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川連、黃芩、干姜、銀花、查炭、白芍、木香汁。
功能主治 : 噤口痢。左脈細數,右手脈弦,干嘔,腹痛,里急后重,積下不爽。
摘錄 : 《溫病條辨》卷三
配方:龍膽草6克,梔子、柴胡、黃芩、牡丹皮、半夏、貝母各9克,黃連3克,川木通5克,澤瀉、生地黃各12克,酒曲、米各適量。制法:將上藥焙干磨成粉,同酒曲、米按常法釀酒,去渣備用,或將粉以袋盛之,煮黃酒飲。主治:清肝瀉胃,散結消癭。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火犯胃型。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10〜15毫升。
半夏瀉心湯出于《傷寒論》。原文:「但滿而不痛,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又云:「嘔而腸鳴,心下痞者用半夏瀉心湯?!狗接扇藚?,半夏,干姜,生姜,黃芩,黃連,甘草,大棗組成,筆者用其治療嘔吐,效果良好。
葉某,男,83歲。暮食晨吐1周,當地治療無效,后診斷為胃癌,行胃癌切除術后嘔吐更頻繁,觀其精神憔悴,骨瘦如柴,說話低沉無力,舌紅干,苔薄膩,脈虛沉細數,此乃氣陰虛竭、陰陽欲脫,生命危在旦夕,而胃氣還是上逆不降,故急擬加減半夏瀉心湯先止嘔吐,以挫其胃氣上逆之勢。
處方:曬參10克,生姜3片,姜半夏10克,黃連6克,甘草10克,大棗5枚,茯苓10克,蘇梗10克,陳皮5克,淡竹茹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
服完第1劑時,當夜就立竿見影,嘔吐減輕;服完5劑后,頑固性嘔吐完全治愈。繼則調理脾胃,先后服藥100劑,隨訪兩年,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嘔吐。
方中生姜為嘔家圣藥,生姜炒黃連治嘔吐前人已有經驗。黃連清中焦之熱,生姜性溫可解半夏之毒,功能各有不同。嘔吐乃胃氣上逆有升無降,再加旋覆花、代赭石、茯苓、陳皮、淡竹茹、蘇梗以降逆。本方有補有瀉,寒溫并用,辛開苦降,調中和胃。本方治療嘔吐,無論哪種胃病,包括胃癌及妊娠嘔吐,均有明顯效果。
半夏瀉心湯煎法即是洗干凈藥材放入藥煲加適量的水燒開即可。
一、組成
半夏12g、黃芩9g、干姜9g、人參9g、黃連3g、炙甘草9g、大棗4枚[2]
二、功用主治
《傷寒論》方之半夏瀉心湯具有和胃降逆,平調寒熱,散結除痞之功效。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癥見寒熱中阻,胃氣不和,心下痞滿而不痛,或干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苔膩微黃,脈弦滑 。
三、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四、方解
本方配伍特點:溫清并用,辛開苦降,補瀉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內入,以致寒熱互結,而成心下痞。痞者,痞滿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謂。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互結,遂成痞證。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治宜調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散結除痞,又善降膩逆止嘔。臣以干姜之辛熱以溫中散寒,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泄熱開痞。以上4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用。然寒熱互結,又緣于中虛失常,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與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復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諸藥。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為本方的配伍特點。使寒熱得解,升降復常,則痞滿嘔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寒熱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用于寒熱錯雜,升降失調諸癥。
五、運用
1.本方是治療寒熱互結之痞證的代表方劑。凡臨床上出現以心下痞滿而不痛,或嘔吐下利、舌苔微黃而膩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若痞滿甚者,去大棗,加枳實、生姜以理氣止嘔;濕濁甚者,加藿香、佩蘭;兼食滯者,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3.使用注意:本方辛開苦降,兼補中氣,實痞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應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3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桂麻各半湯
下一篇: 加減清胃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