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

      道醫(yī) 2023-06-26 01:00:03

      彭某某

      ,男,24歲,四川雅安縣風(fēng)鳴鄉(xiāng)農(nóng)民

      1977年3月26 日初診

      自訴:自1973年開始

      ,右邊臉痛已五年
      ,初不甚劇
      ,一日之內(nèi)只發(fā)作1-2次
      ,后漸頻繁
      ,日發(fā)十?dāng)?shù)次至數(shù)十次
      。開始痛的時間短暫,瞬即消失
      ,以后痛的時間增長
      ,達(dá)數(shù)分鐘之久痛如刀割
      ,面部肌肉跳動
      ,流淚
      ,流口水
      ,呼號叫苦
      ,說痛就痛
      ,不分時間
      。西醫(yī)診為三叉神經(jīng)痛
      ,作過封閉治療不效
      ,轉(zhuǎn)服中藥數(shù)百劑仍不效
      ,又用燈花灸,右邊臉已燒爛
      ,痛不能止
      ,因來求治。

      檢查:診脈弦數(shù)

      ,舌質(zhì)紅
      ,無笞,口極苦
      ,“喝水都苦”
      ,心煩易怒,患側(cè)皮肉焦黑
      ,形體尚壯
      ,食欲尚佳,二便正常
      ,無其他不適

      辨證:肝膽火盛,風(fēng)邪襲絡(luò)

      治法:清肝火

      ,泄膽熱,祛風(fēng)通絡(luò)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生地黃25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龍膽草1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6克 地龍10克 蜈蚣3條 全蝎5克 白芍12克 細(xì)辛5克 白蒺藜30克 甘草3克

      二劑

      4月2日二診:病人諸癥悉減

      ,效不更方,按原方再進(jìn)二劑

      4月9日三診:除口微苦

      、頭微脹外,諸癥悉平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柴胡12克 黃芩15克 生地黃20克 菊花1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6克 白芍15克 僵蠶10克 地龍10克 甘草3克 白蒺藜25克 蔓荊子10克

      二劑

      按:足少陽膽經(jīng)之脈,起于目外眥

      ,環(huán)繞分布于耳前后
      ,并從目眥經(jīng)下頜角前到目下,折向頸部
      。病人所訴疼痛之區(qū)域
      ,正屬于足少陽膽經(jīng)范圍。脈弦數(shù)
      ,舌質(zhì)紅
      ,口苦、心煩易怒
      ,乃肝陰不足
      ,肝膽火盛,復(fù)受風(fēng)邪
      ,中于右頰
      ,阻塞經(jīng)絡(luò),郁滯不通
      ,致右頰疼痛
      ,風(fēng)火相煽,痛則增劇
      。故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膽經(jīng)之火
      ,重用生地養(yǎng)肝陰,當(dāng)歸
      、川芎
      、蜈蚣、全蝎
      、地龍等祛風(fēng)通絡(luò)
      。藥切病機(jī),故奏速效

      ——本文摘自《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專家臨床經(jīng)驗薈萃 4 疑難雜病治驗錄》

      相關(guān)文章:

      龍膽瀉肝湯合茵陳蒿湯治療慢性膽囊炎65例臨床觀察

      龍膽瀉肝湯合大黃附子湯治療婦科病舉隅

      龍膽瀉肝湯的功效與作用

      治療皰疹的方法有哪些

      皰疹

      ,一是指皮膚表面出現(xiàn)的黃白色或半透明的小水皰,常成片出現(xiàn)
      ,里面充滿液體
      。帶狀皰疹怎樣治療?皰疹治療方法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皰疹治療方法
      ,僅供參考


      皰疹治療方法
      1無環(huán)鳥苷:此藥可減輕全身癥狀和疼痛,縮短病程
      ,一般口服即可
      ,嚴(yán)重者可靜脈注射;

      2異丁苯丙酸:有抑制皰疹病毒的作用
      ,口服用藥;

      3病毒唑:可減輕癥狀;

      4病毒靈(嗎啉呱);

      5阿糖胞苷。均可酌情選用


      6維德思(鹽酸伐昔洛韋片):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體內(nèi)很快轉(zhuǎn)化為阿昔洛韋,其抗病毒作用為阿昔洛韋所發(fā)揮
      。主要用于帶狀皰疹


      7麗科杰(咪喹莫特乳膏):其活性成分為咪喹莫特,主要用于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銳濕疣


      8奇正(青鵬軟膏):有效用于痛風(fēng)
      、濕痹、?岡巴?
      、?黃水?病等引起的腫痛發(fā)燒
      ,皰疹,瘟癘發(fā)燒等


      另外
      ,還可采用民間偏方治療:

      1.老茶樹葉適量,曬干
      ,研成細(xì)末
      ,以濃茶水調(diào)和。涂搽患處
      。每日 2~3 次


      2.鮮甘薯葉適量,冰片少許
      。將甘薯葉洗凈
      ,切碎,同研細(xì)的冰片共搗爛
      ,敷于患處


      3.鮮柿葉適量,搗爛取汁
      ,涂于患處
      ,干后再涂,每日 3~4 次

      帶狀皰疹的治療方法
      (一)治療

      本病有自限性
      ,治療原則為止痛、抗病毒
      、消炎
      ,縮短病程、預(yù)防感染


      1.全身治療

      (1)抗病毒藥物:盡早應(yīng)用伐昔洛韋(萬乃洛韋)
      、泛昔洛韋
      ,這兩種前體藥比阿昔洛韋口服生物藥效率高,小劑量產(chǎn)生的血液中藥物濃度高
      。二者經(jīng)口服所達(dá)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濃度所需時間均比通過靜脈點滴阿昔洛韋所需時間短
      。阿昔洛韋(無環(huán)鳥苷)有較強(qiáng)抗皰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干擾DNA合成
      。早期應(yīng)用可減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
      ,制止病毒擴(kuò)散
      ,減少內(nèi)臟損害發(fā)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诜?00mg
      ,5次/d,連續(xù)1周
      ,亦可用5mg/kg靜脈滴注
      ,3次/d,持續(xù)5~10天
      。用阿糖腺苷
      ,可干擾皰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靜脈滴注1次/d
      ,連續(xù)10天
      。其他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
      、聚肌胞因價格低廉也可選用


      (2)止痛藥: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
      、布洛芬(芬必得)
      、吲哚美辛等。對嚴(yán)重后遺神經(jīng)痛可給鹽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頓服12.5 mg
      ,每2~5天遞增12.5mg
      ,三環(huán)抗藥如多塞平(多慮平)、丙米嗪等
      ,嚴(yán)重者可作神經(jīng)阻滯或椎旁神經(jīng)封閉


      有報告,比較嚴(yán)重的神經(jīng)痛亦可用神經(jīng)阻滯療法
      ,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
      ,然后再注入嗎啡復(fù)合液10~15ml(含嗎啡1~5mg),1次/d
      ,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點照射


      (3)干擾素(IFN?
      、?)和人重組干擾素?-2b,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酌情選用
      。它可直接抗病毒
      ,增強(qiáng)免疫效應(yīng)細(xì)胞的應(yīng)答反應(yīng)。人血丙種球蛋白(0.6~1mg/kg)
      、麻疹疫苗(麻疹減毒活疫苗)(0.3~2ml
      ,1次肌內(nèi)注射)、其他如轉(zhuǎn)移因子
      、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于縮短病程。

      (4)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病情嚴(yán)重可早期使用
      ,以減輕神經(jīng)節(jié)炎癥后的纖維化
      ,減少神經(jīng)痛,一般潑尼松30~40mg/d
      ,療程7~14天
      ,必須與抗病毒藥聯(lián)合使用。

      2.局部治療

      (1)復(fù)方鋅銅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濕敷
      ,外用3%~5%阿昔洛韋霜
      、1%噴昔洛韋霜、干擾素?-2b涂布劑
      、0.5%酞丁安搽劑等


      (2)可用3%阿昔洛韋眼藥水、0.5%碘苷(皰疹凈)液
      、干擾素?眼藥水點眼
      ,3~4次/d。

      (3)物理療法:可用紫外線局部照射
      、音頻電療法和氦氖激光照射消炎止痛
      ,縮短病程。

      (4)針刺療法:見本書總論針刺療法


      3.中醫(yī)療法

      (1)辨證用藥:

      ①肝膽實熱型:法宜清熱利濕
      ,解毒止痛。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
      、黃芩10g
      、梔子10g、板藍(lán)根15g
      、大青葉15g
      、澤瀉10g、車前子15g
      、元胡10g
      、赤芍10g
      、生甘草10g。發(fā)于頭面者加菊花;發(fā)生于上肢者加桑枝
      、片姜黃;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
      、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fā)細(xì)菌感染者加雙花
      、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②脾濕肺熱型:法宜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茯苓15g
      、生白術(shù)10g、陳皮10g
      、厚樸10g
      、大青葉15g、 生薏米30g
      、澤瀉10g
      、元胡10g、車前子15g
      、生甘草10g


      ③氣滯血瘀型:法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兼清余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
      、雞血藤15g
      、鬼箭羽15g、元胡10g
      、川楝子10g
      、地龍10g、木香6g
      、陳皮10g
      、雙花藤15g。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
      、黨參扶正


      (2)外用治療: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
      、化毒散3g混勻后與水調(diào)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后混合調(diào)敷
      。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濕敷
      ,水紗條貼敷
      。結(jié)痂時用化毒散膏
      、黃連膏。后遺神經(jīng)痛時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脫色拔膏棍加濕化貼


      (3)單方成藥:急性期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lán)根沖劑
      ,亦可用除濕丸加舒肝丸;后遺神經(jīng)痛時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以抗病毒
      、消炎
      、止痛和局部對癥治療為主。

      (一)全身療法

      1.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無環(huán)鳥苷)口服或靜滴
      ,或阿糖胞苷靜滴(參見)
      。聚肌胞2mg/次,1周2~3次
      ,肌肉注射


      2.止痛劑可選用消炎痛、卡馬西平(0.1g
      ,日3次)、甲腈咪胍等
      。亦可采用中成藥七葉蓮片(野木瓜)
      。嚴(yán)重的尚可作普魯卡因局部封閉、維生素B1
      、B12等亦可酌情應(yīng)用


      3.免疫調(diào)節(jié)劑轉(zhuǎn)移因子、?-干擾素
      、胸腺肽或丙種球蛋白等可酌情選用
      ,以減輕癥狀,縮短療程
      。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為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
      ,含高濃度中和抗體,療效顯著
      ,但藥源少而價昂


      4.皮質(zhì)激素對老年和眼受累患者,早期給予中等劑量強(qiáng)的松(20~40mg/日)有縮短病程
      、緩介神經(jīng)痛的作用


      5.針刺發(fā)于上肢及胸部者取合谷、曲池;發(fā)于下肢者取陽陵泉
      、足三里
      、三陰交。亦可用耳針
      。均具止痛效果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夾脊穴、支溝
      、陽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
      、外關(guān);腰以下病灶:三陰交
      、太沖、血海
      。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損周圍(約離皰疹0.5~1寸處)


      夾脊穴位置:取與皮損相應(yīng)之夾脊穴。

      (二)治法

      一般僅需取主穴
      ,療效不明顯時酌加1~2個配穴
      。阿是穴針法:以1.5~2寸毫針,呈25度角朝皰疹方向斜刺
      ,按皮損范圍
      ,在周圍進(jìn)4~8針,略加捻轉(zhuǎn)提插
      ,有輕度得氣感即可
      。相應(yīng)夾脊穴,斜向脊柱深刺
      ,使針感循神經(jīng)分布線路傳導(dǎo)
      。余穴均施提插捻轉(zhuǎn)瀉法,留針20~30分鐘
      ,5~10分鐘運針1次
      。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biāo)準(zhǔn):基本痊愈:皰疹結(jié)痂
      ,癥狀消失;顯效:皰疹結(jié)痂
      ,癥狀明顯消失;有效:部份結(jié)痂,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前后改善


      共治療431例
      ,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標(biāo)準(zhǔn)評判
      ,基本痊愈67例
      ,顯效11例,有效19例
      ,總有效率為9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2
      、腰以上病灶:合谷
      、曲池;腰以下病灶:陽陵泉、俠溪
      。 配穴:支溝
      、太沖。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下同)


      (二)治法

      應(yīng)用波長6328埃
      ,輸出功率25毫瓦,激光針功率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針灸儀進(jìn)行治療
      。依據(jù)癥情選穴:凡皮損面積大
      ,水皰多,感染為主而疼痛輕者
      ,僅用主穴第一組
      。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離為40~60毫米
      ,照射密度為0.5~1毫瓦/平方厘米
      ,每處照射5~10分鐘。以疼痛為主
      ,皮損面積較局限
      ,僅有紅色丘疹或皮疹已結(jié)痂者,則取主穴之第二組
      ,以激光針灸儀照射,劇痛者加配穴
      ,每穴分別照射5分鐘
      。如果上皮損面積大而疼痛又劇烈者,則二組宜結(jié)合應(yīng)用
      。每日治療1次
      ,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11例
      ,以治5次為限
      ,按上述療效判斷標(biāo)準(zhǔn),其總有效率為94.2%(痊愈率為69.8%)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肺
      、敏感點。

      配穴:皮質(zhì)下
      、內(nèi)分泌
      、交感、腎上腺。

      敏感點位置:指耳廓上
      ,與病灶相應(yīng)位壓痛明顯處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據(jù)癥情酌取1~2穴
      ,每次一側(cè)
      。采用捻轉(zhuǎn)手法,刺激宜強(qiáng)
      ,持續(xù)運針2~3分鐘
      ,留針1小時。每日1~2次
      。另可把100克干凈的墨汁和5克雄黃粉調(diào)勻
      ,搽在患處周圍的邊緣上。每日一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72例
      ,平均療效在95%以上。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雙側(cè),以5號齒科針頭
      ,深刺得氣后
      ,每側(cè)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
      。皮損有滲出者
      ,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鋅軟膏。

      (三)療效評價

      200例本病患者
      ,經(jīng)穴注射2~8次
      ,全部痊愈。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
      、脊柱兩側(cè)旁開2厘米之平行線;2、距病灶邊緣1厘米之環(huán)狀區(qū)


      (二)治法

      取第一組作整體治療
      ,第二組作局部治療,一般宜同時取
      。先依皮損所在部位和范圍
      ,定平行線長度和環(huán)狀區(qū)大小。如在胸脅部
      ,取相當(dāng)于胸段長度;皮損在下肢
      ,取腰骶段長度
      。然后,以較強(qiáng)手法叩刺平行線和環(huán)周線
      ,皮膚針針尖方向與皮膚表面垂直
      ,針尖接觸皮面應(yīng)短暫(約每秒2次),針間距離0.5~1.0厘米左右
      。每條刺激線連叩三遍
      ,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
      ,以防感染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biāo)準(zhǔn):痊愈:皮損炎癥全退,水皰干涸
      ,無新疹
      ,自覺癥狀全部消失。 共治110例
      ,按此標(biāo)準(zhǔn)
      ,痊愈107例,治愈率為98.2%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處(一處為先發(fā)之皰疹
      ,一處為皰疹密集處)各置一麥粒大之艾炷
      ,點燃后,覺灸痛即吹去未燃盡之艾炷
      。再以同樣的方法
      ,延伸至 遠(yuǎn)端皰疹密集處各灸一壯。1次即可
      ,如不愈
      ,隔5天再灸1次。

      一為艾卷灸
      ,取純艾卷或藥艾卷,點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
      。其熏灸方法有三種:一為用2支艾卷同時作廣泛性回旋灸
      ,以病人感覺灼燙但能耐受為度,灸治時間據(jù)皮損面積大小酌情掌握
      ,一般約30分鐘
      。二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勻緩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動。應(yīng)注意艾火宏壯
      ,集中于皰疹頂部
      ,以有灼熱麻蘇蘇的特殊感覺沿肋間隙或經(jīng)脈循 行路線感傳為佳。三為?圍灸法?,用艾卷在病損處由中心向周圍圍灸
      ,直灸至局部潮紅
      ,患者自覺舒適,不知痛為度
      ,通常需時30~40分鐘
      。上述三法,可任選用
      ,每日1次
      ,4~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艾炷灸100余例
      ,均在5~7天獲愈
      。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圍灸法及單支艾卷薰灸法治療136例
      ,均在5次內(nèi)獲得痊愈
      。另30例,用雙支艾卷同灸法
      ,經(jīng)治7次
      ,結(jié)果痊愈17例,顯效4例
      ,有效4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


      【火針】

      (一)取穴

      主穴:肺俞
      、膽俞、脾俞
      、阿是穴


      配穴:病變在腰以上加支溝,在腰以下加陽陵泉


      阿是穴:皮損區(qū)周圍


      (二)治法

      主穴均取,據(jù)病變部位加配穴
      。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灼
      ,至針尖紅而發(fā)亮,迅速刺入穴位
      ,直刺3毫米
      ,快刺疾出。阿是穴則采用皰疹周圍圍刺之法
      。每3日1次
      。一般1~3次
      。注意針孔清潔,勿用手抓撓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05例
      ,均于1~3次之間獲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疳樅筇弁聪б话銥?2小時
      ,皰疹干枯結(jié)痂平均3天。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選好體位
      ,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區(qū)
      。用閃火法
      ,先在皮損兩端吸拔,接著沿帶狀分布
      ,將罐依次拔在皰疹密集簇?fù)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選
      ,但必須拔緊
      。如松弛不緊者,一定要重新吸拔
      。罐數(shù)
      ,按病灶范圍而定,以排滿為度
      ,留罐約15分鐘
      。留罐期間,如罐內(nèi)出現(xiàn)
      ,不必介意
      。拔罐后如有破潰者,外涂龍膽紫藥水
      ,局部感染重者
      ,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
      ,不計療程
      ,直至痊愈。

      (三)療效評價

      以上 法共治111例
      ,全部治愈,最短2天
      ,最長10天
      。平均治愈時間為4.2天
      ,無一例后遺癥。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規(guī)消毒皮損部位
      ,用三棱針沿皰疹周圍轉(zhuǎn)劃一圈,以皮膚輕微出血為度
      。然后用毛筆或棉簽蘸雄黃酒少許
      ,外涂于皰疹之上,每日3~5次
      ,不計療程
      。雄黃酒泡制:雄黃少許研成細(xì)末,裝入瓶內(nèi)
      ,罐入酒水各半調(diào)和而成
      。老年或體虛病久者,同時服人參敗毒散
      ,加黃芪30克
      ,丹皮、赤芍各10克
      ,日1劑
      ,早晚分服。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例
      ,結(jié)果全部獲愈


      【燈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內(nèi)關(guān)
      、委中;2.列缺
      、合谷。

      配穴:四肢取陽陵泉
      ,腹部取足三里
      、三陰交,臀部取環(huán)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據(jù)皮損部位選取
      ,主穴第一組用于胸脅腰背部皮損,第二組用于頭面部
      。每次取一穴
      ,以燈心草一根,約3寸長
      ,一端蘸植物油
      ,點燃后迅速將燃著端接觸穴位的皮膚,一點即起
      。施灸處可出現(xiàn)綠豆大的水泡
      ,不必處理
      ,會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
      ,第二天灸灼時
      ,宜在原灸點之旁邊),4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以燈火灸法治療52例
      ,結(jié)果全部治愈。一般1~4天疼痛及炎癥基本消失
      ,2~5天水皰開始干涸結(jié)痂


      (二)局部療法以干燥、消炎為主
      ,如皰疹未破時可外涂硫黃爐甘石洗劑
      ,日多次,或無環(huán)鳥苷霜
      ,日2~3次;若皰疹已破潰
      ,需酌情以3%硼酸液濕敷,或粘膜潰瘍膏
      、新霉素軟膏等外涂
      ,日2~3次。

      (三)物理療效氦氖激光照射
      、紫外線照射及頻譜電療等均有一定的消炎
      、止痛效果。 帶狀皰疹的食療方法
      ,中醫(yī)食療可以預(yù)防后遺痛癥
      。(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yī)生)

      1
      、青葉柴胡粥:

      【原料】粳米30克
      ,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
      ,白糖適量


      【制法】先將大青葉、柴胡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
      ,再把粳米
      、白糖加入煮成稀粥,做早
      、晚餐


      【功效】清心瀉肝火。

      2、菱角粥:

      【原料】粳米100克
      ,菱角500克
      ,紅糖100克。

      【制法】將菱角煮熟去殼取肉
      ,切碎,粳米洗凈加水煮至米粒開花時
      ,放菱角煮成稠粥
      ,加紅糖調(diào)味,當(dāng)早餐吃


      【功效】解熱利濕


      3、桃仁小米粥:

      【原料】桃仁(去皮尖)10克
      、小米50克


      【制法】先將桃仁研碎,然后加水與小米煮成稀粥
      ,加少許紅糖
      ,做早餐食。

      【功效】溫陽祛風(fēng)


      4
      、綠豆海帶湯:

      【原料】綠豆100克,海帶50克
      ,香菜15克
      ,芥菜30克,紅糖少許


      【制法】海帶先用水泡發(fā)洗凈切絲
      ,與綠豆一起放入沙鍋加水煮沸,再加芥菜與香菜改小火煎至豆?fàn)€熟加入紅糖即可


      【功效】清熱利濕
      、止痛。

      5
      、歸佛手柑

      配方: 佛手柑鮮果30克
      ,當(dāng)歸6克,米酒30克


      制法: 以上三物一同入鍋內(nèi)
      ,加水適量,煎煮


      功效: 舒肝理氣
      ,養(yǎng)血活血。

      用法: 每日1劑
      ,可連用數(shù)日


      6
      、莉花糖水

      配方: 茉莉花5克,紅糖適量


      制法: 茉莉花與紅糖放鍋內(nèi)
      ,加清水適量,煮至水沸
      ,去渣


      功效: 理氣活血,解郁止痛


      用法: 代茶頻飲


      7、歸陳皮蛋

      配方: 柴胡15克
      ,當(dāng)歸9克
      ,陳皮9克,雞蛋1個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適量
      ,一同煮至蛋熟。

      功效: 行氣活血
      ,健脾和胃


      用法: 吃蛋飲湯,每日1劑
      ,連用7日


      8、茹桑葉茶

      配方: 竹茹5克
      ,桑葉6克
      ,炒谷芽9克。

      制法: 以上三者加水適量
      ,共煎取汁


      功效: 清熱除煩,健胃消食


      用法: 代茶頻飲
      ,每日1劑。

      9
      、齒莧薏米粥

      配方: 薏米30克
      ,馬齒莧30克。

      制法: 先將薏米和馬齒莧加水煮熟
      ,再加紅糖調(diào)味


      功效: 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用法: 每日1劑
      ,連用7日


      10、杞葉粥

      配方: 枸杞葉30克
      ,粳米50克


      制法: 先把枸杞葉摘洗干凈,再與粳米一起加水熬粥


      功效: 清熱瀉肝


      用法: 隨量作早晚餐食用。

      11
      、胡青葉粥

      配方: 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
      ,粳米30克


      制法: 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
      ,煎至約1000毫升時
      ,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
      ,待粥將成時
      ,入白糖調(diào)味。

      功效: 清瀉肝火
      。用法: 早晚分食
      ,每日1劑,可連服數(shù)日


      (二)預(yù)后

      皮膚帶狀皰疹呈自限性
      ,預(yù)后一般良好;愈后一般可獲得終身免疫,僅偶有復(fù)發(fā)
      。不過
      ,若皰疹病損發(fā)生于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則可能導(dǎo)致嚴(yán)重后果
      皰疹
      、概述

      (一)定義

      皰疹(herpes)分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
      ,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是一種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皮膚病,好侵犯于皮膚粘膜交界處
      ,表現(xiàn)為局限性簇集性小皰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則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沿一側(cè)周圍神經(jīng)帶狀分布的密集性小水皰及神經(jīng)痛
      ,局部淋巴腫大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皮膚病


      (二)病因及發(fā)病機(jī)制

      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分為Ⅰ型和Ⅱ型)引起,人體是其唯一自然宿主,當(dāng)機(jī)體抵抗力下降時
      ,促進(jìn)本病發(fā)生
      ,病理上表現(xiàn)為表皮內(nèi)水皰、表皮壞死
      、多核上皮巨細(xì)胞
      、嗜酸性核內(nèi)包涵體和顯著中性白細(xì)胞及淋巴細(xì)胞炎癥浸潤。

      帶狀皰疹是由于體內(nèi)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
      ,這種病毒自首次感染患者后
      ,長期潛伏于機(jī)體神經(jīng)細(xì)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時誘發(fā)
      ,其組織病理與前者相似
      ,但后者炎癥較前者重。

      (三)臨床表現(xiàn)

      單純皰疹在臨床上分為原發(fā)型和復(fù)發(fā)型兩種
      ,原發(fā)型表現(xiàn)為皰疹性齒齦口腔炎
      、皰疹性外陰道炎、接種性單純皰疹
      ,皰疹性濕疹
      、播散性單純皰疹、新生兒皰疹等
      ,復(fù)發(fā)型有口唇皰疹(顏面皰疹)
      、生殖器皰疹、皰疹病毒Ⅱ型感染癥
      、復(fù)發(fā)性皰疹性角膜結(jié)膜炎等
      。 帶狀皰疹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損害為炎性紅斑上發(fā)生群集性綠豆大小水皰
      ,間有出現(xiàn)丘疹
      、大皰或血皰,各群之間皮膚正常
      ,皮疹常沿外周神經(jīng)作帶狀分布
      ,單側(cè)性多見,以肋間神經(jīng)和三叉神經(jīng)區(qū)多見
      ,其交是上肢臂叢神經(jīng)和下肢坐骨神經(jīng)區(qū)
      ,偶可影響眼部,引起角膜炎
      、虹膜炎
      、全眼球炎等,病程2~3月或更久
      ,局部淋巴結(jié)常腫大
      ,有壓痛
      ,嚴(yán)重者可發(fā)熱,并有不同程度疼痛感


      、藥物治療

      (一)藥物治療原則

      單純皰疹全身治療當(dāng)采取對癥,抗病毒和免疫治療
      ,局部治療以干燥
      、收斂、預(yù)防感染為原則
      ,忌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軟膏
      ,因可抑制血清中干擾素。

      帶狀皰疹亦應(yīng)采用全身和局部療法
      ,原則為抗菌素病毒
      、消炎、止痛
      、保護(hù)局部
      ,防止繼發(fā)感染、縮短病程等


      (二)治療藥物類別及常用藥物

      (三)治療藥物個論

      1、抗病毒劑

      阿昔洛韋(Acyclovir)

      [別名]無環(huán)鳥苷

      [作用與用途]本品為高效廣譜抗病毒藥
      ,選擇性抑制病毒復(fù)制
      ,只在被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細(xì)胞中轉(zhuǎn)變?yōu)槿姿峄衔铮瑥亩种撇《綝NA聚合酶
      ,阻止病毒DNA合成
      ,對正常細(xì)胞幾乎無影響,比其他抗病毒藥物毒性低得多

      龍膽泄肝湯加減——治療濕熱下注方

      我是學(xué)中醫(yī)學(xué)的

      ,我們現(xiàn)在《方劑學(xué)》書上的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6g,黃芩炒9g
      ,梔子酒炒9g
      ,澤瀉12g,木通9g
      ,車前子9g
      ,當(dāng)歸酒洗3g,柴胡6g
      ,生甘草6g
      。劑量依病情而定。功效:瀉肝膽實火
      ,清下焦?jié)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主治?
      、肝膽實火上炎證。2
      、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

      促進(jìn)睡眠的偏方或中藥

      失眠也分很多種,需要對癥處理

      。一
      、失眠的原因失眠,在中醫(yī)古代文獻(xiàn)里
      ,被稱為謂“不寐”
      、“不得臥”、“不得眠”
      、“目不瞑”等
      ,“失眠病癥的誘發(fā)原因和癥狀各不相同。在中醫(yī)里
      ,不同的癥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當(dāng)今失眠的主要有五大誘發(fā)因素
      ,即精神心理因素(約占50%)
      、疾病因素(約占20%)、環(huán)境因素(約占5%)
      、藥物和體質(zhì)因素等
      。“多數(shù)失眠是上述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引起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霸S多人籠統(tǒng)認(rèn)為失眠就是指晚上睡不著,但實際上睡不著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
      ,中醫(yī)在臨床上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進(jìn)行治療

      ⑴、是營氣不足型
      。這類人常常睡眠不安
      ,通宵似睡非睡,常有噩夢
      ,白天精神不振
      ,頭暈?zāi)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注意力不集中
      ,可伴心慌,乏力等癥
      。在治療上
      ,主要以益精養(yǎng)血安神為主
      ,常用中草藥有珍珠母、百合
      、酸棗仁等
      ,也可以服用安神定志丸、刺五加片
      、參松養(yǎng)心膠囊等中成藥
      ,飲食上多吃一些補(bǔ)血的東西,如大棗
      、阿膠等

      ⑵、是肝郁氣滯型
      。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
      ,夜晚臥床,思慮萬千
      ,轉(zhuǎn)側(cè)難眠
      ,日間精神抑郁,善太息
      ,胸脅脹痛
      ,痛無定處,脘悶腹脹
      ,噯氣頻作等癥
      。此類人在治療上主要是疏肝解郁安神,還要注意調(diào)養(yǎng)精神
      ,消除顧慮以及緊張情緒
      。⑶
      、是營血蘊(yùn)熱型
      。這類人主要表現(xiàn)為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
      ,兼見咽干少津
      ,五心煩熱,面頰有痤瘡盜汗
      ,或伴有手足震顫
      ,肌肉跳動,口角抖動等癥

      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營涼血寧神
      。可以按摩內(nèi)關(guān)
      、神門
      、四神聰
      、后溪等穴位。
      、是脾胃失和型
      。夜間睡不安穩(wěn),時睡時醒
      ,多夢
      ,同時感到口膩口淡,厭食
      ,胃脘不適
      ,大便不成形等癥。治療原則主要是和胃健脾安神

      、是心肝火旺型。這類人常常徹夜不眠
      ,兼見頭脹
      ,目赤,口干苦
      ,心煩易急躁
      ,大便干結(jié),小便紅赤等癥
      。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熱瀉火安神

      二、失眠的治療
      成藥治療 1
      、腦寧糖漿(安神益腦液)
      本藥是用中藥馬尾松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口服糖漿劑
      。具有廣泛的中樞神經(jīng)抑制作用,能縮短入睡時間
      ,延長睡眠時間
      ,提高睡眠質(zhì)量,睡醒后無西藥類催眠鎮(zhèn)靜藥的副作用
      。適用于失眠
      、焦慮、煩躁
      ,以及神經(jīng)官能癥
      、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而出現(xiàn)上述癥狀的對癥治療。本藥可加強(qiáng)氯丙嗪
      、戊巴比妥
      、水合氯醛的催眠鎮(zhèn)靜作用,如同時使用上述藥物時應(yīng)減量

      不良反應(yīng):偶有惡心
      、嘔吐
      、胃腸不適。規(guī)格:糖漿
      。劑量和用法:成人30毫升/次
      。2次/天;或30毫升/次
      ,睡前服
      。一般1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2
      、豆腐果甙(昆明神衰果素)
      本藥是從中藥山龍眼科植物蘿芐枘的果實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制成的。具有顯著的催眠
      、鎮(zhèn)靜
      、除煩、止痛作用
      。適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失眠
      、多夢。以及神經(jīng)
      、偏頭痛
      、三叉神經(jīng)痛、血管性緊張性頭痛等
      。本藥與其他藥物無交互作用

      不良反應(yīng):偶有口干、精神不振
      ,但較輕微
      。規(guī)格:25毫克/片。劑量和用法:成人1~2片/次
      ,3次/天
      ;癥狀嚴(yán)重者可睡前加服1~2片。一般用藥3~7天顯效
      。15天為1個療程
      ,連用3個療程以上

      3
      、安神補(bǔ)心丸(補(bǔ)心安丸)
      本藥由朱砂、遠(yuǎn)志
      、龍骨
      、牡蠣、夜交藤
      、五味子
      、石菖蒲等中藥組方而成
      。具有催眠鎮(zhèn)靜、安神
      、促進(jìn)記憶
      、增強(qiáng)智力等作用。適用于神經(jīng)衰弱者
      、腦力勞動者或思慮過度者出現(xiàn)失眠
      、多夢、心煩
      、乏力等癥狀時的對癥治療
      。規(guī)格:丸劑。劑量和用法:用于催眠:成人20~30粒/次
      ,睡前服
      ;用于鎮(zhèn)靜:10~15粒/次,3次/天
      。一般10天為1個療程
      ,連用3個療程。
      4
      、養(yǎng)血安神片(養(yǎng)心血片)
      本藥是由夜交藤
      、合歡皮、仙鶴草
      、墨旱蓮
      、雞血藤、生地等中藥組方而成
      。有安神
      、補(bǔ)血、除煩作用
      。適用于失眠
      、焦慮、貧血等的治療
      ,以及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見上述癥狀者
      。規(guī)格:丸劑。劑量和用法:成人5片/次
      ,3次/天
      。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用2~3個療程以上

      5
      、靈芝片(靈芝粉)
      本藥是由中藥靈芝制成。具有補(bǔ)心安神、健脾和胃等作用
      。適用于神經(jīng)哀弱所致的失眠
      、多夢、心煩等的對癥治療
      ;也可用于動脈粥樣硬化癥
      、高脂血癥、冠心病等的輔助治療
      。規(guī)格:片劑(含生藥1克)
      。劑量和用法:成人3片/次,3次/天
      。一般10天為1個療程
      。用3個療程。
      、按摩穴位治失眠 按摩一組穴位:百會
      、太陽、風(fēng)池
      、翳風(fēng)
      、合谷、神門
      、內(nèi)外關(guān)
      、足三里、三陰交
      、涌泉
      。按摩次數(shù)以大眠程度為準(zhǔn),失眠輕少按摩幾次
      ,失眠重多按摩幾次
      。按摩后立即選一種舒適的睡姿, 10分鐘左右可入睡
      。如果仍不能入睡
      ,可繼續(xù)按摩一次即可入睡。
      、幫助失眠的運動1
      、首先我們躺在床上要先放松頭部,從頭發(fā)開始
      ,放松頭發(fā)
      ,然后放松眼眉(當(dāng)你有意識地注意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常會發(fā)現(xiàn)
      ,剛才的眉頭都是鎖緊)
      。眼眉放松后做深呼吸
      ,慢慢地深呼吸
      。然后慢慢地再放松肩膀
      。我們最不容易放松的地方就是肩膀
      ,經(jīng)常這個部位是抽緊的,現(xiàn)在我們要讓自己的肩膀有意識地放松
      。再然后是心、腎……就這么一直想下去
      ,想到最后
      ,每一根手指頭和每一只腳趾頭就都放松了。一般沒等你想到腳呢
      ,就已經(jīng)進(jìn)入到睡眠當(dāng)中了
      。所謂的睡眠一定要先睡心的,你要先讓你的心能夠靜下來
      ,心能夠先睡下
      。那么身體才能夠聽從心的安排,就是才能夠睡下

      2
      、心腎相交法
      心腎相交法可以促進(jìn)睡眠。動作很簡單
      ,用我們手心上的勞工穴去搓腳心上的涌泉穴
      。腳心上的涌泉穴是腎經(jīng)的一個主穴,手心上的勞工穴是心包經(jīng)上的一個穴位
      。假如我們晚上坐在沙發(fā)或床上看電視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用左手的手心去搓右腳的腳心,用右手的手心去搓左腳的腳心
      ,這對促進(jìn)睡眠非常有幫助
      ,而且簡單易行,自己在家里都可以做
      ,有失眠癥的人不妨嘗試一下

      五、幫助睡眠的水果
      1
      、葡萄有助于睡眠
      。葡萄汁含有睡眠輔助激素—褪黑素。褪黑素是大腦中松果腺分泌的物質(zhì)
      ,可以幫助調(diào)節(jié)睡眠周期
      ,并能治療失眠。2
      、龍眼:其味甘
      、性溫,具補(bǔ)心益腦,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
      。臨睡前飲用龍眼茶或取龍眼加白糖煎湯飲服即可
      ,對改善睡眠有益。 3
      、蘋果:水果中含有果糖
      、蘋果酸以及濃郁的芳香,可誘發(fā)機(jī)體產(chǎn)生一系列反應(yīng)
      ,生成血清素
      ,從而有助于進(jìn)入夢鄉(xiāng)。 4
      、蓮子:蓮肉味澀性平
      ,蓮心味苦性寒,均有養(yǎng)生安神之功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兴幋筠o典》稱其可治“夜寐多夢”。研究表明
      ,蓮子含有蓮心堿
      ,云香甙等成分,具鎮(zhèn)靜作用
      ,可促進(jìn)胰腺分泌胰島素
      ,使人入眠。睡前可將蓮子用水煎
      ,加鹽少許服用
      ;或?qū)⑸徸又笫旒影滋鞘秤谩?5、桑葚:其味甘性寒
      , 能養(yǎng)血滋陰
      ,補(bǔ)益肝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峨S息居飲食譜》載
      ,“桑葚聰耳、明目
      、安魂
      、鎮(zhèn)搬魄”。常用來治療陰虛陽亢旨起的眩暈失眠
      。取桑葚水煎取汁
      ,入陶瓷鍋膏,加蜂蜜適量調(diào)勻貯存
      ,每次1-2匙
      ,溫開水沖服
      。 6、葵花子: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
      ,可調(diào)節(jié)腦細(xì)胞的新陳代謝
      ,改善腦細(xì)胞抑制有。睡肖嗑一橴葵花子
      ,可以促進(jìn)消化液的分泌
      ,有利于消食化滯
      、鎮(zhèn)靜安神
      、促進(jìn)睡眠。 7
      、紅棗:性溫
      、味甘、色赤
      、肉潤
      ,具有補(bǔ)五臟、益脾胃
      、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
      ,對氣血虛弱引起的多夢、失眠
      、精神恍惚有顯著療效
      。取紅棗去核加水煮爛,加冰糖
      、阿膠文火煨成膏
      ,睡前食1-2調(diào)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天麻
      、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