而溫痼冷
,徹內(nèi)徹外,凡三焦經(jīng)絡(luò)
,諸臟諸腑
,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湫源笮链鬅幔哂醒a腎助陽
、驅(qū)散中寒的作用
。
“附子無姜不熱” ,附子和干姜兩者相須為用
,溫?zé)嶂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干姜還具有降胃氣、止嘔吐的作用
。黨參健脾益氣
,有益于中焦氣機的升降。炒白術(shù)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
。甘草健脾益氣
,兼補脾和中。諸藥合用
,溫散脾胃之寒
,重建中焦之陽,治療脾胃虛寒之證療效顯著
,
主要用于脾胃虛寒所致四肢厥逆
、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癥
,為先后天并補之劑
。
---清代名醫(yī)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性疲?/strong>
“余謂先后并補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
,理中之功在后天也…非附子不能挽欲絕之真陽
,非姜、術(shù)不足以培中宮之氣”
。
---《景岳全書》中記載:
“脾胃屬土
,惟火能生”。腎就好比爐火
,脾胃腸道好比鍋
,只有爐子燒的旺,鍋里才能熱起來
,中焦脾胃才陽氣充足
。脾胃腐熟運化之功能需要腎陽的溫煦
;腎陽不足則會導(dǎo)致脾胃腐熟運化之功能失常;日久泄瀉
;亦可導(dǎo)致脾陽和腎陽虧虛
。
大量實驗研究表明,該藥具有抗炎
,鎮(zhèn)痛
,增強體力和抗寒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抗胃黏膜損傷等作用
。另外,該藥對十二指腸自發(fā)活動有抑制作用
,還可明顯拮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回腸運動抑制和乙酰膽堿引起的回腸痙攣
,從而對離體腸管的運動狀態(tài)呈現(xiàn)雙向調(diào)節(jié)效應(yīng)。還有研究表明
,該藥能促進(jìn)消化液的分泌
,使食欲增加,并具有抑制腸內(nèi)的異常發(fā)酵及促進(jìn)氣體排出的作用
。
附子理中丸古代臨床主要用于霍亂吐瀉
、腹瀉、腹痛
、寒證
、外寒直中脾胃證、寒藥傷中證
、寒凝血滯型痛經(jīng)
、頭痛、痰證
、帶下
、咳嗽、眩暈
、臌證等證屬脾腎虛寒者
。近年來,經(jīng)中醫(yī)辨證后靈活使用
,臨床應(yīng)用涉及
消化系統(tǒng) (胃炎
、腸炎、無致病菌生長性腹瀉
、慢性遷延性腹瀉)
、
循環(huán)系統(tǒng) (室性早搏)、
呼吸系統(tǒng) (咳嗽)及
難治性口瘡 、紅斑狼瘡
、痛經(jīng)
、眩暈、呃逆
、特發(fā)性水腫 等
,也有較好療效
。
1、消化系統(tǒng)
附子理中丸可以緩解上腹部脹痛、燒灼感等癥狀
,臨床用于治療胃炎
、胃潰瘍等,療效確切
。
慢性胃炎
潰瘍性結(jié)腸炎
慢性腹瀉
功能性消化不良
腸易激綜合征
呃逆
小兒厭食
藥物性肝病
2、呼吸系統(tǒng)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見癥狀之一,頑固性咳嗽是指無明顯肺部疾病證據(jù)
,病程持續(xù)超過3周的咳嗽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附子理中丸可用于治療頑固性咳嗽
。
3、心血管系統(tǒng)
糖尿病高脂血癥
心律失常
早搏
4、皮膚疾病
紅斑:
用附子理中丸治療秋末至春季易發(fā)作的寒冷型多形紅斑
,結(jié)果顯示治療1個療程治愈率為64%
, 2個療程治愈率為88%,未見無效病例
。
腳癬:
有報道將附子理中丸研成細(xì)粉
,用蜂蜜或水調(diào)成糊狀,敷于患處可治療腳癬
。
5、其他作用
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
特發(fā)性水腫
失眠、味覺喪失證
、便秘
、膽囊切除術(shù)后綜合征
痛經(jīng)、帶下
、痹癥
、寒瘡、肝硬化
、腸結(jié)核
男性不育癥:
該藥品能振奮全身機能
,改善機體全身狀況,有強壯補養(yǎng)之功
,故治療男性不育癥有良效
。
6、臨床新用
許多臨床研究報道,該藥也可用于治療胃神經(jīng)官能癥
,吐血
、便血、子宮功能性出血
、肌衄(過敏性紫癜)
,風(fēng)濕性心臟病、肺心病
、竇性心動過緩等
。
另外,對小兒肺炎
、小兒慢驚風(fēng)及尿失禁
、產(chǎn)后間隙性頸痙攣、急性胰腺炎
、消渴
、治療腫瘤相關(guān)性食欲減退、慢性遷延性肝炎
、腰肌勞損
、陽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及Ⅱ度心衰等多種疾患也均有療效
。
與理中丸的鑒別:
兩藥均為溫中散寒劑
,均有溫中散寒,健脾和胃之功
,主治脘腹痛
、嘔吐、泄瀉等病證
。
但從二者的藥物組成看
,理中丸以溫脾散寒之干姜為君;而附子理中丸較理中丸增加了大辛大熱之附子
,且與干姜同為君藥
,增強了溫陽散寒之用,因此
,側(cè)重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之較重病證
,如腹痛較劇、嘔吐泄瀉不止
、手足發(fā)冷等
。
與桂附理中丸的鑒別:
兩藥均為散寒劑,均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之功
,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疼痛
、嘔吐、泄瀉等病證
。
二者藥物組成僅肉桂一味之差
,桂附理中丸以甘溫益氣之黨參及大辛大熱之附子為主藥,補益脾胃
,溫陽散寒
,使脾胃自健,陽氣振奮
,寒邪得除
,以溫補為主,且方中還有肉桂補火助陽
,故側(cè)重于治療脾腎陽虛,中焦運化失職所致之病證
;而附子理中丸中以附子
、干姜為君,溫運中焦
,祛散寒邪
,使脾陽來復(fù),以溫散為主
,側(cè)重于治療脾陽素虛
,又寒濕內(nèi)侵,或寒邪內(nèi)盛
,陽氣郁遏
,運化失常所致之病證。
1
、附子理中丸不良反應(yīng)比較少
,但也曾有報道出現(xiàn)過,其主要是由附子中所含的烏頭堿引起
,中毒劑量因人的體質(zhì)和耐受性而有所不同
。臨床請在中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勿自行服藥
。
2
、附子理中丸功能為溫補脾腎,治療脾腎虛寒證
,適宜與四神丸
、藿香正氣散、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shù)散等溫腎或健脾類中成藥配伍
,不適宜與寒涼性的牛黃解毒片
、黃連上清丸等配伍,尤不宜與含有附子的大活絡(luò)丹
、天麻丸等配伍
,恐食入附子過量,導(dǎo)致不良反應(yīng)
。
3
、孕婦慎用此藥。濕熱困脾
,血燥陰虛
,肝郁內(nèi)熱,一切非寒之證
,切不可服
。
4、服藥期間忌食生冷食物
。
審稿專家:廣州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第一醫(yī)院 葉穎霞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lián)盟”志愿者的原創(chuàng)作品,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 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xié)會
、中國藥學(xué)會
,中華醫(yī)學(xué)會等共同發(fā)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
,凝聚力量
,促進(jìn)公眾用藥安全。
怎樣治療脾胃濕寒
脾胃虛寒
,中醫(yī)名詞
,同脾陽虛,因飲食失調(diào)
、過食生冷
、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癥見納呆腹脹
、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
、四肢不溫
、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
、畏寒喜暖
、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
,舌苔白潤
,脈沉遲等。癥狀表現(xiàn)為常因天氣變冷
、感寒食冷品而引發(fā)疼痛
,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
。 胃痛隱隱
,綿綿不休,冷痛不適
,喜溫膏按
,空腹痛甚,得食則緩
,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fā)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食少
,神疲乏力
,手足不溫,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脈虛弱
。
胃痛隱隱
,綿綿不休,冷痛不適
,喜溫喜歡按
,空腹痛甚,得食則緩
,勞脾胃虛寒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fā)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食少
,神疲乏力
,手足不溫,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虛弱。
脾陽虛衰
,陰寒內(nèi)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又稱脾陽虛寒證。多由脾氣虛證發(fā)展而來,或過食生冷
,或腎陽虛
,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xiàn)
,腹脹納少
,腹?jié)M時減,腹痛喜溫喜按
,口泛清水
,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
,或肢體困重
,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
,或白帶量多質(zhì)稀
,小腹下墜,腰腹酸沉
。舌淡胖
,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胃虛寒證
,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xiàn)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
,運化失健
,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
,寒從中生
,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
;陰寒之氣內(nèi)盛
,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
,大便溏泄
,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
,水腫
。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
,屬寒濕下注
。
方一
高良姜30克
,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
,在沙罐內(nèi)煎取藥汁
; 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
。1日1次
,連服3--7天。
本方適用于胃寒性胃疼
。
方二
陳皮20克
,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
,生姜6克
,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
,備用
,再將陳皮洗凈,香附醋炒
,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0毫升
,把生姜切成粒,蔥切成絲
,再把雞肉
,藥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
,酌加料酒
、味精、醬油炒拌即成
。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
,邊飲酒
,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
本方適用于肝氣郁滯之胃疼
。
方三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
。將甘蔗榨取汁
,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
本方適用于胃熱疼痛
。
方四
丁香1.5克
,肉桂1克,紅糖適量
。丁香
、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
,文火煮20分鐘
,取汁,調(diào)人紅糖
,每服5—10毫升
,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
,適用于感寒腹痛
。
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
。兩者共為細(xì)面
,酒糊為丸,每服3--6克
,溫酒送下
。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于胃寒疼痛
。
茴香
方六
豬肚(狗肚更佳)1具
,粳米100--150克,丁香
、肉桂
、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
,再加入一些調(diào)料
,如姜、蔥
、鹽
、酒、醬
,文火燉至極爛
,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
,日3次
。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于胃部疼痛
。
方七
鯽魚250克
,生姜30克
,橘皮加克,胡椒3克
。鯽魚去鱗
、鰓、內(nèi)臟
,洗凈
;生姜洗凈,切片
,與橘皮
、胡椒同包扎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
,置鍋內(nèi)
,加水適量,小火煨熟
,加鹽少許
,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
本方適用于感寒后之胃部疼痛
。
方八
丹參30克,三七15克
,老母雞1只
。將丹參、三七切片
,填人宰殺去毛及內(nèi)臟的雞腹內(nèi)
,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
;先用武火煮沸
,后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藥渣
,吃肉喝湯
,每次1小碗,1日2次
,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
,適用于血瘀胃痛
。
方九 胡椒15克,肉桂9克
,白術(shù)
、蔥頭各15克
,豬肚1個,食鹽適量
。將豬肚洗凈
,再把藥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
,放人砂鍋
,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
,再用文火燉至豬肚爛熟
,空腹吃豬肚,飲湯
,每次1小碗
,1日2--3次。
本方溫中健脾
,適用于虛寒所致的胃疼
。
方十
炒麥芽、炒谷芽
、焦山楂
,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鐘取汁
,用紗布過濾調(diào)入白糖
,趁熱服, 日2--3次
。
本方消食化滯
,適用于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檳榔
方十一
檳榔200克
,陳皮
,丁香、豆蔻
、砂仁各10克
,鹽100克。諸味同置鍋內(nèi)
,加水適量
,文火煎熬至藥液干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鸪掷鋵壚朴玫秳兂牲S豆大小的碎塊
,飯后口含少許。
本方適用于食積胃疼
。
方十二
雞內(nèi)金
,白糖各適量
。將雞內(nèi)金焙干研末,與白糖調(diào)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