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停飲遏心肺,喘息氣短胸滿支。心悸食少便溏薄,四肢浮腫面蒼白。唇色青紫舌淡潤,脈沉弦滑苔白膩。溫陽運脾化水飲,苓桂術甘加味宜。黨參桂枝炙甘草,白術茯苓附丹參。喘甚加姜細辛味,氣虛龍眼肉黃芪。浮腫嚴重小便少,豬苓澤瀉防苡仁。
方藥:
苓桂術甘湯加味:
黨參15g 桂枝10g 炙甘草9g 白術10g 茯苓皮30g 丹參12g 炮附子9g
注:脾虛不運,水飲不化,停于心下,支撐胸膈,心肺阻遏,故喘息氣短,胸脅支滿,心悸心慌。水飲內(nèi)停,營衛(wèi)不運,氣血不能上榮,故面色蒼白,唇色青紫。脾陽不振,無權運化水飲,水飲泛溢,故四肢浮腫,食少便溏,苔白膩,脈沉弦滑。
桂枝溫通陽氣,散飲行水;黨參,茯苓,白術,甘草補脾益氣,運水消喘;附子,丹參溫腎資脾,活血祛瘀。
喘甚,可加干姜6g,細辛4g,五味子10g。氣虛甚者,加龍眼肉15g,黃芪20g。浮腫甚,小便少,加豬苓10g,澤瀉10g,防風9g,苡仁30g。
相關文章:
苓桂術甘湯合失笑散加減治療心脾陽虛,氣滯血瘀,心脈不通09月26日苓桂術甘湯方歌方解,苓桂術甘湯原文解析07月21日小柴胡湯加石膏桔梗合苓桂術甘湯治療耳鳴案06月11日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老年眩暈驗案06月11日苓桂術甘湯的臨床運用醫(yī)案06月11日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眩暈病50例臨床療效觀察06月11日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觀察06月11日苓桂術甘湯的功效與作用,苓桂術甘湯的禁忌,臨床醫(yī)案12月19日苓桂術甘湯的組成,功效與作用06月28日苓桂術甘湯的功效與作用
黃某,女性,48歲
就診時間:2017.05.27
頭暈12天,患者12天前出現(xiàn)頭暈,頭暈眼花,無惡心嘔吐,無天旋地轉,無肢體偏癱,坐在床上,在當?shù)夭轭^顱MRI未見異常,輸液八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依頭暈。
刻診:頭暈,頭重,無惡寒發(fā)熱,無口干口苦,無胸脅脹滿,無心煩,二便正常,飲食尚可,面色黑,有水斑,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茯苓30g,桂枝15g,蒼術30g,甘草6g,半夏12g,厚樸12g,生姜10g,草果10g,佩蘭10g,藿香10g,天麻25g,防風10g
四劑,日一劑,水煎服。
此患者可辯的陽性癥狀不多,但患者的面色,舌脈來看不難看出,水飲為患,臉上為水斑,為苓桂術甘湯適應癥,水濕滯于中焦,開中焦水濕,加佩蘭,藿香,草果祛中焦之濕。
四劑服用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xù)服用腎氣丸調(diào)理而愈。
今天一頭暈患者進來。
主訴:頭暈15天
現(xiàn)病史:15天前出現(xiàn)頭暈,無天旋地轉,無惡心嘔吐,在當?shù)刂委熿o滴天麻針、口服中藥后癥狀未見好轉。
刻下:頭暈,暈沉感,無惡寒怕冷,無鼻塞流涕,無咳嗽,有痰,耳鳴,胸悶,無胸脅脹痛,納可,夜寐可,大便偏爛,脈沉細。
我:師弟,你這個病人六經(jīng)辨證你是如何考慮的?
師弟:患者頭暈,耳鳴,有少陽證,大便爛,胸悶,舌胖大,脈沉細,為太陰病里虛寒,所以考慮少陽太陰合病。
我:你在考慮看看?少陽的辨別是否明確?
師弟:頭暈,耳鳴不是少陽病嗎?
我:六經(jīng)辨證居于整體的辨證,耳鳴,頭暈不能就兩個癥狀診斷為少陽病。
1、主提綱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熱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勢必上迫頭腦,則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反應,故凡病見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為少陽病,也即半表半里陽證。
少陽外連于表,內(nèi)連于里,主持樞機,其氣游走于上中下三焦,發(fā)病后可波及表里,內(nèi)外。
2.輔助提綱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mò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我:六經(jīng)辨證分析:患者頭暈,胸悶,耳鳴,脈沉細,為在里的虛寒證,排除了表癥,半表半里證,考慮太陰病,水飲上逆清竅,凊陽不升,濁陰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虛證
病勢:緩
六經(jīng)辨證:太陰病
病機:里虛寒水飲不化,水飲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頭暈耳鳴,飲停中焦,胸陽不展而胸悶,水濕下而大便爛。
擬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術 15g,甘草 6g,澤瀉 24g,天麻 30g
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為治療太陽太陰合病常用方劑,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
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黃某,女性,48歲
就診時間:2017.05.27
頭暈12天,患者12天前出現(xiàn)頭暈,頭暈眼花,無惡心嘔吐,無天旋地轉,無肢體偏癱,坐在床上,在當?shù)夭轭^顱MRI未見異常,輸液八天治療后癥狀未見好轉,依頭暈。
刻診:頭暈,頭重,無惡寒發(fā)熱,無口干口苦,無胸脅脹滿,無心煩,二便正常,飲食尚可,面色黑,有水斑,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茯苓30g,桂枝15g,蒼術30g,甘草6g,半夏12g,厚樸12g,生姜10g,草果10g,佩蘭10g,藿香10g,天麻25g,防風10g
四劑,日一劑,水煎服。
此患者可辯的陽性癥狀不多,但患者的面色,舌脈來看不難看出,水飲為患,臉上為水斑,為苓桂術甘湯適應癥,水濕滯于中焦,開中焦水濕,加佩蘭,藿香,草果祛中焦之濕。
四劑服用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xù)服用腎氣丸調(diào)理而愈。
今天一頭暈患者進來。
主訴:頭暈15天
現(xiàn)病史:15天前出現(xiàn)頭暈,無天旋地轉,無惡心嘔吐,在當?shù)刂委熿o滴天麻針、口服中藥后癥狀未見好轉。
刻下:頭暈,暈沉感,無惡寒怕冷,無鼻塞流涕,無咳嗽,有痰,耳鳴,胸悶,無胸脅脹痛,納可,夜寐可,大便偏爛,脈沉細。
我:師弟,你這個病人六經(jīng)辨證你是如何考慮的?
師弟:患者頭暈,耳鳴,有少陽證,大便爛,胸悶,舌胖大,脈沉細,為太陰病里虛寒,所以考慮少陽太陰合病。
我:你在考慮看看?少陽的辨別是否明確?
師弟:頭暈,耳鳴不是少陽病嗎?
我:六經(jīng)辨證居于整體的辨證,耳鳴,頭暈不能就兩個癥狀診斷為少陽病。
1、主提綱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熱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勢必上迫頭腦,則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反應,故凡病見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為少陽病,也即半表半里陽證。
少陽外連于表,內(nèi)連于里,主持樞機,其氣游走于上中下三焦,發(fā)病后可波及表里,內(nèi)外。
2.輔助提綱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mò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我:六經(jīng)辨證分析:患者頭暈,胸悶,耳鳴,脈沉細,為在里的虛寒證,排除了表癥,半表半里證,考慮太陰病,水飲上逆清竅,凊陽不升,濁陰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虛證
病勢:緩
六經(jīng)辨證:太陰病
病機:里虛寒水飲不化,水飲蒙蔽清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頭暈耳鳴,飲停中焦,胸陽不展而胸悶,水濕下而大便爛。
擬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術 15g,甘草 6g,澤瀉 24g,天麻 30g
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為治療太陽太陰合病常用方劑,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
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
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
白術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
二可合白術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三可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點
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jīng)_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我在臨床中運用苓桂術甘湯機會比較多,療效甚好,只要有水濕代謝障礙,濕滯內(nèi)停,中為阻滯中焦,上而蒙蔽清竅,清陽不展,清陽不升,抓住舌胖大,或有齒痕,苔白或膩,都可以使用。
苓桂術甘湯起到拔陰見陽,太陽一出,陰霾自散。
《金匱要略》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在《本經(jīng)》:澤瀉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在也是重用澤瀉。
治療眩暈,考慮痰濁引起的,我喜歡用這首方子加減,很少沒有效果的。
其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澤瀉,澤瀉這個藥我比較喜歡用,在五苓散中我也常重用。
沒有頭暈了,還要綜合調(diào)理一下身體,看了舌脈為脾虛水濕,還是從脾胃入手。
一,健脾化濕可以用茯苓,淮山,芡實,炒薏米,白扁豆,等這些食療之品,性不偏,能起到健脾化濕作用。
二,要動起來,就是發(fā)揮陽動的作用,陽主升主化,陽化氣,陽能化水濕,今天畫了津液在體內(nèi)代謝圖,津液代謝跟五臟密切相關,如無陽,津液停滯,水濕不能運化,影響五臟六俯功能。
所以動能升陽,調(diào)整體內(nèi)津液的代謝,津液代謝無非就是汗,尿液,大便,而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喪失了出汗的能力,反正每天都在冬天里,開車空調(diào),辦公室空調(diào),回家空調(diào),整個夏天可能也出不了多少汗。
所以,汗,很重要,無論你用什么方式,站樁也罷,靜坐也罷,快走也罷,健身也罷,都需要給水濕一個排泄的通道。
零基礎經(jīng)方學習社群:
我也來分享最近的一個醫(yī)案:患者女,40歲,咳嗽咳痰鼻塞一月余。
一個多月前開始出現(xiàn)咳嗽咳痰,痰不多,色白,鼻塞流鼻涕,曾服用小青龍湯加減效果不明顯,遷延不愈近一月余。
刻診:鼻塞,流鼻涕,怕風怕冷明顯,無汗,比別人要多穿厚衣服,偶頭暈,咳痰色偏黃,痰多,咽癢口干明顯,無口苦,偶感兩側胸脅部不適,頸項部稍有拘緊感,胃納尚可,小便偏黃大便正常,舌淡紅苔白微黃,脈浮數(shù)。
辯證為太陽陽明合病,俗稱寒包火。處以:大青龍湯加排膿散 加葛根 前胡 柴胡 黃芩 3劑。
患者服藥1劑后訴全身微汗出,鼻子通氣了,頭腦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清醒,而且感覺腰圍比之前廋了一圈,痰容易咳出。
3劑后,患者自訴胸脅部不適沒有了,脖子也舒服,鼻子通氣了,咳嗽咳痰也基本好轉。
患者自訴經(jīng)方太神奇了,感冒好了,自己好像也瘦了一圈。
長期以來,外感病存在著“寒”和“溫”兩大學派。不同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先后總結出“六經(jīng)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但任何一種辨證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為此,在兩大學派的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深刻體驗,總結出一個統(tǒng)一的辨證綱領──五期辨證法。即惡寒表證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熱期、入營動血動風期和陰陽損傷期。這是外感病診斷和治療的五個階段,也是五個關鍵。盡管外感病千變?nèi)f化,但一般不外這五個時期。觀察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必須掌握這五個關鍵。治療的方法和方劑,也應根據(jù)這五個階段隨機應變。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證法的全部內(nèi)容,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過程,乃至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相結合。所以它更切合于臨床,亦有利于寒溫的統(tǒng)一?,F(xiàn)列表3-1說明之。
表3-1 五期辨證法與其他辨證法的關系
五期辨證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 二焦辨證
惡寒表證期 表寒 表、寒、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熱 表、熱、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實 肺、膽、募原 少陽 氣 上焦、中焦
入里化熱期 里、熱、實 胸、肺、胃、腸 陽明 氣 中焦
入營動血動風期 里、熱、實 心包、肝 厥陰 營、血 上焦、下焦
陰陽損傷期 陰虛 里、熱、虛 肝、腎 厥陰、少陰 營、血 下焦
陽虛 里、寒、虛 心、脾、腎 太陰、少陰 營、血 上焦中焦、下焦
不論寒溫,均為外邪所侵而發(fā)病,初期都有表證,所不同者,無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表寒者,用辛溫解表法;表熱者,用辛涼解表法。臨床可根據(jù)六淫的兼夾,及發(fā)病季節(jié),地處環(huán)境,病人體質(zhì),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予以相應的加減即可。繼而發(fā)展為表里同病,此期亦有不少共性。若外邪入里化熱后,則更無必要去分辨是傷寒還是溫病。試設一位臨床表現(xiàn)為白虎湯證的病人來就診,有誰能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又有什么必要去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有是證,用其法,用其方。至于溫病的入營動血動風,恰恰可以彌補《傷寒論》的不足。它們的后期,傷寒雖易傷人陽氣,但亦可熱化傷陰;溫病雖易耗損陰津,但也可出現(xiàn)傷陽。況且陰陽互根,陰虛可以損陽,陽虛可以損陰。所以不論寒溫,見陰虛者,則滋陰,陽中求陰;見陽虛者,得扶陽,陰中求陽。可見寒溫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是應該統(tǒng)一的,亦是完全能夠統(tǒng)一的。
一、 惡寒表證期
此期為外感病初期,外邪從皮毛而入,或從口鼻而入,臨床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無汗或少汗、咽癢、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等一系列外邪侵犯太陽衛(wèi)表的證候。其特點是發(fā)熱和惡風寒同時存在,所謂“有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暗珢猴L寒消失后,身熱稽留,而無其他新的變化,這時仍屬表證。所以惡風寒的存在與消失后有無新的變化,是診斷外感病初期傳變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溫病一得》)。它包括了太陽病、衛(wèi)分證和部分上焦肺的病癥。一般可分為表寒與表熱兩大類型。由于病邪有風、熱、濕、燥、寒、癘之分,季節(jié)有春、夏、長夏、秋、冬之異,以及體質(zhì)和反應性等方面的因素,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2(限于篇幅,突出重點,此僅列主要證型,其類方及加減均略,以期綱舉目張。下同)。
表3-2 惡寒表證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寒 寒束衛(wèi)表 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身疼咳喘,苔薄白,脈浮緊 發(fā)汗解表 麻黃湯
營衛(wèi)不調(diào) 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鼻鳴聲重,苔薄白,脈浮緩 調(diào)和營衛(wèi) 桂枝湯
寒濕遏表 惡寒身重,骨節(jié)疼痛,微熱少汗,苔白膩,脈濡緩 除濕解表 麻黃加術湯
涼燥犯表 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唇燥干咳,苔白欠潤,脈浮緊 潤燥解表 杏蘇飲
氣虛感冒 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倦怠氣短,舌淡苔白,脈浮弱 益氣解表 參蘇飲
陽虛受寒 惡寒微熱,頭疼身痛,肢冷聲低,舌淡苔白,脈沉弱 助陽解表 麻附細辛湯
表熱 風熱襲表 發(fā)熱惡風,咳嗽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疏風解表 銀翹散
暑熱寒閉 頭痛發(fā)熱,身形拘急,脘悶心煩,苔白膩,脈濡數(shù) 清暑透表 新加香薷飲
濕熱著表 身熱不揚,頭目脹痛,身重脘痞,苔白膩,脈濡緩 化濕解表 藿香正氣散
溫燥侵表 頭痛發(fā)熱,惡風干咳,咽干鼻燥,苔薄少津,右脈數(shù)大 潤燥疏表 桑杏湯
血虛感冒 頭痛身熱,微惡風,心悸,少華,舌淡苔白,脈浮細 養(yǎng)血解表 蔥白七味飲
陰虛冒風 頭痛發(fā)熱,微惡風,咽干煩渴,舌紅少苔,脈浮細數(shù)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感受疫癘 高熱,有局部紅腫熱痛,具傳染性舌紅,苔黃,脈數(shù)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
為了執(zhí)簡馭繁,臨證時可用僵蟬三拗宣肺湯加減治之。
僵蟬三拗宣肺湯方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黃10g 杏仁10g 甘草5g 淡豆豉10g
【加減】惡寒無汗,脈浮緊加桂枝、蔥白;汗出惡風,脈浮緩去麻黃,加桂枝、白芍;但咳、身熱不甚加桑葉、菊花;發(fā)熱、咽痛,口微渴,脈浮數(shù)加金銀花、連翹;熱甚,或咳喘加生石膏、三葉青;咳喘痰鳴肺熱者加地龍、百部、葶藶子;寒飲咳喘痰稀白者加細辛、干姜、五味子;熱郁胸膈、心煩懊儂加瓜蔞皮、梔子;頭痛甚、寒加川芎、細辛、白芷;熱加川芎、菊花、蔓荊子;項強加葛根、羌活;口渴加蘆根、天花粉;鼻塞甚加辛夷、蒼耳子;咽喉腫痛加野蕎麥根、土牛膝、板藍根;聲音嘶啞加木蝴蝶、鳳凰衣、老蟬;身熱不揚、苔白膩兼濕邪者,合藿樸夏苓湯;高熱甚,局部紅腫熱痛或具傳染性者,去麻黃、豆豉,加紅白重樓、大青葉、蒲公英、生石膏;氣虛加黃芪、黨參、蘇葉;血虛加丹參、生地、白芍、當歸;陰虛加玉竹、玄參、天花粉、石斛;陽虛加黃芪、附子、細辛等。
【方解】外感病,乃六淫之邪,侵襲太陽衛(wèi)表,由表入里。故治療只宜表透為要,勿使邪毒內(nèi)犯,促其外達。此即葉天士所謂 “在衛(wèi)汗之可也”。方中蟬衣輕清靈透而性涼,有以皮達皮之妙,善解外感風熱,利咽止咳,且有抗過敏、抗應變、抗病毒等多種功效。僵蠶辛平,朱良春先生謂其 “功能散風降火,化痰軟堅,解毒療瘡……對溫邪感染最為適宜”。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體會到該兩藥相互配用,相得益彰,兼擅表透與解毒之功,為治熱病不可多得之對藥。善用此對藥者,當首推楊栗山先生。他在《傷寒溫疫條辨》自創(chuàng)的15首方劑中,全部用了此對藥,其中以升降散(僵蠶、蟬衣、姜黃、大黃)最為著名。謂其“一升一降,內(nèi)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惟外感初期用大黃,為大多數(shù)醫(yī)家所顧忌。故用牛蒡子以替代。牛蒡子,《藥品化義》謂其“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消火,帶辛能疏風……凡肺經(jīng)郁火,肺經(jīng)風熱,悉宜用此”。麻黃辛溫,有發(fā)汗解表,止咳平喘,宣肺利水之功。與杏仁、甘草配伍,名三拗湯,以泄肺而利氣。豆豉善擅表透之功,張鏡人先生家?guī)状俗顬橥瞥绱宋?,邪在衛(wèi)表,配蔥白;外邪入里,配梔子;邪入營血,配生地。裘吉生先生對銀翹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贊賞,謂其“微辛微溫,發(fā)汗而不傷陰,辛涼劑中參此,又無涼遏之弊,誠為佳品。”故本方具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適應一切外感病初期。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根據(jù)外邪性質(zhì),病人體質(zhì),平素宿疾,病程傳變的不同階段,采用對癥加減,靈活化裁,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協(xié)同作用,便可擴大其運用范圍,均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從而更進一步證明了寒溫不但辨證綱領可以統(tǒng)一,處方用藥亦可以統(tǒng)一。
二、 表里同病期
此期為外邪在表未解,逐漸入里,但又未完全入里,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形成表里同病。其特點是既有寒熱頭痛的表證,且易呈現(xiàn)往來寒熱,發(fā)熱起伏;又有胸脅苦滿,煩渴嘔惡,下利或便秘的里證。它包括了少陽病、部分太陽病、太陰病、氣分膽以及邪伏募原等病證。范圍較廣,觸及面亦大。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3。
表3-3 表里同病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里同病 表寒下利 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無汗咳喘,下利,脈浮緊 解表和里 葛根湯
表寒里熱 惡寒發(fā)熱,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苔薄白,脈浮緊 解表清里 大青龍湯
表寒內(nèi)飲 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喘,心下有水氣,苔薄白,脈浮滑 散寒化飲 小青龍湯
邪與水結 發(fā)熱心悸,小便不利,欲飲或水入則吐,苔白潤,脈浮大 化氣行水 五苓散
表里俱實 憎寒壯熱,頭昏目赤,便秘尿赤,胸膈痞滿,脈浮數(shù) 解表通里 防風通圣湯
里寒兼表 表未解,有寒熱,心下痞,時下利,舌淡苔白,脈浮遲 溫中解表 桂枝人參湯
邪在少 陽募原 偏熱 邪在少陽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脈弦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少陽兼表 發(fā)熱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不欲食,苔薄白,脈浮弦 和解散表 柴胡桂枝湯
少陽兼里 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急,煩,嘔,便秘,苔黃膩,脈弦實 和解攻下 大柴胡湯
偏濕 邪留三焦 寒熱起伏,入夜尤甚,煩渴,泛惡,尿赤,苔膩,脈弦數(shù) 分消走泄 蒿芩清膽湯
邪伏募原 寒甚熱微,身痛肢重,嘔逆脹滿,苔厚膩,脈緩 宣透募原 達原飲
本節(jié)重點就邪在少陽氣分膽的病變簡述之,臨床可用柴胡青蒿和解湯加減治之。
柴胡青蒿和解湯方
柴胡10g 黃芩10g 青蒿10g 半夏10g 陳皮5g 山梔10g 豆豉10g 碧玉散15g 生姜10g 大棗10g
【加減】肢節(jié)煩痛加桂枝;大便秘結加大黃;胸脅脹痛加川楝子、玄胡;嘔惡甚合溫膽湯;瘧疾、邪伏募原加草果、檳榔;體虛加人參;婦人行經(jīng)感冒、熱入血室加丹參、桃仁、紅花。
【方解】少陽為三陽之樞,外邪一旦侵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外與太陽爭而為寒,內(nèi)與陽明爭而為熱,故呈往來寒熱,發(fā)熱起伏。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口苦脅滿,心煩喜,嘔等癥;方中柴胡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少陽專藥;青蒿、豆豉協(xié)柴胡清透邪熱;配黃芩、梔子苦寒清泄少陽膽腑相火,瀉心肺之熱;半夏、陳皮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生姜暖胃止嘔,大棗補中益氣,姜棗相合,能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而調(diào)和營衛(wèi)。故本方有和解少陽、清膽和胃之功。凡邪入少陽,膽腑郁熱,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有柴胡證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三、入里化熱期
此期為外邪基本離表,入里化熱。其特點是惡風消失,身熱增高,發(fā)熱惡熱,胸膈煩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下利,且易耗傷津液。它包括了陽明病、氣分證、上焦胸肺、中焦脾胃以及濕邪內(nèi)蘊而化熱的病證。臨床常見證型見表3-4。
表3-4 化熱入里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胸膈肺熱 熱郁胸膈 身熱心煩,懊儂不安,舌邊尖紅,微黃,脈數(shù)苔 清宣郁熱 梔子豉湯
熱灼胸膈 胸膈灼熱如焚,口渴便秘,舌紅苔黃欠潤,脈滑數(shù) 清泄膈熱 涼膈散
痰熱結胸 身熱煩渴,得水則嘔,胸脘痞滿,黃滑,脈滑數(shù)苔 化痰散結 小陷胸湯
胸膈痰實 發(fā)熱惡風,胸中痞塞,欲嘔,苔黃,寸脈浮按之緊 涌吐痰實 瓜蒂散
邪熱壅肺 身熱汗出,咳喘煩渴,痰黏不爽,苔薄黃,脈數(shù) 清熱宣肺 麻杏石甘湯
肺熱腑結 潮熱便秘,喘促不寧,痰涎壅盛,苔黃滑,脈右寸實大 清熱泄下 宣白承氣湯
燥熱傷肺 身熱干咳,煩渴而喘,咽干鼻燥,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清熱生津 清燥救肺湯
胃腸熱結 無形熱盛 高熱汗出,煩渴喜涼飲,舌紅苔黃,脈洪大 辛寒清熱 白虎湯
胃熱津傷 身熱心煩,眠不安,津氣虛少,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清熱生津 竹葉石膏湯
有形熱結 日晡潮熱,大便秘結,腹脹滿痛,苔黃燥,脈沉實 攻下泄熱 三承氣湯
腑實陰虧 身熱,口干唇裂,腹?jié)M便秘,舌紅苔燥,脈數(shù) 滋陰攻下 增液承氣湯
腸熱下利 身熱下利,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 清熱止利 葛根芩連湯
吐利痞證 嘔吐,下利,腹中雷鳴,噯出食臭,心下痞,苔膩,脈數(shù) 辛開苦降 半夏瀉心湯
熱痢下重 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脈數(shù) 清熱解毒 白頭翁湯
濕熱內(nèi)蘊 濕遏熱蘊 身熱午后為甚,汗出不解,胸悶痞滿,苔白膩,脈濡緩 宣化泄熱 三仁湯
濕熱蘊毒 發(fā)熱口渴,咽腫,溺赤,胸痞腹脹,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清化解毒 甘露消毒丹
濕困尿閉 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熱蒸頭脹,苔黃膩,脈濡數(shù) 淡滲分利 茯苓皮湯
濕熱發(fā)黃 面目周身俱黃,色鮮明,尿深黃,惡心,苔膩,脈數(shù) 清利退黃 茵陳蒿湯
濕熱發(fā)胚 發(fā)熱有汗不解,肌表發(fā)出細小的水皰疹子,名曰白胚 宣暢濕熱 薏苡竹葉湯
濕熱結滯 便溏不爽,色黃黑如醬,腹?jié)M嘔逆,苔黃濁,脈滑數(shù) 導滯通下 枳實導滯丸
臨床可用銀翹白虎清熱湯加減治之。
銀翹白虎清熱湯方
生石膏50g 知母10g 銀花15g 連翹15g 草河車15g 三葉青15g 竹葉10g 山梔10g 甘草5g
【加減】胸膈灼熱、懊儂心煩加豆豉、牛蒡子;身熱煩渴、咳喘痰黏加麻黃、杏仁、瓜蔞;咽喉疼痛加僵蠶、蟬衣、土牛膝;咳痰黃膿加黃芩、魚腥草;有傷津之象者加南北沙參、玄參、太子參;口渴甚加蘆根、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結加芒硝、大黃;腑實陰虧,或氣營兩燔加生地、玄參、麥冬;便溏加山藥、葛根;下利后重去知母、石膏,加黃芩、黃連、白頭翁。
【方解】外邪化熱入里,侵犯陽明中焦氣分,“有兩個證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為邪熱由胃到腸(與腸中糟粕搏結而成燥屎),致使大便秘結。由于腑氣的不通,(則易)化火上炎,一方面消耗津液,唇燥舌干;另一方面影響神志,煩躁不安。為防止燎原之勢,應予攻下……二為熱邪(極易)損傷胃陰,消耗津液(而見壯熱煩渴,汗出惡熱),口舌干燥(等癥)。由于津液的不足,熱勢愈熾,變化更速,此時必須以清熱生津為急務?!舻靡环纸蛞海阌幸环稚鷻C?!@是治療熱病和防止惡化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溫病一得》)。故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大清陽明氣分內(nèi)盛之熱。知母苦寒質(zhì)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借苦寒潤燥以滋陰。山梔、竹葉、三葉青,助石膏清熱除煩,清泄三焦之火。銀花、連翹、草河車辛涼透邪,清熱解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防止大寒傷中之偏。故本方有大清肺胃之熱,解毒透邪之功。凡外感病出現(xiàn)高熱、煩渴、津傷、腑實等證時,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四、入營動血動風期
邪熱進入營血,標志著病情嚴重,這是外感病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很多嚴重證候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甚至死亡。所以外感病必須設法截斷扭轉其入營動血。如何截斷? 醫(yī)者務必見微防漸,護于未然,即在見有入營的前驅證,如身熱夜甚、舌紅轉絳、苔黃少液、壩躁不安等癥時,即可在銀翹白虎清熱湯內(nèi)加鮮生地、豆豉、丹皮、紫草等清營泄熱之味,務必設法轉歸氣分而解。若邪熱已深入營Ⅲ,便會出現(xiàn)斑疹顯露、吐衄便血、神昏譫語、動風抽搐等嚴重證候,促使病情走向惡化,發(fā)生劇變。臨床常見證候見表3-5。
表3-5 入營動血動風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邪入營血 邪入營分 身熱夜甚,口反不渴,心煩舌絳,苔黃少液,脈數(shù) 清營泄熱 清營湯
肺熱發(fā)疹 身熱咳嗽,肌膚散見紅疹,舌紅苔黃,脈數(shù) 泄熱透疹 銀翹散加減
胃熱發(fā)斑 發(fā)熱心煩,肌膚發(fā)斑,舌紅絳,脈數(shù) 涼血化斑 化斑湯
熱盛出血 壯熱譫語,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絳,苔黃燥,脈數(shù) 涼血解毒 犀角地黃湯
氣營兩燔 壯熱煩渴,骨節(jié)酸痛,斑疹出血,舌絳,苔黃燥,脈數(shù) 泄熱涼營 清瘟敗毒飲
瘀熱蓄血 少腹急痛,便秘或色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紫,脈沉實 泄熱逐瘀 桃仁承氣湯
熱入血室 婦人經(jīng)期感冒,經(jīng)水忽停,發(fā)熱譫妄,胸脅脹滿,脈弦 和解化瘀 小柴胡湯加減
神昏 熱傳心包 高熱肢厥,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質(zhì)紅,脈數(shù) 清心開竅 清官湯、涼開三寶
痰蒙心竅 神識昏蒙,時明時昧,間有譫語,苔黃膩,脈滑數(shù) 豁痰開竅 菖蒲郁金湯、蘇合香丸
動風 熱盛動風 灼熱肢厥,口噤抽搐,角弓反張,舌紅,脈弦數(shù) 涼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虛風內(nèi)動 手足蠕動瘛疚,肢厥神倦,舌干絳少苔,脈沉細 滋陰熄風 大定風珠
治療急宜清營涼血熄風,可用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治之。
牛角地黃清營湯方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參30g 玄參30g 大青葉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銀花30g 甘草5g
【加減】發(fā)斑疹者加紫草、梔子;吐衄便血者加黃芩、黃連、地榆;便秘加芒硝、大黃;熱傳心包、神昏譫語者選加“涼開三寶”;其中高熱神昏用安宮牛黃丸(長于清熱解毒),動風便秘用紫雪丹(長于鎮(zhèn)痙熄風),高熱痰盛用至寶丹(長于芳香開竅)。這三種成藥,常在高熱神昏動風時作為急救使用;吳瑭說:“此薈萃各種靈異,皆能補心體,通心用,除邪穢,解熱結,共成撥亂反正之功。大抵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次之,至寶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長,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溫病條辨》)。痰蒙心竅、神識昏昧、舌苔濁膩者去生地,加竹瀝、菖蒲、郁金、蘇合香丸;瘀熱蓄血,少腹急痛,其人如狂者,合桃仁承氣湯加水蛭;熱盛動風加羚羊角、鉤藤、僵蠶、蟬衣、地龍,甚者用蜈蚣、全蝎等。
【方解】邪熱內(nèi)傳營陰,損傷血絡,迫血妄行,陽絡傷則血從上溢而為吐血、衄血;陰絡傷則血從下溢而為便血、尿血;外溢肌膚,則見斑疹顯露,熱毒甚則斑色紫黑。熱擾心營,則神昏譫語。肝經(jīng)熱盛,熱極生風,則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方中牛角以代犀角,清心涼血解毒;配生地一以清營涼血,一以養(yǎng)陰清熱;重用石膏、知母、甘草大清陽明氣分之熱,意在清熱保津;配銀花、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以透邪熱,使入營之邪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意;丹皮、丹參、玄參,既能涼血,又能散瘀,涼血與活血散瘀并用,符合葉天士所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義。故本方具有清營解毒,涼血散瘀之功。凡邪熱入營,動血,神昏,動風等急、危、重癥,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總之,“夫病溫者,總以邪熱為患。邪熱鴟張,最易出現(xiàn)傷陰、便結及神昏之變,以致病情日趨嚴重。故善治溫病者,必須見微防漸,護于未然”。上海已故名老中醫(yī)嚴蒼山先生在這種學術思想指導下,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溫病治療“三護法”──護腦、護津、護腸。他說“溫病之邪熱亢盛者,每致神昏譫語,治者必須預識病機,先事預防,務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故當其夜有煩躁,睡則夢語,醒則清明,或高熱而見舌質(zhì)紅絳者,即須于大劑清熱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黃清心丸等品……若待譫語、神昏、驚厥時始用此等方藥,效果相差懸殊……溫為陽邪,易于傷津劫液,初見舌質(zhì)干燥乏津、口渴者,即用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之屬,毋使津劫而陰傷也。迨陰液既傷,再予甘寒咸寒之藥,則有杯水車薪之憾。故護津法乃屬未雨綢繆,與臨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別。溫病初用發(fā)汗,使邪從汗解。藥后熱不解,而大便不暢,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溫病下不嫌早也。蓋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邪無憑借,熱自得退。若必待腹?jié)M便秘燥實已甚而始下之,實已邪勢鴟張,則危象已見矣”(嚴蒼山《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溫病專輯》)。說明護腦、護津、護腸的“三護法”有其較高的臨床價值,亦是提高療效的一種重要方法。
五、 陰陽損傷期
此期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陰病、少陰病、部分厥陰病和下焦肝腎病。其特點是外邪已去但正氣亦傷,陰虛陽衰。所以在整個外感病的治療過程中,要時刻制止其發(fā)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轉淺,化重為輕,以減少其惡化的機會,要時時注意“護陽氣、存陰液、顧及脾胃”,不使正氣耗損?!傲舻靡环终龤猓阌幸环稚鷻C”,“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臨床可分為陰津虛損和陽氣虛衰兩大類證。常見的病證見表3-6。
表3-6 陰陽損傷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陰津虛損 肺胃陰傷 身熱未凈,鼻咽干燥,干咳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滋養(yǎng)肺胃 沙參麥冬湯
暑傷津氣 身熱息高,煩渴,溺黃,自汗,肢倦,舌紅少苔,脈虛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氣湯
陰虛火熾 身熱煩渴,不得臥,舌紅苔黃燥,脈細數(shù) 育陰清熱 黃連阿膠湯
水熱互結 發(fā)熱干嘔,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心煩不得眠 養(yǎng)陰清利 豬苓湯
邪留陰分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滋陰透邪 青蒿鱉甲湯
肝腎陰虛 手足心熱,神倦欲眠,舌干絳少苔,脈虛 滋陰養(yǎng)液 加減復脈湯
真陰欲竭 多汗氣短,神疲,舌紅干燥無苔,脈虛細欲絕 護陰救脫 生脈散
陽氣虛衰 脾虛中寒 腹?jié)M而吐利,時腹時痛,舌淡苔白,脈緩弱 健脾溫中 理中湯
脾虛停水 頭眩心悸,氣上沖胸,小便不利,苔薄白,脈緩滑 健脾利氣 苓桂術甘湯
心陽不振 心悸動,虛煩少氣不得眠,舌淡少苔,脈虛細伴結代 強心復脈 炙甘草湯
肝寒胃逆 干嘔吐涎沫,煩躁頭痛,下利肢冷,苔白滑,脈遲 溫肝和胃 吳茱萸湯
陽虛水泛 頭昏目眩,心下悸,下利尿少,舌淡,苔水滑,脈沉弦 溫陽利水 真武湯
陽虛陰盛 肢厥汗出,神倦欲臥,吐利拘急,舌淡苔白,脈微細 回陽救逆 四逆湯
真陽欲脫 大汗淋漓,肢厥,神衰欲脫,舌淡,脈微細欲絕 固元救脫參附湯
臨證時陰虛者可用滋陰清熱保津湯加減治之,陽虛者可用益氣壯陽祛寒湯加減治之。
滋陰清熱保津湯方
西洋參10g 生地15g 玄參15g 麥冬15g 五味子6g 鐵石斛12g 山藥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靈脾15g
【加減】熱病后,余熱未清,氣陰兩傷,低熱有汗不解,口干喜飲,氣逆欲嘔者,加竹葉、石膏、半夏;陰虛火熾,心煩不得臥,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者,加黃連、阿膠、雞子黃;大便秘結,腸燥難行者,酌加麻仁、瓜蔞仁、郁李仁;邪留陰分,夜熱早涼者,加青蒿、鱉甲、牡丹皮;陰虛動風者合大定風珠;大汗淋漓,汗熱而黏,肢溫身熱,正氣欲脫,將亡陰者,急加大劑量凈萸肉、龍骨、牡蠣,生脈針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熱病后津耗陰傷,或其人平素氣陰兩虛,由于陰液的不足,“陰虛則生熱”,而見低熱顴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心煩盜汗,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方中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名生脈飲,益氣斂陰生津;生地、玄參、石斛清熱養(yǎng)陰增液;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肺補腎兼補脾胃;白芍善滋陰養(yǎng)血,退熱除煩,能收斂上焦浮越之熱下行自小便而出,與甘草同用,甘酸化陰,和營緩中;仙靈脾甘溫補腎壯陽,但其性溫而不燥,其效補而不峻,助陽而不傷陰,能調(diào)節(jié)平衡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即張景岳所說的“善補陰者,陽中求陰,陰得陽助則源泉不竭”之義。故本方有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之功。凡陰虛內(nèi)熱、氣弱津傷之證,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益氣壯陽祛寒湯方
人參15g 黃芪30g 焦白術15g 山藥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絲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減】脾虛中寒加桂枝、干姜;脾虛停水、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陽虛目眩、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心陽不振、悸動虛煩、脈結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生姜、大棗;四肢厥逆、神衰脈微細合四逆湯;大汗淋漓,肌膚不溫,四肢逆冷,陽氣欲脫,將亡陽者,急倍用附子,加大劑量的龍骨、牡蠣、山萸肉,參附注射劑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病后陽氣耗傷,或其人平素陽氣不足,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生寒”而見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動則汗出,心悸尿少,或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方中人參、焦白術、黃芪、炙甘草、山藥補氣升陽,健脾止汗;附子大辛大熱,為補火助陽散寒之主藥;仙茅、巴戟天、菟絲子助附子溫腎壯陽;仍用斂陰柔肝之白芍,因其與附子同用,則善翕收元陽下歸宅窟,亦“陰中求陽”之意也。故本方有益氣壯陽、溫腎散寒之功。凡陽虛內(nèi)寒,腎氣不足之證,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上述五個時期,是我們在兩大學派的理論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深刻體驗,根據(jù)臨床實際出發(fā)提出的,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從而說明了寒溫是可以統(tǒng)一的,并且處方用藥亦是可以相互借鑒的。誠然,外感病從發(fā)生到痊愈,不是都要經(jīng)過這五個時期,但是可以經(jīng)過這五個時期。從惡寒表證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熱期至入營動血動風期至陰陽損傷期,這是一個順傳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這個次序傳變。惡寒表證期,可以傳至入里化熱期,亦可以逆?zhèn)髦寥霠I動血動風期;陰陽損傷期,不一定要由入營動血動風期后傳變,它可以發(fā)生在各個時期。
來自:三味書屋689 > 《待分類》
本文為轉載文章,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jù),請謹慎參閱
真誠贊賞,手留余香
贊賞
趙東奇 副主任醫(yī)師
松原市中醫(yī)院 治未病科
問醫(yī)生
去掛號
趙東奇的相關內(nèi)容
外感陰毒辨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847人已讀
外感百合狐惑陰陽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987人已讀
傷寒論復習重點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2064人已讀
對付外感病有訣竅,這些藥對簡單效果好!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734人已讀
溫熱病證治(七):小結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436人已讀
溫病起手太陰論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845人已讀
中醫(yī)古今誤案評析----感 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877人已讀
外感熱病怎么用藥?聽聽傷寒大家的經(jīng)驗!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115人已讀
全面解析《傷寒論》表里雙解法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435人已讀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925人已讀
查看更多相關內(nèi)容
App 內(nèi)打開
說兩句吧
有幫助
甘姜苓術湯始見于《金匱要略》。因其為「腎著」病之主方,故又名腎著湯。「腎著」之病雖屬下焦,然其論治實在脾肺。
經(jīng)文釋義
《金匱匱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曰:「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怪賻熝浴改I著」病的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在水中,形如水狀。」此為中陽不振,寒濕下侵的表現(xiàn)。有些醫(yī)者一見此證,便以為病位在腎,其實不然。
《傷寒論》曰:「少陰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飲水自救?!怪倬拔趾笕苏`解,故用「反不渴,小便自利」強調(diào)此病雖「屬下焦」,但絕非腎之病也?!痘蕽h醫(yī)學》和久田氏亦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腎以下病,名腎著,記其位也?!构屎疂裰安辉谀I而在腰,其理已明矣?!阜床豢剩”阕岳箤崬榉侮柼摰淖C候,即《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中所云「其人不渴,小便數(shù)」也。肺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故「口不渴」。上焦陽虛不能攝津,故小便反多?!革嬍橙绻省寡云湮笩o損。「病屬下焦」言其病位也?!干韯诤钩?,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勞汗出之后,腠理大開,寒濕之邪乘虛而入,留于腰部。因濕與陽氣不兩立,寒濕盛則陽氣微,時日已久,腰部被寒濕痹阻不通,故陽氣不能下達,且濕邪重濁趨下,故出現(xiàn)「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的癥狀。
方藥闡微
甘姜苓術湯藥物組成為:干姜﹑甘草﹑白術﹑茯苓。
干姜﹑甘草二者組合即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湯主要功效為溫補肺陽以攝津?!督饏T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用此方治療肺陽虛不能攝津所致多唾涎,小便數(shù)的病癥。「小便自利」乃上焦陽虛不足以攝水,《難經(jīng)》第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元氣之別始也,主通行三氣?!狗嗡竞粑?,主一身之氣,肺陽虛則三焦水道無氣攝納津液,小便自出。曹穎甫《金匱發(fā)微》云:「水道雖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氣化外出,則積日并趨于下?!箿厩笳嬉嘣疲骸杠呓g甘湯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遺尿,可知也?!埂覆豢省寡云浣蛞簾o傷。故用干姜配甘草溫補肺陽,溫通三焦水道。
白術﹑茯苓二者皆為健脾化濕之要藥。仲師制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真武湯等皆取此義?!?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白術「性溫,主風寒濕痹,死肌」。正合寒濕日久痹阻經(jīng)絡之病機?!峨y經(jīng)》第二十九條曰:「帶之為病,腹?jié)M,腰溶溶若坐水中?!箮}走行環(huán)繞腰部,腰部受邪,則帶脈亦不免也。李東垣認為白術可通過「利腰臍間血」達到利帶脈之效。故用白術健脾燥濕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溫中以補脾,合白術﹑干姜,取理中湯之意,溫補中陽以散寒濕。淡能滲濕利竅,《本草綱目》認為「淡滲之藥,皆俱上行而后下降」之功。故又合干姜甘草湯助肺宣肅,以通調(diào)三焦,驅腰間濕邪從水道而去。
脾陽充足則陰氣自消,寒濕自散;肺陽旺盛則三焦通暢,津自能攝。陽溫寒散濕除,「腎著」之病自能解也。
臨床應用
用方要點本方適用于脾肺陽虛,寒濕下侵證。臨床當以腹重如帶五千錢,腰以下冷痛不仁,舌苔白滑,脈弦滑為依據(jù)。
臨證加減? 脾陽不足,有寒濕,兼寒水之氣上沖,頭目眩暈者,加桂枝﹑澤瀉等;兼腹中冷痛,四肢無力者,加人參﹑蜀椒等;兼腎陽不足,行立振搖,眩暈甚者,加附子﹑芍藥;兼脾虛泄瀉者,加砂仁﹑白扁豆﹑薏苡仁﹑車前子;婦人脾虛濕盛,帶下色白者,加山藥﹑蒼術﹑荊芥穗。
肺陽不足,三焦不暢者,兼胸中咳喘,涎沫清稀者,加黨參﹑細辛﹑半夏﹑五味子等溫肺化飲;表虛易感,惡寒自汗者,加麻黃根﹑浮小麥,亦可合玉屏風散;上虛不能制下,出現(xiàn)遺尿,小便頻而清長者,加縮泉丸;水腫身重,小便不利者,加黃芪﹑防己。
經(jīng)前綜合癥可以通過吃藥來緩解和治療。經(jīng)前綜合癥吃什么藥?在用藥上可以根據(jù)病情程度和癥狀不同來選擇西藥或者是中藥,如服用一些抗抑郁藥物、鎮(zhèn)靜劑以及前列腺素抑制劑等,平時可以適當利用中藥調(diào)理身體,更好地緩解經(jīng)前綜合癥的癥狀。經(jīng)前綜合癥的用藥有:
一、 西藥治療經(jīng)前綜合癥 :
1、 抗抑郁藥 :適合抑郁癥狀明顯的女性患者。常見的第一代抗抑郁藥物有兩種,即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以及新藥如萬拉法星、萘法唑酮等??挂钟羲幍氖褂眯枰卺t(yī)生的指導下才能服用。
2、 鎮(zhèn)靜劑 :有明顯焦慮及易怒的經(jīng)前期綜合癥的患者應適當選用鎮(zhèn)靜劑。鎮(zhèn)靜劑有助于緩解人們的抑郁和焦慮,如巴比妥、苯巴比妥和安定類等,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控制用藥量。
3、 前列腺素抑制劑 :以乳房脹痛、頭痛、腹痛等疼痛癥狀為主的選用前列腺素抑制劑。如芬必得、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用藥。
二、 中藥治療經(jīng)前綜合癥 :
1、 肝郁氣滯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前乳房脹痛,感覺有硬結或有塊,煩躁易怒或精神抑郁,經(jīng)常嘆息,嚴重的時候可能狂躁不安,或者有失眠、劇烈頭痛、肢體腫脹等。治療應該疏肝理氣。
(1)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白芍20g,枳殼l0g,川芎l0g,香附 15g,甘草10g,陳皮l0g,郁金15g。
(2)乳房脹痛為主加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
(3)乳房脹痛有結節(jié)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 15g。
(4)若肝郁化火致頭暈頭痛者,減香附、陳皮,加菊花15g、黃芩15g、鉤藤15g、代赭石30g。
(5)若肢體腫脹者,可加澤蘭15g,澤瀉15g,檳榔 15g。
(6)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30g,琥珀25g,石菖蒲15g。
2、 血瘀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前經(jīng)期頭痛劇烈,或腰膝關節(jié)疼痛,經(jīng)行發(fā)熱,腹痛或肢體腫脹不適,常伴月經(jīng)量少或行而不暢,經(jīng)色紫暗有塊。治法應選擇理氣活血,化瘀通絡。
(1)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5g,紅花15g,川芎l0g,赤芍15g,牛膝l0g,柴胡15g,枳殼15g,甘草l0g,益母草20g,當歸20g,生地15g,丹參15g。
(2)若肢體腫脹者加澤蘭 15g,澤瀉15g,大腹皮15g。
(3)若身痛明顯,加桂枝159,雞血藤15g。
3、 血虛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期或經(jīng)后頭暈頭痛,心悸難以入睡,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軟,或發(fā)熱,形寒自汗,少氣,不想說話,或常有風疹,皮膚瘙癢,臉部無血色,肌膚枯燥,月經(jīng)量少。治法應選擇益氣養(yǎng)血。
(1)方藥:八珍場。熟地25g,白芍15g,當歸20g,川芎l0g,黨參25g,白術15g,云苓l0g,甘草l0g。
(2)若經(jīng)行身癢起風疹者加首烏20g,防風15g,荊齊15g。
4、 脾虛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行面浮肢腫,便溏,或經(jīng)行前后頭暈沉重,胸悶泛惡,月經(jīng)量多。治法應選擇健脾溫陽利水。
(1)方藥: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20g,桂枝15g,自術25g,甘草l0g,黃芪20g。
(2)若經(jīng)行泄瀉者加山藥25g,扁豆15g,蓮子肉15g,薏苡仁15g。
(3)若浮腫為主者加澤瀉15g,巴戟天15g,豬苓15g,防己15g。
5、 腎陽虛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行面浮肢腫,腰膝酸軟,便溏,怕冷,尿少,月經(jīng)量多。治法應溫腎助陽利水。
(1)方藥:真武湯加味。白術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5g、生姜l0g,巴戟天20g,澤瀉l0g,仙茅15g,仙靈脾15g。
(2)若浮腫為主可加防己15g,桂枝15g。
(3)泄瀉為主者加補骨脂20g,吳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6、 腎陰虛型 :表現(xiàn)出的癥狀有經(jīng)行或經(jīng)后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腰膝酸軟,或乳房作脹,或口舌糜爛,口燥咽干,或音啞,五心煩熱,月經(jīng)常先期,量少色紅,或經(jīng)期延長。治法宜滋腎育陰。
(1)方藥:左歸丸。熟地25g,山藥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l0g,菟絲子25g,鹿角膠15g,龜膠15g。
(2)心煩失眠加棗仁15g,柏子仁15g,龍骨25g。
(3)經(jīng)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黃柏15g,五味子15g。
(4)頭痛甚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
(5)月經(jīng)先期加女貞子15g,旱蓮草15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黃飲子(地黃飲)方歌,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 九仙散方歌,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