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導赤承氣湯加減治療甲狀腺腫大

      道醫(yī) 2023-06-24 20:25:49

      臨床甲狀腺腫大

      ,食量大增日瘦消
      。眼突心悸易激動,青壯婦女發(fā)病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名簡稱為“甲亢”,中醫(yī)“癭病”與“中消”
      。飲食偏嗜胃熱郁
      ,精神刺激志不調。胃熱肝郁痰熱結
      ,心臟血虧功失調。婦女經帶和胎產
      ,生理活動病因多。

      注:甲狀腺機能亢進

      ,屬中醫(yī)“癭病”,“中消”范圍
      。臨床以情緒易激動,食量增多但日漸消瘦
      ,心悸,眼突
      ,甲狀腺腫大為特征。

      本病病因復雜

      。飲食五味,辛辣肥甘的偏嗜
      ,以致胃熱郁結。精神刺激
      ,情志不遂致使肝郁氣滯。均可導致痰濕郁結
      。肝胃痰火上攻,又可導致心血虧損
      。婦女經、帶
      、胎、產等生理活動功能失調
      ,均可引發(fā)此病

      胃熱化燥肝膽郁

      ,頭昏眼花口苦干
      。多食善饑面消瘦
      ,心悸煩躁體重縮
      。舌紅苔黃脈弦數,清胃疏肝潤燥可
      。導赤承氣加減治,黃柏黃連軍連翹
      。生地玉竹天花粉,夏枯香附黨參草

      方藥:

      導赤承氣湯加減:

      黃柏10g 大黃8g 黃連5g 生地30g 玉竹15g 連翹10g 香附10g 黨參15g 甘草6g 天花粉20g 夏枯草20g

      注:火熱生于胃,故多食善饑

      ,口苦唇干。胃熱化燥
      ,水谷精微被火熱耗傷,肌膚失養(yǎng)
      ,故形體顏面消瘦,體重縮減
      。火熱移于肝膽
      ,肝膽之火上沖,故頭昏眼花
      ,煩躁易怒。心火旺而心陰虧,故心悸心煩
      。舌質紅,脈細數乃熱盛陰虛之象

      黃連,大黃

      ,黃柏,連翹清熱瀉火
      ;生地、玉竹
      、天花粉養(yǎng)陰潤燥,生津增液
      ;夏枯草、甘草
      ,香附清熱疏肝,和中益胃
      ,理氣散結;黨參益氣補脾

      說白傷寒論第六講各種熱型 郭生白

      幾度風霜百花煞,堅冰千里梅吐芭

      。能在逆境出香顏,滿園春色獨有它


      發(fā)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現象。發(fā)熱惡寒
      ,發(fā)熱這是個體像,惡寒這是個意像
      。你不能分開看,惡寒是惡寒,發(fā)熱是發(fā)熱的
      ,那你就理解不這個發(fā)熱惡寒背后的,內部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必須把體像和意像看成是一個才能理解。

      無熱惡寒
      ,身體不發(fā)熱是體像
      ,甚至比正常體溫要低,惡寒是意像
      ,厭惡寒冷,厭惡寒冷就是喜歡溫暖
      ,不用問,他的體溫是不足的不夠的
      ,他的代謝是低落的,功能是衰弱的
      ,這是內源性疾病。

      內源性疾病和外源性疾病是通過這個現象表現出來的
      ,外源性疾病發(fā)熱,是我們身體就有這個本能
      。外界致病的物質進入人體,人體這個排異系統(tǒng)要把它排出去


      怎么著排出去?這個致病物在哪一個部位
      ,如果在身體的周圍組織,向汗腺排出去
      ,如果要在身體的臟器組織,在內部,從大便排出去
      ,從小便排出去,從出血排出去
      ,從嘔吐排出去,不管從哪一個方向
      ,用哪一個代謝器官,用哪一個代謝形式排出去
      ,都需要能量,都有提高它自己能量的一個過程
      ,有發(fā)熱的過程。

      發(fā)熱并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一個發(fā)熱就算完
      ,中醫(yī)對發(fā)熱的看法有很多的區(qū)別。

      比如說
      ,1有發(fā)熱惡寒,2有發(fā)熱惡熱
      ,3有往來寒熱,4日晡潮熱
      ,有熱多寒少,5有長期低熱
      ,6有身大熱反不欲近衣,7有身體大熱反欲得衣
      ,8有厥熱勝復。不懂中醫(yī)的人看都是發(fā)熱而已
      。一個成熟的中醫(yī)看見發(fā)熱,看到三個
      ,看到五個
      ,看到七個
      ,看到十個,看到十個以上各種不同的熱型


      這個各種不同的熱型,各種不同的發(fā)熱的現象
      ,內部都包含著一個不同的本質,這叫辨證
      。我們常說的中醫(yī)辨證,就是指的這個過程
      ,對于現象的思辨
      。辨證有1體像
      ,有2意像
      ,有3脈像,4舌像
      ,5身像,6色像
      ,7物像,通過這些現象
      ,綜合地看出來一個問題。

      辨證的目的
      ,看到的是我們身體的本能系統(tǒng)活動,怎么在活動的
      ,向一個什么方向活動的,我們怎么順著它的趨勢利導
      ,完成它這一次活動
      ,這個活動是保護生命、完善生命的
      。醫(yī)的本質是幫助生命本能活動的。

      外源性疾病和內源性疾病
      ,這是個一般的性質,普遍性的
      ,也叫共同性,這一部分病有一個共同性
      ,就是排異,這一部分病有一個共同性
      ,就是自主調節(jié)。

      這一部分病有一個共同性是因為外界的致病物質進入體內導致的疾病
      ,那一部分是身體內部自己發(fā)生功能性障礙,這是一個共性
      ,共性是不能用來治病的,用來治病的是個性
      ,也叫特殊性,針對一個具體的病例
      ,一個具體的病。

      流行感冒
      ,是一個具體的病,這些感冒感染的共同的東西
      ,是外界的致病物質進來發(fā)生的病。1發(fā)熱惡寒
      ,有一個致病物進入我們的身體,在身體的周圍組織
      ,我們身體的那個本能系統(tǒng)發(fā)現
      ,有異物就要把它排出去


      你怎么知道是周圍組織的
      ?我看到這個熱型是發(fā)熱惡寒
      ,它要發(fā)汗,發(fā)汗得有發(fā)汗的條件
      ,它不是隨便發(fā)發(fā)汗,必須得有足夠的體溫
      ,必須得有足夠的體液,我們這個本能系統(tǒng)
      ,就把能量代謝提高,在身體周圍組織提高
      ,致病物還沒有進入臟器組織,不需要內部器官組織參與
      ,只是在身體周圍,加強周圍組織的能量代謝
      ,制造體溫


      制造體溫的過程
      ,第一個是周圍組織
      、肌肉組織,外周循環(huán)
      ,還有神經。整個的一個本能系統(tǒng)
      ,肌肉組織在產生顫抖,摩擦
      ,制造熱量
      。它還有循環(huán)系統(tǒng)參與
      ,血管
      ,周圍血管淺出
      ,血壓提高
      ,叫脈浮
      ,體液、血液向周圍組織充實
      ,有充足的體液,有充足的能量
      ,有充足的血壓,加上機體組織制造體溫
      。這是一個整體,這是本能系統(tǒng)的一個行為
      ,這是一個活動。分開說它是一個系統(tǒng)
      ,合起來說它是一個行動,行動的目的就是排出那個異物去


      汗一出病好了,不出汗好不了
      ,幫助一下。我們看它向哪個方向去的
      ,我們去幫助它,這是一個發(fā)熱惡寒
      ,還有脈浮
      ,還有上沖,上沖是一種勢力
      ,本能系統(tǒng)排異的勢力。

      ,凡是向外的都向上,打噴嚏
      ,眼淚,咳嗽
      ,頭疼,上沖的勢


      比如人在嘔吐的時候,吐
      ,滿頭大汗,在大便很困難的時候
      ,咔咔咔咔,咳嗽
      ,大便出來。凡是向內的
      ,都是向下的,凡是向上的
      ,都是向外的


      比如麻疹,一開始發(fā)熱
      ,一陣一陣地發(fā)熱,咳嗽
      ,打噴嚏
      ,流眼淚,還有嘔吐
      ,你看上沖的勢力有多強。

      說頭痛怎么算上沖
      ?血壓升高,向外向上
      ,頭,充血性的頭痛
      。脈浮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提高血壓,向外周大量的供血
      ,要支持一次排汗,這是共性
      ,其中還有分別,共性是向外是排異
      ,有適合于解肌的,有適合于發(fā)汗的
      ,有適合于透表的。

      前面病毒性感冒那個方子
      ,治咽喉疼、發(fā)燒
      ,那張方子與《傷寒論》的方子不同,與溫病學的方子也有所不同
      ,向下排的,我用的大量的是通血的藥
      ,通血脈第一味藥牡丹皮(傷寒論上沒有),第二味是懷牛膝
      ,把血向下
      ,把咽喉的腫向下誘導
      ,咽喉緩解。向下通腸的是紫草和知母
      。如果有發(fā)燒的,向外排的
      ,采取的是透表
      ,透表的加上葛根


      在溫病上沒有牡丹皮和葛根,在傷寒上有葛根沒有牡丹皮
      ,這是我們認識本能系統(tǒng)以后,自覺地利用本能系統(tǒng)發(fā)展中醫(yī)


      2發(fā)熱惡熱,它體溫升高
      ,而且喜歡寒涼,厭惡溫暖
      ,這是一個意像。這個熱不是周圍組織自己制造的熱
      ,如果是身體自己制造的熱,它會好好地保護這個熱
      ,保存這個熱。它制造的東西它是不會讓它輕易的去散失的
      ,你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你不會去撒到街上去,就這意思
      。一個本能系統(tǒng),一個大自然的規(guī)律
      ,它自己絕不會反對它自己。

      這個熱是在器官
      、組織內部,代謝升高產生的熱
      ,這個熱必須得散出去,如果要悶在里面
      ,會把組織破壞掉
      ,本能系統(tǒng)比我們聰明萬倍
      ,萬萬倍,它要把它自己在這個病理過程中產生的高熱要散出去
      ,它惡熱,厭惡溫暖
      ,喜歡寒涼。

      看它的脈
      ,滑,大
      ,數,內臟的體溫要散出去
      ,從身體的表面,從肺
      ,肺也是身體的表面,從這里散出去
      。由循環(huán)血液把體溫帶到體表,用我們身體的溫度和外界溫度的差
      ,溫差去散熱。滑脈往來流利
      ,脈勢尚柔和,脈大而有力
      ,數脈往來較快,一息超過5


      向下排異的通路是大便,小便
      ,三五天沒大便,通便
      ,一通就不熱,這就是我們辨證的目的
      ,是排異系統(tǒng)的趨勢,我們要順應排異系統(tǒng)的趨勢幫助它


      3往來寒熱,是先有冷感
      ,發(fā)冷,顫抖
      ,制造體溫,這個時候身體不熱
      ,一點熱也沒有,比你正常體溫不高
      ,先發(fā)冷就是惡寒,渾身顫抖
      ,制造體溫,顫抖也許幾分鐘
      ,也許幾十分鐘
      ,也許一兩個小時。在顫抖惡寒的時間
      ,體溫不高,一定不高。過一段時間
      ,體溫漸漸上升,惡寒漸漸下降
      ,等體溫升高,惡寒結束
      ,發(fā)熱,發(fā)熱的時候一點也不惡寒
      ,反倒喜歡寒涼
      ,但是也許很不明顯
      。體溫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再一個時間,身上出汗
      ,發(fā)熱結束。往來寒熱
      ,就是寒往熱來,這個熱型先寒后熱
      ,也要作為一個整體看,不可分割看


      這個熱型的背后,第一不能發(fā)汗
      ,它不是排異反應
      。你要發(fā)汗,造成的什么結果
      ?第1汗不出,你發(fā)不出來汗
      ,它體液不夠,體溫也不夠
      。第2你發(fā)出汗來,壞
      ,這個人立時進入一個寒冷
      ,體溫降低
      ,全身顫抖
      ,體溫降低
      ,你把它體液喪失,你把它體溫喪失
      ,它沒有這個能力去調節(jié)喪失的體溫和體液,你就造成傷陽
      ,傷害它的功能,傷陰
      ,喪失它的體液,造成不良的結果
      。第二不能吐,你要一吐
      ,傷害它的機能,中醫(yī)也叫胃氣
      ,吃不了東西,吃就吐
      ,又做錯一個事
      ,造成一個不良后果。第3不能通便
      ,你要用通便的藥會造成一天大便十次二十次,完谷不化
      ,不消化,拉稀
      ,肚子疼,這個熱型不許發(fā)汗,不許吐
      ,不許下,這個熱型是體溫調節(jié)機制發(fā)生障礙
      ,只能用自主調節(jié)去讓它恢復常態(tài)。

      我治的這個病的記錄當中
      ,病程有超過一年的,這個發(fā)熱天天有
      ,就是退不了,吃激素好幾天
      ,又來,越來越嚴重
      ,越來越頻繁。

      有人要問
      ,您說發(fā)熱惡寒是外源性疾病,怎么這個不是
      ?它不算發(fā)熱惡寒,它不是發(fā)熱的同時也厭惡寒涼
      ,它也不是發(fā)熱惡熱
      ,它發(fā)熱的時候不喜歡寒涼,但是它能自己出汗退
      。它體溫高,它自個出汗
      ,出汗體溫不高,所以這個不屬于排異


      我既沒有發(fā)汗也沒吐也沒通大便也沒利小便,我就動一下自主調節(jié)
      ,它就好了,我證明它不是排異
      ,再一個這個熱型不屬于排異。

      我還有一個理由
      ,這世界天下頭地上頭,萬事萬物絕對沒有一個“一”統(tǒng)一起來的
      。如果是有,是現象上有區(qū)別
      ,本質上是一致的,比如
      ,用發(fā)熱惡寒發(fā)于陽,無熱惡寒發(fā)于陰
      ,用這個標準統(tǒng)一了一萬,剩下的一個不在其中
      ,這個標準我們要不要?

      學生:要


      郭老:這個標準要,剩下的那個“一”
      ,掛在邊上
      ,這叫法外之法
      ,我們要法無定法
      ,無定法才是最好的法


      什么事都不要拘束在一個框子里面,框子是死的
      ,誰進來誰死,進來可以
      ,看看就出去,知道有這么個框子
      ,一定要沒有框子,你進入一個沒有框子的框子
      ,你才是智慧


      4日晡潮熱
      ,每天到下午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之內發(fā)熱
      ,就越來越高,高到39
      ,40,甚至還高
      ,神昏譫語,神志模糊
      ,胡說八道,高到這程度
      ,過這個時間以后到晚上,漸漸的退去
      ,叫日晡潮熱
      ,晡就是下午三到五點鐘這段時間。

      這個潮熱
      ,就像大海的潮汐一樣,一到這個時間就開始
      ,一到那個時間就退去來去有信。這個熱型是在結腸里有燥屎
      ,干燥的糞便。這個熱型它是熱多寒少
      ,熱不是用溫度來衡量
      ,也不是用時間來衡量
      。熱和寒
      ,就是發(fā)熱與惡寒
      ,也是同時進行的,但是惡寒很輕
      ,比較發(fā)熱要輕得多,有輕微的惡寒的發(fā)熱


      我們知道發(fā)熱惡寒的熱,是我們身體周圍組織自己制造的
      ,這一個也是身體周圍組織自己制造的,這個肌肉顫抖制造的這一部分很少
      ,因為這個熱已經差不多,不需要肌組織強烈的運動
      ,制造多的熱量,所以就產生一個熱多寒少


      如果要是發(fā)熱惡寒,有汗的是桂枝湯,沒有汗的是麻黃湯
      ,這一個熱多寒少,你用麻黃湯發(fā)汗太多
      ,你用桂枝湯,藥力不足
      ,桂枝湯、麻黃湯各一半
      ,你看精細到這個程度。

      6病人身大熱
      ,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
      ;7病人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缺少5有長期低熱)

      6這個病人體溫高發(fā)熱
      ,但是他并不是喜歡涼爽,他反要多加衣多加被
      ,他是皮膚表面上的一個熱的現象
      ,大寒是在內部。

      7是身大寒
      ,體溫非常的低,給他蓋衣服蓋被子
      ,他都要去掉,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在體表面上是一個寒的現象,他的內部是大熱的。骨髓不要看成是骨頭里的這個髓質
      ,要知道是它的內部。

      我們知道有一個叫物極必反
      ,陽極似陰。大自然常常出現這么一種現象
      ,冬至是天氣到最冷最冷的時刻,這個時候
      ,春天的溫暖開始發(fā)生,陽在增長
      ,逐漸增長,陰在逐漸消退
      ,這么一個循環(huán)往復,這是大自然的現象
      。白天和黑夜,它是從半夜開始
      ,逐漸的,太陽出來
      ,向上走趕到六點,開始到地平線
      ,到中午逐漸地要下落。它也是一個陰陽的一個銜接的一個循環(huán)
      ,陽極陰生,陰極陽生


      病理上也這個樣,比如說一個熱性傳染病
      ,它要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從生病到死。

      發(fā)燒
      ,發(fā)燒退燒,退燒還燒
      ,還退,還燒
      ,越燒越高,就是流行性感冒
      ,退燒,肺炎
      ,肺炎還退燒,肺感染
      ,還退燒,燒到39
      ,40,41℃還往上走
      ,忽然,體溫低落
      ,35℃,一摸涼
      ,也不睜眼也不張嘴也不說話,昏迷
      ,脈摸不著
      ,有經驗的仔細地摸,在這個深層有一個很細的
      ,像一個琴弦一樣,跳得非常快還在跳
      ,內部熱極,突然這個神經中樞就抑制
      ,因為長期地發(fā)燒,體液喪失得很多
      ,這個血液也相對地減少,沒有能力把內部的熱傳出來
      ,這個體表組織也沒有能力再進行一個有效的基礎代謝,這么一種狀態(tài)
      。說表面皮膚是寒冷的,內部是大熱的


      《疫疹一得》,余師愚又叫余霖
      ,清瘟敗毒飲方,生石膏1斤
      ,犀角1兩,羚羊4錢
      ,銀花、連翹
      、牛子、大青葉
      、牡丹皮、紫草
      、知母、梔子
      、黃芩都是八錢
      ,一兩,南宮牛黃丸兩粒
      ,至寶丹一粒。參考用上方


      這是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也是這個樣子
      ,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脈沉細但欲寐
      ,已經進入循環(huán)衰竭,加上大便
      ,下痢,日數十行
      ,完谷不化,也不消化
      ,一天十次二十次的拉屎,不能吃
      ,也不吃東西,循環(huán)衰竭
      ,內部功能低落到這種程度。突然發(fā)燒
      ,臉發(fā)紅,身體由35℃到38℃
      ,這是病人身大熱,身大熱寒在骨髓
      ,其實內部是寒的,功能是衰竭的
      ,這個能好的太少,那就是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附子干姜人參這一類的藥


      中醫(yī)對于一個發(fā)熱的觀察,思辨那是很豐富的
      ,不是看見發(fā)熱就退熱。中醫(yī)是把道理告訴你
      ,就是說一個本能系統(tǒng)是個什么東西,把方法告訴你
      ,一部傷寒論,一部溫病學
      ,把許多的方法告訴你。其實你現在已經具備這個能力
      ,但是這不夠,按照中醫(yī)的傳統(tǒng)的方法是傳承
      ,你再學習一個夠格的中醫(yī)怎么著治病,他怎么樣跟病人交接
      ,他怎么樣思考,他怎么樣做出一個判斷
      ,他用哪一個方法,他把這個病治好
      ,他把這個病治壞,如此等等
      ,中醫(yī)是這么學的。

      我說過幾張方子
      ,說過幾個辨證的很簡單的
      ,一點也不完整的
      ,有一些人回去就用
      ,用沒出毛病,挺高興
      ,你千萬不要這樣,這個中醫(yī)不是這么回事
      ,一定要有一個醫(yī)理,方法
      ,就是明理,明法
      ,然后再有一個直覺的感受,你才行
      。誰哪兒有什么問題?

      學生:我觀察有些小孩
      ,比如受涼以后,會咳嗽
      ,流鼻涕,但他不發(fā)熱
      ,像他這種不發(fā)熱,流鼻涕
      ,咳嗽,應該算是外源還是內源?如果按您的那種分
      ,那就屬于不發(fā)熱的,但我感覺他是因受涼引起的
      ,是不是應該算是外源?

      郭老:這個發(fā)熱的
      ,多數
      ,有不發(fā)熱的,不是很少
      ,內源性疾病是惡寒,無熱惡寒
      ,體溫不低?你沒有明顯感覺到他體溫高還是低


      學生:沒有。

      郭老:這是外源
      。體溫不低
      ,他很可能要高于平常
      ,或者說,我沒有感覺到高于平常
      ,它沒有低于平常,它既然不是低
      ,那就是高,比方說人
      ,你認識張三嗎,說我認識
      ,你認為那個人怎么著?什么怎么樣
      ?你認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說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你說張三壞不壞
      ,不壞,這個人沒做過壞事
      ,那就是好人。他不壞沒做過壞事
      ,是好人,就這意思


      我們生活當遇到這種問題,它不象你講的那個明白
      ,一看我就知道,不是這么回事
      ,生命他不是用尺子量出來的,也不是用稱稱出來的
      ,生命它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面完善生命


      學生:比如灰指甲,拇外翻這種跟寒熱無關
      ,還有一些大腦系統(tǒng)方面的病,發(fā)作的時候如何如何
      ,但是如果不發(fā)作的時候跟正常人一樣。

      郭老:灰指甲這算個外源性疾病
      ,但是我剛才說過,這個宇宙萬物不是一個“一”能說明的
      ,并不僅是一個發(fā)熱。他是不是體溫低落
      ?灰指甲這個人
      ,這是個明顯的外源
      。灰指甲
      ,你要是作為一個理論的質疑,你這個理論不完整
      ,你可以說這個話。我說這個理論是完整的
      ,就是我漏掉一個灰指甲兩個灰指甲
      ,礙不著這個理論的真理性
      。而且這個東西明顯是個外源性疾病
      ,誰都知道是感染的。

      大腦系統(tǒng)的病
      ,這個發(fā)作與不發(fā)作,他有病你看不出來我看出來
      ,我會看末病,這個人二年以內要發(fā)生腫瘤
      ,我可以這樣告訴你,你敢用他的身體來驗證我的理論
      ,你不敢,我說這個人一年發(fā)生高血壓
      ,沒有錯。

      內源性疾病外源性疾病
      ,我至少用五十年的思考才總結出來的,我寫過《傷寒六經求真》,那是我經歷過的總結
      ,不是說發(fā)作才能知道,不發(fā)作也能知道
      ,我還知道你什么時候要發(fā)作。你是學中藥的
      ,你太可憐,你被人家砍一刀
      ,中醫(yī)被腰斬,你是那一半
      ,而且還不夠。

      第一刀
      ,砍向我們的是腰斬,把中藥和中醫(yī)砍為兩半
      ,中醫(yī)自古自發(fā)生以來,醫(yī)學家也是藥學家
      ,也是養(yǎng)生家,藥學家也是醫(yī)學家
      ,也是養(yǎng)生家,根本就沒有分開過
      。這一刀讓我們醫(yī)不懂藥,藥不懂醫(yī)
      ,我們是醫(yī)、藥
      、養(yǎng)生用一個大腦思考的。

      第二刀是先學二年西醫(yī)
      ,把思考中醫(yī)的大腦抽掉
      ,你那個瓶子先裝上外國酒
      ,中醫(yī)的思維進不去


      第三刀是把中醫(yī)的整體思維
      ,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推倒了


      第四刀是肢解
      ,這個科那個科
      ,把中醫(yī)分多少科,肢解中醫(yī)


      第五刀,中藥
      ,你看那個《中藥學》,先學化學分析
      ,是不是單物質
      ?廢醫(yī)存藥
      。我專門寫一篇文章
      ,揭穿它,你可以上網去看看


      學生:郭老,就你說的那個病例
      ,清瘟敗毒飲,用石膏一斤的那個病
      ,但最后死了,能不能把溫病和傷寒的方子放在一起


      郭老:傷寒它是一部生命本能方法系統(tǒng)
      ,溫病對于傷寒,用吳鞠通先生本人的說法
      ,完全的整個的,用新的智慧學傷寒論
      ,他也是貢獻出來一部分方法,在理論上他遠遠沒有傷寒論純潔與成熟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發(fā)展一個方法,透表
      ,芳香化濁,通陽化水
      ,所以它有價值。

      張仲景從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調胃承氣湯
      、小承氣湯、大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大柴胡湯
      ,這是完全是從大便排異的方法,到吳鞠通他發(fā)展了導赤承氣湯
      、宣白承氣湯、增液承氣湯
      、牛黃承氣湯、新加黃龍湯
      ,五張承氣湯的方子是在方法上發(fā)展。

      光有理論沒有方法
      ,擱著
      ,誰愿意看誰看
      ;光有方法沒有理論也不行


      今天我們發(fā)展本能系統(tǒng)
      ,方法發(fā)展,治內源性疾病
      ,外國認為終身服藥的那一群病,我們一張方子治幾十個病
      ,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貢獻。

      學生:一般說開中藥都有講究君臣佐使
      ,藥性之間會有這幾種關系,現在也有的人開藥不講究這個
      ,您是怎么看待這個關系的?

      郭老:我說一個大醫(yī)在出一張方子的時候
      ,他不會去考慮這個的。任何一個成功的東西
      ,都不是在框子里長出來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都t樓夢》
      、《三國演義》
      、《聊齋》
      、《水滸》,沒有哪一個是在框子里寫的
      ,我這幾張方子,沒有考慮什么君臣佐使
      ,我就知道它治好病
      。君臣佐使是后人研究這個體系給安了個柜子。比方說
      ,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茯苓
      ,都是草藥哪個為君?四物湯
      ,歸地,白芍
      ,川芎,哪個是君
      ?有君沒君沒關系,你會用這個方子治好病就行


      武松打虎,還有陳佩斯朱時茂小品《主角與配角》
      ,我們在用藥的時候不要考慮那一個為主,那一個為輔
      ,不管做什么,千萬不要有框子
      ,把事情做好。

      血從上溢地黃犀各半銀翅血又將若吐粉紅無法治育陰清絡或扶危 出自哪本書?

      吳鞠通《溫病條辨》

      1

      、溫病者,有風溫
      、有溫熱、有溫疫
      、有溫毒
      、有暑毒
      、有濕溫
      、有秋燥
      、有冬溫、有溫瘧

      2、溫病者
      ,始于上焦,在手太陰

      3、太陰之為病
      ,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
      ,尺膚熱,頭痛
      ,微惡風寒,身熱自汗
      ,囗渴
      ,或不渴
      ,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

      4
      、太陰風溫
      、溫熱
      、溫疫
      、冬溫,初起惡風寒者
      ,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
      ,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
      。溫毒、暑溫
      、濕溫、溫瘧
      ,不在此例。
      5
      、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
      ,微渴者,辛涼輕劑
      ,桑菊飲主之。
      6
      、太陰溫病,脈浮洪
      ,舌黃,渴甚
      ,大汗,面赤
      ,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7
      、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
      ,不可與也;脈沉者
      ,不可與也;不渴者
      ,不可與也;汗不出者
      ,不可與也;常須識者
      ,勿令誤也。
      8
      、太陰溫病,寸脈大
      ,舌絳而干,法當渴
      ,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
      ,清營湯去黃連主之。
      9
      、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
      ,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有中焦病者
      ,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紅血水者
      ,死不治
      。血從上溢
      ,脈七八至以上
      ,面反黑者,死不治
      ;可用清絡育陰法。
      10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
      ,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11、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舌白不渴
      ,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
      ,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狀若陰虛,病難速已
      ,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
      ,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
      。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12、手太陰暑溫
      ,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
      ,新加香薷飲主之。
      13
      、暑兼濕熱,偏于暑之熱者為暑溫
      ,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于暑之濕者為濕溫
      ,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濕熱平等者兩解之
      ,各宜分曉,不可混也

      14、太陰伏暑
      ,舌白口渴,無汗者
      ,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
      、滑石主之。
      15
      、太陰伏暑
      ,舌赤口渴
      ,無汗者
      ,銀翹散加生地
      、丹皮、赤芍
      、麥冬主之

      16
      、面目俱赤
      ,語聲重濁,呼吸俱粗
      ,大便閉,小便澀
      ,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
      ,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
      ,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
      。脈浮洪躁甚者,白虎湯主之
      。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
      ,大承氣湯主之。暑溫
      、濕溫
      、溫瘧
      、不在此例

      17
      、陽明溫病
      ,諸證悉有而微,脈不浮者
      ,小承氣湯微和之。
      18
      、陽明溫病,無汗
      ,小便不利,譫語者
      ,先與牛黃丸;不大便
      ,再與調胃承氣湯。
      19
      、陽明溫病,無上焦證
      ,數日不大便,當下之
      。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
      ,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
      ,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
      ,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20、陽明溫病
      ,下之不通,其證有五: 應下失下
      ,正虛不能運藥,不運藥者死
      ,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
      ,痰涎壅滯,右寸實大
      ,肺氣不降者
      ,宣白承氣湯主之。左尺牢堅
      ,小便赤痛,時煩渴甚
      ,導赤承氣湯主之。邪閉心包
      ,神昏舌短,內竅不通
      ,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
      。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
      ,間服增液,再不下者
      ,增液承氣湯主之

      21
      、三焦?jié)裼?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升降失司
      ,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22
      、濕郁三焦,脘悶便溏
      ,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23
      、穢濕著里
      ,舌黃脘悶,氣機不宣
      ,久則釀熱,三加減正氣散主之

      24、穢濕著里
      ,邪阻氣分
      ,舌白滑,脈右緩
      ,四加減正氣散主之。
      25
      、穢濕著里,脘悶便泄
      ,五加減正氣散主之。
      26
      、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
      ,渴不多飲,或竟不渴
      ,汗出熱解,繼而復熱
      ,內不能運谷之濕
      ,外復感時令之濕,發(fā)表攻里
      ,兩不可施,誤認傷寒
      ,必轉壞證,徙清熱則濕不退
      ,徒袪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

      27、吸受穢濕
      ,三焦分布
      ,熱蒸頭脹
      ,身痛嘔逆
      ,小便不通
      ,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
      ,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
      。繼用淡滲,分消濁濕
      ,茯苓皮湯。
      28
      、風溫、溫熱
      、溫疫、溫毒
      、冬溫,邪在陽明久羈
      ,或已下,或未下
      ,身熱面赤,口干舌燥
      ,甚則齒黑唇裂;脈沉實者
      ,仍可下之;脈虛大,手足心熱
      ,甚于手足背者,加減復脈湯主之

      29、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
      ,青蒿鱉甲湯主之。
      30
      、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
      ,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
      ,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

      31、下焦溫病
      ,熱深厥甚,脈細促
      ,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脈湯主之

      32、既厥且噦(俗名呃忒)
      ,脈細而勁,小定風珠主之。
      33
      、熱邪久羈,吸爍真陰
      ,或因誤表,或因妄攻
      ,神倦瘛瘲,脈氣虛弱
      ,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
      ,大定風珠主之。
      34
      、溫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
      ,面微赤,脈數暮熱
      ,常思飲,不欲食者
      ,五汁飲主之,牛乳飲亦主之
      。病后肌膚枯燥,小便溺管痛
      ,或微燥咳,或不思食
      ,皆胃陰虛也
      ,與益胃五汁輩

      35、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
      ,去邪務盡,善后務細
      ,蓋早乎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內傷如相(坐鎮(zhèn)從容,神機默運
      ,無功可言,無德可見
      ,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同病異治在治療便秘中的體現

      相同的疾病,不同的病因

      ,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同一疾病
      ,在不同的階段,反應疾病的性質不同
      ,也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叫做同病異治
      。例如便秘,根據疾病性質和形成的原因
      ,就有寒下、溫下、潤下和補益攻下等多種治療方法。

      如果便秘是由于胃腸腑氣不暢
      ,熱邪內結所致,就要使用寒性的瀉下藥物
      ,攻逐里實。常用的藥物如大黃
      、芒硝等,往往還配合行氣活血的藥物如枳實
      、厚樸、桃仁
      、赤芍等,常用方劑如大承氣湯
      ,應用時可以進行化裁,小承氣湯
      、白虎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導赤承氣湯等都是由大承氣湯加減化裁衍化而來。

      如果是內有寒冷積滯的里寒實證
      ,寒邪非溫不能化,積滯非下不能去
      ,故應采用溫下的方法
      。常用的藥物是以大黃
      、芒硝等瀉下藥物配合附子
      、干姜等,寒熱并用
      。如果寒冷積滯日久
      ,正氣虛衰,還要配合甘溫益氣的藥物
      ,攻補兼施,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溫下的作用
      ,代表方劑如溫脾湯。

      病情較緩
      ,病程較長或體弱、血虛
      、津液虧少的便秘,常使用滋陰潤燥
      、油質含量較多的果仁類的藥物滑潤腸道進行治療,稱作潤下法
      。常用的藥物如桃仁、杏仁
      、火麻仁
      、郁李仁等
      ,代表方劑如五仁丸等
      。使用潤下法有時佐以理氣、通下的藥物效果更好


      如果是里實熱邪未去,而正氣已虛的證候
      ,單純攻邪則正氣不支,單純補正則實邪愈壅
      ,就要補益與攻下并用,這種祛邪與扶正兼施的治療方法叫做補益攻下
      。補益攻下的代表方劑如歸參承氣湯(黃龍湯)
      ,可用于年老體弱的動力性腸梗阻屬于正虛而邪實者。

      治療便秘應從整體觀念出發(fā)
      ,通過四診
      ,審證求因,再加以分析歸納
      ,得出初步的辨證,從而制定治療的原則和具體方法
      ,這也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具體體現。

      有什么方法治療大汗癥 ?

      一)專病專方 1.止汗飲 適用于局限性多汗證

      。藥用煅龍骨、煅牡蠣
      、大棗各30g,黃芪25g
      ,黨參、白芍各20g
      ,桂枝、五味子
      、生姜各lOg,炙甘草5g
      。治療25例
      ,臨床治愈(癥狀消失
      ,1年內未復發(fā)者)21例
      ,顯效(癥狀消失,1年內又復發(fā)者)3例
      ,有效(癥狀明顯減輕者)l例
      。(李志文,張會蕓.止汗飲治療局限性多汗癥25例
      。湖北中醫(yī)雜志,1996<3>:44) 2.桂枝加龍牡湯 治療陰陽兩虛
      ,陰損及陽,營衛(wèi)失和所致汗出
      。以桂枝湯和陰陽,調營衛(wèi)
      ;龍骨人心,牡蠣入腎
      ,使心腎交通
      ,陽固陰守
      。并以為處方中桂枝與白芍的比例以1:2為最佳
      ,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劑量超過白芍,則止汗效果差
      。(施鴻瑞.桂枝加龍牡湯治汗出癥.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9>:21) 胡義保認為小兒睡眠多汗為陰陽
      ,營衛(wèi)失調,衛(wèi)不固表
      ,營衛(wèi)失和所致,故選用桂枝加龍牡湯調和營衛(wèi)
      ,調和陰陽,治療56例
      ,其中15例選用常規(guī)治療(谷維素、vitB1、vitB2
      、谷氨酸等),無效后再改用桂枝加龍牡湯
      。常規(guī)組治療好轉2例,無效13例
      ,而桂枝加龍牡湯組痊愈38例,好轉ll例
      ,無效5例,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胡義保.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小兒睡眠多汗癥.河南中醫(yī)
      ,1991<5>:26) 3.補陽還五湯 益氣活血,用于治療氣虛血瘀之汗證
      。方中黃芪用至30g,必要時可加至60~80g
      ,配桃仁、紅花
      、川芎、柴胡
      、龍骨、牡蠣
      ,對于久治不愈之汗證頑疾有效。治療7例
      ,均獲滿意療效。(趙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汗證.江蘇中醫(yī)
      ,1993(12):38) 4.新加龍萸止汗湯 俞豪民擬本方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
      、心肌炎
      、心律不齊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癥
      。方選生龍牡各30~60g
      ,山萸肉30~60g
      ,何首烏30g,酸棗仁20g
      ,黃芪20g,金櫻子20g
      ,烏梅15g。治療后顯效
      ,一般服2~3劑即可見效。(俞豪民.新加龍萸止汗湯治療心臟病大汗癥.中醫(yī)雜志
      ,1988<2>:58) 5.豬蹄甲湯 用于治療衛(wèi)氣不固,陰不內守之自汗證
      ,不論輕重癥均有療效。方中黃芪
      、黨參、浮小麥
      、牡蠣、五味子
      、熟地黃、山茱萸
      、豬蹄甲。治療25例
      ,痊愈20例,另5例自汗明顯減少,常在服藥后2~3劑顯效
      ,治愈率達80%。(陸曦
      ,黃炳軍.豬蹄甲湯治療25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yī)藥
      ,1989(6):24) 6.九味湯 本方散脾胃積熱
      ,清心肝之火
      ,用于治療小兒汗證,表現為寐則汗出
      ,醒后汗止,出汗部位為枕
      、胸、頸
      、背部
      ,前胸至乳線
      ,背后至肩胛骨
      ,汗出淋漓,面黃
      ,頭發(fā)稀直,眼瞼發(fā)灰
      ,面部三角區(qū)發(fā)黃,口唇周發(fā)灰
      ,手足心熱,睡臥露睛
      ,苔薄白或薄黃,口渴喜冷飲,便干者
      。藥用:桑葉、玄參
      、麥冬、白芍
      、當歸各10g,烏梅6g
      ,五味子3g,天花粉10g
      ,甘草6g共治療50例,結果顯效32例
      ,有效17例,無效1例
      。(張小平.九味湯治療小兒汗證50例.遼寧中醫(yī)雜志,1992<9>:31) (二)單昧中藥 1.仙鶴草 丁福保用仙鶴草治療盜汗療效確切
      ,用量隨證增減,一般每劑需用30~50g
      ,大棗5~15枚;重癥者仙鶴草用至90g
      ,大棗用至30枚,方能取效
      。(龐國明,閻國杰
      ,范思行.仙鶴草的臨床新用研究概況.中醫(yī)藥信息,1991<5>:22) 李圣平等以仙鶴草為主
      ,采取配伍治療各種頑固性汗證:仙鶴草配炙白術療自汗
      ,配柴丹參醫(yī)盜汗,配藿膽治頭汗
      ,配北黃芪止半身汗。(李圣平
      ,余韻星.仙鶴草專題筆談.中醫(yī)雜志,1992<9>:5) 2.附子 鐘新山認為陰盛于內
      ,陽浮于外,迫津外泄之盜汗
      ,可用附片引火歸原,治療肺結核盜汗
      ,以鹽附片12g,肉桂
      、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
      ,生黃芪20g,服藥1劑
      ,盜汗即止。(鐘新山.附子可治盜汗.中醫(yī)雜志,1992<11>:6) 3.桑葉 呂振卿認為盜汗為虛火內熾
      、迫津外泄、傷陰化燥導致虛陽偏亢
      ,而桑葉益陰可配陽,調以米飲甘平和中
      ,助桑葉益陰潤燥之力,且焙干為末
      ,以焦香益胃
      ,使風熄而火靜
      ,虛陽內潛
      ,汗孔自合
      。(呂振卿,盧視平.桑葉止虛汗逶邪汗辨析.中醫(yī)雜志
      ,1988<8>:639) 4.麻黃根 以麻黃根與椒目等分為末,每服3g
      ,日服2次。(陳貴廷
      ,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820) 5.干葛 以白礬
      、干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湯洗手腳
      ,治療手汗和足汗。(陳貴廷
      ,楊思澍.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1.820)【自發(fā)性多汗癥的辨證論治研究】張聿青將自汗分為3型: 濕熱蘊郁
      、迫津外泄型:藥用滑石、茯苓
      、澤瀉、豬苓
      、薏苡仁、萆薢
      、通草、黃芩
      、陳皮
      、半夏
      、沉香
      、小麥
      、枇杷葉、地骨皮
      、桂枝,使?jié)駸岢棺灾梗?膽腑痰熱型:以溫膽湯加減
      ; 氣虛濕蒸型:藥用參須、白術
      、茯苓、豬苓
      、澤瀉、枳實
      、陳皮、藿香
      、豆蔻健脾除濕。(楊雨禾.張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3(2):5) 柴可群等從濕、瘀
      、痰三方面進行論治: 濕邪不化、汗出于眠者
      ,如濕邪在表
      ,方用三仁湯加減以宣暢氣機,祛濕清熱
      ;濕邪在里
      ,治宜健脾利濕,方選五苓散
      、苓桂術甘湯之類加減;濕邪化熱
      ,濕熱蘊蒸,則以清熱化濕之茵陳五苓湯
      、導赤散之類加減。 血瘀脈阻
      、津液外溢者,或氣虛血瘀者
      ,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以益氣活血
      ,化瘀通絡
      ;陽虛瘀阻,治宜溫陽行滯
      ,化瘀通絡,方擬參附湯合血府逐瘀湯
      ;陰虛血瘀則以一貫煎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滋陰活血化瘀
      。 水運留滯,津液走泄
      ,對于氣郁化火,煉液成痰者
      ,以溫膽湯化痰清熱;而痰濕內聚
      ,脾失健痰涎者
      ,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方用二陳湯加減。 柴可群
      ,王德玉.濕、瘀
      、痰與汗證.中醫(yī)雜志,1995(11>:667) 張振輝通過對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
      ,將之分為5型: 陽明熱盛型:治宜清瀉陽明邪熱
      ,經證以白虎湯加減
      ,腑證以承氣湯加減
      ,經腑合病證宜白虎承氣湯加減; 肝經郁熱型:治以滋陰清熱
      ,養(yǎng)血舒肝,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
      ; 陰虛內熱型:以六味地黃丸加減
      ,滋陰清熱
      ; 氣血兩虛型:擬益氣養(yǎng)營,助陽固衛(wèi)法
      ,以八珍
      、十全大補湯加減
      ; 陽氣虧虛型:方選桂附理中湯加昧以溫陽益氣。其中治愈21例
      ,有效2例。(張振輝.半身汗出的辨證治療.中醫(yī)雜志
      ,1993<2>:740) 【自發(fā)性多汗癥的病因病機研究】中醫(yī)學認為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則屬陰虛內熱
      ,但后世醫(yī)家不拘于此說法。 徐善元以為自汗非皆陽虛
      ,亦有陰虛者,陰虛自汗可由肺腎兩虛或肝陰不足而肝陽偏亢所致
      。(徐善元.陰虛自汗、陽虛盜汗辨.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3(6):8) 馬居里等結合臨床實踐,認為盜汗并非皆陰虛
      ,氣虛失攝、陽虛失固
      、濕熱熏蒸、血分熱盛
      、濕邪內阻、熱邪郁蒸及脾腎虧虛
      、氣陰兩虛等均可致盜汗。(馬居里
      ,嚴慧芳.盜汗并非皆陰虛.陜西中醫(yī)函授,1994(1):1) 現代醫(yī)家多認為本病的病機應責之于濕
      、痰、瘀方面
      。 柴可群結合汗的生理,認為汗證由濕邪侵襲
      ,致氣機郁滯,失于宣泄而成
      ,濕邪若在表,則衛(wèi)陽被困
      ,氣化失利,營衛(wèi)失調
      ,營在里,三焦被濕所困
      ,營衛(wèi)受阻,而濕邪日久化熱
      ,均可見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
      ,血瘀致氣血運行失調,津液散布失常
      ,拒衛(wèi)于外,開合失司則見多汗
      ,肺、腎
      、脾三臟氣化功能障礙,影響津液正常敷布與排泄而成痰
      ,痰濁又可影響營衛(wèi)之氣正常運行,衛(wèi)外失固,津液外泄則為汗證
      。(柴可群,王德玉.濕
      、瘀、痰與汗證.中醫(yī)雜志,1995(11):667) 李輔仁老中醫(yī)認為瘀血痰阻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可致多汗。(劉毅.李輔仁救治醫(yī)案.中醫(yī)雜志
      ,1993<5>:275) 胡明燦將本病的病位責之于脾、肺
      ,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脾病及肺,開合不利
      ,則衛(wèi)表失固而汗多如漬。(胡明燦.變法治驗舉隅.中醫(yī)雜志
      ,1992(6):38) 李鴻祥老中醫(yī)認為自汗病位在腎,由于腎氣虧虛
      ,津液輸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張曉春.李鴻祥益腎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醫(yī)
      ,1993<6>:10) 胡臻認為盜汗病位在腎,心火獨亢
      ,心腎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盜汗
      ,腎氣虛而陽火衰,水火不和則盜汗不止;腎虛不化
      ,氣化不利,開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盜汗
      。(胡臻.盜汗治腎心得.浙江中醫(yī)雜志,1989<12>:542)【自發(fā)性多汗癥的病因病理】一
      、西醫(yī)病因病理 人體全身體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
      ,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經節(jié)后纖維支配。面部發(fā)汗受交感神經頸上神經節(jié)所支配
      ,而上、下肢及軀干的發(fā)汗受頸下神經節(jié)
      、胸節(jié)及腰節(jié)的支配,而發(fā)汗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皮質
      、丘腦下部、延腦及脊髓
      。自發(fā)性多汗癥為非生理狀態(tài)下的出汗異常增多,病因多數不明
      。神經系統(tǒng)的某些器質性疾病,如丘腦
      、內囊
      、紋狀體,腦干等部位出現
      希望采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0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露蜂房1分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
      、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云母粉
      、白術
      、茵芋葉
      、木香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