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制何首烏20g
,大地龍10g,水蛭3g,全蝎3g,僵蠶10g,川芎10g, 葛根30g,生黃芪30g,生地黃
、熟地黃各15g,丹參20g。
【用法】每日3次
,每次6g
,開水送服
。上列藥物
,動物性藥材洗凈
,低溫干燥(5CTC以下)’研成細粉備用
;葛根粉研末備用
;余藥以水煎煮
,濃縮成浸膏狀
,以此為黏合劑
,將動物藥與葛根混合均勻,水泛為丸
,低溫干燥。
【功效主治】益氣補腎
、活血通脈。主治缺血性腦病
、腦血管痙攣
、腦血栓形成
、中風恢復(fù)期
、腦出血后遺癥半身不遂
、高血壓眩暈頭痛
、頸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之眩暈
、顱外傷及腦手術(shù)后遺癥
。
【方解】缺血性腦病及上列諸病
,發(fā)病之本在于氣虛
,實系脾腎不足,功能 失調(diào)
,氣之推動帥血無力;其標在于痰瘀互結(jié)
,腦絡(luò)不通,腦失濡養(yǎng)
,本虛標實 之證
,治當益氣補腎
,調(diào)攝其功能
,使氣充力足
,推動血液循環(huán)
;活血通脈
,消 除梗死
,血行通暢
,能充分濡腦養(yǎng)髓
,故方中以何首烏、黃芪
、生熟地,益氣補 腎
,脾氣充足以化生氣血,腎陰滿則生髓充腦
;地龍
、水蛭
、全蝎
、僵蠶蟲類搜 剔之品
,能化痰瘀
,通脈絡(luò),改善血行
,消除梗死
;葛根
、川芎
、丹參活血化瘀 之品
,能擴張心腦血管
,促進心腦供血以助蟲類消除梗死之用;益氣補腎之品與 活血化瘀藥相輔相成以奏效
。梗死之癥,非旦夕可圖
,故以丸劑,緩緩?fù)ㄖ?/p>
【體會】本丸劑以頭暈?zāi)垦
;蚩谘酆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半身不遂之中風后遺癥
,或辨證為 氣虛血瘀之腦病為臨床指征
,用之有效
。出血性腦病出血尚未停止
,病情尚未穩(wěn) 定者
,不宜應(yīng)用
,以免再度出血
,加重病情
。
【方源】《臧堃堂治則精華》
一氧化碳中毒遲發(fā)腦病中醫(yī)怎么治療
煤氣中毒就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jié)合后
,使血紅蛋白失去了輸氧功能,造成機體缺氧
,主要損害是腦組織,損害程度取決于中毒量和中毒時間
。
煤氣中毒如果昏迷過
,就有發(fā)生腦病的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昏迷時間的加長
,發(fā)生腦病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特別是五十歲以上的人
,昏迷時間超過一個小時
,發(fā)生腦病的概率是很大的
。
煤氣中毒性腦病,一般在中毒的第十五到二十天發(fā)病
。也有的患者(我遇到過兩例)只清醒了一天就發(fā)病了,(這兩例昏迷時間都超過了24小時).大范圍應(yīng)該說是2————60天發(fā)病
,主要癥狀是:患者逐漸的變?yōu)榘V傻(說不準事、認不準人)
、小便不自主(重者大便不自主)
、不能邁步
、不能下蹲
。重者呈植物人狀態(tài)
。癥狀是漸進的
。
治療經(jīng)驗:對于煤氣中毒腦病的治療越早越好
,但是不論時間的長短
,只要治療,都能基本治愈(生活能自理并能參加簡單勞動)
,我的方法是多方位治療:高壓氧+靜脈給藥+加穴位埋線。每十天為一療程
,花費一千二百元左右,
,一般三個療程
,最多五個療程即可達到治療目的
。
一般人認為
,病人呈植物人狀態(tài)一年多了,就不給治療了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錯誤的
。我治療了一位植物狀態(tài)七年的病人
,現(xiàn)在已能參加簡單的勞動了(可以下地剔棉花苗)
。
“頭者,精明之府”,王綿之治療腦病用藥特點
國醫(yī)大師王綿之是我國著名的中醫(yī)學家
、中醫(yī)教育家
。王綿之精研經(jīng)旨,注重實踐
,在70年的臨床生涯中,始終在“悟”字上下功夫
。本文所述的腦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腦病,如頭痛
、頭暈
,而是指西醫(yī)診斷明確
、目前尚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的疾病
,如腦梗死
、腦出血后遺癥
、多發(fā)性硬化
、視神經(jīng)脊髓炎
、腦腫瘤、帕金森病
、癲癇、運動神經(jīng)元病
、橄欖橋小腦萎縮
、腦外傷后遺癥、病毒性腦炎后遺癥等等
,王綿之對這些疾病的辨證論治有獨到之處,筆者侍診學習
,體會總結(jié)如下
。
對腦結(jié)構(gòu)
、生理
、病理的認識
王綿之認為
,在結(jié)構(gòu)上:腦為髓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經(jīng)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
。腎主骨生髓
,髓匯于腦為髓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云:“諸髓者
,皆屬于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裕X由腎所生之髓匯聚而成
。同時,腦靠五臟六腑精氣上注充養(yǎng)才能完成生理功能
,如《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睂⒁曈X的生成
、變化與腦緊密聯(lián)系起來
,腦之精源于五臟六腑
。故腦為元神之府
,需要氣
、血的滋養(yǎng)
。氣血充足
,神清目明
;腦也離不開髓之充養(yǎng)
,《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
,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 王綿之認為
,雖然在《
黃帝內(nèi)經(jīng)》時代沒有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直至明代李時珍
、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腦是靈性
、記性所在
,但是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記載“頭者
,精明之府”
,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
,所以在中醫(yī)學中,心腦同主神明
。病理上,由于髓海不足
、氣血不榮,使元神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各種癥狀
,《靈樞·海論》中記載有“髓海不足
,則腦轉(zhuǎn)耳鳴
,脛酸眩冒
,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等
,均是說明腦失所養(yǎng)而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
。
腦藏元神
,為清虛之地
,元神依靠精、氣
、血充養(yǎng)。腦怕寒怕熱
,寒則傷髓易頭痛,熱則擾神便神昏
;寒從何來
,《素問·奇病論》指出:“有所犯大寒
,內(nèi)至骨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睙釓膬?nèi)生
,或大怒血瘀
,心肝火炎,或陽明腑實
,邪熱內(nèi)干神明
;后世溫病學中濁邪害清
,清竅被蒙
,多見于痰濕
、痰熱
、濕熱;瘀血阻于腦絡(luò)
,氣血失養(yǎng),易致頭痛頭暈
。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榮腦,然疏泄太過則肝陽上亢,每可挾痰化風
,內(nèi)亂起矣。王綿之認為
,腦病的病機特點為易虛易實
,虛證多系精
、氣
、血不足,實證多表現(xiàn)為痰
、火、血瘀
、陽亢;從臟腑關(guān)系而言
,虛多與腎脾有關(guān)
,實則與心肝胃關(guān)系密切
。
治療用藥特色
常用補腎益氣
、養(yǎng)血活血
、理氣化痰等治法
補腎常用生地黃
、熟地黃、懷牛膝
、肉蓯蓉、炒杜仲
、桑寄生
、天冬
、麥冬
、枸杞子、鹿角霜
、鹿角膠等
,平補溫補,補而不燥
,蓋腎是水火之臟,兩水涵一火
,雖曰水火之宅,實偏陰
,所以即是補腎陰藥物也是偏溫
,旨在燮理陰陽水火之關(guān)系
,但溫藥補腎易挑動命門相火
,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
,用砂仁防止熟地黃等補腎礙胃
,影響脾胃運化。
補氣用四君
,四君健脾益氣,王綿之尤其喜用生黃芪
,蓋生黃芪補而升,補脾肺之氣
,有升清榮腦之意
,常配川芎等
。川芎為血中氣藥
,“上行巔頂
,下達血海”
,此處取其上行的特點,兩藥相合有補氣行氣活血的作用
,使腦氣之虛得補
,腦絡(luò)之郁能達
,氣血運行通暢
,腦之元神得養(yǎng);然升清切忌過度
,過度每致化火助陽生風
,血壓高者、陽熱體質(zhì)者不宜
,如欲使用,可配合懷牛膝補益肝腎
,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
,磁石重鎮(zhèn)補腎益精
,兩藥既補肝腎治腦髓之虛
,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黃芪
、川芎升發(fā)太過
。四藥結(jié)合
,氣血精兼補,氣行血活
,腦之元神自然恢復(fù)正常功能,這是王綿之治療腦病的深邃思想所在
,是他組方配伍的神來之筆。
活血養(yǎng)血用桃紅四物湯
,補活兼顧
,或結(jié)合丹參
,內(nèi)寓四物之功
、心腦并調(diào)之意。當然
,生地黃配熟地黃、赤芍配白芍
、桃仁配紅花是王綿之臨證喜用的配伍藥對。
重鎮(zhèn)之品
,針對肝陽而設(shè)
,如生石決明、生龍骨
、生牡蠣
、生龍齒
、珍珠母
、磁石
、代赭石
、炙龜甲,雖然均有潛陽作用
,使用時也有講究,生石決明兼清肝明目通便
,生龍骨、生牡蠣
、珍珠母兼安神寧心
,磁石兼補腎填精
。赭石
、龜甲、龍齒也是重鎮(zhèn)之藥
。王綿之指出:“赭石是陽明經(jīng)的藥,是沖脈的藥
。沖為血海,所以凡是氣血上涌者
,用赭石治是個好藥
,比磁石好些
,但它是陽明經(jīng)的藥
、肝經(jīng)的藥
,是鎮(zhèn)而不補”。實際臨床上
,“龍骨
、牡蠣作用太緩,如果作為鎮(zhèn)肝息風來用
,頭脹痛得厲害
,有中風先兆的時候
,用龍齒和生石決明更好”
。這是王綿之幾十年臨床經(jīng)驗的結(jié)晶
。
清肝息風藥用天麻
、鉤藤等,王綿之的處方用量比較小
,一般天麻3g,鉤藤6g
,老師認為,如大量使用
,這些熄風藥性外散
,有助風之嫌疑
。對于如川芎
、羌活等辛溫香燥的升散藥物,即祛外風藥物
,使用時一定要量小,同時要配性涼沉降之品來牽制
,達到升降有制,以免升散助陽
,傷津動風
。
不同腦病用藥不盡相同
治腦瘤
,在活血的同時
,注重化痰,蓋痰瘀是瘤之本
。化痰喜用二陳湯
、滌痰湯
,石菖蒲配生蒲黃是王綿之治療腦瘤的經(jīng)典藥對,石菖蒲豁痰開竅
,生蒲黃活血化瘀,兩藥合用
,痰瘀并治
;痰瘀膠結(jié)還常配蟲類通絡(luò)
,如全蝎
、僵蠶、地龍
,利用蟲類走竄,剔絡(luò)透邪外出
。
對于多發(fā)性硬化、炎性脫髓鞘病
,注重補腎
,蓋腎主骨生髓
,髓灌于脊柱為脊髓
、上匯于腦為髓海。補腎切忌蠻補
,主張少火生氣,陰中求陽
,陽中求陰,切忌蠻補而動命門相火
。如熟地黃
、山萸肉
、制首烏
、天麥冬、五味子等
。多發(fā)性硬化反復(fù)發(fā)作后,髓鞘不斷損傷,無法修復(fù)
,運動功能受限而無力行走
,王綿之將之歸入“痿證”范疇
,在補腎同時
,也兼顧調(diào)治陽明氣血
。
老年帕金森病、小腦共濟失調(diào)者補益肝腎之陰為要
,常用生地黃、熟地黃
、天冬、麥冬
、玄參
、生龍骨
、生牡蠣
、炙龜甲等,有滋陰息風之意
。
運動神經(jīng)元病,肢體肌肉
、舌體痿軟萎縮
,精血大虧
,在補元氣基礎(chǔ)上
,每用鹿角霜
、鹿角膠等血肉有情之品
,補益精血。補氣以健脾為主
,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無力
,健脾為要
。
對于癲癇病,多責之肝責之痰
。兒童癲癇脾虛痰濕為多
,以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之意出入
;陰血不足
,肝體失養(yǎng),肝陽化風者
,用生地黃、白芍
、當歸、石斛
、白菊花養(yǎng)肝
,以生石決明、磁石
、夏枯草清肝平肝,以天麻
、地龍通絡(luò)息風。
腦血管病包括腦梗死
、腦出血
,急性期后血瘀
,其共同的病理特點
,在辨證的前提下,加強活血化瘀
,甚至用破血逐瘀藥,如土鱉蟲
、水蛭等。王綿之認為
,離經(jīng)之血即是瘀血
,所以腦出血治療也要活血化瘀,而且要早
,但血液的運行必須靠氣之推動
,氣足則血行
,所以往往補氣活血并用
。這一治法對腦外傷也適用。王綿之指出:“偏癱在左側(cè)比右側(cè)容易好
,下邊(下半身)的癥狀比上邊(上半身)恢復(fù)得快
,如果是手屈而不伸
,更不好治”
。誠是經(jīng)驗之談
,今天驗之臨床仍然適用。
對于如頭痛
、頭暈、麻木
、顫抖、抽搐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癥狀
,予辨證治療
,如頭痛
、頭暈
,早晨起床時明顯,稍活動后減輕
,但繼之又加重,王綿之認為
,此系氣虛所致
,因為方醒之時清氣未升
,清竅失榮
,頭痛頭暈表現(xiàn)明顯
,活動后清氣上升榮腦
,故頭暈頭痛減輕,但勞則氣耗
,繼續(xù)活動氣虛愈明顯
,頭痛頭暈又加重,所以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麻木乃營衛(wèi)之行失常,肌膚失養(yǎng)所致
,王綿之常用桂枝湯出入調(diào)和營衛(wèi)
,桂枝用量較小
,或者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補氣活血通痹
。顫抖
、抽搐常責之陰虛血少
,筋脈失養(yǎng),肝風內(nèi)動
,取吳鞠通的三甲復(fù)脈湯或大定風珠加減治療,臨床有較好療效
。
典型醫(yī)案
患者某,男
,35歲
。初診時間:1994年9月30日。訴走路不穩(wěn)伴語言不利半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甙肽昵盁o誘因出現(xiàn)走路不穩(wěn),伴見語謇
,癥狀逐漸加重。在外院查頭MRI示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給予對癥治療無明顯好轉(zhuǎn)。近1個月來走路日益困難
,已經(jīng)無法行走
,語言謇澀難懂
,且小便頻數(shù)
,夜尿益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淘\:走路困難
,自己勉強能站立,緩慢挪動2~3步
,且搖晃不穩(wěn),下肢微腫
,語言謇澀
,小便急
,夜尿多
,時有失禁
,舌質(zhì)淡紅
,邊有瘀點
,苔薄白,中有黃膩苔
,脈細
。
診斷:(腎虧血少
,氣虛痰瘀
,虛風內(nèi)動型)喑痱證(西醫(yī)稱為橄欖-腦橋-小腦萎縮)。
治則:補腎益氣
,養(yǎng)血活血,化痰息風
。
方藥:生黃芪30g,懷牛膝10g
,川芎3g
,磁石(先煎)25g,僵蠶6g
,炙遠志6g,茯苓18g
,全蝎3g
,石菖蒲12g,紅花9g
,桃仁9g
,當歸18g
,肉蓯蓉12g
,炒枳實9g
,天麻3g
。10劑。
1994年10月11日二診:上方服10劑
,藥后下肢力量增加,藥前走2~3步
,藥后能走20~30步
,腳腫消
,走路輕
,尿頻減
。上方取效
,加丹參12g,繼進30劑
。
以后連續(xù)治療4個月,癥狀繼續(xù)好轉(zhuǎn)
,能連續(xù)行走50米
,在室內(nèi)慢走較以前穩(wěn)
,能自行上廁所
,腳不腫,語言較前清晰
,小便急改善,每夜小便從5~6次減為2~3次
。
按 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是遺傳性共濟失調(diào)疾病之一,以慢性共濟失調(diào)為特征
,目前臨床無有效的治療辦法
。中醫(yī)病名為喑痱,以語言不利
,走路不穩(wěn)為特征
。肝腎主下焦,筋骨痿弱則不能行走
。《素問·脈解》曰:“太陽所謂……入中為瘖者
,陽盛已衰,故為瘖也
。內(nèi)奪而厥
,則為瘖俳,此腎虛也
。少陰不至者,厥也
。”說明本病腎虛是本
。水虧于下
,則風搖于上,所以走路不穩(wěn)。腎開竅于二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