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木香散
處方 : 木香2錢半,良姜2錢半,升麻(去腐)2錢半,人參(去蘆)2錢半,檳榔2錢半,神曲(炒)2錢,肉豆蔻吳茱萸(泡)半錢,縮砂仁半錢,干姜(炮)半錢,陳皮半錢。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飧泄。
用法用量 : 木香散(《普濟方》卷二○八)。宜加白術。
摘錄 : 《衛(wèi)生寶鑒》卷十六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組成)是《傷寒論》中最為常用的經方之一。經過近年來門診病歷統(tǒng)計,在治療消化系疾病中,半夏瀉心湯應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據《傷寒論》有關條文,并結合診治實踐,總結出半夏瀉心湯應用指征十六字: 胸脘痞滿,納呆氣逆,苔膩舌紅,脈象弦滑 。
具體癥狀為: 上腹部不適,或痞滿,隱痛;或呃逆,噯氣,或泛酸,燒心;舌苔膩,或白膩,或黃膩,舌質暗紅;脈象弦滑,或有數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 。
并指出半夏瀉心湯的作用機理在于:寒熱互用以除濕熱,辛開苦降以序升降,補瀉同施以扶正祛邪。
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或肉桂) :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嘔惡者 ,方中黃連與吳茱萸配伍,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體應用時,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為2:1。若將吳茱萸改為肉桂,為交泰丸,有交通心腎,清心安神之效。應用時,黃連與肉桂的用量比例為2:1為宜。
半夏瀉心湯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頭痛、失眠者 ,方中半夏與夏枯草為對藥,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陰陽交替,引陽入陰,頗宜失眠癥;夏枯草還可解肝經郁熱之頭痛,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在此基礎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種肝病所致之頑固性失眠。
半夏瀉心湯加藿香三味 :
即加藿香、佩蘭、砂仁,此三味有醒脾開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濕濁阻中,阻遏納 運,五谷不馨,口膩而黏,或時有黏沫吐出,舌苔細膩,具體應用時,藿香三味以后下為宜。
半夏瀉心湯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腸炎,濕熱阻中,寒濕下注 ,上見痞滿,下見泄瀉,并見腹部隱隱作痛,舌苔白膩而滑。具有清上溫下、除寒止瀉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瀉心湯加木香、九香蟲:
主治濕熱阻中,胃氣不降,郁而作痛 ,木香可以醒脾祛濕,九香蟲善于散郁止痛,兩味配伍,又有通絡開竅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腦中風,也是經驗一得。
半夏瀉心湯加三花:
即厚樸花、代代花、佛手花, 三花具有辛香開胃、健脾化濕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濕熱阻中,氣機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時時脹滿,尤以午后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膩苔,脈象沉滯者。
半夏瀉心湯加防風、蓽茇:
主治慢性胃腸炎,伴有腹部氣機不舒,時有腸鳴,口氣穢濁,或矢氣多,大便不暢 。防風、蓽茇具有整腸、理氣、除腐、化濁之功效,對于腹部痞滿,矢氣頻頻者,乃為對應之舉。
半夏瀉心湯加雞矢藤、雞內金:
主治慢性胃炎之納呆食積者 ,雞矢藤藥性和緩,有明顯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別宜于小兒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雞內金消食化積力強,二味合用,既可增進食欲,又可健脾消積,配入半夏瀉心湯中,能明顯提高消食運化功效。
半夏瀉心湯加三芽:
即加生麥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 疏肝健脾、開胃進食 之功效。此方對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證候,如見胃脘及兩脅脹滿,進食后呃逆頻頻,精神疲憊者,多有療效。
半夏瀉心湯加烏貝散:
烏貝散即烏賊骨、貝母,具有 燥濕制酸之作用 ,是醫(yī)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劑。兩方合用,對于消化性潰瘍之燒心、吞酸、胃脘隱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半夏瀉心湯加百部、黃芩:
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 咳嗽是本病最常見的食管外癥狀之一,常被人忽視,而主癥為胃灼熱、泛酸及胸痛、惡心等,咳嗽多為刺激性干咳。百部、黃芩為清熱止咳對藥,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半夏瀉心湯加丹參、赤芍、降香:
后三味為“小冠心二號”方, 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悶、胃痞、舌質黯淡、時時呃逆。
半夏瀉心湯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黃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潰瘍者 ,但其舌苔必黃膩或白膩,兩方合用,具有清熱化濕、培土伏火之效,多發(fā)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歸原,陰陽平衡。
半夏瀉心湯加牡丹皮、梔子:
主治由于脾胃濕熱所引起的牙齦腫痛 ,或夜間睡眠時磨牙,咯咯作響,牡丹皮清熱散瘀;梔子生用以清氣分熱郁,炒用以清血分熱郁,臨床隨證選用。梔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過傷及中氣。
半夏瀉心湯加枳術湯(丸):
枳術丸由枳實、白術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 ,枳實消積滯,白術補脾元,由張仲景所創(chuàng),張潔古發(fā)揮。一緩一急,一補一消,與半夏瀉心湯配伍,主治脾胃濕熱,虛中夾積,胃脘痞滿,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半夏瀉心湯加黃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潰瘍,癥見胃脘隱痛,吞酸,燒心,或有黑便 ,身體日漸消瘦,黃芪補脾健胃,益氣攝血,助血運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沖服為宜,兩味合用,可促使?jié)冇稀?/p>
半夏瀉心湯加生白術、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結腸炎所致之便秘。 生白術健脾促運化,杏仁降肺氣以潤腸,火麻仁潤腸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術用量,一般成年人須30克或更多,頑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瀉心湯加扁鵲三豆飲:
三豆飲由白扁豆、赤小豆、綠豆、金銀花組成,有利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兩方合用,對于 脾胃濕熱引起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舌苔偏膩,伴有面部生痘、生瘡、生斑者 ,是首選的復合方劑。
【總結】
半夏瀉心湯,如能加減變化,可治療70%的脾胃病。
經方之應用,重在化裁,主證在而兼證之變化,不可勝數,臨證也當變化萬千。此辯證之精髓也。
治療痢疾的中醫(yī)名藥方 注明出處: /pages/QJKncydh.html : 阿膠梅連丸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湯2 安石榴湯 白頭翁湯1 柏皮湯 柏子散 不二丸 參連湯 蒼術地榆湯 茶梅丸 赤石脂丸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 大柴胡湯 大黃湯2 大香連丸 當歸調血湯 當歸活血湯1 當歸龍骨丸 當歸散8 導氣湯3 地榆散4 斗門散 斷痢散 二氣丹1 防風芍藥湯 伏龍肝丸2 甘露消毒丹 固腸湯 固陽丹 和解散 黑姜散 厚樸湯1 黃柏湯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丸1 黃連枳殼湯2 黃芩五味散 急救綠豆丸 加減平胃散1 加味白頭翁湯 堅中丸 姜茶散 椒艾丸2 桔梗丸 酒煮黃連丸 立生丹 立效丸2 靈砂丹 六君子湯 龍骨丸2 梅煎散 沒乳丸 沒食子丸1 木香導滯湯 木香散5 潑火散 七味散 清流飲 清暑痢疾丸 人參烏梅湯 肉豆蔻丸2 三黃熟艾湯 三奇散 澀腸丸 芍藥柏皮丸2 芍藥黃芩湯1 神授散 神效雞青丸 生地黃湯2 升麻黃連湯 石蓮子湯1 石榴皮散2 黍米粥 水煮金花丸 絲瓜散1 四味香連丸 粟殼飲 桃花湯1 天漿散 萬靈湯 溫腸丸1 烏梅散 烏梅丸2 戊已丸 香連化滯丸 香連丸2 香蔻丸 橡實散 鴨蛋湯 抑扶煎 云母散 止痢湯 治痢散 !最好到醫(yī)院讓中醫(yī)師仔細辯證后再治療,因為痢疾用中醫(yī)可以分為寒濕痢,濕熱痢,疫毒痢以及一些休息痢等很多,必須辯證清楚才能準確治療!紫莧粥 佐關煎 訶黎勒丸1 燮理湯 茜根丸 蕷蓮飲 薷苓湯 枳實導滯丸 槲葉散 裨脾散 柏葉丸2 補陰升提湯 參附湯3 參茸湯 倉廩湯 陳曲丸 赤石脂禹余糧湯 寸金丹1 大分清飲 大桃花湯 大中湯 當歸黃芩芍藥湯 當歸活血湯3 當歸散3 導氣湯1 地榆散1 調榮湯2 豆附丸 斷下湯2 二宣湯 封臍丹 附子粥 葛根黃芩黃連湯 固腸丸 瓜蒂散1 和中丸1 黑神散3 化滯湯2 黃柏丸 黃連補湯 黃連枳殼湯1 黃芩厚樸湯 黃芩知母湯 加減黃連阿膠湯 加減芩芍湯 加味參附湯 剪紅丸2 椒艾丸1 桔梗散2 久痢丹 開噤散 立效散10 立應丸 六和湯 龍骨丸1 馬齒莧湯 梅蜜飲 沒食子散 沒食子丸2 木香散3 內補丸1 七德丸 青橘皮丸 清六丸 清血丸 肉豆蔻丸1 三寶粥 三黃枳樸丸 澀腸散 芍藥柏皮丸1 芍藥黃連湯 芍藥湯4 神仙救苦散 神應丸2 升麻補胃湯1 升陽除溫防風湯 石榴皮散1 舒眉丸 術蔻面 水煮木香丸 四味阿膠丸 四苓合芩芍湯 湯泡飲 桃花丸 天水滌腸湯 萬應靈膏 溫脾湯1 烏梅丸1 五奇湯 犀角湯1 香連丸1 香連丸3 香豉湯3 小七香丸 羊脂煎 遇仙立效散 止痢神丸 滯下丸 中和湯3 子芩湯 訶黎勒丸 訶子皮散 茜根散1 萸連丸 薤白湯 枳連丸 樗根湯 橘皮煮散 蚵蚾散 安石榴湯 白頭翁湯1 柏皮湯 柏子散 不二丸 參連湯 蒼術地榆湯 茶梅丸 赤石脂丸 純陽真人養(yǎng)臟湯 大柴胡湯 大黃湯2 大香連丸 當歸調血湯 當歸活血湯1 當歸龍骨丸 當歸散8 導氣湯3 地榆散4 斗門散 斷痢散 二氣丹1 防風芍藥湯 伏龍肝丸2 甘露消毒丹 固腸湯 固陽丹 和解散 黑姜散 厚樸湯1 黃柏湯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丸1 黃連枳殼湯2 黃芩五味散 急救綠豆丸 加減平胃散1 加味白頭翁湯 堅中丸 姜茶散 椒艾丸2 桔梗丸 酒煮黃連丸 立生丹 立效丸2 靈砂丹 六君子湯 龍骨丸2 梅煎散 沒乳丸 沒食子丸1 木香導滯湯 木香散5 潑火散 七味散 清流飲 清暑痢疾丸 人參烏梅湯 肉豆蔻丸2 三黃熟艾湯 三奇散 澀腸丸 芍藥柏皮丸2 芍藥黃芩湯1 神授散 神效雞青丸 生地黃湯2 升麻黃連湯 石蓮子湯1 石榴皮散2 黍米粥 水煮金花丸 絲瓜散1 四味香連丸 粟殼飲 桃花湯1 天漿散 萬靈湯 溫腸丸1 烏梅散 烏梅丸2 戊已丸 香連化滯丸 香連丸2 香蔻丸 橡實散 鴨蛋湯 抑扶煎 云母散 止痢湯 治痢散 紫莧粥 佐關煎 訶黎勒丸1 燮理湯 茜根丸 蕷蓮飲 薷苓湯 枳實導滯丸 槲葉散 裨脾散
四物湯主治 并見《局方》
熟地黃 當歸 芍藥 川芎
上為粗末,水煎,加減于后:若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又加蔥白、黃芪;若血臟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
若婦人嘗服,春倍川芎,脈弦頭痛;夏倍芍藥,脈洪飧泄;秋倍地黃,脈沉澀血虛;冬倍當歸,脈沉寒而不食。若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若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若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
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湯加術、桂,謂之 腹痛六合湯 ;若風眩運,加秦艽、羌活,謂之 風六合湯 ;若氣虛弱,起則乏力,眶然而倒,加厚樸、陳皮,謂之 氣六合湯 ;若發(fā)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 熱六合湯 ;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清便自調,加干姜、附子,謂之寒六合湯;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術、茯苓,謂之 濕六合湯 。
若產后虛勞日久,而脈浮疾,宜 柴胡四物湯 。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 各一兩半加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錢,水煎服。
若婦人筋骨肢節(jié)痛,及頭痛,脈弦,增寒如瘧,宜治 風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防風 羌活 各一兩。
若血氣上沖,心腹、肋下滿悶,宜治 氣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香術 檳榔 各一兩。
若臍下虛冷,腹痛及腰脊間悶痛,宜 玄胡六合湯小腹痛者同。四物湯 四兩 玄胡 苦楝 各一兩。碎,炒焦。
若氣充經脈,故月事頻,并臍下多痛,宜 芍藥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芍藥 一兩。
若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痛者,血澀也,宜 八物湯 。四物湯 四兩 玄胡 苦楝 碎,炒焦 檳榔 木香 各一兩。
若經水過多,別無余證,宜 黃芩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黃芩 白術各 一兩。
若經水澀少,宜 四物內加葵花煎(又加紅花血見愁) 。
若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 厚樸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厚樸 姜制,一兩 枳實 麩炒,半兩。
若經水暴下,加黃芩一兩;若腹痛者,加黃連,如夏月不去黃芩;若經水如黑豆汁者,加黃芩、黃連各一兩;若經水少而色和者,四物湯加熟地黃、當歸各一兩;若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湯以去其寒熱,后以四物湯和之;若婦人血積者,四物湯內加廣術、京三棱、桂枝、干漆各一兩。
若婦人傷寒汗下后,飲食減少,血虛者,宜 八物湯 。四物湯 四兩 黃芪 甘草 茯苓 白術 各一兩。
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 表虛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桂枝 地骨皮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浮緊,太陽經病,宜 表實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麻黃 細辛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中風濕之氣,肢節(jié)煩痛,脈浮而熱,頭痛,宜 風濕六合湯 ,太陽標病也。四物湯 四兩 防風 蒼術 制。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下后過經不愈,溫毒發(fā)斑如錦紋,宜 升麻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升麻 連翹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也,宜 柴胡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柴胡 黃芩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陽明、太陽本病也,急下之,宜 大黃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大黃 半兩 桃仁 十個,去皮、尖,麩炒。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咳嗽不止者,宜 人參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人參 五味子 各五錢。
若婦人妊娠傷寒,汗下后,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 厚樸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厚樸 枳實 麩炒,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不得眠者,宜 梔子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梔子 黃芩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身熱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宜 石膏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石膏 知母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 茯苓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茯苓 澤瀉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 琥珀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琥珀 茯苓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氣損者,宜 膠艾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阿膠 艾 各半兩。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干姜、甘草、黃芪。
若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宜 附子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附子 炮,去皮臍 肉桂 各半兩。
若赤白帶下,宜 香桂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肉桂 香附子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蓄血證,不宜墮胎藥下之,宜 四物大黃湯 下。四物湯 生地黃 酒浸大黃。
上依古法多不效,易老四時運氣加減例,與諸六合等湯十余條,并見二十五論。婦人有身,傷寒蓄血,不宜用墮胎藥下之,宜四物加酒浸大黃湯及生地黃下之,子母兩全。經云有故無殞也。四物與紫(正脈本作“參”)蘇飲相合,名補心湯,治虛熱;四物與調胃承氣各半,為玉燭散;四物與理中湯各半,流濕潤燥;四物與縮砂、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保胎氣,令人孕。
四物膠艾湯 治胎漏、血崩不止。四物湯加阿膠、甘草、艾。
上通七味,治諸漏不止,小產胎傷,產后余血仍作堅硬,子宮不閉,淋血不止,數月不定,宜斷血湯、牡丹皮散主之。
妊娠下血者,加膠、艾;熱與血相搏,口舌干渴飲水,加栝蔞、麥門冬;腹中刺痛,惡血不下,加當歸、芍藥;血崩,加地黃、蒲黃、黃芩;若頭昏項強者,加柴胡、黃芩;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臟秘澀者,加大黃、杏仁 ;滑泄者,加官桂、附子;嘔者,加白術、人參、生姜;大渴者,加知母、石膏;發(fā)寒熱者,加姜、牡丹皮、芍藥、柴胡;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豬苓、茯苓、防己;虛寒似傷寒者,加人參、柴胡、防風 。
潔古老人加減法數條,并見二十五論。云岐子加減法并治傷寒例,并見《金匱玉函經》。
四君子湯合四物湯為八珍湯治女子不孕,癃閉遺溺,咽干。女子因服熱藥嗌干者,亦亡血損氣之所致也,宜八珍湯。人參 縮砂 白茯苓 甘草上粗末,水煎,取清服。
調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后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當歸(去蘆,酒浸,炒) 川芎 白芍藥 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法?;蜓K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
妊婦傷寒,仲景無治法,用藥宜有避忌,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治之也。
妊婦產前腹痛,及治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胎氣不安,產后血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或惡露不下,宜此服之。
當歸(切,焙) 川芎 熟干地黃 白芍藥各一兩
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帶熱服,日二三,以知為度。若妊孕下血,即入艾五七葉、阿膠末一錢匕同煎服,如前法;疾勢甚大,散藥不支,以四味各半兩細銼,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半,去滓,分四服,熱吃,食前服,一日之中令盡,以知為度。平常產乳,服至三臘止;如虛弱,血臟不調,至一月止。因虛致熱,熱與血搏,口舌干渴欲飲水,加栝樓一兩、麥門冬三分;腹中刺痛,惡物不下,加當歸、芍藥各一分;血崩,加地黃、蒲黃各一兩;因熱生風,加川芎一分、柴胡半兩;身熱脈躁,頭昏項強,加柴胡、黃芩各半兩;秘澀,加大黃半兩、桃仁一分炒;滑瀉,加桂、附各一分;發(fā)寒熱,加干姜、牡丹皮、芍藥各一分;嘔,加白術、人參各半兩;腹脹,加厚樸、枳實各一分;虛煩不得眠,加竹葉、人參各一分;躁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水停心下,微吐逆,加豬苓、茯苓、防己各一分;虛寒狀類傷寒,加人參、柴胡、防風各三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扶元益陰膏
下一篇: 加減桂麻各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