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傷濕滯外風寒,山嵐瘴瘧水土換。解表化濕表里治,和中理氣效稱寬。
《局方》藿香正氣散,是四時常用的芳香化濕方,對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兩種病因同時共有的病證,是一個疏表和里劑,有疏解外感之表邪,芳化胃腸濕濁而和中的作用。前賢冉雪峰說:“此方以正氣標名,乃因穢濁瘴癘不正之氣傷之,多從口鼻入,故以此方芳香解穢者以勝之,”即通過祛邪而促使“正氣"恢復(fù)。
應(yīng)用此方的基本指征是:寒熱頭痛、嘔吐、瀉泄、脘腹悶痛、舌苔白膩、脈象濡緩。這是因為:主藥藿香能辛散風寒,芳化濕濁、和胃悅脾;半夏曲燥濕降氣,和胃止嘔,厚樸行氣化濕,寬胸除滿,共為輔藥;佐以蘇葉、白芷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香化濕,陳皮理氣燥濕,并能和中,茯苓、白術(shù)健脾運濕,大腹皮行氣運濕,桔梗宣肺利膈,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甘草調(diào)和諸藥。此方服后,風寒散、濕濁化、氣機暢、脾胃和,表里癥因之而解。
四時時感中的外感風寒夾濕證,用本方效佳。此證若外邪偏重,服藥后須蓋被出汗,再煎并服。若風熱夾濕,此方擬去紫蘇、白芷、生姜、大棗、白術(shù),腹皮等,切清熱解暑之西瓜翠衣、銀花、連翹、竹葉等才能收效。
夏暑之日,暑多兼濕,困于脾胃,感冒暑濕偏重,頭脹如蒙,胸悶泛惡,苔白膩,脈濡滑,現(xiàn)代名之曰胃腸型感冒,用本方有良效。因中焦?jié)駶?,非溫不散,非芳香不化,而本方偏重于芳化中焦脾胃的濕濁,故適合于胃腸型感冒。
實證嘔吐,寒邪犯胃,突然嘔吐,起病較急,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宜本方疏解表邪,和胃降逆。藿香、紫蘇、厚樸疏邪化濁;半夏、陳皮、茯苓、腹皮降逆和胃,均為治療風寒犯胃嘔吐的要藥。若胸悶、腹脹明顯,為兼夾宿食,方中不用白術(shù)、大棗、甘草,加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等消食導(dǎo)滯。
暑濕干胃,發(fā)熱而微惡風寒,嘔吐兼脘腹痞悶、納呆、身重肢困、口中甜膩、或大便溏泄、苔白膩,用本方治之效果佳良。
夏月貪食生冷瓜果,夜臥露宿當風,寒濕之邪侵襲胃腸,腸胃功能失常,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清濁交混,上吐下瀉,腸鳴腹痛,喜暖喜按,此為寒濕中阻,用本方正可溫中燥濕化濁,故證可瘥。對于暑濕合病兼食滯的上吐下瀉,起病較急,腹痛拒按,或有發(fā)熱,前賢蒲輔周用本方治之收效亦佳。至于山嵐瘴瘧,易地而居,不服水土,導(dǎo)致嘔吐瀉利,用之也有顯效?,F(xiàn)代急性胃腸炎,也可用本方加焦三仙、谷麥芽等消導(dǎo)化積藥,若現(xiàn)熱象,可去白術(shù)、姜、棗、蘇葉、白芷,加黃芩、銀花、一見喜等。
寒濕泄瀉,所下清稀,甚則如水樣,兼外感風寒,用本方既能疏風散寒,又能化濕除滿,健脾寬中,調(diào)理腸胃,使?jié)駶岬没?,風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復(fù),而泄瀉自止。四時外感寒濕而致急性泄瀉,或兼有腹脹嘔吐者,用本方治之收效均佳。桂林地區(qū)醫(yī)院用本方治療急性腹瀉85例,曾取得較好效果。
暑天感寒濕而致病,本方用之以祛暑散寒,化濕止痢。痢疾初期,濕偏重時也可用本方治療。
霍亂初起,嘔吐下利,所下帶有稀糞,繼而下利清稀,胸膈痞悶,腹痛或不痛,苔膩,脈濡弱,病情輕時用本方芳香化濁有一定療效。
中惡,因步入某種穢濁或特殊環(huán)境,忽然手足厥冷,肌膚栗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關(guān)緊閉,昏暈不知人,用急救開竅法蘇醒后,再用本方辟穢以調(diào)理之。
慢性消化道疾患,如寒濕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jié)腸炎,凡證現(xiàn)濕濁中阻、寒濕困脾者,均可用本方取得效果。葉任高氏用本方治療非特異性腸炎30例,效果顯著。
妊娠惡阻,若呈痰濁中阻者,用本方去腹皮、川樸、白芷、桔梗,加黃芩、砂仁等而嘔止胃開。
本方為辛香溫燥之劑,陰虛火旺者忌用,虛人夾陰傷寒及夏季中暑,熱甚煩渴,及急性胃腸炎證屬濕熱者均當禁用。冉雪峰告誡人們說:“近人有用此類方為普通暑藥者,實為誤事”。病情輕緩者用丸、散劑,病情急者用湯劑武火急煎,因所含的揮發(fā)油為本方的有效成分,久煎可喪失藥效。
——本文摘自《中醫(yī)精華淺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4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廣化湯方:主治胃炎胃脘痛的方子
下一篇: 龍膽瀉肝湯的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