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半夏11克,黃芩、干姜、人參、甘草、大棗各5.5克,黃連1.8克。煎法、用法同小柴胡湯。
【方歌】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癥狀表現(xiàn)】《傷寒論》: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均宜半夏瀉心湯
補充:當有胃內(nèi)停水,腸鳴下利,惡心嘔吐,煩悶微熱,脈數(shù)等見證。
【立方意義】此方證雖亦有心下痞,但由水飲停于腸胃間,非驅散水飲調理腸胃不可。故以半夏、干姜散水毒而止嘔;黃連、黃芩瀉熱痞而健胃;人參振奮胃腸機能;再加入甘草、大棗以和之,則熱清,飲滌,痞除,利止而治矣。
【治療范圍】以心下痞鞭嘔吐,煩悶為主標兼見腸鳴,下利,微熱等。
【諸家經(jīng)驗談】《芳翁醫(yī)談》:休息痢,世皆以為難治,蓋亦穢物不盡也,宜服篤落丸(系大黃一味為丸方),兼用瀉心湯(即本方)之類。
又:下利如休息而無膿血,唯水瀉耳,或自止則腹脹,瀉則爽然。而日就羸憊面色萎黃,惡心吞酸,時腹自痛者,與半夏瀉心湯兼用篤落丸為佳,且宜常服。
《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癇證,熱已解,而眩暈未止,心下痞鯁,欲嘔吐涎沫,或噯氣多出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有神效。凡遇舟車酒醉之眩暈,可運用本方或五苓散。
又:引棗軒氏說:胃癌,固為不治之病,予用半夏瀉心湯亦常取效。但亦有不能全治,暫茍延其命者。
《漢法醫(yī)典》:神經(jīng)衰弱及歇斯底里,心下痞鞭,腹中雷鳴者,用半夏瀉心湯加茯苓湯。
《千金方》:冷痢門瀉心湯方,即本方去大棗,加瓜蔞根、橘皮,治卒大下熱痢,唇干,口燥,嘔逆引飲者。
《古方便覽》:一男于,嘔吐下痢,四肢厥逆.,心中煩躁,氣息將絕,一醫(yī)云霍亂,用附子理中湯,吐而不受,煩躁益甚,余則用此方,三服痊愈。
《方函口訣》此方飲邪并結,而心下痞鞭者為目的,故對于支飲,或飲澼之痞鞭無效,若由飲邪并結而致嘔吐穢逆下利者,皆可用之,有特效?!肚Ы鹨怼芳痈阶?,即附子瀉心之意,溫散飲邪之老手段也。
山田葉廣:舊藩渡邊義之助妻,腹?jié)M,經(jīng)閉數(shù)用,心下痞鯁,氣宇郁甚,診之,經(jīng)閉急,恐不通,欲先瀉其心火痞鞭,用半夏瀉心湯七八日,經(jīng)水大利,氣力快然而痊愈。
又:欲用連理湯之病人,心下痞鞭甚,則用半夏瀉心湯,痞鞭隨愈,而口中糜爛,亦痊愈矣。
南拜山:心窩阻礙,時常嘔氣,顏色蒼白之人,無論其為胃癌之初期,與非胃癌初期,此方能治之。……余對于此種病,用本方治之,九日之間,完全治愈。,
簡侯:曾治溱潼李君之女,年約十九歲,久患月經(jīng)違常,亢熱,消瘦,嘔吐,腹鳴且痛,腰脊亦痛,不能安眠,四肢無力,間有咳嗽,咯吐稀痰,延至年余,醫(yī)不能治。其友潘君,亦良醫(yī)也,邀余往診,病者自謂胸腹熱,心下痞硬,大便或秘,或下痢,右脈洪數(shù),左部較緩,擬半夏瀉心湯,服兩帖,證去大半,只腹痛,煩熱未全除耳,改用芎歸膠艾湯服數(shù)帖,竟愈。在初開瀉心湯方時,潘甚詫異,疑為不合病情,及服兩帖,證減大半,始信經(jīng)方之妙用,年余難治之病,僅服數(shù)帖藥而全治。
【諸家緒論】《類聚方廣義》:痢疾腹痛而嘔,心下痞鞭,或便膿血者,及每因飲食湯藥下腹,即漉漉有聲,而轉泄者,可先用以下三方(指本方,及甘草、生姜瀉心湯)。
【憑證使用】腸胃炎,癇證,歇斯底里,休息痢,胃擴張,胃癌初期或輕證,神經(jīng)衰弱,眩暈證等。
本文摘自《經(jīng)方隨證應用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厚樸麻黃湯方歌,厚樸麻黃湯藥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