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
出自《醫(yī)林改錯》

【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當歸三錢(9g) 生地黃三錢(9g) 川芎一錢半(4.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4.5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甘草二錢(6g)
【用法】水煎服
。
【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主治】胸中血瘀證
。胸痛,頭痛
,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
,或飲水即嗆
,干嘔
,或內(nèi)熱瞀悶
,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急躁易怒
,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
,舌質(zhì)黯紅
,或舌有瘀斑
、或瘀點
,脈澀或弦緊
。
【方解】本方主治諸證皆為瘀血內(nèi)阻胸部
,氣機郁滯所致
。即王清任所稱“胸中血府血瘀”之證
。胸中為氣之所宗
,血之所聚,肝經(jīng)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氣機阻滯
,清陽郁遏不升
,則胸痛、頭痛日久不愈
,痛如針刺
,且有定處;胸中血瘀,影響及胃
,胃氣上逆
,故呃逆干嘔
,甚則水入即嗆;瘀久化熱
,則內(nèi)熱瞀悶
,入暮潮熱;瘀熱擾心
,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郁滯日久
,肝失條達,故急躁易怒;至于唇
、目、舌、脈所見
,皆為瘀血征象
。治宜活血化瘀
,兼以行氣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
,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共為君藥
。赤芍
、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jīng)
,祛瘀止痛
,引血下行
,共為臣藥
。生地
、當歸養(yǎng)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
、枳殼
,一升一降
,寬胸行氣
,桔梗并能載藥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
,與桔梗、枳殼同用
,尤善理氣行滯
,使氣行則血行;以上均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
,為使藥。全方配伍
,特點有三:一為活血與行氣相伍
,既行血分瘀滯
,又解氣分郁結;二是祛瘀與養(yǎng)血同施
,則活血而無耗血之慮
,行氣又無傷陰之弊;三為升降兼顧
,既能升達清陽
,又佐降泄下行
,使氣血和調(diào)
。合而用之
,使血活瘀化氣行
,則諸證可愈
。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廣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種病證
。臨床應用以胸痛、頭痛
,痛有定處
,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為辨證要點
。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故孕婦忌用
。
2.加減法:若瘀痛入絡
,可加全蝎
、穿山甲
、地龍
、三棱
、莪術等以破血通絡止痛;氣機郁滯較重
,加川楝子
、香附
、青皮等以疏肝理氣止痛;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者
,可用本方去桔梗
,加香附
、益母草
、澤蘭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脅下有痞塊
,屬血瘀者
,可酌加丹參
、郁金
、庶 蟲
、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滯
。
3.現(xiàn)代應用: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
、胸部挫傷及肋軟骨炎之胸痛
,以及腦血栓形成、高血壓病
、高脂血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神經(jīng)官能癥
,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
、頭暈等屬瘀阻氣滯者。
【附方】
1.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 赤芍 川芎各一錢(各3g) 桃仁研泥 紅花各三錢(各9g) 老蔥切碎3根 鮮姜三錢切碎(9g)紅棗去核7個 麝香絹包五厘(0.16g) 黃酒半斤(250g) 將前七味煎一盅
,去滓
,將麝香入酒內(nèi)再煎二沸
,臨臥服
。功用:活血通竅
。主治:瘀阻頭面的頭痛昏暈,或耳聾
、脫發(fā)、面色青紫
,或酒渣鼻
,或白癜風,以及婦女干血癆
、小兒疳積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
、潮熱等。
2.隔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五靈脂炒
、二錢(6g) 當歸三錢(9g) 川芎二錢(6g) 桃仁研泥三錢(9g) 丹皮 赤芍 烏藥各二錢(各6g) 延胡索一錢(3g) 甘草三錢(9g) 香附一錢半(4.5g) 紅花三錢(9g) 枳殼一錢半(4.5g) 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
,行氣止痛。主治:膈下瘀血阻滯,形成結塊
,或小兒痞塊;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小茴香炒
,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延胡索一錢(3g) 沒藥二錢(6g) 當歸三錢(9g) 川芎二錢(6g) 官桂一錢(3g) 赤芍二錢(6g) 蒲黃三錢(9g) 五靈脂炒二錢(6g) 水煎服
。 功用:活血祛瘀
,溫經(jīng)止痛
。 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
,或少腹脹滿
,或經(jīng)期腰酸
,少腹作脹
,或月經(jīng)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
,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
,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等癥
。
4.身痛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秦艽一錢(3g) 川芎二錢(6g) 桃仁 紅花各三錢(各9g) 甘草二錢(6g) 羌活一錢(3g) 沒藥二錢(6g) 當歸三錢(9g) 五靈脂炒
,二錢(6g) 香附一錢(3g) 牛膝三錢(9g) 地龍二錢,去土(6g) 水煎服
。 功用:活血行氣
,祛瘀通絡
,通痹止痛
。 主治:氣血痹阻經(jīng)絡所致的肩痛
、臂痛
、腰痛、腿痛
,或周身疼痛
,經(jīng)久不愈
。
以上各方皆為王清任創(chuàng)制的活血化瘀名方
,常稱五逐瘀湯
,各方均以桃仁
、紅花
、川芎、赤芍
、當歸等為基礎藥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主治瘀血所致的病證
。其中血府逐瘀湯中配伍行氣寬胸的枳殼
、桔梗
、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
,故宣通胸脅氣滯
,引血下行之力較好
,主治胸中瘀阻之證;通竅活血湯中配伍通陽開竅的麝香
、老蔥等
,故活血通竅作用較優(yōu),主治瘀阻頭面之證;膈下逐瘀湯中配伍香附
、烏藥、枳殼等疏肝行氣止痛藥
,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大
,主治瘀血結于膈下
,肝郁氣滯之兩脅及腹部脹痛有積塊者;少腹逐瘀湯中配伍溫通下氣之小茴香
、官桂
、干姜
,故溫經(jīng)止痛作用較強,主治血瘀少腹之痞塊
、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身痛逐瘀湯中配伍通絡宣痹的秦艽
、羌活
、地龍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于經(jīng)絡而致的肢體痹痛或關節(jié)疼痛等證
。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林改錯》卷上:“頭痛、胸痛
,胸不任物
,胸任重物
,天亮出汗
,食自胸右下,心里熱(名曰燈籠病)
,瞀悶
,急躁
,夜睡夢多,呃逆
,飲水即嗆。不眠
,小兒夜啼,心跳心忙
,夜不安
,俗言肝氣病,干嘔
,晚發(fā)一陣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2.方論選錄
岳美中《岳美中醫(yī)話集》:“方中以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
,動藥與靜藥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
,柴胡、桔梗往上一提
,升降有常
,血自下行,用于治療胸膈間瘀血和婦女逆經(jīng)證
,多可數(shù)劑而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唐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堆C論》卷8:“王清任鞒《醫(yī)林改錯》
,論多粗舛,唯治瘀血最長
。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
。一書中唯此湯歌訣‘血化下行不作癆’句頗有見識。凡癆所由成
,多是瘀血為害,吾于血癥諸門
,言之綦詳
,并采此語以為印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臨床報道】
血府逐瘀湯對于冠心病、心絞痛
、高血壓病、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等屬瘀阻氣滯者
,療效甚佳。陸氏以血府逐瘀湯加味
,治療冠心病患者84例
,并設西藥治療對照36例。結果:治療組心電圖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其中對ST-T段的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實驗研究】
實驗以結扎頸總動脈的方法制造大鼠腦缺血模型
,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給予血府逐瘀湯
、維腦路通和生理鹽水
。結果表明,在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
、提高紅細胞膜的流動性、提高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
、改善腦組織病理學改變等方面,血府逐瘀湯組明顯優(yōu)于其他組
。認為血府逐瘀湯對于改善腦缺血狀態(tài)的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神經(jīng)細胞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馬月香,等. 血府逐瘀湯對大白鼠腦缺血模型的影響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1;21(4):305]
相關文章:
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胸痛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腦震蕩后遺癥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冠心病
、高血脂癥
、心肌全面供血不足血府逐瘀湯的臨床應用
血府逐瘀湯藥方介紹
血府逐瘀湯主治瘀熱蓄于下焦,少腹急結
,大便色黑,小便自利
,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
,至夜發(fā)熱
,及血瘀經(jīng)閉
、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霹不下
,脈沉實或澀。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血府逐瘀湯藥方介紹
,希望你喜歡。
血府逐瘀湯處方
桃核 50個(去皮
、尖) ;桂枝 6克(去皮);大黃 12克;甘草 6克(炙);芒消 6克
。
血府逐瘀湯主治功能
上焦瘀血
,頭痛胸痛
,胸悶呃逆
,失眠不寐
,心悸怔忡
,瘀血發(fā)熱
,舌質(zhì)暗紅
,邊有瘀斑或瘀點
,唇暗或兩目暗黑
,脈澀或弦緊3婦人血瘀經(jīng)閉不行
,痛經(jīng)
,肌膚甲錯
,日晡潮熱;以及脫疽
、白疙
,眼科云霧移睛
、青盲等目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用于高血壓、精神分裂癥
、腦震蕩后遺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血栓性靜脈炎、色素沉著
、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綜合征
、頑固性頭痛
、頑固性低熱、眼底出血等屬瘀血內(nèi)阻
,日久不愈者
。
該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證
。胸部屬肝而包括上焦,肝司營血
,性喜暢達
,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
,故癥見頭痛、胸痛
、失眠、心慌
、呃逆等證。治宜調(diào)肝逐瘀為法
。故該方除桔梗引藥上引,牛膝引邪下行
,甘草和中調(diào)藥外
,其余藥物均入肝經(jīng)。如當歸
、生地
、柴胡養(yǎng)血活血
,清熱疏肝
,適用于血瘀熱證;桃仁
、赤芍
、紅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氣不活
,氣不得血不行
,川芎為血分氣藥,枳殼擅長理氣疏肝
,二者合用,助該方理氣活血
,并有調(diào)理肝脾作用
,諸藥配伍,共成活血逐瘀
,理氣疏肝之劑
。
血府逐瘀湯相關方訣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桔赤芍熬
,柴胡芎枳加牛膝
,活血化瘀功效高
。
組方當歸三錢(9克)
,生地三錢(9克),桃仁四錢(12克)
,紅花三錢(9克)、枳殼二錢(6克)
,赤芍二錢(6克)、柴胡一錢(3克)
,甘草二錢(6克)
,桔梗一錢半(4.5克),川芎一錢半(4.5克)
,牛膝三錢(9克)。
方劑特點功效該方由桃紅四物湯(桃仁
、紅花
、當歸
、川芎
、生地
、赤芍)合四逆散(柴胡
、枳殼、甘草
、赤芍)加桔梗
、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yǎng)血
,防純化瘀之傷正;四逆散疏理肝氣,使氣行則血行;加桔梗引藥上行達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
。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
。該方以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為特點
,達到運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
方劑主治該方為王清任用于治療?胸中血府血瘀?諸癥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氣滯
、氣滯血瘀所致頭痛
、胸痛、憋悶
、急躁、肝氣病及用歸脾治療無效的心跳心忙
、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
、夜睡多夢
、失眠不安、發(fā)熱
、飲水即嗆
、干嘔
、呃逆、食從胸后下等癥
,均可用該方治療
。
主要適應病癥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病癥:如頭痛
、偏頭痛
、三叉神經(jīng)痛
、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
、腦外傷后遺癥
、腦水腫
、腦血管病、癲癇
、腦囊蟲、腦積水
、腦動脈硬化、眩暈
、麻痹震顫
、精神分裂癥等
。
心血管系統(tǒng)病癥:如冠心病
、心絞痛、肺源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無脈癥
、血栓性靜脈炎等。
消化系統(tǒng)病癥:如潰瘍病
、慢性肝炎、肝脾腫大
、嘔吐、呃逆等
。
婦 產(chǎn)科 病癥:如原發(fā)性痛經(jīng)、流產(chǎn)后腰痛或出血
、產(chǎn)后身痛
、月經(jīng)失調(diào)、不孕癥
、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
血府逐瘀湯其它相關
色素沉著、尿血
、多汗癥
、低熱
、乳房纖維瘤
、三叉神經(jīng)痛、腦瘤
、慢性蕁麻疹、癢疹
、慢性咽炎、盜汗
、哮喘
、胸壁挫傷
、視網(wǎng)膜靜脈血栓形成及急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等。(選自《中國歷代名醫(yī)學術經(jīng)驗薈萃叢書》)
出處:《醫(yī)林改錯》
該方由桃仁
、紅花、當歸
、生地實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殼
、甘草諸藥組成
。用于胸中瘀血,阻礙氣機
、兼肝郁氣滯之瘀血證,證見胸痛
、頭痛曰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
,舌質(zhì)黯紅,脈澀或弦緊等
。有活血袪瘀、行氣止痛之功
。
能詳細談談血府逐瘀湯嗎
【來源】《醫(yī)林改錯》卷上
。 【組成】當歸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 赤芍各6克柴胡3克 甘草3克桔梗4.5克 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 主要適應病癥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病癥:如頭痛、偏頭痛
、三叉神經(jīng)痛、神經(jīng)衰弱綜合征
、腦外傷后遺癥、腦水腫
、腦血管病、癲癇
、腦囊蟲
、腦積水、腦動脈硬化
、眩暈、麻痹震顫
、精神分裂癥等。 心血管系統(tǒng)病癥:如冠心病
、心絞痛
、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
、無脈癥
、血栓性靜脈炎等
。 消化系統(tǒng)病癥:如潰瘍病
、慢性肝炎
、肝脾腫大、嘔吐
、呃逆等。 婦產(chǎn)科病癥:如原發(fā)性痛經(jīng)
、流產(chǎn)后腰痛或出血、產(chǎn)后身痛
、月經(jīng)失調(diào)、不孕癥
、子宮肌瘤
、慢性盆腔炎等。
編輯本段主治
上焦瘀血
,頭痛胸痛
,胸悶呃逆
,失眠不寐,心悸怔忡
,瘀血發(fā)熱,舌質(zhì)暗紅
,邊有瘀斑或瘀點,唇暗或兩目暗黑
,脈澀或弦緊3婦人血瘀經(jīng)閉不行
,痛經(jīng)
,肌膚甲錯
,日晡潮熱;以及脫疽、白疙
,眼科云霧移睛
、青盲等目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用于高血壓
、精神分裂癥
、腦震蕩后遺癥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血栓性靜脈炎
、色素沉著
、性功能低下
、更年期綜合征
、頑固性頭痛、頑固性低熱、眼底出血等屬瘀血內(nèi)阻
,日久不愈者
。 本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證
。胸部屬肝而包括上焦
,肝司營血
,性喜暢達
,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
,肝失疏泄,故癥見頭痛
、胸痛
、失眠
、心慌
、呃逆等證
。治宜調(diào)肝逐瘀為法。故本方除桔梗引藥上引
,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調(diào)藥外
,其余藥物均入肝經(jīng)
。如當歸、生地
、柴胡養(yǎng)血活血
,清熱疏肝
,適用于血瘀熱證
;桃仁
、赤芍
、紅花逐瘀活血
;血不得氣不活
,氣不得血不行,川芎為血分氣藥
,枳殼擅長理氣疏肝,二者合用
,助本方理氣活血,并有調(diào)理肝脾作用,諸藥配伍
,共成活血逐瘀
,理氣疏肝之劑。
編輯本段實驗研究
1.改善微循環(huán)
,抗休克《中成藥研究》1988(7):29
,對微循環(huán)作用的觀察表明
,消化道給藥后
,能明顯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
,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環(huán)紊亂而致的血壓急劇下降
。證明有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環(huán)
,增加組織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應。 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醫(yī)雜志》1981(10):428
,本方靜脈制劑在試管內(nèi)有縮短復鈣時間、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時間
,對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復活肝臟清除能力
。 3.血府逐瘀湯對用血瘀證兔模型血清損傷內(nèi)皮細胞的保護作用將正常組
、血瘀模型組
、血瘀+中藥組和高脂血癥組兔血清加入同批培養(yǎng)的正常兔主動脈內(nèi)皮細胞中
,作用24小時后
,觀察細胞液中ET
、NO的含量和t-PA、PAI及AT-Ⅲ活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