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膽利石湯
方藥:柴胡、黃芩、龍膽草、香附、白芍、甘草各10克,梔子、郁金、枳殼各 15克、生大黃(后下)6克。
功效:疏肝利膽,清熱通下。
主治:肝膽氣郁及濕熱未清,膽道感染,膽石癥。
用法:每日1劑。上藥除生大黃外,一起放入罐中,冷水浸泡半小時后煎煮,煮沸后,放入生大黃,再以文火煮沸20分鐘,即可倒出藥液100毫升,再加冷水煎半小時,兩次藥液合并在一起,約30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各100毫升,空腹服用。
注意:生大黃有瀉下作用,宜因人而異,酌情加減。初用時瀉下作用明顯,久用后瀉下作用減輕。如服用本方2~3天后,大便次數(shù)仍很多,可減少生大黃用量或不用。一般服用本方3~7天,右上腹疼痛可減輕。本方服1個月為一個療程。停用兩周后,方可繼續(xù)服第二個療程。另外,在服藥之前,要控制油膩食物的攝入。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肝膽外科主任、教授 王若東 自擬方)
小兒久咳飲
咳嗽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病證,相當于西醫(yī)學所稱的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率比較高。任何年齡的小兒都可能發(fā)病,最多見于3歲以下。如果小兒咳嗽的時間超過半個月,可以服用久咳飲。
方藥:南北沙參、麥冬、炙黃芪、百部、款冬、紫菀、枇杷葉各10克。
功效:益氣潤肺,止咳化痰。
主治:長時間咳嗽,咳而無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汗出較多,干咳痰少而粘,口渴咽干。
用法:1歲以下,隔日1劑;1歲以上,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連服7~10天。
注意:服藥時注意小兒舌苔,一般要求舌苔比較干凈,食欲尚正常,服藥期間忌生冷食物。由于南北沙參、麥冬、炙黃芪有補益作用,發(fā)熱的小兒不宜服用。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兒科教授 郁曉維 自創(chuàng)方)
棗樹皮煎水治腹瀉
我女兒去年冬天有一次腹瀉,用了多種方法治療效果均不顯著,后來經(jīng)縣中醫(yī)院的老中醫(yī)指點,用多年生長的棗樹皮100~150克,洗凈,加適量清水煎30分鐘,得到約200毫升湯液,一次服下。沒想到,當天就見效了,連服兩三次就痊愈了。此后,每當聽到同事遇到有腹瀉的情況,我就向他們推薦此方,同事服用后,均稱贊此方療效較好。
廣西鐘山縣書香路10號 華揚
點評:腹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原因多種多樣,如寒濕瀉泄、濕熱瀉泄、傷食泄瀉、肝郁脾虛泄瀉、脾虛泄瀉、腎陽虛泄瀉等等,治療泄瀉當辨證用藥。讀者介紹的單方中,棗樹皮性涼,味酸、微苦。中醫(yī)認為酸可收澀,苦可燥濕,涼可清熱。因此,讀者介紹的用棗樹皮煎水頓服(即一次服下)治療濕盛之腹瀉應該有效,對于其他類型的腹瀉則可能效差。
(點評者:第三軍醫(yī)大學新橋醫(yī)院中醫(yī)科 晉獻春)
雄黃冰片吳茱萸治疥瘡
我的同學患疥瘡數(shù)日,飽受折磨,實在不忍心見到他每到夜晚那種奇癢無比的感受。于是,我憑著我所學的知識,用中藥雄黃、冰片、吳茱萸各10克研成粉,取一瓶清涼油與藥粉攪成膏狀,讓他分次涂于患處,并在涂藥期間忌食腥酸辣等食物。經(jīng)過3天的治療,他高興地對我說他的疥瘡已經(jīng)痊愈。
廣西容縣衛(wèi)生學校02藥劑(1)班 夏崇強
點評:疥瘡又稱為蟲疥、癩疥瘡,是一種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的皮膚病。中醫(yī)認為疥瘡是外受蟲毒、內(nèi)蘊濕熱而生于肌膚。中藥雄黃味辛,性溫,有毒,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具有清熱止痛的功能,可用于治療各種瘡瘍;吳茱萸味辛、苦,性熱,外用可治口舌生瘡。所以本方外用可以治療疥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黃有毒,一般外用量在3~6克為宜,不能太多,更不能大面積涂搽及長期外用,以防止從皮膚吸收而引起中毒?;剂私戬徸詈谜埰つw科醫(yī)生診治。
(點評者: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兒科教授 郁曉維)
慢性咽炎方(方名咽炎一號)
方藥:金銀花、連翹、元參(即玄參)、麥冬、桔梗各10克,烏梅、甘草各6克,胖大海3枚。
用法:先用冷水浸泡10分鐘后,再用文火煎煮10分鐘,煎成300毫升湯液,早晚2次分服?;蛴梅兴疀_泡后頻服,或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滋陰清熱。
主治: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咽喉炎、咽神經(jīng)官能癥等病癥,咽部出現(xiàn)干、癢、痰、梗、微痛者。
(詳見《廣西中醫(yī)藥》1984年第3期16頁)
小兒多汗方(方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方藥:桂枝4克,白芍9克,甘草3克,大棗5個,龍骨、牡蠣各15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7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調和營衛(wèi)。
主治:睡眠多汗癥。
加減:陽氣虛加黃芪、白術、麻黃根,重用桂枝;氣陰虛加黃芪、太子參、五味子,桂枝減量。
療效:用本方加減治療小兒多汗54例,痊愈38例,好轉11例,無效5例。
(詳見《河南中醫(yī)》1991年第5期26頁)
直腸脫垂方(方名益氣舉脫湯)
方藥:人參(另燉)、升麻各10克,炙黃芪80克,烏梅3個。
用法:后3味加水600毫升,煎至250毫升,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2次藥液混勻,早晚2次分服;并結合外洗方:烏梅、五倍子各20克,金銀花、黃柏各3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2500毫升,置于盆中,待溫,坐浴洗肛部,早晚各1次。
功效:補氣升陽,澀腸舉陽。
主治:直腸脫垂(脫肛)。
療效:治療脫肛14例,痊愈(脫肛完全回納,自覺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fā))11例,有效(脫出程度及自覺癥狀減輕)3例。服藥一般5~10劑,最多16劑。
(詳見《新中醫(yī)》1987年第2期27頁)
燙傷方(方名冰片合劑)
方藥:小米500克,冰片6克。
用法:取小米500克置于鐵鍋內(nèi),炒成炭狀,加冰片6克,研為極細末,以麻油調成糊狀。清理創(chuàng)面后,涂敷小米散厚約2毫米左右,蓋上油光紙,然后用5~6層紗布覆蓋,繃帶包扎固定(亦可采用暴露療法)。開始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以后2~3日換藥1次。
功效:清熱止痛。
主治:燙傷。
療效:治療30例。治療后,局部癥狀得以迅速改善。對Ⅰ度燙傷皮膚發(fā)紅或有極少小水泡者,能促進及早痊愈;Ⅱ度燙傷一般換藥5~7次痊愈。
(詳見《新醫(yī)藥學雜志》1973年第4期10頁)
方藥:黃柏,蒼術,大黃,白芷,青黛。
用法:上藥按2:2:2:2:1的比例磨末,過篩備用,根據(jù)病變部位及范圍,取上藥加入蜂蜜攪拌呈糊狀,敷于患處,上面覆蓋油光紙,用紗布繃帶包裹,每日換藥1次,3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清熱化濕,通絡止痛。
主治: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火熱燔灼型,多在夜間驟然發(fā)作,足部趾跖關節(jié)灼熱、腫脹,刀割樣疼痛,不能立地行走,局部發(fā)紅灼手等。
療效:治療148例,總有效率達93.9%。
(詳見《中醫(yī)外治》1999年第1期9頁)
方2:芙蓉膏
方藥:芙蓉葉、生大黃、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按4:6的比例加入凡士林,調和為膏,每次20~30克,敷于患處。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主治: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濕熱淤滯型,多見于緩解期急性發(fā)作者,足趾關節(jié)酸脹,刺痛,纏綿不解,肢重乏力,足背膚色暗紅,皮溫高,拒觸拒按等。
(詳見吳緒平等《內(nèi)科疾病外治法》,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年412頁)
方3:烏頭當歸液
方藥:川烏頭、全當歸、草烏頭、白芷、桂皮各15克,紅花1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浸于白酒500毫升中,24小時后去渣取酒,再加入10瓶風油精,搖勻后裝入瓶中備用。用時取3~5毫升外涂患處。每日3次,10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溫經(jīng)活血,散結止痛。
主治: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痰淤凝滯型,關節(jié)腫脹、僵硬或畸形,疼痛固定,捫之尤甚,患病關節(jié)附近肌肉萎縮。
(詳見吳緒平等《內(nèi)科疾病外治法》,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年412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2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鐵棍山藥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