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何某
體會(huì):小便不禁乃由膀胱失約氣化功能失常所致
。而氣化功能既與腎陽之溫煦最為密切,同時(shí)又與肺氣之宣降,脾氣之升舉有關(guān)。如《金匱翼》說:“水雖主于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quán),則腎水終不能攝”。本病乃素體虛弱,復(fù)因產(chǎn)時(shí)耗氣傷血
,損傷脾肺,二臟氣虛,不能制約水液,致膀胱失禁而發(fā)此證。如尤在涇說:“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為不禁者,《金匱》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肺氣虛寒,清陽不升則頭眩;肺氣不足則短氣;脾氣虛弱,水谷不為精微,故神疲而食少;上虛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約束,故晝夜遺尿頻繁本文來源:健康必讀·下旬刊
婦人方下·月水不通第十九孫思邈
(方三十三首)
干姜丸
治婦人寒熱羸瘦,酸消怠惰,胸中支滿
干姜 川芎 茯苓 硝石 杏仁 水蛭 虻蟲 桃仁 蠐螬 柴胡 蟲(各一兩) 芍藥 人參 大黃 川椒 當(dāng)歸(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
桃仁湯
治婦人月水不通方
桃仁 樸硝 牡丹皮 射干 土瓜根 黃芩(各三兩) 芍藥 大黃 柴胡(各四兩) 牛膝 桂心(各二兩) 水蛭 虻蟲(各七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
又方桃仁(一升) 當(dāng)歸 土瓜根 大黃 水蛭 虻蟲 芒硝(各二兩) 牛膝 麻子仁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
芒硝湯
治同前
芒硝 丹砂末 當(dāng)歸 芍藥 土瓜根 水蛭(各二兩) 大黃(三兩) 桃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硝石湯
治血瘕
硝石 附子 虻蟲(各三兩) 大黃 細(xì)辛 干姜 黃芩(各一兩) 芍藥 土瓜根 丹參
上十六味 咀
干漆湯
治月水不通
干漆 葳蕤 芍藥 細(xì)辛 附子 甘草(各一兩) 當(dāng)歸 桂心 芒硝 黃芩(各二兩)大黃(三兩) 吳茱萸(一升)
上十二味 咀
治月經(jīng)不通 當(dāng)歸 大黃 芍藥(各三兩) 吳茱萸 干地黃 干姜 川芎 虻蟲 水蛭(各二兩) 細(xì)辛 甘草 桂心(各一兩) 梔子(十四枚) 桃仁(一升) 上十四味 咀 前胡牡丹湯 前胡 牡丹 元參 桃仁 黃芩 射干 鏇復(fù)花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芍藥 茯苓 大黃 枳實(shí)(各三兩) 上十三味 咀 黃芩牡丹湯 黃芩 牡丹 桃仁 瞿麥 川芎(各二兩) 芍藥 枳實(shí) 射干 海藻 大黃(各三兩)虻蟲(七十枚) 蠐螬(十枚) 水蛭(五十枚) 上十三味 咀 牡丹丸 牡丹(三兩) 芍藥 元參 桃仁 當(dāng)歸 桂心(各二兩) 虻蟲 水蛭(各五十枚)蠐螬(三十枚) 瞿麥 川芎 海藻(各一兩) 上十二味為末 干地黃當(dāng)歸丸 干地黃(三兩) 當(dāng)歸 甘草(各一兩半) 牛膝 芍藥 干姜 澤蘭 人參 牡丹(各一兩六銖) 丹參 川椒 白芷 黃芩 桑耳 桂心(各一兩) 蟲(四十枚) 川芎(一兩十八銖) 桃仁上二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 治月經(jīng)不通方∶ 取葶藶一升為末 干漆丸 干漆 土瓜根 射干 芍藥(各一兩半) 牡丹 牛膝 黃芩 桂心 吳茱萸 大黃 柴胡(各一兩) 桃仁 鱉甲(各二兩) 蟲 蠐螬(各四十枚) 水蛭 虻蟲(各七十枚)大麻仁(四合) 亂發(fā)(雞子大二枚) 子(二合) 上二十味為末 浸酒方 上八味 咀 當(dāng)歸丸 當(dāng)歸 葶藶 附子 吳茱萸 大黃(各二兩) 黃芩 桂心 干姜 牡丹 川芎(各一兩)細(xì)辛 秦椒 柴胡 濃樸(各一兩六銖) 牡蒙(一方無) 甘草(各一兩) 虻蟲 水蛭(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 又方治腰腹痛 當(dāng)歸 川芎(各四兩) 虻蟲 烏頭 丹參 干漆(各一兩) 人參 牡蠣 土瓜根 水蛭(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為末,以白蜜丸如梧子大 鱉甲丸 鱉甲 桂心(各一兩半) 蜂房(半兩) 元參 川椒 細(xì)辛 人參 苦參 丹參 沙參 吳茱萸(各十八銖) 蟲 水蛭 干姜 牡丹 附子 皂莢 當(dāng)歸 芍藥 甘草 防葵(各一兩) 蠐螬(二十枚) 虻蟲 大黃(各一兩六銖) 上二十四味為末 又方治婦人因產(chǎn)后虛冷堅(jiān)結(jié)積在腹內(nèi),月經(jīng)往來不時(shí) 鱉甲(一兩半) 干姜 赤石脂 丹參 禹余糧 當(dāng)歸 白芷(一作白術(shù)) 干地黃(各一兩六銖) 代赭 甘草 鹿茸 烏賊骨 僵蠶(各十八銖) 桂心 細(xì)辛 川椒 附子(各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 禹余糧丸 禹余糧 烏賊骨 吳茱萸 桂心 川椒(各二兩半) 當(dāng)歸 白術(shù) 細(xì)辛 干地黃 人參 芍藥 川芎 前胡(各一兩六銖) 干姜(三兩) 礬石(六銖) 白薇 紫菀 黃芩(各十八銖) 蟲(一兩) 上十九味為末 牡蒙丸 牡蒙 濃樸 硝石 前胡 干姜 蟲 牡丹 川椒 黃芩 桔梗 茯苓 細(xì)辛 葶藶 人參 川芎 吳茱萸 桂心(各十八銖) 大黃(二兩半) 附子(一兩六銖) 當(dāng)歸(半兩) 上二十味為末,蜜和 治月經(jīng)不通,結(jié)成 瘕如石,腹大骨立,宜此破血下方∶ 大黃 硝石(各六兩) 巴豆 川椒(各一兩) 代赭 柴胡(熬變色) 水蛭 丹參(熬令紫色) 土瓜根(各三兩) 干漆 川芎 干姜 虻蟲 茯苓(各二兩) 上十四味為末 大虻蟲丸 虻蟲(四百枚) 蠐螬(一升) 干地黃 牡丹 干漆 芍藥 牛膝 土瓜根 桂心(各四兩) 吳茱萸 桃仁 黃芩 牡蒙(各三兩) 茯苓 海藻(各五兩) 水蛭(三百枚) 芒硝(一兩) 人參(一兩半) 葶藶(五合) 上十九味為末 桂心酒 桂心 牡丹 芍藥 牛膝 干漆 土瓜根 牡蒙(各四兩) 吳茱萸(一升) 大黃(三兩)辛(各一兩) 僵蠶(五十枚) 大麻仁 灶突墨(各三升) 干地黃(六兩) 虎杖根 鱉甲(各五兩) 上二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分兩甕 虎杖煎 又方治月經(jīng)不通結(jié)瘕 虎杖根(百斤 上三味 咀 桃仁煎 桃仁 虻蟲(各一升) 樸硝(五兩) 大黃(六兩) 上四味為末 治月經(jīng)不通甚極閉塞方∶ 牛膝(一斤) 麻子(三升蒸) 土瓜根(三兩) 桃仁(二升) 上四味 咀 治產(chǎn)后風(fēng)冷,留血不去停結(jié),月水閉塞方∶ 桃仁 麻子仁(各二升) 子(一升) 上三味 咀 治月經(jīng)不通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 干漆(一斤為末) 上二味 五京丸 干姜 川椒(各三兩) 附子(一兩) 吳茱萸(一升) 當(dāng)歸 野狼毒 黃芩 牡蠣(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 雞鳴紫丸 皂莢(一分) 藜蘆 甘草 礬石 烏喙 杏仁 干姜 桂心 巴豆(各二分) 前胡 人參(各四分) 代赭(五分) 阿膠(六分) 大黃(八分) 上十四味為末 遼東都尉所上丸 恒山 大黃 巴豆(各一分) 天雄(二枚) 苦參 白薇 干姜 人參 細(xì)辛 野狼牙 龍膽 沙參 玄參 丹參(各三分) 芍藥 附子 牛膝 茯苓(各五分) 牡蒙(四分) 蘆(六分)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 牡蠣丸 牡蠣(四兩) 大黃(一斤) 柴胡(五兩) 干姜(三兩) 川芎 茯苓(各二兩半)川椒(十兩) 葶藶子 芒硝 杏仁(各五合) 水蛭 虻蟲(各半兩) 桃仁(七十枚)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 目錄1拼音2概述3《傷寒論》方之甘草干姜湯 3.1甘草干姜湯的別名3.2處方3.3功能主治3.4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疝氣證治論》方之甘草干姜湯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湯 5.1甘草干姜湯的別名5.2組成5.3制備方法5.4功能主治5.5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5.6附注 6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甘草干姜湯 1拼音 gān cǎo gàn jiāng tāng 2概述 甘草干姜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傷寒論》方之甘草干姜湯 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傷寒論》方之甘草干姜湯功在溫中益氣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 4《疝氣證治論》方之甘草干姜湯 5《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湯 1 方法如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5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上一篇:
甘草干姜湯臨床新用
下一篇:
甘草干姜湯加味治療咳時(shí)遺尿
治婦人盛實(shí),有熱在腹
治婦人從小至大
治婦人女子諸病后
治月水不通
治月經(jīng)不通
大麻子(三升) 子(二升) 桃仁(一升) 桂心 灶屋炱煤(各四兩) 土瓜根 射干
治女人臍下 結(jié)刺痛
治女人小腹中積聚
治婦人產(chǎn)后積冷堅(jiān)癖方
治婦人產(chǎn)后十二 病
治月經(jīng)不通五七年
治月經(jīng)不通
治腹內(nèi)積聚
治帶下經(jīng)閉不通方。
治婦人腹中積聚
婦人 瘕積聚方。
治臍下堅(jiān)癖
治經(jīng)閉不通甘草干姜湯簡(jiǎn)介
3.1甘草干姜湯的別名
干姜甘草湯(《婦人大全良方》卷七)。3.2處方
炙甘草四兩,干姜二兩[1]。3.3功能主治
《傷寒論》方之甘草干姜湯主治傷寒誤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煩躁吐逆,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遺尿,小便數(shù)者[1]。3.4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分二次服[1]。3.5摘錄
《傷寒論》4.1處方
甘草5分,干姜5分,蜀椒3分4.2功能主治
《疝氣證治論》方之甘草干姜湯主治諸疝泄利者。4.3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4.4摘錄
《疝氣證治論》5.1甘草干姜湯的別名
二神湯5.2組成
甘草(炙)5.3制備方法
上銼散5.4功能主治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六方之甘草干姜湯主治男女諸虛出血5.5甘草干姜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5.6附注
甘草干姜有什么功效與作用
2、干姜功效與作用: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作用。
3、甘草,(學(xu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別名:國(guó)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bǔ)益中草藥。對(duì)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zhǎng)25~100厘米,直徑0.6~3.5厘米
4、干姜甘草干姜湯的制作方法
步驟1
步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