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男 30歲
[主證]下痢數(shù)日,大便日5~6行,所下黑黃粘液,有后重之痛感,腹中腸鳴,里急不適,口干欲飲,納佳善饑,所食不化,舌白黃膩,脈沉細(xì)弦滑稍數(shù)(大便化驗:膿球、紅細(xì)胞滿視野)。
[辨證]濕熱內(nèi)積,傳導(dǎo)失職。
[治則]清利濕熱,理氣分消
[方藥]馬齒莧30克 條黃芩12克 川黃連1.5克 廣本香6克 北秦皮12克 車前草30克
按:本方為白頭翁湯、香連丸方加減而成。此證未見膿血,故不用清熱涼血的白頭翁而選酸寒清熱解毒的馬齒莧為主,并配以清熱燥濕之芩、連,苦寒收澀的秦皮,調(diào)氣止痛的木香,分消通利的車前草。使之達(dá)到清利濕熱,理氣分消,以利大腸之目的。
服藥3劑,病情大有好轉(zhuǎn),下痢日1~2行,粘液亦少,唯小腹時疼痛,間有腸鳴,食下腹脹,舌苔變薄,黃膩未退,脈沉細(xì)稍弦緩,以上方化裁再進(jìn)(大便化驗已呈陰性)。
方二:馬齒莧30克 廣木香6克 川黃連1.5克 炒谷麥芽各9克 炒六曲9克 車前草30克
又服3劑,大便已減少至1行,始便正常,后即略溏,里急后重均有好轉(zhuǎn),食后略有腹脹,舌微黃膩,脈沉細(xì)稍弦,以前方加減繼服3劑。
方三:馬齒莧30克 廣木香6克 川黃連1.5克 淡竹茹12克 車前草30克
上藥連服3劑,諸證均減,舌黃已退,脈沉細(xì)緩(大便化驗正常)。后以健脾運化收功。
秦皮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落葉小喬木,樹皮供藥用。性味苦微寒,入肝、膽二經(jīng),有清熱燥濕收澀功用。最早使用見于《傷寒論》之白頭翁湯?!侗静輳男隆吩疲嚎嗪嘈詽?,以其除肝熱而平木,故治目疾,以其收澀,故治崩帶下痢。此藥外用治兩目赤腫疼痛,甄權(quán)云:煎水澄清,洗赤目極效。故凡濕熱引起痢疾,肝熱而發(fā)的目赤腫痛用之均有效果?!蹲C治準(zhǔn)繩》洗眼的秦皮散可資參考。
黃連為毛莨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根莖供藥用。黃連品種甚多,產(chǎn)于四川的總稱川黃連,因生長環(huán)境之不同,有野生黃連(即山黃連,俗稱老黃連)與栽培黃連之別。野生黃連多產(chǎn)于大山中,品質(zhì)最好,然產(chǎn)量少,栽培黃連品質(zhì)較次,然產(chǎn)量大,供應(yīng)市場的此類為多。川黃連又可分三種:①峨嵋連,多產(chǎn)于峨嵋山深山中(下至老坪、九老洞,上至富洞坪,東北至洪雅,西南至龍池),為野生品之一,根條粗壯,有形如佛手者,又稱
“連王”,常有生長足20~30年始被發(fā)現(xiàn)者,品質(zhì)最好。②雅連,產(chǎn)于雅安附近,多為栽培品,產(chǎn)量甚多,品質(zhì)僅次于峨嵋野黃連。③味連,形如雞爪,又名雞爪黃連,品質(zhì)較次。此外產(chǎn)于云南境內(nèi),與四川交界處者名云連,主產(chǎn)騰衡、碧江、麗江等地。黃連總以身干,年足(每年根頭生一節(jié),滿4年者即為年足),顏色正黃,根條肥壯,無苗桿,毛少(即須根少),無碎節(jié)者佳。黃連性味苦寒,入心、肝、膽、胃、大腸五經(jīng),有瀉火、燥濕、解毒功用。主治熱病、心煩、泄瀉痢疾?!?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治腸癖、腹痛、下痢的記載。今治濕熱泄瀉、痢疾多用之,然目前用藥廣泛,尚不能滿足供應(yīng),處方不能多用,故本例痢疾每方僅用1.5克(如不限量,根據(jù)舌苔黃膩可每方開用6克量)。又香連丸為《直指方》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為治痢疾有效方劑。
痢疾一癥,有濕熱痢、虛寒痢、寒濕痢、噤口痢、休息痢、疫毒痢等之區(qū)別,各按證候立法選方用藥。故辨證施治至為重要,非白頭翁湯、香連丸統(tǒng)治諸痢。一般規(guī)律,初感當(dāng)以祛邪,久病應(yīng)予扶正。但亦有久痢用下法者,如《金匱要略》記載:“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即是此例,然必須有可下之證者方可下之。總之,邪實體強應(yīng)當(dāng)祛邪,正虛體弱應(yīng)當(dāng)扶正?!督饏T要略》云:“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正是中醫(yī)治病的大法。
——本文摘自《臨證治驗錄》
要藥黃連苦,炮制與臨床應(yīng)用的人更苦~
黃連炮制方法與標(biāo)準(zhǔn)
【藥材來源】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xí)稱“味連”、“雅連”、“云連”。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殘留須根。
【古代炮制方法】
唐代以前。黃連史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均有記載,為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主藥之一。黃連的炮制,最見于梁代,當(dāng)時就有黃連要除去后方入藥。南北朝劉宋時期雷斅的《雷公炮制論》:“凡使黃連,以布拭上肉毛,然后有漿水浸二伏時,漉出,于柳火中焙干用?!边d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述有:“黃連去毛、去皮、炒?!碧拼邪局?《千金翼》)。
宋代科學(xué)技術(shù)比較發(fā)達(dá),官家對醫(yī)藥工作也很重視,組織了大量的醫(yī)藥專家對以前的醫(yī)藥著作進(jìn)行整理、校注、增輯。眾多醫(yī)藥家用新的方法,新的輔料炮制黃連。王懷隱在所著的《太平圣惠方》論述黃連的炮制方法“去須、搗碎、去粗皮碎擘,水洗過”。董汲在《旋舍備藥方》中記載“入生姜同杵,炒令紫”。史堪在《史載之方》記述:“酒煮一伏時,吸進(jìn)火上灸干用”?!缎核幾C直訣》記載“去須,炒,去頭,米泔浸一日”。《證類三草》記載“黃連一兩,生姜四兩,以慢火炒”。在太院所編《圣濟(jì)總錄》中,則根據(jù)中醫(yī)臨床以熱制寒的原理,用吳茱萸制黃連。到此,黃連的炮制方法從簡單的凈選加工步入復(fù)雜的用輔料炮制。
宋代有無灰好酒煮制(《活人書》),好酒浸制(《洪氏》),酒洗(《婦人》),酒洗炒(《扁鵲》),生姜炒(《旅舍》),蜜浸一宿炙令香熟、燒焦制炭(《史載》),米泔浸制(《藥證》),麩炒焦黃色、同吳茱萸共炒制(《總錄》),同巴豆共煮制(《總微》),酒煮時要求用銀器(《三因》)。
金元時期著名的醫(yī)家對中藥的炮制相當(dāng)重視,并對炮制作用從理論上進(jìn)行了探討和歸納。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黃連炮制要用酒炒、酒洗。張元素在《珍珠囊》中也指出黃連用酒洗,借酒開騰之力使得黃連功用到達(dá)頭面及手梢皮膚。將黃連的炮制方法推向了新了領(lǐng)域。元代增加了酒蒸、陳壁土炒制(《丹溪》),童便浸制(《原機(jī)》),姜汁拌炒(《世醫(yī)》)。
明清時期,炮制理論、炮制技術(shù)趨于成熟。《普濟(jì)方》中創(chuàng)新用了冬瓜汁炮制黃連。而《本草蒙筌》中記載“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實火以樸硝,虛火以釅醋;痰火姜汁,伏火鹽湯,氣滯火同吳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積瀉亦可服,陳壁土研炒之;肝膽火盛嘔吐,必求豬膽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點或吞,立能劫痛”?!侗静菥V目》中將炮制方法與臨床相結(jié)合,論述黃連炮制“以本臟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實火,則豬膽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樸硝細(xì)調(diào)水和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吳茱萸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漆末調(diào)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xì)調(diào)和炒”。《幼科釋謎》中還記述黃連有炒炭用。明代新增了吳茱萸煎湯炒(《保元》),樸硝炒制、干漆炒制、豬膽汁炒、入乳炒制、釅醋制、鹽湯制(《蒙筌》),吳茱萸合益智仁共炒制(《醫(yī)學(xué)》),冬瓜汁浸制七次(《普濟(jì)方》),酒洗后再與吳茱萸共炒制(《回春》),用濕槐花拌炒、牛膽汁浸制(《景岳》)。清代有入豬大腸中煮熟用(《說約》),黃土、姜汁、酒和蜜四制黃連(《本草匯》)。
黃連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去毛、漿水浸柳火中焙干用, 蜜炙,酒煮,姜制,吳茱萸制,米泔水制,酒洗,酒炒,土炒,冬瓜汁制,鹽水炒,豬膽汁炒,人乳蒸,醋炒,樸硝水炒,干漆炒,炒炭17種。輔料有漿水,蜜,酒,姜汁,吳茱萸,米泔水,冬瓜汁,鹽,膽汁,人乳,醋,土,樸硝,干漆等14種。炮制工藝精細(xì)講究,不同的炮制方法針對不同的病癥,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施藥的用藥原則;但是,隨著社會的進(jìn)步和科技的發(fā)展,這些方法中,有部分已經(jīng)受到禁錮,逐漸被拋棄,例如:婦人乳汁蒸法、童便炙法、巴豆炒法等 。
【炮制方法】
1.黃連:
現(xiàn)代: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潤透,切薄片,晾干?;蛴脮r搗碎。
古法:《本草經(jīng)集注》:“除根毛。”《千金翼方》:“去須……水潤切?!薄短绞セ莘健罚骸叭ロ毾磧??!薄叭ゴ制?,碎擘,水洗過?!薄逗槭霞灧健罚骸叭ヌJ,刮去黑皮,洗凈。”《普濟(jì)方》:“用竹刀刮去須?!?br>
2.酒黃連:
現(xiàn)代:取黃連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酒被吸盡,置炒藥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黃連片每100千克用黃酒12.5千克。
古法:《類證活人書》:“以無灰好酒浸面上約一寸,以重湯熬干?!薄侗怡o心書》:“酒洗炒?!薄度蚍健罚骸傲侨ロ?,酒浸,銀器中重湯煮,漉出曬干,添酒煮七次止?!薄兜は姆ā罚骸皟艟贫?,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干?!薄缎WD人良方》:“酒洗?!?
酒長于清瀉上焦火熱,對心火亢盛、心火上炎之心煩失眠、口舌生瘡和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煩躁易怒,耳道流膿療效較好。這時,常與、生、生、竹葉、木通、龍膽草、敗醬草、蒲公英、梔子等藥配合使用。
3.姜黃連:
現(xiàn)代:取黃連片,用姜汁拌勻,悶潤至姜汁被吸盡,置炒藥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黃連片每100千克,用生姜12.5千克搗汁或干姜4千克煎汁。
古法:《博濟(jì)方》:“宣連一兩,生姜四兩,一處以慢火炒,令姜干脆色深,去姜取連?!薄堵蒙醾湟健罚骸叭肷?,炒令紫色?!薄妒泪t(yī)得效方》:“姜汁拌炒?!?br>
姜長于清熱和胃止嘔,對濕熱中阻之胸悶脘痞效果明顯。這時,常與吳茱萸、薏苡仁、白蔻仁、杏仁、烏賊骨等藥配合使用。
4.萸黃連:
現(xiàn)代:取凈吳茱萸,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去渣取汁拌入黃連片中,悶潤至吳茱萸汁被吸盡,置炒藥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黃連片每100千克用吳茱萸10千克。
古法:《圣濟(jì)總錄》:“去須,一兩,用吳茱萸半兩同炒,以茱萸黑色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薄秹凼辣T罚骸皡擒镙羌鍦础!?br>
萸長于舒肝和胃止嘔,對肝胃不和、胃熱熾盛之嘔吐吞酸、消谷善饑效果較好。這時,常與石膏、煅瓦楞子、浙貝母、烏賊骨等藥配合使用。
5.炒黃連
現(xiàn)代:取黃連片,簧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取出放涼。
古法:《雷公炮炙論》:“凡使,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漿水漫二伏時,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千金翼方》:“熬(炒)?!薄短资セ莘健罚骸叭ロ毼⒊?。”《類證活人書》:“炒令紫色。”《博濟(jì)方》:“炒令稍焦赤色。”
6.土炒黃連
現(xiàn)代:取黃土,加熱至稍松時,倒入黃連片,炒至染上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
古法:《丹溪心法》:“陳壁土炒,去土?!?br>
7.膽汁制黃連
現(xiàn)代:取豬膽剪碎,取汁去渣,加黃連片炒干為度。黃連片每100kg,用豬膽1000只。
古法:《本草蒙筌》:“肝膽火盛欲歐(嘔),必求豬膽汁炒?!薄毒霸廊珪罚骸皟襞D懼!?br>
8.黃連炭
現(xiàn)代:取黃連片,置炒鍋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外表呈黑色,噴水滅盡火星,曬干。
古法:《濟(jì)陰綱目》:“炒黑?!薄队卓漆屩i》:“燒存性?!?br>
【飲片性狀】
黃連為不規(guī)則薄片,直徑3~8毫米,表面皮部棕色至黯棕色,木部金黃色或橙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髓部紅棕色,有時中空;周邊黯黃色,粗糙,有細(xì)小須根,質(zhì)堅脆,氣微,味極苦。
酒黃連,形如黃連片,表面木部棕黃色,偶見焦斑,周邊棕褐色,具炒香氣而略帶酒香。
姜黃連,形如黃連片,表面木部棕黃色,周邊棕色,有姜的辛辣味。
萸黃連形如黃連片,表面木部棕黃色,周邊棕色,有吳茱萸的辛辣味。
黃連炮制后氣味發(fā)生改變,如黃連片為“氣微”,而酒黃連為“略有酒香氣”,萸黃連為“有吳茱萸的辛辣香氣”,因此可利用黃連及其炮制品“氣味各異”的特點,對其進(jìn)行進(jìn)一步鑒別。
【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
黃連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味連以鹽酸小檗堿計,含小檗堿不得少于5.5%,表小檗堿不得少于0.80%,黃連堿不得少于1.6%,巴馬汀不得少于1.5%。
黃連飲片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3.5%,以鹽酸小檗堿計,含小檗堿不得少于5.0%,含表小檗堿、黃連堿和巴馬汀的總量不得少于3.3%。酒黃連、姜黃連、萸黃連要求同黃連片。
【炮制目的】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膽經(jīng)、大腸經(jīng)。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
生黃連,苦寒之性頗盛,善清心火,解毒,多用于心火亢盛,煩躁不眠,神昏譫語,以及濕熱諸證如濕溫、痢疾、熱毒瘡瘍等。
酒黃連,能借酒力引藥上行,緩其寒性,善清頭目之火,多用于肝火偏旺,目赤腫疼。
姜黃連,能緩和過于苦寒之性,并增強其止嘔作用,善清胃熱嘔吐。
萸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多用于肝氣犯胃,嘔吐吞酸等。
【應(yīng)用選擇】
生用
(1)熱病神昏:常與梔子、黃芩等同用,能清熱瀉火解毒,可以治濕熱病,心火熾盛,高熱心煩,甚則神昏譫語者,如黃連解毒湯(《外臺》)。
(2)雜病心火偏亢:常與梔子、蓮心等同用,能增強瀉心火的功能,可治心火偏亢所致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癥;若心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者,常配伍大黃、黃芩等,能瀉火止血,用于火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瀉心湯(《金匱》)。
(3)濕溫?。撼Ec厚樸等同用,能清熱化濕,可治濕溫病,發(fā)熱不退,胸脘痞悶,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者。
(4)泄瀉:常與黃芩、葛根、甘草同用,能清大腸濕熱,可治濕熱泄瀉,發(fā)熱、口渴,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者。
(5)痢疾:常與木香或白頭翁、秦皮等同用,能清熱止痢,治濕熱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如香連丸或白頭翁湯(《傷寒論》)。
(6)熱毒瘡瘍:常與黃芩、連翹等同用,能增強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熱毒瘡瘍,紅熱腫痛者。若為耳目腫痛,可用本品研末外用或浸汁涂患處。 (7)消渴癥:常與天花粉、生地等同用,能清瀉胃熱,生津止渴,可治胃火熾盛,消谷善饑,煩渴多飲之中消證。
制用
(1)肝火偏旺:酒黃連,常配伍龍膽草、黃芩等,能瀉肝火明目,治肝火偏旺,目赤腫痛等。亦可單用本品煎汁點眼。
(2)胃熱嘔吐:姜黃連,常與蘇葉、半夏等同用,能清胃止嘔,可治胃熱嘔吐,舌苔黃膩者。
(3)肝郁犯胃:萸黃連.常與淡吳茱萸、姜半夏、竹茹等同用,能清熱疏肝和胃,可治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而致的嘔吐吞酸,干嘔泛惡,脘脅脹痛,煩悶不舒等癥,如左金丸(《丹溪》)。
黃連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經(jīng)集注》中就有記載,經(jīng)過醫(yī)藥人員的醫(yī)療實踐,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直到元代,黃連炮制的臨床作用才更明確的提了出來。《湯液本草》記載:“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以酒浸煎”。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藥上行,治頭面之疾病的作用。
明代《普濟(jì)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頸已上”。《奇效良方》中記載:“苦寒酒炒,亦為因用以瀉其上熱”。這兩部書進(jìn)一步論述了酒制黃連作用的部位趨向,以及引藥上行,瀉其上熱的作用。這些寶貴經(jīng)驗,至今被人們沿用。
后人在治病過程中,通過用不同輔料對黃連進(jìn)行炮制,使黃連在臨床中的用途擴(kuò)大?!夺t(yī)學(xué)入門》中記載:“吳萸水炒,調(diào)胃厚腸,治冷熱不調(diào)。黃土炒,
治食積,安蛔蟲。鹽水炒,治下焦伏火?!迸谥品椒ㄝ^前增加了3種,并對臨床作用有明確的記述,黃連炮制的理論進(jìn)入了繁榮發(fā)展時期。
《本草綱目》對黃連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記述更為詳細(xì):“黃連入手少陰心經(jīng),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之火,則生用之;而肝膽之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2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樸硝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吳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干漆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炒。諸法不獨為之引導(dǎo),蓋辛熱能治其苦寒,咸寒能治其燥性,在用者祥酌之?!迸c《醫(yī)學(xué)入門》中記載的炮制方法比較,增加了豬膽汁浸炒、醋浸炒、姜汁炒、樸硝炒、干漆水炒。使黃連的用藥范圍進(jìn)一步擴(kuò)大,也是對黃連炮制原理的新見解。
《增補萬病回春》記載:“去須生用,瀉心清熱,酒炒厚腸胃,姜制止嘔吐”;“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實火樸硝,虛火釅醋,痰姜汁,伏火鹽浸
?!泵鞔_提出了姜制黃連治痰、止嘔吐的作用,進(jìn)一步認(rèn)識到酒制黃連不但可以治上,而且還可以厚腸胃,同時對用童便制黃連的臨床作用明確提了出來
,進(jìn)一步擴(kuò)大了黃連的臨床應(yīng)用。
《醫(yī)宗粹言》提出“酒炒去頭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傷脾胃。”說明酒炒、姜汁炒黃連既有確切的臨床作用,又可防止生用黃連傷脾胃的副作用?!秹凼辣T酚涊d:“去須。下火童便,痰火姜汁,伏火鹽湯,氣滯火吳萸,肝膽火豬膽,實火樸硝,虛火酒炒?!薄疤摶鹁瞥础笔窃摃男掠^點,余則與上述基本相同。
《景岳全書》記載:“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嘔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鹽湯;同吳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陳壁土炒,可止熱瀉。”“同吳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陳壁土炒,可止熱瀉”,拓寬了黃連的臨床應(yīng)用,滿足了患者治療的需要。
《先醒齋廣筆記》記述:“切片,拌好酒,同吳茱萸浸二宿,瓦上炒干,分開連、萸各貯……白痢加茱萸?!?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碧岢隽税琢∮镁坪蛥擒镙枪仓泣S連,赤痢用濕槐花炒的炮制方法,認(rèn)識到了治療赤痢、白痢、黃連要用不同的方法進(jìn)行炮制。
劉榮祿論黃連炮制與臨床應(yīng)用
黃連按古法炮制和臨床應(yīng)用可分為生黃連及酒 、醋 、鹽 水、樸 硝、膽汁 、姜、茱萸 、干漆 、槐花 、土炒黃連和黃連炭等。但是,當(dāng)下藥房中普遍只以生黃連一藥統(tǒng)之。其余炮制方 法與臨床應(yīng)用竟棄之已遠(yuǎn) 。
生黃連的炮制法與臨床效用
生黃連片炮制法
取黃連洗凈,春、冬潤24小時,夏、秋潤8小時 ,刨薄片晾干即得 。
黃連粗粉操作法
取黃連洗凈曬干,碾碎或用粉碎機(jī)粉碎,過2號篩篩過,裝入瓶內(nèi)。黃連片或粉配方時宜另包,待諸藥煎成去渣后倒人藥液中煎數(shù)沸 ( 約3分鐘 ),濾去渣絞盡汁即可 。
生黃連人藥為何要刨薄片或碾粉配方? 因生黃連在臨床中大多用于心火實盛,瘡瘍腫毒,目疾暴發(fā),胸痞嘔吐,熱病瀉痢等癥。治療上述諸癥,必取其大寒善泄易行之性,要取其性存則不宜久煎,久煎其性味減,療效差 。刨片碾粉人藥,不但其味易出,縮短煎煮時間,并可保其本性存,故其效高而速。
如張仲景在治療熱痞之癥 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即以麻沸湯漬之 ,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此正是取黃連生汁之意 。當(dāng)今不論治療何病,均以完黃連配方同煎,完黃連入藥同煎時間長,若用于上述病癥中,清熱解毒之效差而慢 。
對此,本人曾做過30多個病例的藥物比較,在病癥、病因、脈 象、用藥、劑量相同情況下,由于用薄片和完藥及煎熬長短方法不同,其臨床效果則有差異。如朱 某某,女,22歲,1985年6月,因食死牛肉生毒瘡,經(jīng)××醫(yī)院注射青霉素、撲爾 敏 、葡萄糖酸鈣、氯化鈣 、維丁膠性鈣等半月無效,后經(jīng)余治 。見其人頭面全身瘡色深紅,癢不可忍,心煩,口燥渴,舌苔降紅,舌尖赤,脈 洪 數(shù),以三黃解毒湯加荊芥6g,土茯苓15g,內(nèi)服。外用生黃連20g,川柏30g,荊芥15g,銀花20g,水煎外洗。內(nèi)服外用 黃連都用薄片后煎,三劑 痊愈 。鐘××,女,26歲,患同一病癥,用藥盡同,只是用完黃連同煎時間長,六劑 方愈 。李××,男,33歲,雙眼紅腫疼痛,羞明,頭暈,口燥苦,舌苔深黃,舌尖降,脈弦洪而數(shù),投以龍膽瀉肝湯加刺藜15g,石決明12g,荊芥l0g,完黃連l0g同煎,五劑痊愈 。張××,男,38歲,病癥用藥俱 同,而用黃連薄片后煎,三劑痊愈 。
從實踐中體會到,用完黃連或薄片,粉都能達(dá)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但在治療過程中便有快慢之差異。
姜制黃連炮制方法與臨床觀察
姜制黃連炮制法
取生姜洗凈搗碎,加水煎熬2次,取汁與黃連拌勻,潤2小時,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片刻,起鍋晾干 。每公斤黃連用生姜0.5kg,加水0.5kg,熬取姜汁 0.3kg。姜黃連按古法用13-20%生姜炮制,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用60%生姜炮制療效更好 。
如徐××,女,46歲,食后5分鐘嘔吐,咽至胸如物堵,雖經(jīng)多家醫(yī)院診治妄效,于1986年9月16日來診,其人體瘦,臉色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用二陳湯去甘草加生赭石15g ,川連1Og,二 劑仍嘔吐,守原方藥易姜黃連,四劑痊愈 。又如劉××,女,29歲,食入即吐,咽至胸似有物堵數(shù)月,經(jīng)多家醫(yī)院未查出病因,1985年8月13日來診 ,其癥頭暈口苦,心煩失眠,燥渴,食入即吐,咽胸似有物堵,苔黃,舌尖紅,脈浮弦而數(shù),以小柴胡湯加川連、花粉。二劑,諸癥好轉(zhuǎn),仍嘔吐,咽胸如物堵,易二陳湯加黃連10g二劑仍嘔吐。守原方藥易姜黃連l0g,三劑痊愈。一月后病又復(fù)發(fā),為探試藥效,以二陳湯加生赭石15g、茱黃連l0g,二劑無效。守原方藥易姜黃連二劑,嘔吐止 ,原方加白參6g、漂白術(shù)12g,六劑痊愈,一直未發(fā)。
為何姜制黃連要用較多的生姜炮制呢 ? 因姜黃連大多用于火嘔而設(shè)?;饑I者,上中焦之火及氣上逆故嘔也。上中焦有火故食不得入 ,或食入即吐出。此癥用黃連 ,必用生姜之制方能奏效,因黃連雖為清熱瀉火之要藥,但降逆之效差,必借生姜之鑒制,取生姜之降逆,藥進(jìn)后方不至反出。生姜為止嘔之圣藥,雖有辛通開之,降之之效,因其性熱,不能清熱瀉火,不宜于火嘔,既已用在火嘔之癥 ,必借黃連大苦大寒之性以制生姜之熱,這樣方能達(dá)到嘔吐止火瀉之作用。其入咽胸如堵欲以手抓等狀者,此非物也,乃火與氣格阻于上,火氣隔阻于上故咽胸似有物堵,治法應(yīng)清心胃火,降逆氣 ,火清逆氣降,咽胸似堵之物如失。嘔吐者,亦火氣上逆也,蓋胃氣宜降不宜升,胃中有火其氣上逆 ,飲食之物不能下輸食物入則二熱相沖,不得停留,故隨之反出。方中用姜制黃連者,因黃連善入心清熱,心中之火清,上焦之火皆清。生姜善能降逆而辛能開之通陽,火瀉,胃逆之氣降,食入之物方能不致反出,故二藥相伍之制為止嘔之一要藥。
若治氣分濕熱之火,開郁火,止火痛,左肋痛利大腸壅氣,宜用茱黃連。治肝之實火、膽囊炎、膽壁、增厚,宜膽汁黃連。若 治伏火 宜用鹽水 、樸硝黃 連。治 濕熱 在血 分 以及 血瘕 所致 之熱應(yīng) 用千漆 黃連 。若治食積之火及熱瀉,宜土炒黃連。治赤痢,用槐花黃連。治血痔用枳殼黃連。治脾虛所致之熱瀉,黃連炭尤為妙劑。
小兒痢疾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夏秋季節(jié)多為常見,這種疾病在臨床上有急性慢性的不同,治療這兩種痢疾也是有不同的方法。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推薦關(guān)于小兒痢疾的一些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兒痢疾的治療方法 1、補液
小兒痢疾的治療方法,一般情況下,小兒痢疾起病急的,痢疾患兒需要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小兒痢疾對于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ORS),嘔吐者需靜脈補液,每日1500ml~3000m。小兒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鹽水為主。中毒癥狀嚴(yán)重時可用氫可琥珀酸鈉100mg加入液體中靜滴,或口服強的松10~20mg,以減輕中毒癥狀。
2、抗菌藥物治療
小兒痢疾由于耐藥菌株增加,最好應(yīng)用?2種抗菌藥物,可酌情選用下列各種藥物:
磺胺類:磺胺甲基異惡唑(SMZ)加甲氧芐胺嘧啶(TMP),即復(fù)方新諾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兒童50mg/kg/日,連用5~7日。喹諾酮類:為人工合成的廣譜抗菌藥物,作用于細(xì)菌DNA旋轉(zhuǎn)酶,阻止DNA合成,有殺菌效果。此外組織滲透性強,少有耐藥產(chǎn)生。
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連用5~7日。
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
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兒酌減。
抗生素:可適當(dāng)選用慶大霉素(8萬u2次/日,小兒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靜滴,療程均為5~7日。
還可選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頭孢菌素類等。利福平:對痢疾桿菌也有一定殺滅作用。
3、中醫(yī)中藥治療
①辨證論治:表未解里熱已盛者應(yīng)表里雙解,用葛根黃連湯加減;濕重于熱者應(yīng)利濕清熱,用胃苓湯加減;熱重于濕者應(yīng)清熱利濕,用白頭翁湯加減;濕熱互滯者用芍藥湯加減。
②黃連素0.4g,每日3次,兒童30mg/kg/日,連用5~7日。生大蒜口服。
③亦可選用馬齒莧、地榆、苦參、地錦草等單方草藥煎湯口服,早晚各一次。
4、針刺
取天樞、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當(dāng)于麥?zhǔn)蠅和袋c部位)。配止瀉、曲地、陽陵泉等強刺激,不留針。
以上幾點是小兒痢疾急性期的治療,也是一般的治療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小兒中毒性痢疾以及慢性痢疾的治療。
5、中毒性痢疾治療
小兒痢疾還有中毒性痢疾,治療中毒性痢疾治療方式不一樣
(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靜脈給藥,待病屬于情好轉(zhuǎn)后改口服。具體抗菌藥物同上。
(2)控制高熱與驚厥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
躁動不安或反復(fù)驚厥者,采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1~2mg/kg,肌注,2~4小時可重復(fù)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腸,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緩慢靜推。
(3)循環(huán)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
①擴(kuò)充有效血容量;
②糾正酸中毒;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維持酸堿平衡;⑥應(yīng)用糖皮質(zhì)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東莨菪堿或山莨菪堿的應(yīng)用,既改善微循環(huán),又有鎮(zhèn)靜作用。脫水劑: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時一次,可與50%葡萄糖交替使用。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靜滴,必要時4~6小時重復(fù)一次。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樞興奮劑,必要時氣管內(nèi)插管與氣管切開,用人工呼吸器。
(5).中藥:生脈散或枳實注射液,靜脈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壓,改善微循環(huán),抗休克。
小兒中毒性痢疾的癥狀 中毒型痢疾多見于2-7歲的兒童,常突然發(fā)病,開始時只有高熱,體溫可達(dá)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膚常出現(xiàn)花紋,呼吸淺而弱,可反復(fù)出現(xiàn)驚厥。多數(shù)孩子沒有腹痛、腹瀉和嘔吐,少數(shù)孩子只有輕度腹痛、腹瀉,大便無膿血。除上述癥狀外,若出現(xiàn)休克癥狀的叫休克型,表現(xiàn)為脈膊細(xì)弱,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少尿或無尿,有呼吸困難、咯血現(xiàn)象,可因發(fā)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現(xiàn)腦部癥狀者叫腦型。腦型的主要表現(xiàn)是煩燥、嗜睡、血壓正?;蛟龈?,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呼吸增快,有時出現(xiàn)呼吸暫停、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很快進(jìn)入昏迷狀態(tài),而側(cè)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慢性痢疾的治療 凡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痢疾、多數(shù)是因輕型痢疾治療不徹底或孩子患有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貧血、寄生蟲等病體質(zhì)較弱所致,所以治療慢性痢疾需要找出誘因,對癥處置
(1)尋找誘因,對癥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zhì)虛弱者應(yīng)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dāng)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桿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加用B族維生素、維生素C、葉酸等,或者口服左旋咪唑,或肌注轉(zhuǎn)移因子等免疫調(diào)節(jié)劑,以加強療效。
(2)對于腸道粘膜病變經(jīng)久有愈者,同時采用保留灌腸療法,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氫化可地松100mg,或5~10%大蒜溶液150ml加強地松20mg及0.25%普魯卡因10ml,保留灌腸,每晚一次,10~14日為一療程。
小兒痢疾飲食禁忌 小孩子換上痢疾,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盲目地給孩子用藥,但是其實家長只要要監(jiān)督孩子衛(wèi)生,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xí)慣就可以了。反而,家長要多多注意小孩的飲食禁忌。
①忌肉類濃汁及動物內(nèi)臟。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堿和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濃作用越強,加重了消化道負(fù)擔(dān)。而且細(xì)菌性痢疾病人腸道有病變,有惡心嘔吐等癥,消化吸收更差。
②忌粗纖維、脹氣食物。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纖維粗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導(dǎo)致局部充血、水腫,炎癥不易愈合。而牛奶和糖、豆制品也易引起腸道蠕動增加,導(dǎo)致脹氣。
③忌刺激類食物。如煎、炸及腌、熏的大塊魚肉,對腸壁有直接刺激,使腸壁損傷加劇;這些食物又難以消化,脹氣發(fā)熱,停留的時間長,會加重消化道負(fù)擔(dān)。
④忌污染食物。未經(jīng)消毒的瓜果蔬菜,這些既帶菌又易引起中毒,是致病因素,并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⑤忌性寒滑腸食物。如荸薺、甲魚、生梨、花生等物,性寒傷脾胃,易滑腸致瀉,故忌用。
⑥忌辛熱刺激食物。韭菜、羊肉、辣椒、鮮辣椒粉和濃茶、酒、各種咖啡飲料,都是強烈的刺激品,致血管痙攣收縮,使粘膜充血、水腫、破損,故忌用。
【白虎湯】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草米協(xié)。
【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出兼氣虛,白虎加參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湯】身熱欲嘔骨節(jié)痛,加入桂枝疏經(jīng)脈。
【白虎加蒼術(shù)湯】濕溫身重汗出多,方加蒼術(shù)濕熱減。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津自生。 【清營湯】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hù)陰。
【清宮湯】減去丹參銀連地,清宮更加蓮子心。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可治,熱入營血服之安。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fā)斑皆可平。
【瀉心湯】瀉心大黃與連芩,主治黃疸血妄行。
【涼膈散】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干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diào)蜂蜜,中焦燥實服之消。
【普濟(jì)消毒飲】普濟(jì)消毒蒡芩連,甘桔藍(lán)根勃翹玄;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清瘟敗毒飲】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
【化斑湯】化斑玄犀和白虎,涼血解毒燔熱清。
【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參,芩蒲地銀板藍(lán)根;翹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熱毒深。 【導(dǎo)赤散】導(dǎo)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滲入小便中。
【清心蓮子飲】清心蓮子參耆苓,地骨車前甘草芩;益氣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濁與遺精。
【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dāng)歸同,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
【瀉青丸】瀉青丸用龍腦梔,瀉火下行大黃施;羌防升散芎歸養(yǎng),瀉火養(yǎng)肝不宜遲。
【當(dāng)歸龍薈丸】當(dāng)歸龍薈用四黃,梔子木香與麝香;和蜜為丸加青黛,肝膽實火悉能攘。
【左金丸】左金黃連與吳萸,脅痛吞酸悉能醫(yī)。
【戊己丸】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泄痢痛再臍。
【香連丸】香連相合治熱痢,癥現(xiàn)腹痛又里急。
【瀉白散】瀉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瀉肺清熱平咳喘,又可和中與健脾。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亦瀉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清胃散】清胃散中當(dāng)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瀉黃散】瀉黃甘草與防風(fēng),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diào)和服,胃熱口瘡并見功。
【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腎虛胃火相為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芍藥湯】芍藥湯內(nèi)用檳黃,芩連歸桂甘草香;重在調(diào)氣兼行血,里急便膿自然康。
【黃芩湯】黃芩湯用芍棗草,清熱和中止痢方。
【白頭翁湯】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備。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上方加草與阿膠,產(chǎn)后虛痢稱良劑。 【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xì)看;夜熱旱涼無汗出,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秦艽鱉甲散】秦艽鱉甲治風(fēng)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dāng)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超。
【清骨散】清骨散主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勞熱一并除。
【當(dāng)歸六黃湯】火炎汗出六黃湯,歸柏芩連二地黃;倍用黃耆為固表,滋陰清熱斂汗強。
我們從古代就對痢疾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從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就將痢疾與泄瀉統(tǒng)稱為「 ”下利”,其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白頭翁湯等一直為后世沿用。而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有「 ”天行毒氣,夾熱腹痛下痢”之說,以「 ”痢”稱本病,逐步為后世醫(yī)家所接受。 臨床上中醫(yī)所說的痢疾與西醫(yī)學(xué)中的細(xì)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類似,都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等特征,而中醫(yī)則認(rèn)為痢疾是由于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dǎo)失司、脂絡(luò)受傷而成痢,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清熱燥濕等為主,常用的中成藥有以下幾種: 三 *** 三 *** 由大黃、鹽酸小檗堿、黃芩浸膏三味組成,為糖衣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色,味苦、微澀,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三焦熱盛所致的目赤腫癰、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亦用于急性胃腸炎,痢疾。每次口服小片4 片,或大片2片,一日2 次,小兒酌減,孕婦慎用。 千喜片 千喜片由穿心蓮、千里光兩味組成,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綠褐色至黑褐色,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止瀉止痢的功效,主要用于熱毒蘊結(jié)所致腸炎、結(jié)腸炎、細(xì)菌性痢疾和鼻竇炎。每次口服2?3片,一日3?4 次,重癥患者首次可服4?6 片。 木香檳挪丸 木香檳挪丸由木香、檳榔、枳殼、陳皮、醋炒青皮、醋制香附、醋三棱、醋莪術(shù)、黃連、酒黃柏、大黃、炒牽牛子、芒硝十三味組成,為灰棕色的水丸,味苦、微咸,具有行氣導(dǎo)滯,瀉熱通便的功效,主要用于濕熱內(nèi)停,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腸積滯,脘腹脹痛,大便不通。每次口服3?6g,一日2?3次,孕婦禁用。 六味香連膠囊 六味香連膠囊由木香、鹽酸小檗堿、枳實、白芍、姜厚樸、檳榔六味組成,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黃棕色的粉末,氣清香,味極苦,具有祛暑散寒,化滯止痢的作用,主要用于腸胃食滯,紅白痢疾,腹痛下墜,小便不利。每次口服2粒,一日2次,孕婦忌服。 白蒲 *** 白蒲 *** 由白頭公翁、蒲公英、黃芩、黃柏四味組成,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黃褐色,味微苦,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涼血的功效,主要用于大腸濕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痢疾、泄瀉,癥見里急后重、便下膿血;腸炎、痢疾見上述證候者。每次口服3?6片,一日3次。 加味香連丸 加味香連丸由木香、姜黃連、黃芩、酒黃柏、白芍、當(dāng)歸、姜厚樸、麩炒枳殼、檳榔、醋延胡索、制吳茱萸、炙甘草十二味組成,為黃掠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苦,具有清熱祛濕,化滯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每次口服6g,一日3次。 克痢痧膠囊 克痢痧膠囊由白芷、蒼術(shù)、石菖蒲、細(xì)辛、蓽芨、鵝不食草、豬牙皂、雄黃、丁香、硝石、枯礬、冰片十二味組成,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淡黃色至棕色的粉末,氣香,味辛、澀,具有解毒辟穢,理氣止瀉的作用,主要用于泄瀉,痢疾和痧氣(中暑)。每次口服2粒,一日3?4次,兒童酌減,孕婦禁用。 連蒲雙清片 連蒲雙清片由鹽酸小檗堿、蒲公英浸膏兩味組成,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顯棕黃色至綠褐色;氣微,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主要用于濕熱蘊結(jié)所致的腸炎、痢疾;亦用于乳腺炎、癤腫、外傷發(fā)炎、膽囊炎。每次口服4片,一日3次,兒童酌減。 腸炎寧糖漿 腸炎寧糖漿由地錦草、金毛耳草、樟樹根、香薷、楓香樹葉五味組成,為棕褐色的黏稠液體;味甜、微苦,具有清熱利濕,行氣的功效,主要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癥見大便泄瀉、或大便膿血、里急后重、腹痛腹脹,急慢性胃腸炎、腹瀉、細(xì)菌性痢疾、小兒消化不良見上述證候者,每次口服10ml,一日3~4次,小兒酌減。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2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葦莖湯加味治療肺癰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