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苓白術(shù)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蓮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縮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參二斤(10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白術(shù)二斤(1000g) 山藥二斤(1000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大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 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方解】 本方主治脾虛濕盛證。脾胃虛弱,受納運化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于濡養(yǎng),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人參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shù)、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diào)水道,又載藥上行,以益肺氣;炒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均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chǔ)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chǔ)方;參苓白術(shù)散兼有和胃滲濕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
《古今醫(yī)鑒》所載參苓白術(shù)散,較本方多陳皮一味,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臨床應用除脾胃氣虛癥狀外,以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附方】
七味白術(shù)散(《小兒藥證直訣》) 人參二錢五分(6g) 茯苓、炒白術(shù)各五錢(各12g) 甘草一錢(3g) 藿香葉五錢(12g) 木香二錢(6g) 葛根五錢至一兩(15~30g) 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煎服。功用:健脾益氣,和胃生津。主治:脾胃虛弱,津虛內(nèi)熱證。嘔吐泄瀉,肌熱煩渴。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噫?!?/p>
2.方論選錄
吳昆《醫(yī)方考》卷4:“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諸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羸弱矣,故治雜證者,宜以脾胃為主。然脾胃喜甘而惡苦,喜香而惡穢,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是方也,人參、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術(shù)、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開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則性緩,故為諸藥之舟楫,苦則喜降,則能通天氣中地道矣”。
【臨床報道】
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獲滿意療效。治療組67例,用本方加味,日1劑,2~5周為1療程。對照組30例,用洛哌丁胺2mg,每日1次,于當日第1次大便后服,2周為1療程。結(jié)果: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3%、93.3% (P>0.05)。但療程結(jié)束后6個月內(nèi)治療組復發(fā)6例,占16.7%,對照組復發(fā)20例,占71.4%,治療組與對照組相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張希金,等.參苓白術(shù)散加味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7例。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脾胃雜志 2000; 8(2):119]
【實驗研究】
用定量精煉豬脂造模,小鼠可出現(xiàn)一系列類似臨床脾虛征象,表現(xiàn)為體重下降,體溫降低,泄瀉、食欲減退,行動遲緩,被毛枯槁散亂豎起等癥狀,給予高劑量參苓白術(shù)沖劑后,可促使小鼠因脾虛所致的上述征象消失。表明參苓白術(shù)散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魯沖,等.參苓白術(shù)沖劑對小鼠脾虛證健脾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1999;5(4):39。]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98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六一散有哪些有哪些作業(y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