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驅(qū)濕溫,又名普濟治疫證。濕熱內(nèi)傷諸雜病,酌選本方效亦靈。
本方為清初溫病大家葉天士之驗方,王孟英盛贊其功,謂“治濕溫時疫之主方”。
本方用飛滑石十五兩(450克),綿茵陳十一兩(330克),淡黃芩十兩(300克),石菖蒲六兩(180克),木通、川貝各五兩(各150克),射干、連翹、薄荷、蔻仁、藿香各四兩(各120克),共十一味藥組成,各藥曬燥,生研細末,每次用開水調(diào)服三錢(9克),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重9克),開水化服。功專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證見發(fā)熱困倦,胸痞腹脹,肢酸,口渴,溺赤,以及身黃,頤腫,咽痛,吐瀉,淋濁等證,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者。
濕熱交蒸,邪留氣分,清陽受蔽,氣機受阻,法宜分消。欲化其濕,必先利氣,以氣化則濕亦化,而肺主通調(diào),脾主運化,肝(膽)主疏泄,故用藿、蔻、薄等辛芳之品以宣肺悅脾,用茵陳以疏泄其間,更用滑石、木通通利州都以驅(qū)邪外出,使之升降有序。濕熱交蒸,徒化濕則熱愈熾,且易熱蘊毒,故用黃芩、連翹以清熱解毒。濕熱交蒸,每易釀痰而蒙蔽清竅,故用菖蒲、貝母以宣竅化痰,并斷其逆?zhèn)髦?。諸藥合用則肺宣脾悅而膽寧,氣行濕化而熱(毒)清。方藥重在清解滲利,用于濕熱、時疫,濕熱并重者,最為相宜。
本方關(guān)鍵在于審其病機為濕熱并重而交蒸,邪留氣分未入營,臨床運用以身熱困倦、胸痞、口渴、尿赤、苔白厚膩或干黃為辨證要點。本方誠為治療濕溫之主方,若濕溫初起,本方以青蒿易茵陳,杏仁易貝母,去射干,尤為恰當。若熱勢淹留,舌紅,苦黃滑,須稍佐辛溫之品,加草果仁2至3克,迅透郁結(jié)之混。須知熱自濕中來,濕透則熱無所附,藥后熱勢稍升,即去草果而另加知母等品以迎而奪之,也可辛溫、苦寒并用,每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此為作者屢用不爽之法。
蓋濕熱交蒸,邪留氣分,病機雖同而臨床表現(xiàn)不一,故除濕溫時疫外,他證也可施治。其方又名“普濟",可見其適應范圍較廣。諸如瘧疾、痢疾、發(fā)頤等,以及現(xiàn)代醫(yī)學腸傷寒、急性胃腸炎等,證見濕熱蘊結(jié)者,皆可以本方加減治之。
本方主治時疫之證,時疫即今傳染病之謂。時疫之病變多為“疫毒戾氣”所致,氣血壅滯,此時關(guān)鍵之法在于“泄毒”,可在本方基礎上選配針對性藥物。例如流感,加一枝黃花,流行性腮腺炎,加板蘭根、馬勃;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加山梔、黃柏,急性膽囊炎,加郁金、姜皮;急性胰腺炎,加蒲公英等。此外,還可重加大黃而斬關(guān)奪門,驅(qū)邪外出,明吳又可氏已有先例。雖有表證,毋庸顧忌,須知里氣得通,外邪得解,疫毒一泄,邪去正安,升降調(diào)而氣血和。
本方不僅對濕溫時疫可廣泛使用,并可使用于某些內(nèi)科雜證。例如濕熱留戀之低熱,即可用本方(青蒿易茵陳)以治之。濕熱困擾之不寐,即可于本方中加枳實、竹茹以治之。又如急慢性尿路感染,即可于本方加薺菜花、生甘草以治之。它如肝膽失疏、肝脾失和、肺胃失和,凡審其證因于濕熱交阻,均可用本方加誠治之。
本方劑型為丹劑,大凡丹劑,皆須制備于平時,應急于臨床。然在臨床使用大可活變,或可取方藥為湯劑,或可研粗末為散劑用紗布包煎,均能發(fā)揮應有之效用。
——本文摘自《中醫(yī)精華淺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龍膽瀉肝湯的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