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烏賊骨100克,川貝母50克,白芷20克,共為極細(xì)粉末,一日三次,每次5~15克,用蜂蜜水適量對開水沖服,連服一周,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痛吐酸水等病癥有效。
2.新鮮士豆切成片,加開水搗爛,包紗布絞汁,加蜂蜜適量,每日清晨空腹服20毫升,連續(xù)服用,對胃痛有緩解作用。
3.柿餅25克,糯米125克,蜂蜜適量,將柿餅洗凈,切成0.5厘米的小方糕。糯米用清水洗凈,與柿餅糕合在一起放入盆中,加水250毫升,上火蒸40分鐘后取出,放在紗布上拍成塊,熱或晾冷食均可,或加蜂蜜食用。注意不要空腹食用。
4.將烏賊骨洗凈用火焙干,研成細(xì)末,杏仁焙干,研成粉末,其分量為烏賊骨粉三兩、杏仁粉一兩,一起拌和,在疼痛的時候,先作適當(dāng)治療,第二天再進(jìn)服此種粉末,最好是在早餐前,用開水調(diào)成糊狀,吞飲下去,隔十分鐘后,再進(jìn)食早餐。
5.烏賊骨磨成粉與白芨粉拌和,晨起空腹時,吞服少許,分量不拘,堅持連續(xù)使用。
6.海螵蛸500克,浙貝母250克。共研細(xì)末,每次15克,每日3次。適用于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者,時有噯氣反酸。
聲明!以下是我以前網(wǎng)上當(dāng)來得出處早忘了,僅供參考.
慢性胃炎方(原名加減六味煎):
方藥:丹參15克,當(dāng)歸、白芍各12克,香附14克,炙甘草10克,煅瓦楞30克。
加減變化:脾胃虛寒者加黃芪15克,桂枝10克,良姜8克,白術(shù)、陳皮各12克;肝胃不和者,加元胡、川楝子各12克,柴胡10克;胃陰不足者加生地10克,麥冬、石斛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45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禁辛辣、刺激食物及其他藥物。
功效主治:活血散寒,理氣止痛。主治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
大棗療法:
將大棗放炒勺里炒至外皮微黑,以不焦糊為準(zhǔn),把炒好的棗掰開口子,放杯子里用開水沖泡,1次放3—4個,可適量加糖,待水顏色變黃后每日當(dāng)茶飲用。
民間處方:
柴胡12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殼20克,陳皮15克,當(dāng)歸15克,半夏15克,黃連12克,吳萸12克,海蛸20克,川楝子12克,半枝蓮15克。
服法:將藥放入砂鍋中加水浸泡30分鐘左右,加水沒過藥棉兩指高,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再加水沒過藥面,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將兩次藥汁混合,分成兩份,早飯前晚飯后各服1次。
功效:疏肝健脾,清熱和胃,止痛。建議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有關(guān)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部悶脹、疼痛,或惡心、嘔吐、噯氣、嘈雜、泛酸等癥狀。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氣、消痞、解郁、除滿功能的中成藥,都適用于防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目前臨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見中成藥有:
(1)保和丸。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能:消食導(dǎo)滯,和胃健脾。
主治:飲食停滯胃脘所致納差、腹脹、泛酸、噯氣等癥。
(2)越鞠丸。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梔子、蒼術(shù)、六神曲。
功能:理氣寬中,解郁消脹。
主治:胸脘痞悶、腹中脹滿、噯氣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成分:木香、砂仁、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胸脘脹悶,嘔吐泄瀉。
(4)香砂養(yǎng)胃丸。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術(shù)、茯苓、枳實、豆蔻仁、厚樸、香附、陳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納差、乏力、胃痛、腹脹、噯氣、反酸。
(5)舒肝丸。主要成分:柴胡、厚樸、川芎、香附、枳殼、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兩脅脹痛、腹脹、噯氣、惡心。
(6)氣滯胃痛沖劑。主要成分:柴胡、枳殼、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氣,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氣滯之胸痞脹滯,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溫中祛寒,行氣止痛。
主治: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溫者。
(8)溫胃舒膠囊。主要成分:黨參、白術(shù)、山楂、黃芪、肉蓯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溫胃養(yǎng)胃,行氣止痛,助陽暖土。
主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脹氣、噯氣、納差、畏寒。
(9)陰虛胃痛沖劑。主要成分:北沙參、麥冬、川楝子、甘草等。
功能:養(yǎng)陰益胃,緩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陰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隱隱灼痛,口舌干燥,納呆干嘔等癥。
(10)養(yǎng)胃舒沖劑。主要成份:黨參、黃精、云參、烏梅、白術(shù)、菟絲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陰養(yǎng)胃,調(diào)理中焦,行氣消導(dǎo)。
主治: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手足心熱、口干口苦,納差等癥。
(11)胃乃安膠囊。主要成分:黃芪、三七、合成牛黃、珍珠層粉。
功能:補(bǔ)氣健脾,寧心安神,行氣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12)胃康靈膠囊。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藥物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緩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適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癥。
(13)三九胃泰。主要成分:三椏苦、九里香、白芍、生地 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氣健脾。
主治: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主要成分:猴頭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道癌。
此外,還有胃蘇沖劑、舒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補(bǔ)中益氣丸等中成藥用于本病的治療,臨床應(yīng)隨證加以選擇應(yīng)用。
民間單方
方一:百合30克,烏藥9克。水煎,日服2次。
方二:丹 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日服2次,
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日服2次,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臨床上常表現(xiàn)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及消化不良等主要癥狀者。常由飲食不節(jié)所引起并且發(fā)病率很高,臨床上常用的有效偏、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云豆500克,紅棗250克,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將云豆以水泡發(fā)后,放在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至爛,待冷卻后包在潔凈的布里揉搓成泥,備用;把紅棗以水洗后除核,煮爛,趁熱加紅砂糖150克,糖桂花適量,拌壓成泥冷卻后備用;再把云豆泥攤在案板上,用菜刀手抹成等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拌一層棗泥,縱向卷起,垂直方向切成“回”形卷塊,即可食用。本方補(bǔ)脾益胃,適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二] 粳米100克,生姜9克。將粳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紙5---6層包好,燒成炭,研成細(xì)末;用生姜煎水,沖服粳米炭粉末6--9克,早晚各1次。服藥后1周內(nèi)以流食為主,忌吃生冷油膩等食物。 本方補(bǔ)中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三]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將蓮子開水泡脹,剝皮去心,人鍋內(nèi)加水煮30分鐘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燉至米爛蓮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溫胃祛寒,適用于虛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四]黨參10克,白術(shù)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陳皮9克,廣木香5克,砂仁4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五] 柴胡10克,香附6克,綠梅花9克,佛手15克,枳殼、陳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本方疏肝和胃,適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六] 沙參10克,麥冬15克,玉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藥、扁豆各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本方益胃養(yǎng)陰,適用于胃陰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七]陳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丹皮9克,梔子6克,黃連5克,蒲公英、白芍各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本方清胃疏肝,適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 丹參10克,赤芍9克,五靈脂6克,生蒲黃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活血行氣,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九] 竹茹12克,蘆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石斛各10克,麥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300毫升,早晚分2次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
本方山東老中醫(yī)姚子揚方。功能理氣止痛,輕清涼潤,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十]麥芽、谷芽各30克,雞內(nèi)金、山藥各15克,黨參10克,甘草8克。前藥加清水超過藥面l寸(指—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后置火上煎熬一沸后,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每日一劑,一日二次,飯前一小時服。本方為福建名老中醫(yī)趙榮經(jīng)驗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
[方十一]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術(shù)、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香谷芽各6克。水煎,分2次,飯后1小時溫服。本方為上海名老中醫(yī)張鏡人方,功能調(diào)肝和胃,健脾安中,適用于慢性胃炎。
[方十二]黨參、炒白術(shù)各10克,炮姜、黃連、木香各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本方為四川中醫(yī)彭澍驗方。功能益氣運脾,燥濕固腸,適用于腸炎。
[方十三]火腿肉250克,姜、蔥、花椒、食鹽適量。將火腿肉洗凈,切成薄片放碗中,加入姜、蔥少許,水適量,置蒸籠上用旺火清蒸至熟爛。將花椒研碎,鐵鍋燒熱后,放人花椒翻炒,再加入鹽,繼續(xù)翻炒至花椒香味四溢,鹽粒散開即可。服用時,將火腿蘸椒鹽,佐餐食用。本方溫胃,理氣。適用于中焦虛寒經(jīng)常上逆打呃者,可輔治寒性胃痛。
人參煨豬肚:
豬肚1個,人參15克,干姜6克,蔥白7根,糯米150克。將豬肚洗凈,蔥折去須切段,糯米洗凈,一起放入豬肚內(nèi),用線縫合。沙鍋內(nèi)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nèi),先用武火燒沸,撇去湯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極爛熟。空腹溫食。具有治療胃虛寒癥,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瀉泄。
蓮子粥:
蓮子50克,糯米50克,紅糖一匙。蓮子用開水泡脹,削皮去心,倒入鍋內(nèi),加水,小火先煮半小時備用。再將糯米洗凈倒入鍋內(nèi),加水,旺火10分鐘后倒入蓮肉及湯,加糖,改用小火燉半小時即可。作早餐或下午當(dāng)點心吃。有補(bǔ)中燥濕、健脾暖胃、止瀉斂汗、安神固精之效。適合于胃寒怕冷,遇冷則瀉,睡眠不佳的患者。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變化。病因主要有:急性胃炎的遺患;長期食用胃刺激物,食物過于粗糙或過燙;經(jīng)??诜畻钏犷愃幬?慢性鼻竇炎、口腔炎、咽喉炎的細(xì)菌毒素吞入胃內(nèi);長期的膽汁反流破壞胃粘膜屏障;胃酸缺乏,使細(xì)菌易在胃里繁殖;蛋白質(zhì)及維生素B缺乏使胃粘膜變性。
本病病性輕重不一,按胃鏡和病理等所見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根據(jù)部位又可分為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等。本病病理較大,癥狀持續(xù)或反復(fù)發(fā)作,且無典型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
本病在中醫(yī)中屬“胃脘痛”、“腹痛”范疇,分為寒痛、熱痛、實痛、虛痛。寒痛為過食生冷或寒邪犯胃所致;熱痛為肝氣、熱邪郁結(jié)于內(nèi),日久化火,灼痛胃脘;實痛為飲食停滯所致;虛痛則是由于胃痛日久傷陰或脾胃陽虛弱。
就飲食原則而言,應(yīng)以清淡,對胃粘膜刺激小的為主,但并非清淡飲食就能緩解病癥。飲食規(guī)律,勿過饑過飽,少食多餐是原則,特別對于老年人,胃腸運動功能減退者,每日以進(jìn)食3~5餐為佳,每次八成飽。飲食中注意糖類、脂肪、蛋白質(zhì)的含量,注意維生素等身體必需的物質(zhì)供應(yīng)。
慢性胃炎患者飲食也有所禁忌:
1、忌辛辣刺激之物(也包括煙酒濃茶),因其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加重炎性改變,故應(yīng)忌之。
2、忌過燙過冷的食物,食后會導(dǎo)致胃粘膜血管收縮而缺血,不利于炎癥消退。
3、忌堅硬粗糙之物,食后會使胃粘膜受到摩擦而損傷,也會加重消化不良。
4、忌變質(zhì)不潔之物,因其對胃粘膜有破壞作用,故而忌之。
5、忌油膩韌性食物,食后會加重胃的負(fù)擔(dān)和胃粘膜的損傷,故忌食。
最后介紹幾款原料普通、制作簡便的慢性胃炎食療方:
●韭菜子蒸豬肚
原料:韭菜子10g、豬肚1個。 制法:豬肚洗凈,將韭菜子放入肚中,再放入碗內(nèi)加調(diào)料,上籠蒸至爛熟即可。 功效:溫和行氣,健脾和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
●生姜米醋燉木瓜
原料:木瓜100g、生姜、米醋適量。 制法:木瓜洗凈切塊,生姜洗凈切片后一同放入砂鍋,加米醋和水文火同燉,木瓜燉熟即可。 功效:補(bǔ)氣益血,解郁調(diào)中,祛風(fēng)散寒,消積解毒。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產(chǎn)后缺乳、病后體弱。
●白胡椒蒸鯽魚
原料:200g以上活鯽魚1條、白胡椒25g。 制法:鯽魚殺好去內(nèi)臟,將白胡椒粉放入魚肚中,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和胃止痛。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
●胡蘿卜山楂湯
原料:鮮胡蘿卜2個,炒山楂15g,紅糖適量。 制法:將三種原料同入砂鍋,加水煎制1小時即可。 功效:消食導(dǎo)滯。 適應(yīng)癥:食滯胃脘型慢性胃炎。
●姜韭牛奶羹
原料:韭菜250g、生姜25g、牛奶250g(或用奶粉2湯匙)。 制法:韭菜、生姜洗凈切碎,搗爛,以潔凈紗布絞取汁液,放入鍋中再加牛奶,加熱煮沸即可。 功效:暖胃止疼。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寒性胃潰瘍、胃脘疼痛、惡心嘔吐。
●乳鴿山藥湯
原料:乳鴿1只、淮山藥50g、砂仁15g、生姜、胡椒、精鹽適量。
制法:乳鴿殺好洗凈,下油鍋用姜爆至微黃,再將乳鴿與洗凈的淮山藥及胡椒一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后用文火燉2小時,然后加入打碎的砂仁,再燉15~20分鐘,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溫中健脾,行氣止嘔。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潰瘍。
●糯米紅棗粥
原料:糯米60g、紅棗10枚。 制法:紅棗去核后與糯米同煮成粥即可。
功效:益氣養(yǎng)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者。
●蜂蜜土豆粥
原料:土豆(不去皮)300g,蜂蜜適量。 制法:土豆洗凈、切塊、用水煮成粥狀,服時加蜂蜜調(diào)勻即可。 功效:養(yǎng)胃益陰。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陰不足者。
●香菇粥
原料:水發(fā)香菇、燦米各100g、熟牛肉50g、蔥姜末、食鹽、味精、胡椒、香油各適量。
制法:秈米洗凈入鍋加水1升,牛肉切丁,香菇切絲,再一起放入鍋中熬粥,粥熟時入香油、蔥姜末及各種調(diào)料調(diào)味后即可。 功效:益胃健脾。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痛。
●百合糯米粥
原料:百合30g、糯米60g、冰糖適量。 制法:百合洗凈,與糯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煮粥,粥將成時入冰糖再煮片刻即可。 功效:養(yǎng)陰益胃。 適應(yīng)癥:慢性胃炎、胃陰虛者。
另有單方
配方一:黃花菜干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豬瘦肉60克。
制法:黑木耳用水浸泡洗凈,黃花菜稍浸泡,濾干。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細(xì)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匙,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稍炒斷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細(xì)鹽、黃酒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湯或清湯半小碗,炯燒8分鐘,撤上香蔥,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調(diào)中,補(bǔ)益脾胃
配方二: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制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成丁狀,用水適量,伊文火燉煮,至湯濃后再加牛奶,調(diào)入面粉糊攪拌,煮博沸即成。
功效:補(bǔ)脾益胃。
用法: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服完。
胃炎食療方
胃炎是指人體的胃粘膜性疾病。主要癥狀有胃痛、惡心、嘔吐、噯氣泛酸、食欲不正,食后感到上腹部膨脹等,有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發(fā)病急,癥狀突出、慢性胃炎起病緩、時輕時重。
1、橘皮、生姜各10克、紅棗肉7枚、水煎服,有止痛、止嘔之效。
2、花椒、干姜、橘皮、干草分別研成末(或為丸)飯后服,每次服3克—6克,每日兩次,治療胃氣虛寒型胃痛。
3、胡椒7粒,紅棗三個,杏仁5枚,搗爛,熱酒送下。常服對胃炎有良效。
4、粳米100克,干姜粉3克—6克,煮粥,早晨起床后空腹食用,治療胃氣虛寒型胃痛。
5、鮮芹菜根30克,干草10克,鮮雞蛋1個。芹菜、干草煎湯,打入雞蛋沖服。治療反胃、嘔吐有療效。
6、鮮藕粥:鮮藕適量,粳米100克,紅糖少許。將鮮藕洗凈,切成薄片,粳米淘凈。將粳米、藕片、紅糖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轉(zhuǎn)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炒木須肉片】配方:黃花菜干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豬瘦肉60克。
制法:黑木耳用水浸泡洗凈,黃花菜稍浸泡,濾干。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細(xì)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匙,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稍炒斷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細(xì)鹽、黃酒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湯或清湯半小碗,炯燒8分鐘,撤上香蔥,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調(diào)中,補(bǔ)益脾胃。 用法:佐餐食用。
【牛奶山藥糊】配方: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制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成丁狀,用水適量,伊文火燉煮,至湯濃后再加牛奶,調(diào)入面粉糊攪拌,煮博沸即成。 功效:補(bǔ)脾益胃。 用法: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服完。
【麥門冬粥】配方:麥門冬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用麥門冬煎湯,去渣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煮粥,待粥快好時,加入麥門冬汁及適量冰糖,調(diào)勻稍煮即可。
功效:補(bǔ)中和胃,養(yǎng)陰除煩。
用法:作早晚餐食之,或可作點心食之。
【太子參燉雞】配方:雞肉90克,太子參30克,淮山藥15克,生姜3片。
制法:將雞肉去肥油,洗凈切塊,太子參、淮山藥、生姜洗凈。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燉盅內(nèi),加清水適量,文火隔水燉1~2小時,調(diào)味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養(yǎng)陰。 用法:飲湯食肉。
【參芪薏米粥】配方:黨參12克,黃芪20克,炒薏米60克,粳米60克。
制法:將黨參、黃芪、粳米、薏米洗凈,以冷水泡透。把全部用料一齊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清水,文火煮粥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 用法:作早晚餐食用。
萎縮性胃炎在服藥的同時,可配合食療方治療,頗有良效。
(1)姜棗豬肚湯。豬肚150克、生姜15克、大棗20克,隔水燉熟后分2次食用,此湯可治療胃陽虛所致的吐清水等。
(2)參須石斛滋胃湯。人參須10~15克、石斛12~15克、玉竹12克、淮山藥12克、烏梅3枚、大棗6枚,水煎,分2次服用。主治萎縮性胃炎氣陰不足所致的納少和胃脘不舒及食欲不振等。
(3)洋參靈芝香菇散。西洋參30克,靈芝、香菇各30克,焙干共研細(xì)末,每服2~3克,1日2次,溫開水送服。有益氣滋陰、補(bǔ)益脾胃的功效,并可用于食欲不振者。
(4)胡蘿卜淮山藥雞內(nèi)金湯。胡蘿卜250克、淮山藥20。30克、雞內(nèi)金10~15克,洗凈切塊與雞內(nèi)金同煮,半小時后加紅糖少許,飲湯。可健脾胃、助消化,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納差、消化不良等,具有防惡變之功效。
(5)黨參粟米茶。黨參20-30克,粉碎,粟米100惋,炒熟,加水1000毫升煮,當(dāng)茶飲。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胃痛??勺雎晕秆?、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氣虛者的輔助治療。
(6)黃精雞。黃精100克、雞1只,將雞切塊,置碗中,放上黃精,加適‘量水,蒸熟分?jǐn)?shù)次食用。能磁補(bǔ)肝腎、補(bǔ)益脾胃,用于肝腎虛者咸脾胃虛者調(diào)補(bǔ)。
(7)糯米百合蓮子粥。糯米100克、百合25~50克、蓮子(去心)20-25克,紅糖適量,共煮粥食用,每日,1次,連服7~15天。有養(yǎng)胃緩?fù)?、補(bǔ)心安神之效,用于治療脾腎虛弱之胃脘痛、心脾虛或心陰不足、心煩不眠等癥。
(8)威靈仙蛋湯。威靈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生雞蛋—2只去殼,兌入,藥汁,加紅糖5克,共,煮成蛋湯,每日服1劑,漣服2劑。主治萎縮性胃炎。
(9)益中補(bǔ)血—粥。黃芪30克,肉桂8克,丹參15克,乳香、沒藥各8克,太棗4枚,薏苡仁100克,先將上藥(除薏苡仁外》煎汁,再與薏苡仁共煮粥,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一療程。主治萎縮性胃炎。
(10)豬肚煨胡椒。豬肚1只,洗凈,胡椒9~15克,研末放入豬肚內(nèi),用線扎緊,文火煨燉,熟后加調(diào)味品,飲湯食肚,2~3日1次。具有溫脾胃、去寒通脈之功效,用于萎縮性胃炎所致的胃脘冷痛之癥。
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體的五臟六腑都靠它提供營養(yǎng)物質(zhì)。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現(xiàn)為面黃肌瘦、五臟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這些令人頭疼的癥狀,都可能出現(xiàn)。若脾胃出現(xiàn)病變,身體健康便會受到影響。治療脾胃病,中醫(yī)也很在行。
選方用藥師古不泥古,仲景之重胃氣、建中氣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經(jīng)驗方建中失笑散即化裁于《傷寒論》小建中湯;金元時期李東垣重視脾氣升發(fā)一面,用藥輕靈,健脾益氣藥的使用亦多藥量不大,補(bǔ)而不滯。經(jīng)驗方加減薏苡竹葉散即化裁于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濕熱相關(guān)內(nèi)容。古人的經(jīng)驗雖然寶貴,但在臨床應(yīng)用時,又靈活化裁,圓機(jī)活法,本著“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的原則。
具體用藥方面
健脾補(bǔ)氣藥
臨床上常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健脾益氣,氣虛重者,黨參可易紅參粉3克沖服。對于偏于陽虛的患者,補(bǔ)氣即可溫陽,尤其是黨參、黃芪,而少用附子、肉桂等溫燥藥,益氣健脾即可達(dá)到回陽的目的,而過用溫燥藥往往會導(dǎo)致溫燥傷陰之弊。
行氣和胃藥
輕者多用厚樸、清半夏、砂仁、木香,重者加用檀香、沉香。
化瘀藥
久病虛者加生蒲黃、五靈脂;實證多用三棱、莪術(shù);三七粉虛實均可用。
制酸藥
實證用吳茱萸、黃連;虛證多用川貝粉、海螵蛸或紅豆蔻。
清利濕熱藥
常用生薏苡仁、竹葉、白豆蔻,清熱解毒用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該三味藥同用有殺滅幽門螺桿菌作用。
消積導(dǎo)滯藥
常用炒谷芽、焦四仙、萊菔子、雞內(nèi)金、大黃炭。
此外,應(yīng)善用現(xiàn)代藥理知識:川貝粉、紅豆蔻有較好的抑制胃酸作用,傳統(tǒng)的具有抑制胃酸作用的烏貝散,浙貝母改用川貝母效果更好,且一定要用川貝粉,不僅抑制胃酸而且解痙止痛;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在辨證的前提下應(yīng)用,可使幽門螺桿菌轉(zhuǎn)陰。
脾胃不好試試中醫(yī)按摩法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比較瘦的話,相信很多人都說它脾胃不好,真的是這樣嗎,我告訴大家,脾胃不好其實就是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xiàn)的證候。
造成脾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飲食不節(jié),勞累過度以及久病等。那脾胃不好如何調(diào)理?試試中醫(yī)按摩法。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大約在肚臍往上一掌處。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緩緩?fù)職?,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fù)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在胃痛時采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樞穴
此穴位于肚臍左右兩拇指寬處?;颊呖善教稍诖采?,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按摩此處約2分鐘。天樞穴的主治病證包括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最后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重復(fù)10次,就可促進(jìn)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還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醫(yī)認(rèn)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qū)外感之諸邪,清內(nèi)生之百癥。《黃帝內(nèi)經(jīng)》就記載:“腹部按揉,養(yǎng)生一訣。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曾經(jīng)寫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選擇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jìn)行,排空小便,洗凈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3、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是通過刺激身體某些經(jīng)絡(luò)和穴位,從而達(dá)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厭食積滯等病癥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兩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經(jīng)絡(luò)中的督脈所在,脊柱的兩側(cè)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循行的路線,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經(jīng)活絡(luò)、調(diào)和氣血、調(diào)整臟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內(nèi)側(cè)有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和足少陰腎經(jīng),按捏這一部位,對上述經(jīng)絡(luò)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陰脾經(jīng)與脾胃相聯(lián),故捏按此處可治療胃部疾患。當(dāng)然這僅適用一般胃病,能緩解輕微的胃痛,對嚴(yán)重胃病者,則應(yīng)去醫(yī)院診治。
溫馨提示,以上即是對脾胃不好中醫(yī)按摩的詳細(xì)介紹,按摩調(diào)理脾胃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暴飲暴食,每天堅持按摩2-3次,過一周就可以有所緩解。
胃熱,即是胃火。多由邪熱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熱;或因氣滯、血瘀、痰,濕、食積等郁結(jié)化熱、化火,均能導(dǎo)致胃熱(胃火);肝膽之火,橫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熱(胃火)。 其病理表現(xiàn)是,胃熱熾盛,則腐熟功能過于亢進(jìn),可出現(xiàn)胃中嘈雜,消谷善饑等癥,熱盛火熾,多消爍津液,而致燥熱內(nèi)結(jié), 胃失和降,可見口苦、口渴引飲、大便秘結(jié)等癥。甚則耗傷陰液而致胃陰虛。胃火上炎,可致胃氣上逆,可見惡心、嘔吐酸苦黃水等癥。胃火循經(jīng)上炎,或為齒痛齦腫,或為衄血,火熱灼傷胃之脈絡(luò),則血上溢而為嘔血。 中醫(yī)詞典相關(guān)釋義: 【胃熱(胃中熱)】指胃受了邪熱,或過食煎炒燥熱的食物,出現(xiàn)口渴,口臭。易饑嘈雜,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胃熱化火時,則見口腔糜爛,牙周腫痛等。參見“胃火上升”條。 【胃熱殺谷】殺谷,是谷食易消的意思。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熱則腐熟作用過盛,食下不久,即感饑餓,叫胃熱殺谷。如雖多食而身體反得不到營養(yǎng)而見消瘦,這種現(xiàn)象,稱為“消谷善饑”。參見該條。 【胃熱壅盛(胃火熾盛)】形容胃熱的嚴(yán)重程度。主要癥狀有煩渴喜冷飲,口臭,口唇燦爛,牙周腫痛,脘腹灼熱,小便黃短,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厚等。如溫?zé)岵∫娢笩巅帐ⅲ搓柮鲗崯?,可出現(xiàn)神昏譫語,狂躁等癥。 【胃火上升】指胃熱化火,出現(xiàn)口腔炎癥的病理。如口臭,牙齦腫痛,甚或牙齦出血等。參見“胃熱”條。 食療調(diào)理: 1.用鮮蘆根、白菊花(干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yōu)點,對熱癥、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癥有顯著的預(yù)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開水焯后切片,素油少許燒開,將苦瓜煸熟,西紅柿洗凈切月牙片同炒,酌加鹽及調(diào)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翻炒后起鍋。此菜可清胃健脾。 3.鮮蘆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將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4. 枇杷15個。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治療胃熱驗方 1、溫病熱噦(胃有伏熱,令人胸滿,引起氣逆,氣逆發(fā)聲稱為噦)。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溫水送下。噦止即停服。 2、胃熱吐食,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碗,加蜜調(diào)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熱消渴。用陳粟米煮飯吃。 4、胃脘火痛。用大梔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飲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復(fù)發(fā),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才能止痛。 5、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6、腸胃伏熱。用酸漿果實五兩、莧實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各二兩、柴胡、共同芩、栝樓根、閭?cè)愀饕粌?,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送下?7、(菰根)大寒,治消渴、腸胃痼熱。外敷治蛇傷,瘡毒。 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于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 本驗方整理自<本草綱目>
[西藥治療](1)對有Hp感染者,可選用膠體鉍、抗生素等,常用以鉍劑為主的“三聯(lián)療法”:膠體次枸櫞酸鉍,如“德諾”O(jiān).12克,4次/日,餐前、睡前服用;羥氨芐青霉素(阿莫西林)0.5~1.0克(青霉素過敏者改四環(huán)素),2~3次/日,餐后口服;甲硝唑(滅滴靈)0.2~0.4克,2~3次/日,餐后口服;連用2周/療程。三聯(lián)療法的Hp根除率可約達(dá)90%。其他抗生素還有四環(huán)素、古拉霉素、慶大霉素、痢特靈等。(鉍劑除抑殺Hp外,還可保護(hù)胃黏膜。其他藥物還有硫糖鋁、麥滋林顆粒、甘草酸鈉、施維舒、硫酸鋅、前列腺素E2、丙谷胺、胃膜素等可選用。
(2)H。受體阻滯藥(如雷尼替丁、法莫替?。?,質(zhì)子泵抑制劑(如洛賽克)及胃舒平、胃達(dá)舒等減輕H+反彌散程度.為胃黏膜的炎癥修復(fù)制造有利的胃腔環(huán)境,對緩解上腹疼痛癥狀也有效。
(3)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胃復(fù)安等,適于上腹脹、惡心癥狀及胃動力下降、膽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常用嗎叮啉10毫克,或普瑞博思5毫克,均3次/日,三餐前口服。5一HT4受體激動劑莫沙必利選擇性作用于上消化道,對結(jié)腸運動無影響;5毫克/次,3次/日,三餐前口服。
(4)對伴缺鐵性貧血者,可補(bǔ)充鐵劑;伴惡性貧血者,可注射維生素B12。
(5)老年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縮和腸上皮化生者,應(yīng)選用胃黏膜營養(yǎng)劑,適當(dāng)補(bǔ)充維生素(如胃酶素)、鋅、硒等微量元素。
(6)對胃體萎縮性胃炎低胃酸者,可用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達(dá)吉膠囊、10%稀鹽酸等。
如用上述藥物無效,且伴有精神神經(jīng)癥狀,可以加用抗憂郁藥物,如百憂解、黛安神、賽樂特等。
[中成藥治療](1)舒肝丸口服,每日2~3次,每次1丸。適用于肝郁氣滯,癥見胸脅脹痛、胃脘疼痛、嘈雜嘔吐、噯氣泛酸。
(2)香砂養(yǎng)胃丸口服,每日2次,每次9克。適用于肝氣犯胃,癥見飲食減退、嘔吐清水等。
(3)舒肝和胃丸口服,每日2次,每次1丸。適用于肝胄氣滯不舒、腹脹暖氣等癥。
(4)胃復(fù)春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適用于氣滯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等。
(5)胃氣痛片口服,每日2次,每次5片。主治胃寒疼痛、嘔吐酸水等癥。
(6)胃炎痛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伴有膽汁返流、胃黏膜糜爛、腸上皮化生、異型增長等。
(7)胃乃安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適用于氣滯血瘀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等。
(8)陰虛胃痛沖劑口服,每日2~3次,每次1~2袋。適用于胃陰虧虛所致的胃脘隱痛、口燥咽干等癥。
(9)胃靈沖劑口服,每日3次,每次5克。適用于肝郁氣滯、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胃痛吐酸、腹脹、消化不良等癥。
(10)三九胃泰口服,顆粒劑,每次1包,早晚各沖服1次。消炎止痛,理氣健胃。主治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各類型慢性胃炎。
(11)虛寒胃痛沖劑口服,每次10~20克,1日2~3次。溫胃止痛,健脾益氣。用于脾虛胃弱引起的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等癥,臨床上主要應(yīng)用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病的治療。
(12)養(yǎng)胃舒膠囊口服,1次3粒,1日2次;扶正固本,滋陰養(yǎng)胃,調(diào)理中焦,行氣消導(dǎo)。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隱隱作痛、手足心熱、口干、口苦、納差等癥。
(13)溫胃舒膠囊口服,1次3粒,l曰2次;扶正固本,溫胃養(yǎng)胃,行氣止痛,助陽暖土。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脹氣、暖氣、納差、畏寒等癥。
(14)猴頭健胃靈膠囊口服,1次4粒,1日3次;舒肝和胃,理氣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脘脅肋脹痛、嘔吐吞酸。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屬上述證候者。
[中藥治療]處方1配方黨參、制半夏、黃芩各9克,蒲公英12克,木香、炙甘草、黃連、陳皮、六曲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功效適用于治療慢性胃炎。
處方2配方白術(shù)、丹參各15克,茯苓、香附各9克,良姜、甘草各6克,青黛1.5克。
用法將以上方藥用水煎至200毫升(由制劑室去蛋白濃縮而成,青黛后下)。每日2次,每次15毫升,飯后服。服藥1個月~一年。
功效適用于慢陛胃炎。
處方3配方龍葵、黨參、丹參各15克,半夏、炒枯芩、川連、蒲黃、五靈脂、干姜、厚樸、菖蒲各9克,紅棗、甘草各3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30天為一療程。
功效此方適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
處方4配方黃芪30克,丹參15克,生蒲黃、川芎各12克,三棱、吳萸、莪術(shù)、乳沒、肉桂各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輕者連服40天,中、重者連服功效此方適于萎縮性慢性胃炎。
處方5配方黨參、丹參、白術(shù)、甘草、白芍、公英等制成散劑,每袋9克。
用法每次1袋,用水煎服,日服3次,12周一療程。
功效此方適用于淺表性慢性胃炎。
處方6配方廣木香、川楝子、算盤子各15克,稻米炒至微黃12克,丹參、萊菔子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30克,進(jìn)軟食,忌酒等刺激品。
功效此方適于慢性淺表性胃炎。
處方7配方蒲公英12克,黨參、半夏、黃芩、陳皮、木香、六曲各9克,黃連、炙草各3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8配方沙參10克,麥冬、白芍、延胡索各15克,生地30克,太子參20克,甘草6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本方適用于胃脘灼熱疼痛、餐后飽脹、舌紅少津者。
處方9配方五靈脂、枳殼各10克,延胡索、郁金各15克,蒲黃8克,三七末(沖)3克,乳香6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適用于胃疼日久不愈者。
處方10配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shù)、木香(后下)、砂仁、柴胡各10克、延胡索15克,升麻、陳皮各6克,炙甘草9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l劑。
功效本方適用于胃脘隱隱作痛、喜溫喜按、疲倦乏力者。
處方11配方黃連10克,黃芩、茯苓、厚樸各15克,蔻仁6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生薏仁20克,法半夏12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本方適用于胃脘疼或痞滿、口干苦者。
處方12配方柴胡、香附、蘇梗各12克,枳殼、白芍、郁金、佛手、海螵蛸各15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l劑。
功效本方適用于胃脘脹痛、嘈雜泛酸者。
[民間驗方]瓜蔞厚樸湯配方瓜蔞15克,厚樸、姜半夏、薤白各9克,枳實4.5克。
用法上藥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2~3天。
功效用治慢性胃炎。
生大黃粉飲配方生大黃適量。
用法將大黃磨研成粉,過80目篩。每服3克,日服3~4次,溫開水沖服。有效率達(dá)95%以上,1天半時間可止血。
功效用治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
蒲公英砂仁粉配方蒲公英30克,砂仁9克,陳皮18克。
用法共混合搗研為末。日服3次,每服o.6~1克,飯后白開水送服。
功效用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脹痛。
小茴香浸酒飲配方小茴香(炒)、石菖蒲根、枳殼各100克,燒酒1000克。
用法以燒酒浸泡前3味,約10天后可飲。每日2次或適量飲服。
功效健胃理氣。治慢性胃炎、胃弛緩、胃下垂或痞悶飽脹。
蓮子糯米湯配方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匙。
用法將蓮子開水泡脹,剝皮去心,入鍋內(nèi)加水煮30分鐘后加粳米煮沸,慢火燉至米爛蓮子酥,早餐服食。
功效本方溫胃祛寒,適用于虛寒所致的慢性胃炎。
胡椒半夏散配方白胡椒、半夏各30克。
用法研末,為丸,綠豆大。每次服10丸,日3次。
功效治慢性胃炎。
烏藥仙鶴草湯配方烏藥、三葉草(又名夜關(guān)門)各9克,仙鶴草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功效用治慢性胃炎、胃潰瘍。
姜韭年牛奶羹配方生姜25克,韭菜250克,牛奶250克。
用法姜與韭菜洗凈,搗汁,將汁放入鍋中見沸,再加入牛奶煮沸。趁熱飲用,每日早晨飲1次,連日飲用。
功效補(bǔ)虛調(diào)胃,驅(qū)寒散滯。用治慢性胃炎。
棗樹皮紅糖湯配方棗樹皮20克,紅糖15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紅糖調(diào)服,每日1次。
功效消炎,止瀉,固腸。用治腸胃炎、下痢腹痛、胃痛。
大米姜湯配方大米100克,姜汁適量。
用法將大米用水浸泡后,用麻紙五六層包好,燒成灰,研細(xì)末。分早、晚2次,飯前用姜水沖服。輕者1劑,重者連服3劑。服藥后1周內(nèi)以流食為主,勿食生冷油膩食物。
功效補(bǔ)中益氣,調(diào)養(yǎng)脾胃。用治慢性胃炎及腹瀉。
牛奶鵪鶉蛋湯配方牛奶200毫升,鵪鶉蛋1個。
用法牛奶煮沸,打入鵪鶉蛋再沸即成。每日早晨空腹服1次,連續(xù)飲用。
功效治慢性胃炎。
梅干粗茶飲配方梅干20個,水1.5公斤,加3湯匙的粗茶葉。
用法用平鍋,以弱水煎30分鐘~1小時。每天飯前飯后當(dāng)茶飲用,不管熱飲或冷飲,效果一樣。
功效治療慢性胃炎。
蜂蜜飲配方一滿湯匙蜂蜜。
用法早上起床后喝下。在一個小時內(nèi)不吃任何東西(包括水在內(nèi)),然后再吃早餐。
功效治慢性胃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腸癰(闌尾炎)驗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