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干姜、甘草、杏仁各4克,川芎3克。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溫服,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
【癥狀表現(xiàn)】原文: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補充:有咳嗽上氣,面目浮腫等證。
編者按:中風有四個類型(偏枯,風痱,風癔,風痹,見《內(nèi)經(jīng)》歧伯說),風痱,即四類型之一,此條系說風痱病證與法,以前注家有以痱為中風附證者,有以痱即為中風者,有僅中風為解者,總不能將中風痱分解清楚。至葉橘泉氏在所著《古方臨床運用》引此條,在痱字上加一風字,已較明顯,但就我個人不正確的研究,風痱既為中風的一種類型,自應明確此類型而處理之,最好以中字為衍文而不用,則雖治風痱類型癥狀,亦自包括中風在內(nèi)矣,是否正確,希前輩有以正之。
【立方意義】川芎行血散風;干姜溫中逐寒;人參益氣補虛,合麻,桂以驅外風;杏仁以治痰喘;甘草以緩急迫;石膏以平煩熱,共同協(xié)作有驅風,和血通絡,祛疾,緩咳,平喘之功。
【治療范圍】以具有麻黃湯證,麻杏甘石湯證,而有貧血虛弱者為主。
【諸家經(jīng)驗談】《方函口訣》:此方用于偏枯之初期有效,其他產(chǎn)后中風,身體疼痛者,或風濕涉于血分疼痛不止者。
《橘窗書影》:廣尾幕臣辻氏室,得外感,表證解后,右腳拘急,腫痛,不能起步,而脈浮數(shù),診之,此為邪氣下注,筋脈不能流通也。與續(xù)命湯,四五日愈。
《保命集》:厥陰瀉利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膿血稠粘,此為難治,宜麻黃湯、小續(xù)命湯汗之。誤用有表邪縮于內(nèi),當散表邪,則臟腑自安矣。
又:厥陰風瀉,以風治風,小續(xù)命、消風散主之。
【諸家緒論】《金鑒》引趙良說:續(xù)命湯乃麻黃湯之變者。并治咳逆上氣,面浮腫者,亦以為風寒所致也。
《外臺》:小續(xù)命湯治中毒風,身體拘急,口不能言,于本方去人參,加黃芩,并治久咳失聲,上氣嘔逆,面目腫?!?/p>
《金匱要略述義》:此方即為大青龍之變方。
又:為發(fā)表外虛對待之方。
《類聚方廣義》:婦人有于草褥得風,頭痛,發(fā)熱惡寒,身體痹痛,腹部拘急,心下痞鞭,干嘔微利,咽干口燥,咳嗽頗重者,若不速治,便成蓐癆,宜此方。
【憑證使用】貧血虛弱者,感寒而發(fā)熱喘,痛風,倭麻質(zhì)斯,及類似中風之證。
——本文摘自《經(jīng)方隨證應用法》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口僻的癥狀5口僻的病因6口僻的治療7關于口眼?斜 7.1病因病機7.2癥狀7.3治療 8參考資料附:1治療口僻的穴位2治療口僻的方劑3口僻相關藥物4古籍中的口僻 1拼音 kǒu pì
2英文參考 wry mouth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wry mouth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10)]
3概述 口僻(wry mouth[1][2])為癥狀名[3]。是指以口眼歪斜于一側,目不能閉,口角流涎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2][1]。出《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亦稱口?[3]。
4口僻的癥狀 口角呈或左或右?斜之狀[3]。
5口僻的病因 口僻多由風寒阻滯經(jīng)脈所致[4]。
《諸病源候論·風口?候》:“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jīng),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診脈浮而遲者可治?!?/p>
《金匱翼》卷一:“風入耳中,亦令口?。緣坐臥處對耳有竅,為風所中,筋牽過一邊。”
6口僻的治療 口僻的治療宜祛風散寒,通絡活血為主;亦可用外敷法[4]。
7關于口眼?斜 口眼?斜亦稱口眼歪斜[5]。指口眼向一側?斜的癥象[5]。出《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筋篇》。
《醫(yī)學發(fā)明·中風》:“中血脈則口眼?斜。”
又“有無故口眼?斜,投以中風藥劑不效,蓋緣骨虛受風所致,……川烏一味,決不可少,宜炮熟用?!北咀C可見于腦血管意外、面癱等[5]。
8
一、病因病機
首先介紹中國古典醫(yī)籍中對腦血管病所致偏癱認識的源流?!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論述的“偏枯”、“偏風”、“風痱”,其表現(xiàn)與腦血管病導致的偏癱一致。關于病因,《素問風論》記述: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靈樞刺節(jié)真邪》記述:
“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nèi)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靈樞九宮八風》記述:“風從其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由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內(nèi)經(jīng)》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為正氣不足而為外風所中?!端貑栮庩杽e論》說:“三陽三陰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王冰注:“三陽謂太陽小腸及膀胱之脈也”,“三陰謂脾肺之脈”,“三陰不足則發(fā)偏枯;三陽有余則發(fā)痿易”,《素問大奇論》說:“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王冰注:“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于臂外側也”。以上不難看出,縱無外風,有臟腑氣血虛實之變也可致本病。《靈樞熱病》說:“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肉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痱之為病,身無病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對本病的針刺治療原則及預后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論述。概括起來,《內(nèi)經(jīng)》時期對偏癱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可分為二:一為正氣不足,為外邪所中,即“正虛邪中”說;一為雖無外邪侵襲,但由種種原因而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經(jīng)脈壅滯而致,即“本氣自病”說。
漢代《金匱要略》對本病癥狀及某些癥狀的發(fā)生機制做出了細致的描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并把本病按輕重程度分為四型:“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對后世醫(yī)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金匱要略》只著重強調(diào)了《內(nèi)經(jīng)》的“正虛邪中”說,而對“本氣自病”說未予闡發(fā)。在治療學上,該篇治癱方中有侯氏黑風散、續(xù)命湯及三黃湯,也基本是以“正虛邪中”說為理論依據(jù)所制。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偏癱列入“風病諸候”,認為其病因是“風氣中于人也”,對中風病候的描繪頗為詳盡,其中與偏癱有關者包括“風痱候”、“風猥退候”、“風偏枯候”、“風半身不遂候”、“風口候”等。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及王燾的《外臺秘要方》記載了幾十首治療偏癱的方劑,豐富了中醫(yī)偏癱治療學的內(nèi)容。其中許多方劑的組成藥物較多,這些藥物大體可分為四組:
發(fā)表祛風藥、補益氣血藥、溫熱藥、苦寒藥。如《千金》大續(xù)命散,發(fā)表祛風者有麻黃、防風;補益氣血者有人參、當歸、川芎、獲苓、甘草;溫熱藥有烏頭、桂心、蜀椒、干姜;苦寒藥有石膏、黃芩。其祛風及補虛藥并用,顯然是接受了病因學上的“正虛邪中”說。除大續(xù)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風散、大八風湯、魯王酒、獨活煮散及《外臺》的續(xù)命湯、八風續(xù)命湯、西州續(xù)命湯、八風九州湯、麻子湯等都具有以上特點。此外,《千金》腎瀝湯雖然也記述“腎虛為厲風所中”,但方中除防風外,還包括羊腎、黃芪、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元參、甘草、五味子等補益藥,并包含肉桂,而無石膏等苦寒藥,為一首大補之方,可謂開創(chuàng)了補虛治療偏癱之先河。兩部著作中方劑的又一特點,是癱證與痹證往往同治,如《千金》記述八風散“治八風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歷節(jié)疼痛”,《外臺》記述“八風九州湯”療“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隨,或俛俯屈伸難、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雖然異病同治也符合中醫(yī)治療原則,但沒有嚴格區(qū)分癱證與痹證,不能不說是唐代醫(yī)家的不足之處。
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圣濟總錄》等也沿襲了偏癱的“正虛邪中”說?!度蚍健氛J為,邪風“如其經(jīng)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圣濟總錄》說:“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筋脈無所稟養(yǎng),復遇風邪外搏,膚腠流傳,筋脈縱緩則肢體搖曳”,與此同時,《圣濟總錄》還強調(diào)了偏癱也有不因于外風者,“皆由氣血內(nèi)耗,肝腎經(jīng)虛,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藥過度,亦使真氣內(nèi)動,榮衛(wèi)失守,一身無所稟養(yǎng)而致然也”。在治療學上,《三因方》較有代表性,其小黃芪酒、排風湯等的藥物組成特點類似于《千金》大續(xù)命散,而鐵彈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藥物則不同于《千金》和《外臺》,使用了祛風濕類的威靈仙、木瓜、松節(jié)、白花蛇、烏梢蛇及平肝熄風類的天麻、白僵蠶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沒藥、五靈脂、自然銅等藥物。此外,治療“風氣不順,手腳偏枯”,“腿膝攣痹,筋骨疼痛”的烏藥順氣散,使用了烏藥、枳殼、橘皮等理氣藥。繼《千金》腎瀝湯之后,《三因方》的仁壽丸可稱為大補肝腎治療偏癱之良方。
金元醫(yī)家在偏癱發(fā)病機制的認識上有所突破。劉完素說:“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來風邪,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郁”,“熱氣大盛郁滯不通”,“偏枯由經(jīng)絡一側得通,否者痹而癱瘓也”;李東垣認為:“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壯者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則認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并氣虛”。雖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認識過于刻板,但明確提出痰積、瘀血致癱的病機,則是闡前人之未發(fā)。在治療學上,劉完素主張用川芎石膏湯“清神利頭、宣通氣血”;朱丹溪則主張“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右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姜汁”。此外,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及金元時期的其他醫(yī)家張元素、羅天益等都主張“外有六經(jīng)證則從小續(xù)命湯加減”,“內(nèi)有便溺之阻格,宜養(yǎng)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實際上,在強調(diào)“非外來風邪”的同時,在偏癱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虛邪中”說,即承認有因外風而致偏癱者。
明代的《景岳全書》強調(diào):“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然氣血本不相離,故陰中有氣,陰中亦有血”,“血非氣不行,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緩縱廢弛;氣中無血則病抽掣拘攣”。“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無血者宜三陰煎,或大營煎、小營煎之類主之;無氣者宜五福飲、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此可謂集溫補派治療偏癱的理法方藥之大成。在強調(diào)因虛致偏癱的同時,景岳還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治療偏癱應辨證論治,照顧兼證:“通經(jīng)佐使之法不可廢”,“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干姜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術、厚樸、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血滯者宜活血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痰滯者宜開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朱砂、海石、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芪、歸、術、熟地、構杞、杜仲、牛膝之屬是也”。至此,偏癱的治法日臻完善。
明清時期的其他醫(yī)家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治法處方,大體沒有超出上述范疇。
綜合古代醫(yī)家所論,盡管多種原因可致偏癱,但其最終發(fā)病機制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
一是筋失所養(yǎng),一為經(jīng)絡阻滯,此二者為導致偏癱的直接因素。
二、辨證用藥
偏癱的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風中經(jīng)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膚不仁,有發(fā)熱惡寒,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祛風通絡。
[方藥]小續(xù)命湯:肉桂6g,麻黃5g,防風10g,防己12g,人參10g,黃芩10g,甘草10g,當歸12g,川芎10g,杏仁10g,炮附子10g,生姜5片。
方中麻黃、防風、防己、杏仁、生姜等祛風通絡以開其表。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炮附子、肉桂以助陽氣。川芎、當歸用以調(diào)氣血,使正氣復而邪氣去。外邪不解則里氣不和,每易郁而生熱,取黃芩之苦寒以祛標之熱,作為反佐。
(二)腑氣不通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jié)M悶,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或滑。
[治法]瀉下通腑。
[方藥]三化湯:大黃5~10g,枳實10~15g,厚樸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黃苦寒泄熱,蕩滌胃腑;枳實、厚樸苦溫,行氣除滿。三藥合用共奏瀉下通腑之效。羌活為祛六經(jīng)未盡之邪而設,已無發(fā)熱惡寒等表證可去之。此方為攻逐有形之邪而設,若藥后微瀉則停服,以免過下傷正。
(三)氣虛痰阻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黃,四肢倦怠,或見頭眩,舌質(zhì)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滑或弦而無力。
[治法]益氣豁痰通絡。
[方藥]二陳湯加減:竹瀝、膽南星、半夏各5g,陳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中止嘔,消痞散結。氣機不暢則痰凝,痰凝則氣機更為之阻,用陳皮理氣,氣順則痰降。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濕消痰。膽南星燥濕化痰,竹瀝清熱消痰。諸藥合用,可健脾化痰,祛濕通絡。
(四)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疼痛,舌質(zhì)暗有瘀斑,或舌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或虛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赤芍1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生黃芪30~60g,地龍6g。
方中黃芪益氣,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地龍通絡。合而使之,使氣得復而帥血以行,脈絡通而偏癱愈。
(五)氣滯經(jīng)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脅肋脹痛,善太息,脘腹?jié)M悶,得矢氣稍快,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脈弦而有力。
[治法]行氣活絡。
[方藥]八味順氣散: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10g,白芷10g,烏藥10g,青皮10g,陳皮10~15g。
方中參苓術草為四君子湯,是補氣名方,可用于氣滯并有氣虛癥狀者,并可防止行氣藥用久而耗氣;烏藥、青皮、陳皮行氣而通絡;白芷有散風除濕通竅之效,可加強理氣藥之功能。
(六)熱邪壅盛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踡不遂,或口眼歪斜,顏面潮紅,口渴喜冷飲,或見發(fā)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治法]泄熱通絡。
[方藥]涼膈散:生大黃5g,芒硝5g,甘草10g,梔子10g,薄荷10g,黃芩10g,連翹15g,竹葉10g。
方中大黃、芒硝有清下燥熱之功,無便秘者可去之。梔子、黃芩清熱泄火;重用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竹葉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諸藥合用,可清無形之熱邪而使經(jīng)絡暢通。
(七)氣血兩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蒼白腫脹,面色淡白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爪甲枯脆不華,舌質(zhì)淡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黨參10~15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5~10g,熟地15g,川芎5~10g,當歸10~15g,白芍10g。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合而用之使氣血兩補,筋有所養(yǎng)而治偏癱。
(八)腎陰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攣卷,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膝酸痛,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補腎陰。
[方藥]六味地黃丸: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藥6~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6~10g。
《醫(yī)方論》說:此方“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山萸之溫澀肝經(jīng),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收攝脾經(jīng),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藥止六味,而有開有合,三陰并治,洵補方之正鵠也”。諸藥合用使腎陰充而筋有所養(yǎng)。
(九)腎陽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不收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白,形寒畏冷,手足不溫,或二便失禁或癃閉,舌質(zhì)淡,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沉遲無力,兩尺弱。
[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6g、炮附子5~10g。
方中肉桂、炮附子為溫補腎陽之主藥,六味地黃丸為佐輔之藥。諸藥合用以取“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之義,使腎陽充而筋有所養(yǎng)。
(十)肝風挾痰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頭暈或頭痛,或舌強言蹇,或急躁易怒,或見多痰,或肢體麻木,舌苔白膩,脈滑或弦。
[治法]熄風祛痰通絡。
[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加味:懷牛膝20~30g,生赭石20~3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生龜板10g,白芍10g,玄參15g,天冬15g,生甘草5~10g,川楝子5~10g,生麥芽5~10g,青蒿6g,竹瀝10g,膽南星10g。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折亢盛之肝陽;龍骨、牡蠣、龜板、白芍潛陽鎮(zhèn)逆,柔肝熄風;肝陽上亢則腑氣可能隨之而上逆,用赭石以降逆平?jīng)_;玄參、天冬可壯水滋肝陰以制肝陽;青蒿、川楝子瀉肝之有余;青蒿配麥芽疏暢肝氣;膽南星、竹瀝清熱滌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十一)肝腎虧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甚則肌肉萎縮,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耳鳴耳聾,兩目昏花,爪甲枯脆,毛發(fā)易脫無華,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地黃飲子加味:生地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0g,石斛12g,五味子10g,肉桂5g,茯苓10~15g,麥冬12g,石菖蒲15g,遠志12g,生姜5片,大棗5枚,薄荷10g,加女貞子12g、枸杞子12g。
方中生地、山萸肉滋補肝腎;茯苓、石菖蒲、遠志交通心腎,宣竅化痰;少用薄荷利咽膈;佐以姜棗調(diào)營衛(wèi);女貞子、枸杞子補肝腎;巴戟天、肉桂溫腎陽;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陰生津。
諸藥合用,肝腎并補而使筋有所養(yǎng)而偏癱漸愈。
以上所述的中風后偏癱辨證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國古典醫(yī)籍為依據(jù),并結合臨床實踐,歸納而成的大致規(guī)范,臨床實際情況則更為復雜?;蚩蓛勺C并見,或所見癥狀也可能會超出以上范疇。如氣虛血痕者可以挾痰,或兼見陰虛癥狀。除上述證候外,偏癱還可見痰火阻絡者。
總之,對病人需要個體化分析,“有是證則用是藥”。另外,同為氣滯經(jīng)絡型偏癱,古人也有用逍遙散治愈者;同是氣虛痰阻型偏癱,古人也有用補中益氣湯治愈者;此外,同一偏癱病人,在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其所見證候也可以不同,因此,應當始終把握辨證施治的原則。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偏癱的作用不僅在國內(nèi)醫(yī)學界得到了承認,國際期刊也有報道,顯示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急性期及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均有促進作用。
偏癱的針刺療法可以概括為頭針和體針。
(一)偏癱的頭針療法頭針療法包括焦氏頭針法、國際標準化頭針分區(qū)法、頭部穴位透刺法和頭部圍針法等。
這里簡要介紹焦氏頭針法在偏癱治療中的應用。
針對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選用對側的運動區(qū);若有感覺障礙則選用對側的感覺區(qū);有運動性失語,選用病灶側運動區(qū)的下2/5;有感覺性失語,選用病灶側的語言二區(qū);有失用癥,則選病灶側的運用區(qū);有平衡功能障礙,可選用病灶側或雙側的平衡區(qū);伴有高血壓可選用單側或雙側的血管舒縮區(qū);如果下肢麻木、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可選用對側的足運感區(qū)。
由于大腦皮質(zhì)各功能區(qū)之間存在復雜的纖維投射聯(lián)系,因此對于偏癱,除焦氏運動區(qū)之外,可以選用其他一些穴區(qū),如感覺區(qū),也可能對運動區(qū)皮質(zhì)產(chǎn)生影響,以加強針刺效果。由于焦氏頭針的核心觀點是刺激頭皮穴區(qū)能夠直接興奮穴區(qū)之下的腦皮質(zhì),所以部分學者認為,刺激腦內(nèi)病灶在頭皮上的投影區(qū),其效果可能更為理想。此外,頭針治療時采用透刺法可以加大刺激區(qū)域,加強刺激強度,從而提高療效。
(二)偏癱的體針療法
1.偏癱患肢的局部取穴原則上在偏癱肢體取穴,通過針刺以改善其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內(nèi)關、陽池、中渚、合谷、后溪等;下肢取環(huán)跳、風市、髀關、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豐隆、絕骨、三陰交、解溪、太沖等;中樞性面癱,取患側地倉、頰車、下關、四白、陽白、迎香、人迎等。另外,對一些其他并發(fā)癥,如抬肩困難,取極泉、肩貞;頭痛、眩暈,加風池、太沖;語言蹇澀,加廉泉、啞門、金津、玉液;飲水嗆咳,加風池、完骨、翳風、天容、廉泉。
一般說來,新病、實證用瀉法;久病、虛證用補法;虛實錯雜或虛實不明顯,用平補平瀉法。每日針一次,得氣留針30min。一般3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7~10d。
2.偏癱的辨證施針辨證施治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重視個體化的特點。在偏癱的針刺治療過程中,也應當實施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面列出一些證候應選用的穴位,以供臨床參考。
風中經(jīng)絡:治以祛風通絡,可用風門、列缺、大椎、風池等。
腑氣不通:治以瀉下通腑,可用合谷、大腸俞、天樞、內(nèi)庭、下巨虛等。
氣虛痰阻:治以益氣豁痰。益氣用氣海、膻中、脾俞、肺俞、章門、公孫、中脘、足三里;祛痰用豐隆、太淵、脾俞、肺俞等。
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益氣用氣海、膻中等同上;活血用血海、膈俞等。
氣滯經(jīng)絡:治以行氣活絡,用膻中、期門、太沖、陽陵泉、中脘、足三里等。
邪熱壅盛:治以泄熱通絡,用風池、合谷、曲池、大椎等。
氣血兩虛:治以補益氣血。補氣用氣海等同上;補血用中脘、脾俞、膈俞、血海。
腎陰虛:治以滋補腎陰,用太溪、三陰交、復溜、照海、陰郄等。
腎陽虛:治以溫補腎陽,用腎俞、命門、氣海、關元、三焦俞等。
肝風挾痰:治以化痰熄風。熄肝風用太沖、行間、照海、陽陵泉;化痰用豐隆、肺俞、太淵等。
肝腎陰虧:治以滋補肝腎,用曲泉、腎俞、肝俞、命門、復溜等。
以上諸穴,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實施補瀉手法。
3.偏癱的分期巨刺長期以來,采用體針治療偏癱多選擇患側穴位。近年,非偏癱側肢體的穴位也開始被逐步應用到針灸治療之中。針刺非偏癱側肢體穴位,符合《靈樞官針》所說:“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國內(nèi)已經(jīng)有多篇文獻報道,對于偏癱病人,巨刺的療效優(yōu)于針刺癱瘓側穴位。
《金匱要略》記述:“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明確指出肢體癱瘓是“邪在于經(jīng)”所致,即病邪入經(jīng),導致經(jīng)脈不通,而造成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針刺治療的目的就在于疏通其經(jīng)脈。一側肢體癱瘓的原因,是本側經(jīng)脈發(fā)生阻滯?!督饏T要略》在論述面癱病機時的論述是“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也就是說,發(fā)生經(jīng)脈阻滯的一側肌力下降,非癱瘓側的肌張力相對增高,牽拉患側而造成面癱。因此,對偏癱側肢體采用體針療法,能夠發(fā)揮調(diào)節(jié)經(jīng)絡,改善肢體功能的作用。
《靈樞刺節(jié)真邪》說:“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nèi)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鹅`樞九針十二原》說:“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所謂氣至,即以針刺“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即針刺調(diào)動經(jīng)脈之氣以驅邪。如果“真氣去,邪氣獨留”,則針刺無從調(diào)動經(jīng)絡之氣,難以達到“氣至而有效”的目的。由于經(jīng)絡的氣血陰陽彼此貫通,采用巨刺法,針刺非偏癱側,能夠調(diào)動偏癱側同名經(jīng)絡的氣血,較容易實現(xiàn)“氣至而有效”。
臨床工作中,可以參照Brunnstrom分級,判定何種情況屬于“真氣去,邪氣獨留”,而宜采用巨刺法。一般說來,偏癱的恢復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低或消失;②腱反射出現(xiàn)或增強,肌張力增高;③出現(xiàn)聯(lián)合反應;④出現(xiàn)自主運動,但其運動模式為協(xié)同運動;⑤出現(xiàn)選擇性運動;⑥動作進一步協(xié)調(diào)和精細。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出現(xiàn)聯(lián)合反應之前,屬于“真氣去,邪氣獨留”的階段,應采用巨刺法;出現(xiàn)聯(lián)合反應,但尚無自主運動時,可以認為患側肢體的經(jīng)絡之氣還比較微弱,針刺尚不足以調(diào)動它達到祛邪的目的,可以采用針刺雙側肢體穴位的方法;當患肢出現(xiàn)自主運動之后,一般宜針刺患側。
巨刺法可以促進聯(lián)合反應和自主運動的出現(xiàn),從而加速偏癱病人運動功能恢復的進程。
然而,對于腦內(nèi)病灶范圍較大,甚至廣泛波及額葉、顳葉及頂葉的病人,即使可以采用巨刺療法誘發(fā)聯(lián)合反應,促使偏癱側肢體出現(xiàn)自主運動仍然比較困難。
4.拮抗肌取穴針刺以治療偏癱的患肢痙攣在偏癱恢復過程中,相當數(shù)量的病人會出現(xiàn)患肢痙攣,對于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是常見的障礙。
針刺可能對局部肌肉產(chǎn)生易化作用,因此,治療時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個體化選用針刺穴位。多項臨床觀察顯示,在痙攣肌群的拮抗肌處取穴進行針刺治療,可以緩解偏癱患肢痙攣。
如果上肢屈肌痙攣,則取患肢的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中瀆、三陽絡、外關、支溝,腕、指屈曲則取陽池、中渚。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
如果下肢伸肌痙攣,則取患肢的殷門、委中、委陽、合陽、承山、承筋。每次取2~3穴。
足下垂,則取解溪、沖陽、陷谷、丘墟,每次選1~2穴。
足內(nèi)翻,則取光明、懸鐘、丘墟、昆侖,每次取1~2穴。
下肢屈肌痙攣,則取伏兔、陰市、梁丘、豐隆、上巨虛等。
上肢伸肌痙攣,則取曲澤、郄門、間使、內(nèi)關等。
病人肢體肌張力受多種因素影響,針刺治療時應注意全面考慮。例如,針刺治療時也應注意采用合理體位。
四、推拿治療
推拿療法可以通過力學作用對治療部位如肌肉、肌腱等產(chǎn)生直接的治療效果,也可以經(jīng)過感覺輸入,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揮對機體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按照中醫(yī)學認識,推拿療法能夠疏通經(jīng)絡、促進氣血運行、調(diào)整臟腑功能,從而促進病人恢復。
病人可于臥位或坐位接受推拿療法??墒紫冗M行頭頸部推拿,沿經(jīng)絡走行方向施加手法,往復數(shù)次,并逐步增加刺激強度,以病人自覺有酸脹痛感為度。
上肢推拿多從肢體近端開始,可對癱瘓側肩部進行按、揉、拿、法等操作,然后沿上臂向下至肘部,按揉曲池、尺澤、手三里等穴,力度可逐漸加大(但如出現(xiàn)肢體痙攣,則應減小刺激力度),繼而推拿前臂肌肉及各個手指。推拿可以配合病人肢體的主動運動。
推拿下肢多按照腰部—下肢近端—足部的順序進行,可首先點按腎俞穴、環(huán)跳穴,再采用法推拿大腿、小腿數(shù)遍,然后點按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逐漸加大力度(但如刺激穴位引起痙攣,則應適當減少力度),最后推拿太溪、昆侖、涌泉等足部穴位。
五、并發(fā)癥的中醫(yī)康復治療
(一)失語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失語是由于腦損害引起的語言能力受損或喪失,病人在無意識障礙情況下,對交流符號的運用和認識發(fā)生障礙,即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受損或喪失。大體可分為Broca失語、Wernicke失語、傳導性失語、經(jīng)皮質(zhì)運動性失語、經(jīng)皮質(zhì)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完全性失語等類型。在中醫(yī)學中,失語屬于“音痱”、“啞風”、“風懿”、“舌強不語”、“語澀”的范疇,病機較為復雜,基本可歸納為風、火、痰等病邪傷及心、肝、脾、腎四經(jīng)。心主神明,心氣通于舌,故損傷心脈會出現(xiàn)舌強,語言蹇澀不利。腦為元神之府,氣血不通,髓海空虛,火邪痰瘀乘之,流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8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藥有效成分藥理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