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與閉通,謂閉阻經脈,影響氣血而為病也。根據(jù)《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边@說明“痹證”的形成,并非單一的因素,而是由于風寒濕相互影響的結果。李中梓說:“四時之令,皆能為邪,五臟之氣,各能受病,六氣之中,風寒濕居其半,即謂之雜至,所謂之合,則知非偏受一氣可以致痹?!惫十斎梭w感受之后,其致病之因,從臨床所見,則有偏輕偏重之分,因而在治療上亦應有所側重。故《素問·痹論》上又指出:“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這里下一“勝”字,就是意味著三氣之中的病邪,也有其傾向性的。
本病大體上概括“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骨關節(jié)炎”、“畸型性關節(jié)炎”以及周圍神經疾病,如神經炎和神經痛,不完全屬于運動(關節(jié)、肌肉)系統(tǒng)的疾病,幾乎都與祖國醫(yī)學論述的病因相同。因此,“痹證”之中,如“行痹”、“痛痹”、“著痹”、“歷節(jié)”、“鶴膝風”等疾病的臨床癥候在某些階段,甚至全過程中,雖各有特殊表現(xiàn),但其基本論點是一致的。事實上,中醫(yī)在處理上述幾種疾患的過程中,也都是運用“痹證”的理論,作為辨證施治的指導思想。
現(xiàn)從“痹證”的發(fā)展情況來分析,一般可劃分為初、中、晚三個階段:
(一)痹的初期階段
本病初起具有急性發(fā)作的特點,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有“行、痛、著”三種不同的類型。
(1)行痹:主要病因是風邪,風的屬性是陽,具有游走、竄痛、轉移、發(fā)展和變化多端的特點。故有“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的說法,言其行而不定,痛無定處,俗稱之“流火”或“走注”。亦即“風痹”之別稱,故《素問·痹論》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2)痛痹:主要病是寒邪,寒的屬性為陰,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氣血留滯,運行被阻,出現(xiàn)肢體鈍痛,似如縛扎不舒,振之即疼,動之即痛,得熱痛減,遇寒痛增,亦謂之“寒痹”。
(3)著痹:主要病因是濕邪,濕的屬性也是陰邪,氣血受濕,則濡澀而不暢,產生肢體沉重,肌肉及關節(jié)重痛,嚴重的則有肌膚麻木,對溫度的感覺、觸覺、甚至痛覺出現(xiàn)喪失的反映。此外,“歷節(jié)風”一病,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本病亦以關節(jié)紅腫,劇烈疼痛,遍體肢節(jié)作疼,難以轉動為其特點。多因元本空虛,風濕相乘,入于腠理,侵于關節(jié),濕久化熱,風從熱生而起。因其發(fā)展較快,故又稱為“白虎歷節(jié)”。本癥與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等疾患相類似。
還有“鶴膝風”這個病,也是在臨床上經常遇到的,主要是由于寒冷侵襲所形成。它的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膝部腫大疼痛,能屈難伸,故名為“鶴膝風”。喻嘉言說:“鶴膝風即風寒濕之痹于膝者。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未可先治其膝,宜養(yǎng)氣血使肌肉漸榮,再治其膝?!彼^"膝骨日大”,是指初起時,膝部皮色不變,腫勢也不明顯,如果逐漸發(fā)展成為“上下肌肉日枯”的程度,則顯示患者的上下肌肉,已經松弛,且有萎縮傾向。蓋膝為筋之府,膝痛多屬筋病的道理。他主張宜先養(yǎng)氣血,而后再治其膝,此一見解,不僅符合理論根據(jù),并在臨床上也提出了有步驟、有緩急的措施。
(二)痹的中期階段
痹證的中期階段,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同時病邪的侵犯部位也較深一層。故有“病在血脈之中”和“筋骨之間”的提法,臨床上所出現(xiàn)的癥狀,可能“行、痛、著”三種痹癥的單獨復發(fā),也可能交替出現(xiàn)或共同發(fā)病。前者仍然運用行痹、痛痹、著痹的理論來診斷和處理;后者在臨癥時,主要的突出表現(xiàn)在于季節(jié)交替時或氣候變化較劇的情況下發(fā)生。中醫(yī)學把一年劃分為五個階段,故臨床上“五痹”之稱。
(1)冬天復感于邪而發(fā)病,稱為“骨痹”,其主要癥狀,則有筋骨酸痛不能屈伸高舉,并有麻痹感。乃因氣血不足,寒濕之邪傷及骨絡所致的病癥。
(2)春天復感于邪而發(fā)病的,稱為“筋痹”,臨床表現(xiàn)為肢節(jié)疼痛,筋攣拘急,且難以伸張。乃因風寒濕邪傷筋所致。
(8)夏天復感于邪而發(fā)病的稱為“脈痹”,是以血脈癥狀為主的痹癥,臨床表現(xiàn)局部肌膚灼熱疼痛,皮膚或見紅斑,并有不規(guī)則的發(fā)熱,多因血虛,導致風寒濕邪留滯血脈所引起。
(4)長夏(即陰歷六月)復感于邪的,稱為“肌痹”,臨床表現(xiàn)有肌膚盡痛,麻木或酸痛無力,渾身困倦,汗出等癥狀。這是由于風寒濕侵及肌肉所致。
(5)秋天復感于邪的,稱為“皮痹”,其主要癥候為皮膚寒冷麻木,這是由于風寒濕邪侵及肌表,以致衛(wèi)陽之氣不能溫養(yǎng)所致。
上述“骨、筋、脈、肌、皮”五種痹證,除了作為癥候診斷的命名而外,著重的是:指出了風寒濕三氣在不同的季節(jié)所侵犯和影響的部位是有所不同的。
(三)痹的晚期階段
痹的晚期階段,在病機上是氣血兩傷、真陰衰竭的表現(xiàn),癥狀基本上沒有表證的反映,局部的疼痛較比急性期間為輕。代之而呈現(xiàn)的是:“頑麻、木僵”以及畸型等功能障礙和器質性病變。中醫(yī)學稱之為“不仁”“不用”,即《內經》所謂的“邪入陰則痹”,就是針對這一階段的病理變化而言。這給我們指出了治療的方向,要用補真陰、養(yǎng)氣血的方法,才能獲得應有的效果。另外,晚期痹證也分為五類,即臨床上所謂的“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合病,合病也是在“骨、筋、脈、肌、皮”五痹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和加重的。這就是《素問·痹論》所說的:“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崩钪需髡f:“舍者邪入而居之也,時者氣主之時,五臟各有所應也,病久不去,而后感于邪氣必更深,故內舍其合而入于臟”。這里就提示我們在處理時要注意到防止入臟的傳變,和預防復發(fā)的關鍵,采取祛邪與補虛并重的法則。
(四)痹癥的治療及方藥的運用
痹癥的致病原因,既然是風寒濕三氣的合邪,在治療上也就必須著重從風寒濕三方面來考慮,按常規(guī)來說:
(1)行痹的治療:行痹是以風邪為主,但必須區(qū)分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情況,如果由于三氣合邪侵襲以后,邪與氣血相搏,發(fā)生游走性的時上時下的竄痛,關節(jié)腫脹,屈伸不利,汗出不暢,發(fā)熱,口渴,口苦,惡風(但不惡寒),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或浮虛,可選用“甘草附子湯”或“越婢加術湯”。如兩方綜合運用,則發(fā)汗、除濕、鎮(zhèn)痛之效更為顯著。慢性期間,應當分辨疼痛的部位,在上或在下。上半身較重的可選用“烏藥順氣散”理氣而祛風,所謂氣行則血行,氣壅則血滯,但于病久氣虛者,似非所宜也。如下半身癥狀較重的,可選用“獨活寄生湯”或“虎骨散”加減。原則上治療“行痹”,就應當采用疏風散邪、調和營衛(wèi)的方法。
(2)痛痹的治療:痛痹也要區(qū)分急、慢兩種。急性期間,渾身劇痛,上肢腰背疼痛,或下腰臀腿疼痛,影響屈伸轉側,汗出不暢,項背發(fā)緊,舌苔白質嫩而津潤,脈浮緊,治宜散寒祛風濕,可選用“五積散”加味。如慢性期間,常因飲食生冷,或復感寒邪而發(fā)作,呈現(xiàn)腰腿筋骨攣痛,腰部如入冷水,肢節(jié)麻木或發(fā)涼,應以養(yǎng)血活血,補氣溫陽為主,可選用獨活寄生湯去生地加干姜,效果良好,如兼有濕痰瘀血者,亦可隨證加減。原則上應以溫經散寒,扶陽通絡的方法為主。
(3)著痹的治療:著痹的急性期間,主要癥狀是肢體沉重而痛,表現(xiàn)酸重麻木,甚至不知痛癢,并且固定在一定部位,局部皮膚失去光澤,發(fā)涼無汗,但是活動后,前額頸下和兩肋又常常有虛汗,腰腿沉重乏力,精神萎靡,苔薄質潤而淡,脈象沉細或沉澀。本病除了由急性期較快地導致復發(fā)而進入慢性階段外,行痹和痛痹的復發(fā)也往往出現(xiàn)這些癥候。本病在治療上無論是急性期或慢性期,應根據(jù)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不振等癥候,均可采用“神效黃芪湯”加減,必須從整體來考慮,不可局限在“風寒濕三氣”范圍之內,同時還要結合外治的方面,效果就比單用內服藥物為佳。
(4)晚期的治療:痹癥晚期階段,主要表現(xiàn)有肌肉及關節(jié)的萎縮,畸型與功能喪失。術語上稱之為麻痹拘急,半身不遂,百節(jié)攣痛等,一般采用“虎潛丸”或大、小活絡丹之類。本病往往是由急性期未加根治,或治不得法,以致成為潛行性的發(fā)展而來,故非朝夕之間所能取效。
結語:痹證雖然以風寒濕邪氣為主因,但與個人的體質,抗病能力,以及氣候的變遷和生活條件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痹癥發(fā)病,多由正虛,營衛(wèi)不固,腠理不密,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痹阻血氣而成病。前人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些論點,是有其實踐依據(jù)的。同時痹癥遷延日久,則涉及面廣,病情也較為復雜,往往與其他疾病相混淆。因而對于痹癥的治療,首先必須強調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其次對于方藥的選擇,劑量的輕重,也要配合得宜,始能左右逢源取擷不盡。
[附方]
(1)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白術、桂枝。
(2)越婢加術湯:麻黃、石膏、甘草、白術、生姜、大棗。
(3)烏藥順氣散:烏藥、橘紅、麻黃、川芎、白芷、桔梗、枳殼、姜蟲、炮姜,加姜蔥煎。
(4)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甘草、川芎、生地、杜仲、牛膝、黨參、茯苓、桂心。
(5)虎骨散:虎骨(醋炙)、姜蟲(炒)、地龍(炒)、靈仙、川烏、五靈脂(醋淘去沙)。
(6)五積散:白芷、陳皮、厚樸、當歸、川芎、芍藥、茯苓、甘草、桔梗、蒼術、枳殼、麻黃、干姜、肉桂、半夏,姜蔥為引。
(7)神效黃芪湯:黃芪、人參、白芍、炙甘草、蔓荊子、陳皮。
(8)虎潛丸:黃柏、知母、熟地黃、虎脛骨、龜板、鎖陽、當歸、牛膝、白芍、陳皮、羊肉,酒煮爛搗丸。
(9)大活絡丹(《蘭臺軌范》):即市售的中成藥。
(10)小活絡丹(《和劑局方》):市售中成藥。
——本文摘自《重慶市老中醫(yī)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第2集》
1.止痛藥物應用:祛風散寒止痛:適用于外感風寒之邪,痹阻經脈而致關節(jié)疼痛,常用藥物如羌活、獨活、白芷、威靈仙、秦艽、細辛、川椒、桂枝等。祛風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易傷陰耗血,用藥當中病即止,陰血不足者當慎用或禁用。
清熱消腫止痛:適用于濕熱蘊結,痹阻經絡,流注關節(jié),或熱毒熾盛,臟腑氣機失宣,熱壅血瘀,導致關節(jié)疼痛、腫脹等,常用藥物如金銀花、連翹、黃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澤瀉、萆薢、木防己等。此類藥物多苦寒,有傷陽敗胃之弊,脾胃虛寒者當慎用。
活血化瘀止痛:適用于瘀血阻滯筋脈引起關節(jié)疼痛,常用藥物如丹參、紅花、赤芍、三七、川芎、三棱、莪術、桃仁、水蛭等。此類藥物易耗血動血,有出血傾向者當慎用。補虛止痛:適應于痹證日久,陰虛血少,筋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常用藥物如雞血藤、當歸、熟地、丹參、芍藥、甘草等。此類藥物多屬甘味滋補之品,有膩滯脾胃,妨礙脾胃運化之弊,脾虛便溏者,宜配合健脾助運藥物。
搜風止痛法:適用于痹證久病人絡,抽掣疼痛,肢體拘攣者,多用蟲類搜風止痛藥物,深入隧絡,攻剔痼結之痰瘀,以通經達絡止痛,常用藥物如全蝎、蜈蚣、地龍、水蛭、穿山甲、白花蛇、烏梢蛇、露蜂房等。這些藥物多偏辛溫,作用較猛,也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蝎、蜈蚣二味可焙干研末吞服,既可減少藥物用量,又能提高臨床療效。
2.辨病位用藥:辨病位用藥是根據(jù)痹證的病位不同,在辨證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使用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
痹在上肢可選用片姜黃、羌活、桂枝以通經達絡,祛風勝濕;下肢疼痛者可選用獨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藥下行;
痹證累及頸椎,出現(xiàn)頸部僵硬不適,疼痛,左右前后活動受限者,可選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絡,祛風止痛;痹證腰部疼痛、僵硬,彎腰活動受限者,可選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廑蟲以補腎強腰,化瘀止痛;痹證兩膝關節(jié)腫脹,或有積液者,可用土茯苓、車前子、薏苡仁、貓爪草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痹證四肢小關節(jié)疼痛、腫脹、灼熱者,可選用土貝母、貓眼草、蜂房、威靈仙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3.有毒中藥的應用在痹證的治療中,風寒濕痹疼痛劇烈者,常用附子、川烏、草烏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藥物。此類藥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經炮制,內服常用量為5 12克,用量宜從小劑量開始遞增,適量為度,不可久服。應用時可文火久煎,或與甘草同煎,有緩解毒性作用。服藥后出現(xiàn)唇舌發(fā)麻、頭暈、心悸、惡心、脈遲等中毒反應,即應停服,并用綠豆甘草湯頻飲,無效或危重者,按藥物中毒急救處理。雷公藤苦寒,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功效。近年用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有大毒,內服宜慎,常用10 15克,并去皮根心,先煎1小時。雷公藤提取物臨床效果亦佳。副作用主要是胃腸道反應、肝損害、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頭昏、心悸、心律失常、女子閉經等,應注意觀察。副作用明顯時,應停用并對癥處理。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強筋通絡,消腫止痛。臨床多用于風濕痹痛,肢體癱瘓。炮制后入丸散,內服0.2 0.6克,大劑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久服。中毒反應為頭昏頭痛、煩躁不安、頸項強硬、角弓反張,甚則昏迷死亡。
4.“痛風”病名中醫(yī)文獻早有記載,該病屬痹證范疇,又稱白虎歷節(jié),亦有認為屬痛痹或風痹。西醫(yī)“痛風”是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尿酸過高并沉積于關節(jié)、軟組織、骨骼、腎臟等處所致的疾病。臨床多見下肢足趾關節(jié)紅腫疼痛,常在夜間發(fā)作,久病可有關節(jié)畸形,臨床可參照痹證內容辨證施治。朱丹溪《格致余論·痛風》提出:“彼病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或偏取涼,或臥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陰也。”認為本病是自身血分受熱,再感風寒濕所發(fā),與一般痹證先外受六淫不同,其描述與西醫(yī)“痛風”相近。針對西醫(yī)痛風病的病理特點,可使用涼血、清熱、祛風、除濕泄?jié)岬戎畏?。此外,患者應注意控制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魚蝦海味、豆制品等,宜忌酒,避免吹風受寒及過度勞累。
男,35歲,警察,關節(jié)腫痛半年。
患者半年前出現(xiàn)四肢大小關節(jié)疼痛,曾有雙手近端指關節(jié)及腕、踝關節(jié)腫脹疼痛,于當?shù)蒯t(yī)院服中西藥物治療后病情未見好轉,遂來就診?,F(xiàn)四肢大小關節(jié)疼痛,痛有定處,得溫而痛減,遇寒則加劇,關節(jié)不可屈伸。雙手小關節(jié)晨僵2小時。查體:T:36.5℃,P:85次/分,R:20次/分,BP:110/85mmHg.雙手第二、三近端指關節(jié)梭形腫,左腕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ESR:35mm/h,RF:58 IU/ML.
參考答案:
辨病辨證依據(jù):
患者因風寒濕邪閉阻經絡,而以寒邪偏盛,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故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溫則氣血較為流暢,故其痛減,遇寒則血液凝滯,故痛更??;寒屬陰邪,故局部不紅,觸之不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亦為屬痛屬寒之象。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1.四肢大小關節(jié)疼痛,痛有定處,得溫而痛減,遇寒則加劇。
2.雙手小關節(jié)晨僵>1小時,雙手第二、三近端指關節(jié)梭形腫,左腕關節(jié)腫脹。
3.ESR:35mm/h,RF:58 IU/ML.
入院診斷:
中醫(yī)診斷:痹證--痛痹
西醫(yī)診斷: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烏頭湯加減。
烏頭6g 麻黃6g 白芍30g 桂枝10g生甘草9g 黃芪30g 獨活15g 干姜9g
服法:三劑,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
一、散風宣痹法
即用疏散風邪的方藥來治療由于風邪外襲,邪留肌表、經絡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行痹。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肌肉筋骨竄痛為特點,可伴有惡風發(fā)熱等表證。脈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劑有防風湯,獨活寄生湯。常用中藥如虎骨、白花蛇、獨活、羌活、防風。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藥性溫熱,能祛除寒邪的方藥來治療由于寒邪外襲,或素體陽虛、寒邪乘虛深入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痛痹。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肌肉筋骨劇痛,痛處固定為特點自覺局部發(fā)涼或觸之冰冷,得溫痛減,遇寒痛增。脈象多弦或緊或遲,舌體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潤。常用方劑有烏頭湯,麻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常用中藥如桂枝、麻黃、附子烏頭、細辛。
三、除濕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濕作用的方藥來治療以濕邪為主所致之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著痹。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肌肉筋骨疼痛重著,痛有定處為特點。脈象濡緩或滑,舌胖有齒痕,苔白或白膩或水滑。常用方劑有薏苡仁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常用中藥如薏苡仁、防已、蒼術、威靈仙、萆解、蠶砂。
四、清熱散痹法
即用除熱燥濕、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方藥來治療熱邪為主所致痹證的方法。主要用來治療熱痹,當其它諸痹在邪郁化熱時也可配合使用。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煩痛,局部紅腫灼熱為特點。痛處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則舒。脈多滑數(shù),舌質或紅,舌苔黃或黃厚膩。常用方劑有白虎加桂枝湯,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湯。常用中藥如生石膏、知母、蒼術、黃柏、防已、薏苡仁、金銀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結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藥來治療痹證病人因痰濕流注經絡、關節(jié)、四肢而出現(xiàn)的結節(jié)、囊腫及瘰塊的方法,是一種輔助療法。凡痹證病人出現(xiàn)皮下結節(jié)、事前腫及瘰塊時均可配合應用此法。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周圍或肢體伸側出現(xiàn)皮下結節(jié),或見關節(jié)周圍囊腫或關節(jié)腫大畸形而成瘰塊。脈象多滑,舌質或暗,舌苔白、白膩、水滑或黃。常用方劑有二陳湯。常用中藥如半夏、茯苓、陳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貝母、僵蠶。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藥來以治定痹證兼有血淤痰的結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證,又罹患痹證,現(xiàn)久痹纏綿,氣滯血淤,或痹證痰結,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療。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顯,但痛痛較劇者。臨床多見于病久不愈,關節(jié)肢體有明顯疼痛,狀若針刺,且部位固定,夜間痛甚?;蛞归g定時痛者。脈象沉澀,舌質暗、有淤斑或淤點,苔薄。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活絡妙靈丹。常用中藥如紅花、桃仁、乳香、沒藥、地龍、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氣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藥物來扶助正氣,強壯身體以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凡病痹證,脾虛氣虧、肢體麻木者,即應輔此法;蓍痹患者,也應適當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縮廢用,伴脾虛氣弱癥狀。脈象軟弱,舌胖質淡,有齒痕,舌苔薄、白、白膩或水滑。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常用中藥如黃芪、黨參、白術、甘草、茯苓。
八、補腎壯骨法
即用具有溫補腎陽,滋養(yǎng)腎陰,強壯筋骨作用的藥來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主要治療素體腎虛,罹患痹證,纏綿不愈者,或久病傷腎,形體虛衰,筋骨失養(yǎng)者。臨床表現(xiàn)為體質柔弱,病程較長,筋骨關節(jié)疼痛、變形、伴有腎陽虛或腎陰虛見證。腎陽虛者,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兩尺尤弱。腎陰虛者,舌紅苔少而干,脈沉細數(shù)。常用方劑有腎氣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右歸丸,知柏地黃丸。常用中藥如地黃、山萸、補腎脂、骨碎補、淫羊藿、肉蓯蓉、狗脊、川斷、桑寄生。
九、養(yǎng)肝補血法
即用具有養(yǎng)肝補血作用的藥物來養(yǎng)血濡筋,以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用于平素血虛,復又感邪而患痹證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氣虛血虧而肝血不足者,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經脈攣急,伴肝血虛癥狀。脈細,舌質淡。常用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常用中藥如熟地、當歸、白芍、川芎、何首烏。
十、通經活絡法
即用具有通經活絡作用的藥物來治療痹證的一種方法。不論何種痹證,除針對病因施治外,均應輔以通經活絡法。臨床表現(xiàn)以肢體關節(jié)、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為特點。常用中藥:風濕熱痹用秦艽、稀簽草、絡石藤、金銀藤;風寒濕痹用松節(jié)。另外,根據(jù)疼痛、麻木部位可選用適宜引經藥。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黃、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頸項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雞血藤、金銀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3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