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真武湯在骨傷科臨床應用舉隅

      道醫(yī) 2023-06-25 15:12:21

      【摘要】真武湯是治療少陰陽虛水泛證的經典方劑

      ,也是溫陽利水治法的基礎方,通過辨證加減,可應用于骨科疾病中
      ,本文將真武湯應用于下肢骨折術后腫脹
      、慢性膝關節(jié)滑膜炎及骨科術后嘔吐等方面
      ,效果較好
      。因此
      ,只要能把握辨證論治基本原則
      ,適當加減變化,真武湯在骨傷科疾病治療上就能取得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真武湯

      ;癥
      ;骨傷科
      ;臨床應用

      真武湯源自《傷寒論》[1]

      ,是治療少陰陽虛水泛證的經典方劑,也是溫陽利水治法的基礎方
      ,關于真武湯的原文出現在《傷寒論》第82
      、316及330條中,闡述了該方治療陽虛水泛
      、水蓄
      、水逆及陽虛內痛等諸多病癥
      ,方中僅由附子、茯苓
      、白術
      、芍藥
      、生姜五味藥物組成,以附子為君
      ,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
      ,暖脾土以運水濕
      ;茯苓
      、白術為臣
      ,利水滲濕配合健脾燥濕
      ;白芍用意深刻
      ,利小便以行水氣
      、柔肝緩急止腹痛
      、斂陰舒筋解筋肉瞤動
      、防附子燥熱傷陰
      。佐生姜助附子溫陽散寒,合茯苓
      、白術宣散水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代藥理研究表明
      ,真武湯具有改善心功能
      、腎功能
      、微循環(huán)和降低血脂的作用[2]
      。本方應用廣泛[3]
      ,然在骨科方面應用較少
      ,筆者多次應用此方治療骨科相關疾病及并發(fā)癥
      ,每獲良效,現報道如下

      1 下肢骨折術后腫脹

      患者劉某

      ,男,56歲
      ,于2014年9月11日以“右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為診斷收住我科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
      ,因患肢腫脹嚴重
      ,骨折移位明顯,行跟骨牽引一周
      ,腫脹消退后于2014年9月18日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后第2天
      ,出現右小腿及足踝部腫脹
      ,囑病人抬高患肢
      ,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
      。5天后患肢腫脹仍未見明顯消退,且伴有小便不利的癥狀
      ,觀其舌淡苔白
      ,脈沉而緩
      。辨為腎陽虛水泛,水泛肌表
      ,浸淫肢體
      。治當溫陽利水
      、健脾滲濕
      。處以真武湯方加減:制附子12g
      ,黃芪15g
      ,川牛膝15g
      ,茯苓30g,白術20g
      ,白芍20g
      ,生姜15g。上方3劑
      ,小便得利
      ,小腿腫脹有所消退
      ,續(xù)服7劑
      ,腫脹基本消失
      。腫脹雖消
      ,然病人腎陽不足的根本病機尚未糾正
      ,囑其后期堅持服用桂附地黃丸。

      按:腎主水

      ,水液的輸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
      、開闔作用
      ,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赋觯褐T濕腫滿
      ,皆屬于脾
      。脾氣不足,則水液轉輸障礙
      。該病人下肢腫脹不退
      ,且伴小便不利
      ,實屬陽虛水液代謝障礙所致
      ,本方加黃芪,取益氣健脾之效
      ,加川牛膝加強利水之功,全方益氣健脾
      、溫陽利水
      ,使脾氣健、腎陽充
      ,水腫乃消

      2 膝關節(jié)滑膜炎

      患者張某,女73歲

      ,2015年1月9日就診于我院
      ,訴雙膝關節(jié)腫脹
      、疼痛
      、活動受限10余年
      ,加重1周
      。查體見:行走跛行
      ,右膝關節(jié)輕度內翻畸形
      ,雙關節(jié)腫脹,雙膝浮髕試驗陽性。X線片示:雙膝關節(jié)退行性變
      ,右膝較重。病人以往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
      、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療,疼痛有所緩解
      ,但膝關節(jié)腫脹未見明顯好轉。診見:腰背酸痛、四肢不溫
      ,舌淡苔白,脈沉弱
      。此為腎陽虛,腎不主水
      ,水飲侵犯筋骨關節(jié)
      ,加之風寒濕邪外侵
      ,留滯于筋脈關節(jié)
      ,經絡痹阻
      ,不通則痛
      。治則:溫陽利水,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處以真武湯加減方:制附子15g
      ,防風15g
      ,桂枝15g,茯苓20g
      ,白術20g,白芍20g
      ,生姜15g。上方15劑
      ,雙膝部疼痛消失,腫脹基本消退
      ,續(xù)服本方30劑
      ,以鞏固療效

      按:臨床治療膝關節(jié)滑膜炎多以濕熱痹阻證型為主,但陽虛寒濕型病例也不少見,治療濕熱型滑膜炎的中成藥種類繁多

      ,寒濕型成藥尚無一種,很多臨床醫(yī)生并未在辨證的基礎上施治,見病開藥
      ,從而導致誤治。陽虛寒濕型多見于老年患者,多為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合并的滑膜炎
      ,中醫(yī)學將其歸于痹癥范疇,此類疾病多由于機體陽氣漸衰
      ,風寒濕邪乘虛而入
      ,留滯經脈,痹阻氣血
      ,從而導致人體水液局部蓄積于肌肉關節(jié)
      。本方在真武湯溫陽利水的基礎上
      ,加防風以祛風散寒除濕,驅除外邪
      ;加桂枝
      ,溫經散寒通絡,協(xié)附子振奮腎中陽氣

      3 骨科術后嘔吐

      患者黃某

      ,女,49歲
      ,2015年4月24日經門診檢查以“右足背皮膚缺損并感染”為診斷收住我科
      ,完善入院相關檢查,患者無基礎性疾病
      。于2015年4月30日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擴創(chuàng)
      、小腿內側穿支皮瓣移植修復術,術后第1天開始出現惡心
      、嘔吐
      、不能進食等癥狀,考慮為術后麻醉反應所致
      ,給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肌注
      ,當天惡心、嘔吐即止
      ,然病人仍不能進食
      。術后第3天
      ,以上癥狀重新出現
      ,另有心悸不適,觀其舌淡
      ,苔白滑
      ,脈沉無力。辨證為:脾腎陽虛水泛
      ,水飲凌心犯胃
      ,處以真武湯加減方:制附子12g,制半夏10g
      ,茯苓20g
      ,白術20g,白芍20g
      ,生姜15g
      。上方7劑,服藥后癥狀大減
      ,繼服前方15劑
      ,諸癥基本消退

      按:該病人平素陽虛,因手術時間較長

      、創(chuàng)傷較大
      、病人出汗較多,進一步耗損陽氣
      ,腎主水液在人體升降出入
      、運行不息,陽氣虛則不能制水
      ,水氣凌心則心下悸動
      ,水飲中傷胃氣則胃失和降,惡心嘔吐
      。方用真武湯溫補腎陽
      、健脾利水,加半夏燥濕和胃
      ,降逆止嘔
      。全方促使腎中陽氣升騰,恢復腎主水液的生理狀態(tài)

      4 體會

      水液代謝有賴于肺氣通調

      、脾氣轉輸、腎氣開闔
      、三焦氣化
      ,然三臟一腑相輔相成,腎藏真陰真陽
      ,腎主水液
      ,是人體水液代謝的核心動力。故腎陽虛則水液停
      ,隨著人體氣機升降
      ,臟腑四肢、皮里膜外
      、無處不到
      ,導致人體病變千變萬化,但總歸少陰腎陽不足所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秱摗?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條文中或然癥較多
      ,往往在臨床辨證過程中難以把握
      ,然而只要于諸癥中抓住腎陽虛的表現,就把握住了問題的核心
      ,仲景未言及舌脈診斷
      ,臨床可以參考舌象及脈象輔助診斷
      。經方要想取得驗效
      ,重在活學活用
      ,只要加減得當,幫助提高療效
      ,以不變應萬變
      ,一方可治多癥。參考文獻

      [1]李巖.真武湯證淺析[J].世界中醫(yī)藥

      ,2012
      ,7(1):63-64.

      [2]孟涌生.真武湯的現代研究[J].北京中醫(yī),2007

      ,26(9):629.

      [3]孫松生

      ,孫海生.孫朝宗臨床應用真武湯舉隅[J].中國民間療法,2009
      ,17(9):5.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下半月

      2021-02-28真武湯(一)小結

      2月28日真武湯(一)

      、夏日中暑

      1.夏天提前吃點生脈散可以預防中暑
      。2.中暑后氣特別虛
      ,所以要排熱氣,還要補氣
      ,一下三個藥方臨床效果都很好:

      (1)竹葉石膏湯——寸口脈弱
      ,口渴,汗出。

      (2)白虎人參湯——比竹葉石膏湯證多和怕冷
      ,即汗出發(fā)燒惡寒


      (3)六一散——中暑了用清熱藥把熱氣帶走,六一散用滑石,經方用石膏


      (4)上面三個藥吃多了輕則沒胃口
      ,重則胃疼
      ,吃點理中湯暖脾胃可去祛暑藥的副作用。

      、真武湯簡述

      1.真武湯方:茯苓
      ,芍藥,生姜各三兩
      ,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七合。

      (1)咳者——加五味子半升
      ,細辛一兩
      ,干姜一兩

      (2)小便利者——去茯苓

      (3)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4)嘔者——去附子
      ,加生姜
      ,足前為半斤

      2.真武湯治感冒時王址個好小,日爾P時抓水毒體質很容易


      3.l臨床上用真武湯時子多欣晨,八J放點效果更好
      ,附子比白術多,白術的藥性

      才容易被打進去
      ,不會太熱
      ,附子放的少反而容易上火,現代應用真武湯治大病附子可放到八兩


      4.用干細胞育能修復的e,可做到:

      (1)老化
      ,虛弱造成的耳聾,眼瞎
      ,退化等癥狀
      ,吃真武湯有希望好起來。

      (2)糖尿病人神經越來越弱
      ,四肢感覺退化
      ,吃真武湯神經又可長回來。

      (3)真武湯可治腎衰竭
      ,腎壞死
      。5.真武湯治陽虛水毒的高血壓——譚述渠一天的藥量用八兩附子,吃足一個月可退血壓。

      6.譚述渠的著作對真武湯的研究比較好——《南游》
      ,《名醫(yī)心得從輯》

      7.一般用甘草的方劑假設人體有個中心軸
      ,甘草幫助所有藥物定中心軸,定中焦

      (1)沒有中心區(qū)塊的藥方不用甘草
      ,如烏梅丸(陰陽分裂
      ,無中焦);

      (2)藥方的排列組合多樣,有很多可能性也不用甘草,如真武湯

      三十五,附子及附子茯苓類方

      附子類方

      東子:

      附子之長:凡陰證

      ,必用附子
      ,此為定理,推之不移
      ,搖之不動
      。附子性熱,升溫基礎體溫
      ,凡低體溫癥
      ,即為附子所主治。癌癥多陰癥
      ,癌癥患者多基礎體溫下降
      。治膚冷,腹冷
      ,身冷
      ,四逆手腳冷。其人苔白厚
      ,精神萎靡不振
      ,頻繁張嘴打哈欠,嗜睡
      ,易感冒
      ,不耐風吹,不耐冷氣
      ,常弓背聳肩縮脖
      。平人汗出當不惡寒,凡汗出卻惡寒者
      ,即為附子所主治
      ,凡解表發(fā)汗后更惡風寒者,皆可用附子
      。附子蒼術為藥對
      ,治關節(jié)疼痛。用附子
      ,仍精神萎靡不振
      ,欲睡者,即為小柴胡湯類方證
      。凡用寒涼藥而身癢者,皆可用附子。先服寒涼藥
      ,后身冷
      ,倦縮,少言或不欲言
      ,少食或不欲食
      ,膚冷,腳冷或手腳冰冷
      ,必苔白厚
      ,宜用附子類方。膚冷
      、背冷
      、腹冷、腳冷
      、或四逆
      。治鼻冷,鼻流清涕不止


      附子之短:附子性熱
      ,可致炎癥,可用黃芩或黃芩黃連藥對拮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芍卵释矗辖钩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粘膜發(fā)炎
      ,唇皮脫皮干裂,大便偏臭
      ,屁偏臭
      。可致易怒
      ,唇皮脫皮
      ,甚者開裂。

      《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
      ,37條
      ;《金匱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條


      渴喜飲冷
      ,腹中有熱;渴喜飲熱
      ,腹中有寒


      永安堂:關于附子(黑順片
      、鹽附子)的毒性、療效與煎煮時間的關系
      ,筆者曾做過觀察
      ,在治療痹癥過程中,同等量附子先煎一小時的止痛效果不如同煎
      ,先文火后武火煎煮20分鐘的效果優(yōu)于單獨的武火或文火
      。以上均未見毒副作用的出現,這說明在使用附子時
      ,煎煮的時間
      、方法的確對藥效有一定的影響。毒副作用的產生取決于附子的單劑一次服用量和用藥時間
      。由于筆者大多使用的是制附子至于生附子尚沒有做過觀察


      coorus:附子一枚,如果是生藥
      ,炮完之后就像是烤地瓜
      ,而不是地瓜干,所以這個“附子一枚”可能就有三兩之多(40克以上)
      ,我們今天用干品
      ,自然就該縮減到15克左右了。半夏(洗)也是一個證據
      ,因為只有新鮮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


      ......

      芍藥甘草附子湯

      原文: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
      ,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罚?8)

      原方:芍藥? 甘草各三兩
      ,炙?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
      ,煮取 一升五合
      ,去滓,分溫三服


      醫(yī)案:經方論壇“余傳廣”:患者
      ,劉某,男
      ,65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夹⊥绒D筋半月來診,轉筋每天發(fā)作3-4次
      ,痛不可忍
      ,伴怕冷
      ,汗出
      ,面白唇暗,舌質淡胖微暗
      ,脈緩弱
      。余辯證為陰陽兩虛,筋脈失養(yǎng)
      ,予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60g,炙草20g
      ,附子15g
      。3劑,水煎服
      。服2劑轉筋停止
      ,3劑服完,大便微溏
      ,諸證消失


      ......

      大黃附子湯

      原文:脅下偏痛,發(fā)熱
      ,其脈緊弦
      ,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
      ,分溫三服
      ,若強人,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
      ,進一服


      注:

      東子:大黃附子湯治陰證而痛偏一側者
      ,可治偏頭痛。胃病而嘔者
      ,或出血證者
      ,可合瀉心湯。寒熱錯雜者
      ,可合烏梅丸
      。石膏銀翹亦治偏頭痛,若渴而偏頭痛者
      ,宜合方之


      醫(yī)海一粟:冷婦,伏暑天晚飯飽食油煎之茄合
      ,臨睡又食冰鎮(zhèn)西瓜若干
      ,半夜臍周疼痛陣發(fā)性絞痛,服莨菪等疼痛不減
      ,不嘔不泄腸鳴音亢進
      ,喜溫而拒按,至明晨身發(fā)低熱37.8℃
      ,疼痛加重
      ,脈弦。素畏針藥
      ,思之原是飽食油膩難消之品后又食寒涼
      ,寒性凝滯而收引,寒熱錯雜故不腹瀉不吐而腹痛作
      ,酷暑難耐之時寒斂氣孔故身熱
      ,處方:生大黃15黑附片10遼細辛全草10生姜15一劑,水煎20分鐘后即空腹服
      ,忌茶生冷油膩
      ,服后半小時絞痛即失,疼痛大減
      ,六小時后大便一次而疼痛如失
      ,汗出熱退,遂停后服


      中西醫(yī)生:楊姓女患
      ,75歲,住西安涇河工業(yè)園龍鳳園
      ,退休醫(yī)務工作者
      。2013年9月4日下午電話求診。訴今年6月1日摔傷左腿
      ,當地醫(yī)院處理后好了
      。繼之出現右側坐骨神經痛
      ,表現為右側臀部(自述環(huán)跳穴部位)、右側大腿后外側明顯疼痛
      、呈刀割樣痛
      ,主要是行走時痛、越走越痛
      、不能多走
      ,遇寒冷加重。當地醫(yī)院CT等檢查
      ,診為“坐骨神經炎”
      。給予芬必得
      、氯唑沙宗
      、甲鈷胺。僅吃芬必得二次
      ,有臨時效果
      ,怕副作用大,沒有多吃
      。同時口苦
      、口干、便秘(大便干少
      、數日勉強一行)
      、腹無所苦、平素怕冷
      。常服抗抑郁藥米氮平(自述該藥可致口干)
      。舌紅少苔(醫(yī)務工作者,基本會自看舌象)
      。即處予大黃附子湯原方:生大黃9
      、黑附子12、細辛6
      ,三劑
      。囑大黃不用后下、附子不用先煎
      ,三味藥同煎約30分鐘
      。剛才(9月7日下午)來電,直言“好多了”
      、大便通暢
      、口也不苦了、吃飯也好
      、舌上生出了些薄白苔
      ,感言“你這個藥還真靈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走路多時會有輕微疼痛、不走時完全不痛
      。囑可原方再服二劑鞏固


      按語:胡希恕對本方描述:【凡是偏于身體一側的痛熱用之皆有奇效。溫經散寒
      、通便止痛】


      綜合學習資料理解總結:【用于一側脅下、胸腹或腰腿疼痛+便秘
      。應該多少有寒象
      、而無無明顯熱象(可發(fā)熱)、手足冷
      、脈緊弦
      ,比如腎結石、膽結石
      、坐骨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等。有附子又有大黃
      ,寒熱偏向不著應也可用
      ,舌無定象。大黃9
      、附子15
      、細辛6,同煎約15分鐘
      ,大黃不后下
      、附子不久煎】。

      本例用方眼目是:偏側腰腿痛
      、有寒象(遇冷加重
      、平素怕冷)、便秘
      。毅然用之
      ,果然顯效。因有口苦
      、舌紅少苔
      ,后世理論認為陰虛有熱,容易礙手本方應用
      。但鑒于經方方證條文大多沒有舌象
      、臨證應用經方當抓主證(尤其患者自身感覺)、不宜為后世舌象理論所惑;口苦容易首先想到熱象或是否存在少陽證
      ,但僅有口苦而無少陽證的其他六大癥象
      ,當舍此局部癥象遵從全身整體癥象。另外
      ,同時服用西藥(本患者自知米氮平可致口干)
      ,也是癥象干擾因素,臨證也當考量之
      。至于用法
      ,本方大黃不后下、附子不先煎
      ,也是注意點
      。不過對于身熱、舌紅
      、苔黃
      、陽脈等確有明顯熱象者,常量附子即可出現中毒反應
      ,且不說不先煎減毒了
      。提醒同道臨證注意。

      cmssih:患者突發(fā)劇烈頭痛
      ,閃電樣、燒灼感伴痛時流淚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側和頭頂
      ,在縣級醫(y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處方卡馬西平
      、芬必得
      、安定等,服藥后能緩解
      ,但藥效過后又痛如初
      ,服藥第三天出現共濟失調等副作用且藥效不再明顯,故停藥


      患者苔薄
      ,舌淡暗,兩關脈弦緊硬
      ,搏動有力
      ,明顯的大豆脈(有6年的肝硬化史),加上患者說發(fā)病前晚上洗頭沒吹干就睡覺
      ,考慮寒凝經脈
      ,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酒大黃9 制附片9細辛6川芎10全蝎6僵蠶10葛根50,三劑痛止
      ,沒再復發(fā)


      黃煌:春節(jié)前的門診病人依然很多。復診的Z老漢剛坐下就說:“好多了
      ,好多了
      !能睡著覺了!”
      。他來自宿遷
      ,患右脅肋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痛勢甚劇
      ,痛如電擊
      ,每夜痛醒七八次,病已經5年多
      。月初來診時
      ,面色憔悴,一臉痛楚
      。一周后來復診
      ,已經眉開眼笑,一夜僅醒一二次
      ,而且疼痛程度大大減輕
      。春節(jié)前趕來多配點藥。

      ? ? 我給他的方是柴胡桂枝湯與大黃附子湯:柴胡20g
      、黃芩15g
      、姜半夏15g、黨參10g
      、生甘草5g
      、桂枝15g、白芍20g
      、干姜5g
      、紅棗20g,此方早午服用
      。另:生大黃10g
      、制附片20g、北細辛10g
      ,附子先煎40分鐘后入大黃
      、細辛,開蓋煎煮
      ,臨睡前頓服


      ? ? 柴胡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是一首治療發(fā)熱性疾病的方,但在《金匱要略》中則變?yōu)橹雇捶剑挥脕碇委煛靶母棺渲型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所謂心腹
      ,包括上腹部、胸脅部等
      ;所謂卒中痛
      ,提示疼痛為突發(fā)性,如電擊
      ,如針刺
      ,臨床上許多神經痛常常可以用柴胡桂枝湯
      。Z老漢的帶狀神經后遺的神經痛
      ,就比較適合此方。

      ? ? 大黃附子湯是止痛方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記載“脅下偏痛,發(fā)熱
      ,其脈緊弦
      ,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
      。所謂脅下,指腋下至腰部
      。所謂偏痛
      ,不是全腹部,疼痛或在左
      ,或在右,比較固定
      。Z老漢的神經痛
      ,與大黃附子湯證相符。

      ? ? 將兩方分別煎煮
      、分別服用
      ,基于以下兩點的考慮:其一,患者夜里疼痛劇烈
      ,大黃附子湯止痛力強
      ,故睡前服用。其二
      ,柴胡桂枝湯不僅止痛
      ,也是傳統(tǒng)的調和表里方,適用于有神經癥狀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其人多見全身狀況較差
      、情緒低落
      ,食欲不振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卟∫?年
      ,不能圖速效,可以柴胡桂枝湯緩圖
      。那么
      ,兩方為何不共煎同服?因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沒有柴胡與附子細辛同用的例子
      。經方的應用
      ,應當尊重前人用藥經驗,亦步亦趨
      、小心謹慎為好


      ......

      附子瀉心湯

      原文: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155)

      原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兩
      ,炮
      ,去皮,破
      ,別煮取汁? 上四味
      ,切三味,以麻沸湯 二升漬之須臾
      ,絞去滓
      ,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

      術附湯

      原文:治風虛頭重眩
      ,苦極,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
      ,益精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附方<近效方>術附湯》

      原方: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右三昧物
      ,每七錢匕,姜五片
      ,棗一枚
      ,水盞半
      ,煎七分,去滓溫服


      ......

      附子粳米湯

      原文: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胸脅逆滿
      ,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附子一枚
      ,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
      ,煮米熟
      ,湯成,去滓
      ,溫服 一升
      ,日三服。

      醫(yī)案:

      醫(yī)海一粟:張翁
      ,70歲
      ,素弓腰曲背,面黃體胖
      ,便秘四五日一行
      ,胃穿孔修補術后五年有余。以大腹劇痛喜溫拒按一日就診
      ,刻下干嘔欲吐
      ,腹痛難耐,大便5日未下
      ,腸鳴音不著
      ,舌淡脈弦。今春因食瓜果受涼發(fā)兩次
      ,分別以大承氣湯
      ,厚樸三物湯下之而愈,今發(fā)做以前中午曾食大澤山葡萄若干
      ,午飯食燉雞架,半夜遂發(fā)疾
      。處方:黑附片10姜半夏10生甘草6白酒100毫升生姜15
      ,一劑水煎服,臨服加元明粉10兌服
      。復診:服后半小時腸鳴如雷欲大便
      ,疼痛大減
      ,一小時后得大便腹痛遂微,今諸癥皆無
      ,反映此藥效較前兩次起效快
      ,止痛作用好,囑停后服
      。臨床體會:許多人素便秘
      ,或經腹盆腔手術者,如果中氣脾陽不足
      ,空腹進生冷
      ,又進油膩,好發(fā)腹痛
      ,臨床施以西藥莨菪類藥物療效不顯
      ,治療大法總以通下為要,方劑選用三一乘氣湯等
      ,大黃附子湯
      ,《千金》溫脾湯,四消丸
      ,療效皆有
      ,但總不如附子粳米湯加元明粉治之效佳。

      ......

      黃土湯

      原文:下血
      ,先便后血
      ,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亦主吐血衄血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原方: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 三升,分溫二服


      注:灶中黃土
      ,即柴火灶中燒結黃土,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
      。陳修園以赤石脂代灶心土
      。有臨床家以新燒紅磚代之。

      中和:灶心土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和氧化鋁
      ,是不溶于水的礦物質
      ,服用后可在胃腸內壁形成不吸收的保護層,從而避免胃酸等對粘膜的刺激與損害
      ,并具有對胃腸末梢神經鎮(zhèn)靜和麻醉作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诖耍鯐哉J為:“阿膠能使灶心土礦物質懸浮
      ,并增強其附著能力
      ,其懸浮程度與附著粘度,均在兩藥同煎的過程中產生”
      ,所以他指出“阿膠與灶心土同煎
      ,不僅提高了灶心土崩解物在藥液中的懸浮程度,又可增強在胃腸粘膜的附著力
      。這與西藥氫氧化鋁凝膠的藥理性質極為相似
      ,證明我國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具有現代醫(yī)藥水平的‘硅
      、鋁凝膠’類藥物
      。”此外
      ,他強調“灶心土不可另煎而用其清液
      ,必須與其它藥同煎,如果把灶心土粉碎后與其它藥同煎
      ,療效更好
      。”若“烊沖阿膠
      ,只能使得藥液中灶心土的礦物質成分發(fā)生沉淀
      ,達不到其治療目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吨嗅t(yī)研究》
      ,1996:8;45)

      查看仲景全書
      ,湯方用阿膠者共八首
      ,其中,黃土湯
      、溫經湯
      、大黃甘遂湯所用阿膠均與他藥同煎,而其余五方則烊化服

      醫(yī)案:

      woyunzhai:1989年8月初
      ,剛剛分配到一鄉(xiāng)衛(wèi)生院
      ,當時有位中年男子因消化道大出血,初在縣醫(yī)院住院治療半月不效
      ,后因療效不佳及經濟困難放棄治療
      。因患者住在衛(wèi)生院旁邊,觀其吐血呈紫黑色
      。特別是當時盛夏高溫
      ,患者卻要蓋破舊的棉被。觀其精神萎靡困倦
      ,面色萎黃無華
      ,舌淡白脈微無力。毅然投黃土湯加味
      ,三劑血止
      ,并可起床活動,后隨證加減調治恢復如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僧敵蹰_方時,本院一位老中醫(yī)力阻用附子
      。說哪有三伏天用附子止血的道理
      ?此案的成功,讓我一時名聲鵲起
      ,求治者日增
      。有感于此口占一絕 :牛刀小試露鋒芒,一劑成名黃土湯
      。少卻十年板凳冷
      ,岐黃道上杏花香。

      ......

      附子茯苓類方

      ......

      附子湯

      原文:1.少陰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當灸之
      ,附子湯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罚?04)

      2.少陰病
      ,身體痛,手足寒
      ,骨節(jié)痛
      ,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秱摗罚?05)

      3.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
      ,發(fā)熱
      ,其胎愈脹,腹痛
      ,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文中未見方,后人認為此附子湯即《傷寒論》中的附子湯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4.夫心下有留飲
      ,其人背寒冷如手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5.留飲者
      ,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6.脈沉者,有留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7.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
      ,脈偏弦者飲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8.脈弦數者
      ,有寒飲
      ,冬夏難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原方:附子二枚
      ,炮,去皮
      ,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

      醫(yī)案:

      jtlzl18:劉? 某? 女? 86歲 住金壇市場路
      。2012-3-26門診 訴渾身疼痛5-6年,以腰背
      ,四肢關節(jié)疼著. 老人獨自生活, 不愿麻煩子女, 有病扛著,不便就醫(yī). 長期來自服速效傷風膠囊以緩解關節(jié)疼痛. 近來, 傷風膠囊3粒日服三次也不能控制疼痛了. 不得已, 其孫女扶來門診. 老人另有畏寒, 神疲, 納差.? PE 面蒼白, 神萎, 二小腿有指壓痕,? 苔薄白, 舌輕紫,? 脈沉. 治以附子湯, 熟附片8 白術15 白芍15 茯苓30 黨參15 防風15 干姜6 紅棗10枚. 7帖. 2012-4-5 前方服后, 次日體痛悉除, 停服了幾年來的傷風膠囊. 精神食納改善. 今訴每夜小腿痙攣疼痛. 治以前法出入, 于前方加大白芍和甘草劑量, 構成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 7帖
      。2012-4-12 刻下體痛瘥, 前方后小腿抽筋基本停止, 一周來只是昨抽過一次, 持續(xù)1分即止, 程度也輕了. 見老人臉紅潤有華, 精神好轉, 舌紫消退, 老人給病怕了, 今要求服藥鞏固.

      討論:? 大論305條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jié)痛, 脈沉者, 附子湯主之. 可見附子湯的使用指征, 主要是針對身體痛, 骨節(jié)痛的庳證. 本案的療效, 亦說明了附子湯是庳證的效方.

      houlaizhe:不用放風效果又如何呢?

      jtlzl18:不用防風應該不會影響本方的療效.? 只是直面病人時我的求效心切,? 可能是畫蛇添足.

      ......

      真武湯

      原文:1.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82)

      2.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罚?16)

      原方: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一枚
      ,炮
      ,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 三升,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細辛、干姜各一兩合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
      ,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注: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即肌肉跳動
      ,身體震顫。

      醫(yī)案:

      山野郎中:張某某
      ,女
      ,54歲,反復低鉀2年余
      ,每于發(fā)作時周身乏力
      ,需家人攙扶行走,多次入院治療
      ,給予補鉀治療后
      ,病情可緩解,出院后病情反復發(fā)作
      ,患者及家人極為苦惱
      。發(fā)作時伴有頭暈,心悸
      ,舌體胖大
      ,脈沉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秱摗?2條“心下悸
      ,頭眩,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
      。”給予附子15克
      、茯苓30克
      、白術20克、白芍20克
      、生姜10片
      。7付。服用后患者痊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呒凹覍偾Ф魅f謝。

      咖啡貓貓:老年男性
      ,90歲
      ,于12月初的某天在田間農作勞動時不慎跌入河中
      ,此后,一直畏寒
      ,夜間畏寒更甚
      ,伴有陣發(fā)性的寒顫,發(fā)時肢體不自主的顫抖
      ,自訴猶如受了驚嚇似的
      ,無發(fā)熱身疼等,一般情況可
      ,精神尚好
      。癥狀已持續(xù)半月,西醫(yī)檢查無異常
      。舌淡胖
      ,苔薄膩。傷寒論有“……心下悸
      ,頭眩,身閏動
      ,振振欲僻地者
      ,真武湯主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治龌颊叩撕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感受寒邪,患者高齡
      ,虛人易變成少陰病
      ,癥狀病機均符合此條病機。故用真武湯:熟附片20克
      ,茯苓20克
      ,白芍15克,白術15克
      ,生姜15克
      ,五劑。近期電話告之
      ,藥后已愈


      中醫(yī)學子123:某女48歲,面紅
      ,體胖
      ,頭暈,想暈倒
      ,不渴
      ,微惡寒,自服感冒藥十余天,無效
      ,隨求診于余
      ,二便無異常,舌體胖大
      ,舌苔水滑
      ,余證同前,脈沉遲
      。此不正是“頭眩
      ,身潤動,振振欲辟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苯o予真武湯,茯苓30克
      ,白芍15克
      ,白術20克,制附子15克
      ,生姜30克
      ,三劑,水煎服
      ,三日后復診
      ,諸證消失。

      鄖陽中醫(yī):劉某
      ,衛(wèi)生局書記夫人
      ,50歲,20121215就診
      。近一月起陣發(fā)性全身抖動
      ,以頭部及上半身為著,常持續(xù)幾秒鐘
      ,間有肌肉跳動
      。三天來發(fā)作頻繁,日十余次
      ,心里甚緊張
      ,擔心腦血管病變,頭顱CT無異常
      。體偏胖
      ,面色黃黯,夢多偶惡夢
      ,晨起喉間有痰
      。舌暗苔白稍膩脈沉滑
      。思之其乃半夏體質,抖動似屬振振欲辟地
      ,故用真武湯合半夏厚樸湯五劑
      。后來訴服兩劑后抖動大減,藥完而愈


      許家棟:何x環(huán)
      ,女,59歲
      。20100318
      。患者一年前路遇歹徒搶劫
      ,因驚嚇過度而致心慌害怕
      ,精神緊張一年。最近一周又添身顫肢抖
      ;來診時給人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
      ,神情慌張,身體顫抖以上肢為甚
      ,眼中含淚
      ,眼神游移不定,不停的打量四周和別人的神情
      。問診需要家人補充,主訴害怕
      ,思慮時更甚
      ;頭暈,納呆食少
      ,大便兩日一行
      ,干燥。無口干口苦
      ,多飲飲熱水
      ,夜間飲水多則多尿。顴色紅滯
      。無寒熱汗證
      ,無腹痛腹脹。脈弦細
      ,舌淡紅暗苔白膩
      。六綱:太陰水飲動經+陽明輕癥。方證:真武湯
      。處方:真武湯
      ,生白術20制附子30生白芍30生姜30茯苓30
      ,四劑。

      二診:今日復診
      ,與上次神情判若兩人
      ,已不顫抖,神情恍惚慌張基本消失
      ,害怕感大減
      ,頭已不暈,顴紅消減
      ,納增
      ,大便已不干燥。脈細
      ,舌淡紅紫苔白膩
      。原方續(xù)進。

      cym123:一水電站工人
      ,52歲
      ,每當值夜班熟睡至下半夜時,好象有人在耳邊呼喚患者的名字
      ,其聲音恐怖非常
      ,驚醒時什么也沒有,繼而出現心慌意亂.眩暈汗出
      ,此現象反復出現時
      ,如果不起床,好象有人邊呼喚患者的名字邊用手推其身體
      ,直至全身肌肉跳動不適驚醒而大汗淋漓惶恐不安
      ,同伴見狀也感到恐懼,奇怪的是在家睡覺時不出現上述現象
      ,其家人用迷信眼光認為電站此地方不干凈有鬼邪
      ,此現象已有一年多,越來越頻繁出現
      ,曾多次就醫(yī)
      ,西醫(yī)認為神經官能癥或植物神經紊亂,中醫(yī)認為不是病
      ,每當要值班時都感到惶恐不安
      ,恨不得辭去此工作。證見愁容滿面
      ,少神.雙足乏力
      ,舌淡苔白滑,脈沉細
      ,結合六經辨證與太陽病中篇82條太陽病
      ,發(fā)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
      ,頭眩,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其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與本病例的心慌意亂,眩暈,汗出,全身肌肉跳動不適為方證相對應,隨即與真武湯三劑.二診,諸癥大減,按原方再服三劑,半年后 患者前來就診,告知服六劑藥后諸證悉除,昨晚值班感覺舊病好象又要復發(fā),故要求按原再服十劑,此后三年曾多次帶家屬前來就診,順便隨訪均未復發(fā).

      針疾子:陳某
      ,女
      ,53歲,因頭暈數日來我科針灸
      。病人來時
      ,由別人攙扶而來,挺肩縮脖
      ,行動緩慢
      ,小心翼翼,不敢快速向前
      ,問其為何如此狀態(tài)
      ,曰:頭暈,感到天旋地轉
      ,想要栽倒
      ,伴頸項不適。觀其體態(tài)
      ,乃頸性眩暈無疑
      。先囑其躺于病床,其自訴無論躺下
      ,起身均眩暈加重。號其脈
      ,脈沉略滑
      ,舌淡苔白,津液充盈
      。因為我科對此類疾病經常見到
      ,有一定經驗。所以直接先扎針
      ,取穴:百會
      ,顳三針,風池
      ,列缺
      ,中渚
      ,絕骨,頸夾脊
      。病人自訴十分畏懼扎針
      ,實在沒辦法了,才勉強一試
      ,此前病人曾經西醫(yī)治療數日
      ,觀其所服之藥,是倍他司丁等他丁類藥
      ,病人訴效果差


      第二天病人又來扎針,畏懼之情溢于言表
      ,自訴昨日扎針后
      ,感到稍微有些好轉,但從我一個醫(yī)生的角度來看
      ,病人病情基本無任何好轉
      ,但也得硬著頭皮給病人繼續(xù)治療。扎針時
      ,病人反復強調害怕扎針
      ,我耐心為其開導,并說配合中藥效果會更好
      。病人一聽喝中藥
      ,立馬要求喝藥
      ,而不扎針
      ,我又開導好一會
      ,終于同意繼續(xù)扎針
      。半小時后
      ,起針完畢
      ,病人過來開中藥
      ,脈象與昨日無太大變化
      ,于是直接書方:苓桂術甘湯加減
      ,茯苓25? 生白術18? 桂枝15? 炙甘草10? 澤瀉30? 川芎15? 天麻15? 葛根30
      ,三幅。

      第三天病人又來扎針
      ,訴中藥以喝一副
      ,眩暈略有好轉,起來時已經基本不暈
      ,但走路還是暈
      ,仍然是挺肩縮脖,不敢快速
      。第四天病人堅決要求針灸停扎一天
      。藥因熬壞一副
      ,要求再開中藥。并且病人把她拍的X片拿出來讓我看
      ,觀其片:頸椎狀況非常糟糕
      ,椎間孔變小,椎間隙大小不一
      ,骨質增生
      ,生理曲度消失。這時候
      ,說實話
      ,我對此次治療效果是不滿意的。有句話說
      ,“經方不過三”
      。我以前開方也從來都是三幅觀療效。病人藥已三幅
      ,病情確有好轉
      ,但離我想象還有距離,我就想是不是哪里辯證錯了
      ,或者方子不太對
      。仔細觀此病人,其人皮膚白皙
      ,臉龐偏胖
      ,就像書上所說的“尊夫人”,再看她走路小心翼翼
      ,隨時可能栽倒在地
      ,需人攙扶,與真武湯只條文所言:……心下悸
      ,頭眩
      ,身膶動,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個人認為
      ,真武湯癥者,大多人偏白胖
      ,皮膚細松軟,平時喜臥
      ,少動
      。正欲開放之時,病人又說了一個癥狀
      ,腹脹
      ,頻頻打嗝
      。我把它暫且認為是符合真武湯的腹癥。病人屬陽虛水泛
      。書方如下:附子30白芍15 茯苓25 生白術18澤瀉30天麻15生姜5片
      ,三幅。針灸時
      ,去列缺
      ,加公孫,太溪


      第二天病人沒來
      ,猜測病人因畏懼扎針而沒來。

      第三天
      ,病人過來了
      ,病人明顯與前幾天不同,自行走入診室
      ,行動自如
      ,自訴藥喝完后眩暈已消失,同時
      ,腹脹
      ,打嗝也痊愈。下一步就看長遠療效如何了?


      ......

      栝蔞瞿麥丸

      原文:小便不利者
      ,有水氣,其人若渴
      ,栝蔞瞿麥丸主之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原方: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
      ,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
      ,末之,煉蜜丸
      ,梧子大
      ,飲服三丸,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以利小便
      ,腹中溫為知


      ......

      2021-05-04傷寒重要方劑

      桂枝湯

      【條 文】

      「13」太陽病,頭痛,發(fā)熱

      ,汗出
      ,惡風,桂枝湯主之


      【經典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
      ,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 生姜三兩(切
      ,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方 證】1
      、發(fā)熱
      、汗出、惡風
      、脈浮緩
      、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
      ,或時發(fā)熱汗出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體質虛弱者的感冒


      ◎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
      、春季卡他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


      ◎尋麻疹
      、濕疹;

      ◎月經疹
      、經后腹痛
      、妊娠發(fā)熱、產后汗出便秘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汗出異常


      ◎疲勞綜合征;

      麻黃湯

      【條 文】

      [35] 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
      ,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
      ,惡風無汗

      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經典配方】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炙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

      【方 證】惡寒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
      、無汗而喘、脈浮緊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傷風感冒
      、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嬰幼兒感冒鼻塞,哺乳困難者(體質虛弱者勿用);

      ◎蕁麻疹
      、濕疹;

      ◎乳腺管閉塞癥
      、急性乳腺炎初期;

      ◎小兒遺尿;

      ◎急性結膜炎;

      ◎喉炎、失音;

      葛根湯

      【條 文】

      「31」太陽病
      ,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經典配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
      ,切) 甘草(二兩
      ,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方 證】頭痛
      、發(fā)熱
      、惡寒、項背強緊
      、脈浮有力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感冒、流感;

      ◎中耳炎
      、鼻竇炎
      、結膜炎;

      ◎大腸炎、痢疾的初期;

      ◎神經痛
      、風濕性關節(jié)炎;

      ◎面神經麻痹
      、咬肌痙攣癥;

      ◎癤、癰初期;

      ◎頸椎病
      、落枕;

      ◎水痘;

      五苓散

      【條 文】

      「71」太陽病
      ,發(fā)汗后,大汗出
      ,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
      ,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經典配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方 證】頭痛微熱
      ,小便不利,煩渴欲飲
      ,甚則水入即吐
      ,吐涎沫而頭目眩暈,短氣而咳
      ,臍下動悸
      ,水腫、泄瀉
      ,舌苔白
      ,脈浮或浮數。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急性胃腸炎;

      ◎妊娠嘔吐
      、女性結扎嘔吐
      、胸廓成形術后劇烈嘔吐;

      ◎偏頭痛、三叉神經痛
      、癲癇;

      ◎嬰幼兒嘔吐
      、嬰幼兒腹瀉、小兒流涎
      、小兒鞘膜積

      、小兒腦積水;

      ◎腎小球腎炎;

      ◎帶狀皰疹、濕疹;

      ◎流行性腮腺炎;

      ◎卡他性結膜炎
      、假性近視
      、濾泡性結膜炎;

      ◎美尼爾氏綜合征;

      ◎肝硬化腹水;

      ◎醉酒后的不適;

      ◎緩解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小青龍湯

      【條 文】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干嘔
      ,發(fā)熱而咳,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
      ,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

      【經典配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辛、干姜
      、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方 證】惡寒而咳喘、鼻鳴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
      ,苔白水滑
      、脈浮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急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過敏性鼻炎;

      ◎腎炎;

      ◎濕疹;

      ◎結膜炎、淚囊炎;

      麻杏甘石湯

      【條 文】

      「63」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經典配方】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

      【方 證】劇烈咳嗽
      ,或喘息急迫
      ,痰粘稠,汗出有熱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陽明合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支氣管哮喘
      、喘息型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

      ◎化膿性鼻竇炎;

      ◎暴發(fā)性結膜炎
      、淚囊炎;

      ◎痔瘡;

      ◎睪丸炎;

      ◎遺尿;

      小建中湯

      【條 文】

      「102」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經典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
      ,膠飴一升

      【方 證】虛弱體質
      ,腹痛,手足煩熱,小便自利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消化性潰瘍
      、胃下垂;

      ◎慢性輕癥腹膜炎


      ◎尿頻
      、小兒夜尿癥;

      ◎肺結核


      ◎改善虛弱兒的體質


      ◎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肝炎


      ◎痛經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條 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fā)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
      、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經典配方】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牡蠣各三兩

      【方 證】虛弱體質
      ,見精神亢奮
      、胸腹動悸、易驚
      、失眠
      、多夢者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性神經衰弱癥見陽痿、早泄
      、遺精
      、夢交者;

      ◎小兒遺尿癥
      、小兒夜驚癥
      、小兒佝僂病


      ◎自汗
      、盜汗、半身汗出


      ◎眼睛疲勞
      、脫發(fā);

      ◎心臟神經官能癥
      、竇性心動過速等;

      ◎高血壓癥


      ◎更年期綜合癥


      真武湯

      【條 文】

      「82」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湯主之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經典配方】

      茯苓、芍藥
      、生姜各三兩(切)
      ,白術二兩,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方 證】

      1、精神萎靡
      ,面色黃暗
      ,倦臥欲寐,畏寒
      ,四肢冷
      ,尤其是下半身、膝蓋以下冰冷
      ,或發(fā)熱
      ,或頭眩,或腹痛
      ,或腹瀉
      ,或心悸,或小便不利等


      2
      、脈微弱、沉伏
      、細弱


      【歸 經】本方證為少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遷延性感冒;

      ◎闌尾炎、慢性胃腸炎;

      ◎慢性腎炎
      、腎病綜合征;

      ◎低血壓
      、胃下垂;

      ◎前列腺增生癥、遺尿癥;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風后遺癥;

      ◎老年性瘙癢癥;

      ◎過敏性腸癥候群;

      ◎坐骨神經痛;

      ◎慢性盆腔炎;

      ◎癔病性癱瘓;

      ◎術后尿閉癥;

      四逆湯

      【條 文】

      「353」大汗出
      ,熱不去
      ,內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
      ,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225」脈浮而遲
      ,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



      【經典配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
      ,去皮
      ,破八片)

      【方 證】

      精神萎靡、四肢逆冷
      、下利清谷
      、脈沉微細弱。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陰和少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休克
      、低血壓;

      ◎急
      、慢性心衰;

      ◎急性胃腸炎;

      ◎風濕性心臟病;

      ◎慢性肝炎;

      ◎感冒;

      ◎復發(fā)性口瘡;

      ◎慢性咽炎;

      ◎慢性前列腺炎、縮陰癥;

      ◎功能性子宮出血
      、鼻衄;

      ◎遺尿
      、遺精;

      ◎慢性腎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條 文】

      「301」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fā)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經典配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方 證】

      精神萎靡
      ,全身倦怠感
      ,極度惡寒
      ,四肢冷,脈沉細者,舌質淡
      、苔白潤


      【歸 經】本方證為少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流行性感冒、老人或虛弱者的普通感冒;

      ◎竇性心動過緩
      、房室傳導阻滯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癥;

      ◎暴盲、暴聾
      、暴啞失音
      、咽喉暴痛者;

      ◎過敏性鼻炎、上頜竇炎
      、支氣管哮喘
      、腺病毒肺炎;

      ◎三叉神經痛、偏頭痛
      、坐骨神經痛
      、牙痛
      、腎結石造成的腎絞痛等;

      ◎空調病;

      ◎低血壓癥;

      ◎疲勞綜合癥;

      ◎關節(jié)炎;

      ◎蕁麻疹;

      ◎嗜睡癥;

      溫經湯

      【條 文】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fā)熱
      ,少腹里急,腹?jié)M
      ,手掌煩熱
      ,唇口干燥,何也
      ?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半產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經典配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阿膠
      ,牡丹去心
      ,生姜,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方 證】

      腹痛
      、下腹膨滿、下血
      、唇口干燥
      、手掌煩熱、下半身寒冷
      、腹中無包塊者
      。月經不調、血色暗淡;自覺手足心熱而又惡風、自汗
      ,午后有發(fā)熱感
      ,或有頭痛、惡心


      【歸 經】本方證為厥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更年期綜合征;

      ◎子宮肌瘤
      、功能性子宮出血;

      ◎子宮發(fā)育不全;

      ◎痛經;

      ◎月經過多、閉經;

      ◎陰吹


      ◎不孕癥
      、習慣性流產;

      ◎子宮內膜異位癥;

      ◎濕疹、凍瘡
      、進行性指掌角化癥;

      ◎慢性盆腔炎;

      ◎睪丸冷痛
      、前列腺增生癥;

      ◎老年性陰道炎、陰道瘙癢癥;

      當歸四逆湯

      【條 文】

      「351」手足厥寒
      ,脈細欲絕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

      「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
      ,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經典配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方 證】

      手足厥寒,麻木
      ,冷痛
      ,脈細,腹痛
      ,頭痛
      ,或腰痛
      ,腿痛
      ,腳痛,舌淡苔白


      【歸 經】本方證為少陰
      、厥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雷諾氏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凍瘡;

      ◎紅斑性肢痛;

      ◎大動脈炎(無脈證);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血管神經性頭痛;

      ◎慢性蕁麻疹;

      ◎坐骨神經痛;

      ◎縮陰癥;

      ◎子宮脫垂、子宮附件炎;

      ◎慢性腹膜炎;

      ◎精索靜脈曲張;

      ◎痛經;

      理中湯(丸)

      【條 文】

      「159」傷寒
      ,服湯藥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
      ,復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
      ,當利其小便


      【經典配方】

      人參三兩,白術三兩
      , 甘草三兩(炙)
      , 干姜三兩。

      【方 證】

      1
      、腹?jié)M腹脹
      、嘔吐下利、大便稀溏
      、食欲不振
      、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
      、畏寒喜溫
      、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飲;

      3
      、舌質淡紅
      、苔白或厚、或膩
      、或滑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慢性胃腸炎、胃下垂
      、消化性潰瘍;

      ◎慢性消化不良
      、腸易激綜合征;

      ◎冠心病、心臟神經官能癥;

      ◎食管不全麻痹;

      ◎妊娠惡阻
      、盆腔炎;

      ◎過敏性鼻炎;

      ◎月經過多
      、子宮出血;

      ◎口腔炎、舌炎;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擴張癥
      、小兒肺炎;

      ◎萎縮腎


      ◎周期性嘔吐;

      ◎低血壓;

      ◎夜尿癥;

      小柴胡湯

      【條 文】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或咳者
      ,小柴胡湯主之


      【經典配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甘草三兩

      (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加 減】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
      、加栝樓實一枚。

      若渴
      ,去半夏
      ,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
      ,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
      ,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
      ,去人參
      ,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若咳者
      ,去人參、大棗
      、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方 證】

      1.胸脅苦滿或上腹部疼痛
      ,或膽囊部明顯壓痛。

      2.發(fā)熱或低熱持續(xù)
      ,或呈寒熱往來樣


      3.心煩喜嘔,或嘔吐
      ,口苦
      ,默默不欲飲食。

      4.脈弦
      ,或弦細
      ,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黃或黃白相兼
      ,或淡黃,或黃膩


      【歸 經】本方證為太陽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急慢性肝炎
      、膽囊炎;

      ◎支氣管炎、肺炎
      、胸膜炎;

      ◎定時發(fā)作性疾病
      ,如夜半咳嗽、子時哮喘
      、子時發(fā)熱
      、子午時牙痛、子午卯酉時胃痛
      、午時癱瘓等;

      ◎旋耳瘡(耳廓濕疹)
      、腮腺炎、鼓膜炎(暴聾)
      、化膿性

      中耳炎
      、甲狀腺炎
      、睪丸炎;

      ◎神經性食欲缺乏癥、心因性陽痿;

      ◎禿頭癥;

      ◎汗出異常


      柴胡桂枝干姜湯

      【條 文】

      「147」傷寒五六日
      ,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經典配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樓根(天花粉)四兩,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方 證】

      1.往來寒熱;

      2.胸脅滿微結,或胸悶咳嗽
      ,或胸骨痛;

      3.大便不成形或腹瀉
      ,食欲不振;

      4.口干、心煩
      、易驚胸腹動悸;

      5.舌苔白厚或干膩;

      【歸 經】本方證為厥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肺結核
      、肺炎、滲出性胸膜炎;

      ◎瘧疾;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膽囊炎;

      ◎過敏性結腸炎;

      ◎竇性心動過速、心臟瓣膜病;

      ◎更年期綜合征;

      ◎肩凝痛;

      ◎失眠;

      半夏瀉心湯

      【條 文】

      「149」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fā)熱者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經典配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
      、干姜
      、人參、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方 證】

      1
      、上腹部滿悶不適
      ,有輕度脹痛,但按之無抵抗感;

      2
      、惡心
      、嘔吐、腹瀉
      、腹鳴等胃腸道癥狀;

      3
      、煩躁,內熱感
      ,多夢或失眠;

      4
      、舌苔薄膩或黃膩;

      【歸 經】本方證為厥陰病證

      【現代臨床應用】

      ◎急慢性淺表性胃炎;

      ◎胃十二指腸潰瘍;

      ◎口腔潰瘍;

      ◎腸易激綜合征;

      ◎失眠;

      ◎口臭癥;

      ◎藥物的胃腸道反應;

      ◎急性胃腸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6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
      ,炒白術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生姜3片
      ,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營固衛(wèi),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洗
      ,銼,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歸
      、云母粉、白術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