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暑,其實中暑就是人在高溫或者烈日暴曬過久的情況下,因為身體中樞性體溫調節(jié)功能出現(xiàn)障礙從而發(fā)生的急性熱病。中醫(yī)認為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勞作,傷及氣陰,暑熱之邪乘機侵入而發(fā)病。發(fā)生中暑時,應盡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腎臟衰竭等并發(fā)癥。
本文目錄
1 怎樣防止中暑2 中暑的中醫(yī)治療藥方3 刮痧治中暑4 中醫(yī)辨證論治中暑
1.做好戶外防護工作,比如選用透氣的帽子,選擇在清晨或黃昏的時候從事勞動。
2.飲食宜均衡清淡,適時補充水分,服清暑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涼茶、海帶湯等)及鹽類飲料,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煙酒,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3.加強體質鍛煉,宜穿淺淡色的衣服,若一定要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活動,須定時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并補充能量。
4.常備清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
2.藿香葉、香薷葉各10克,薄荷葉5克,蒼術10克,姜半夏10克,白芷10克。水煎,日一劑。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本方具有清熱解暑、健脾醒腦之功效。
3.滑石30克,甘草10克,冰片1克,木香、降香、厚樸(姜制)各15克。將上藥共研細末,混勻。每日3次,每次6克。開水送服。本方用于中暑發(fā)熱、胸悶不適者。
4.干姜15克,陳皮10克,甘草 6 克、皂莢0.5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片0.5克溶化后,徐徐灌服。本方適用于中暑昏倒患者。
5.生姜汁、韭菜汁各25毫升,大蒜汁15毫升,灌服。本方用于中暑神昏者。
6.綠豆60克,烏梅、五味子各50克,白糖適量。水煎去渣代茶飲。本方具有清涼解暑、生津止渴之功。
7.藿香、薄荷、蘇葉各50克,甘草30克,菊花15克,桔梗15克,枳殼20克。將上藥混勻研細末,制成水丸,分早、中、晚各服6克。本方適用于中暑引起的頭暈、嘔吐、胃不舒等癥狀。
8.我們講五味子用酒泡三天之后,每次吃3粒,然后每次吃兩到三次,這個方法能夠預防中暑。
9.半夏10克,竹茹10克,藿香、佩蘭各10克,砂仁6克。沸水沖泡,代茶飲。本方主治暑熱嘔吐。
刮痧療法雖是流傳已久的民間方法,但實際上它卻蘊含著中醫(yī)經絡理論。刮痧講究以中醫(y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刮拭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fā)揮營衛(wèi)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祛除邪氣氣,以增強肌體目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為目的。
中醫(yī)認為五臟之系皆附于背(即后背正中線及中線兩側),邪氣上行則逆,下則通。通過向下刮痧,使邪氣下降,經絡中的氣機得到通暢而正常運行,所以痧癥得以痊愈。
中醫(yī)刮痧是能治療中暑的,而且運用的非常多,有這立竿見影的效果。
方法:刮拭頸項胸背前后,前后,施力由輕到重,從頭頂側向足跟方向刮拭。如無專用工具,可用硬幣涂抹萬金油或清涼油,刮拭面盡可能拉長,待皮表出現(xiàn)斑點(痧),色鮮紅或著紅,有明顯疼痛時,再尋痛點短刮加強至皮色變得更深暗為止。
癥見壯熱多汗,口渴引飲,面赤氣粗,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洪數(shù),指紋深紅,透達氣關。
治宜清瀉陽明,益氣生津。取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參10克,生地黃15克,水煎服。若煩躁明顯者加麥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10克,玄參15克。
暑犯心包致熱余氣機
癥見猝然昏倒或昏狂譫語,身熱肢厥,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洪大而滑數(shù),指紋紫暗,直達命關。
治宜清心開竅,涼血解毒。取清營湯加減: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麥冬(去心)15克,丹參15克,連翹10克,金銀花10克,黃連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細末)1.5克沖服?;杩裰卣呒佑艚?克,石菖蒲10克;煩渴欲吐者加竹葉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紅花6克。
暑熱亢盛致肝風內動
癥見昏眩欲倒,四肢攣急,頭項抽搐,甚至角弓反生,牙關緊閉,神志不清。
治宜鎮(zhèn)肝熄風,開竅醒神。取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赭石15克,芍藥12克,玄參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茵陳15克,天冬15克,生麥芽10克,甘草6克,懷牛膝12克,鉤藤10克,水煎服。四肢攣急者加止痙散;煩熱者加生石膏30克,梔子6克;煩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細末)0.3克沖服;有痰者加天竺黃9克,膽南星3克;頭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
中成藥可選用行軍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關散少許吹鼻取嚏;或臥龍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
陰損及陽致氣虛欲脫
癥見面色不華,頭暈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發(fā)作時昏倒仆地,氣息短促,舌質紫暗,苔白膩,脈象沉微,沉緩,指紋多淡滯。
治宜益氣固脫,益陰復陽。取參附湯加減:人參10克,制附子10克,淮山15克,白術15克,水煎服。若汗出不止者加黃芪15克,山萸肉15克,煅龍牡20克;血壓低者加生脈散;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田七10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7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醫(yī)健脾胃,補中益氣的方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