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的功效與作用
解熱消炎抗菌免疫作用
葛根和葛根芩連湯對實驗性發(fā)熱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對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的消炎作用
。葛根芩連湯體內(nèi)實驗可抑制肺炎雙球菌和志賀菌引起的小鼠死亡
。
葛根湯有明顯的增強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并具有抗Ⅰ型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
。
對心腦血管作用
葛根總黃酮和葛根素能明顯的擴張冠狀動脈
,可能為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
葛根總黃酮和葛根素能降低正常心肌和心肌梗死區(qū)的氧消耗
,具有增強心肌對缺血耐受性的作用。
葛根大豆黃素具有抗心率失常的作用
,葛根芩連湯體對動物實驗性室性早搏有對抗作用
。葛根總黃酮能使心率減慢
,每搏輸出量增加
。
葛根素為一種β受體阻斷劑
,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葛根素對周圍微血管和腦血管障礙的血流量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減少血管阻力
,增加血流量。
解痙作用
葛根黃酮
、葛根湯
、葛根芩連湯能對抗組胺和乙酰膽堿對腸管具有罌粟堿樣的解痙作用。對支氣管平滑肌和腸道平滑肌的收縮均有抑制作用
。
抗凝血作用
葛根湯具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對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葛根素能使血管內(nèi)壁糖和氨基酸代謝減慢
,膠原纖維相對減少
,有益于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
。
降壓作用
葛根葛根
、總黃酮大豆甙元和葛根素對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
、耳鳴等癥狀有明顯的療效
。靜注葛根浸膏、總黃酮和葛根素
,使血壓短暫而明顯降低
。煎劑及醇浸膏給腎型高血壓犬灌服,也有一定降壓作用
。腹腔注射葛根素能明顯降低清醒自發(fā)高血壓大鼠(SHR)的血壓并減慢其心率
。還可以使SHR的血清腎素活性(PRA)顯著降低。大豆甙元固體分散物對麻醉家兔具有相對早而弱的降壓作用
。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葛根素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ADP誘導大鼠血小板聚集
,對ADP和 5-HT誘導的家兔、綿羊和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
。亦能抑制大鼠血小板中H-5-羥色胺的釋放
。
β-受體阻斷作用
葛根浸膏對具有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多種離體組織具有顯著拮抗異丙腎上腺素效應的作用。葛根素能明顯地降低大鼠心肌膜制劑中β-受體的最大結(jié)合容量
。完全抑制腎上腺素對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激活作用
。表明其有較為廣泛的β-受體阻滯作用。
抗心律失常作用
葛根黃酮
、大豆甙元和葛根乙醇提取物對烏頭堿
、氯化鋇、氯化鈣
、氯仿-腎上腺素和急性心肌缺血等所致心律失常有明顯對抗作用
。
改善腦血循環(huán)作用
葛根總黃酮使腦血流量增加
,腦血管阻力下降,對局部滴加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環(huán)障礙有明顯改善作用
。給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肌內(nèi)注射
,則可使腦血管阻力減小,血流入時間縮短
,有溫和的改善腦血循環(huán)作用
。
對平滑肌的作用葛根中多種異黃酮成分可能是舒張平滑肌的解痙成分,收縮成分可能是膽堿-乙酰膽堿和卡賽因R等物質(zhì)
,特別是大豆黃素具有抗乙酰膽堿作用
。
誘導癌細胞的分化作用
葛根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大豆甙元可抑制HL-60細胞增殖
,使細胞由原始的早幼粒發(fā)育為趨向成熟的中幼粒
、脫幼粒以及成熟的桿狀粒,分葉核細胞
,提取物對HL-60細胞周期移行呈G1期阻斷作用
。大豆甙元在單獨處理HL-60細胞,對細胞的誘導作用較弱
,當大豆甙元與乳香的有效成分BC-4聯(lián)合應用時
,對HL-60細胞的生長有明顯抑制和分化誘導作用。
抗氧化作用
從葛根中分離精制的黃酮類成分PG1能顯著抑制氧化損傷引起的紅細胞溶血
,對微粒體的活性氧類 (—OH
,O2造成的過氧化脂質(zhì)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降血糖作用
甘葛--粉葛小鼠灌胃給予葛根素
,對四氧嘧啶誘發(fā)小鼠高血糖有抑制作用
。對腎上腺素誘發(fā)的小鼠高血糖,僅在葛根素與阿斯匹林并用時顯示降血糖作用
。葛根煎劑對正常家兔有輕微降血糖作用
。
提高學習記憶功能
葛根醇提取物及總黃酮均能對抗東莨菪堿所致的小鼠記憶獲得障礙和40%乙醇所致記憶再障礙。葛根醇提取物尚能對抗東莨菪堿所致的大鼠操作式條件反射的抑制
。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葛根提取物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碳粒的功能
。煎劑在體外能增強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葛根液與PHA或刀豆素A共同培養(yǎng)雜種及C3H純系小鼠淋巴細胞
,有促進 “淋轉(zhuǎn)”作用
。
其他作用
葛根汁飲料能降低血醇濃度及使乙醇所致的血液粘度異常恢復正常
,有解酒作用
。葛根醇浸劑灌胃,對傷寒菌苗所致家兔發(fā)熱有明顯解熱作用
。大劑量葛根素及復方均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
。
葛根的藥用價值
性味
甘辛
,平。
①《本經(jīng)》:“味甘
,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②《別錄》:“無毒
。生根汁,大寒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③《綱目》:“甘辛,平
,無毒
。”
歸經(jīng)
入脾
、胃經(jīng)
。
①張元素:“通行足陽明經(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②《本草新編》:“入胃
,又入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③《本草求真》:“入胃
,兼入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④《要藥分劑》:“入胃
、膀胱二經(jīng),兼入脾經(jī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功能主治
升陽解肌,透疹止瀉
,除煩止溫
。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
,煩熱消渴
,泄瀉,痢疾
,癍疹不透
,高血壓,心絞痛
,耳聾
。
1.《本經(jīng)》:“主消渴
,身太熱,嘔吐
,諸痹
,起陰氣,解諸毒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2.《別錄》:“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
,發(fā)表
,出汗,開腠理
。療金瘡
,止痛,脅風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吧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傷寒壯熱
。”
3.《本草經(jīng)集注》:“殺野葛
、巴豆
、百藥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4.陶弘景:“生者搗取汁飲之
,解溫病發(fā)熱。葛根為屑
,療金瘡斷血
,亦療瘧及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5.《藥性論》:“治天行上氣
,嘔逆,開胃下食
,主解酒毒
,止煩渴。熬屑治金瘡
,治時疾解熱
。”
6.《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嚙
,并飲其汁良
。”
7.《本草拾遺》:“生者破血
,合瘡
,墮胎,解酒毒
,身熱赤
,酒黃,小便赤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8.《日華子本草》:“治胸膈熱
,心煩悶熱狂
,止血痢,通小腸
,排膿破血
,敷蛇蟲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9.《開寶本草》:“小兒熱痞
,以葛根浸搗汁飲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10.《醫(yī)學啟原》:“除脾胃虛熱而渴
。”
11.張元素:“發(fā)散表邪
,發(fā)散小兒瘡疹難出
。”
12.《綱目》:“散郁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搗汁
。外用:搗敷
。
注意
①張元素:“不可多服,恐損胃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②《本草正》:“其性涼,易于動嘔
,胃寒者所當慎用
。”
③《本草從新》:“夏日表虛汗多尤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附方1.治大陽病
,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
、葛根
,減二升,去白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去渣
,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傷寒論》葛根湯)
2.治太陽病
,桂枝證
,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上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減二升
,納諸藥
,煮取二升,去滓
,分溫再服
。(《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
3.治傷寒溫疫
,風熱壯熱,頭痛
、肢體痛
,瘡疹已發(fā)未發(fā):升麻、干葛(細銼)
、芍藥
、甘草(銼,炙)各等分
。同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煎至一盞
,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
。(《閻氏小兒方》升麻葛根湯)
4.治癍疹初發(fā)
,壯熱,點粒未透:葛根
、升麻
、桔梗
、前胡
、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全幼心鑒》)
5.治熱毒下血,或因吃熱物發(fā)動:生葛根二斤
,搗取汁一升
,并藕汁一升,相和服
。(《梅師集驗方》)
6.治心熱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
,頓服。(《廣利方》)
7.治鼻衄
,終日不止
,心神煩悶:生葛根,搗取汁
,每服一小盞
。(《圣惠方》)
8.治妊娠熱病心悶: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
。(《傷寒類要》)
9.治卒干嘔不息:搗葛根
,絞取汁
,服一升差。(《補缺肘后方》)
10.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
,飲之
,取醒,止
。(《千金方》)
11.治食諸菜中毒
,發(fā)狂煩悶;吐下欲死:煮葛根飲汁。(《補缺肘后方》)
12.治服藥失度
,心中苦煩:飲生葛根汁大良
。無生者,干葛為末
,水服五合
,亦可煮服之。(《補缺肘后方》)
13.治急性腸梗阻:葛根
、皂角各1斤
,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鐘
,去渣
,置藥汁鍋于火爐上保持適當溫度(以不致燙傷為度)。另以1市尺見方之10層紗布墊4塊
,浸以藥液后
,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續(xù)熱敷
,每次1小時
,每天2至3次。(《河南醫(yī)學院學報》9(4):203
,1965)
14.治金瘡中風
,痙欲死:搗生葛根一斤,細切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去滓
,取一升服
,若干者,搗末
,溫酒調(diào)三指撮
,若口噤不開,但多服竹瀝
,又多服生葛根自愈
,食亦妙
。(《肘后方》)
15.傷寒(初覺頭痛,內(nèi)熱脈洪)
。用葛根四兩
,加水兩升、豉一升
,同煮成半升服
。加生姜汁更好。
16.煩躁熱渴
。用葛粉四兩
,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
,加米湯同服
。
17.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
,水調(diào)敷涂
。
各家論述
1.張元素:“用此(葛根)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即非太陽藥也
,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
,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
,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啊疤柍醪。慈腙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fā)之
,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
,若頭顱痛者可服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2.李杲:“干葛
,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
,生津液
,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圣藥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3.《綱目》:“本草十劑云
,輕可去實,麻黃
、葛根之屬
。蓋麻黃乃太陽經(jīng)藥,兼入肺經(jīng)
,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jīng)藥
,兼入脾經(jīng),脾主肌肉
。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fā)散
,而所入迥然不同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4.《本草經(jīng)疏》:“葛根
,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主要藥也,故主消渴
,身大熱
,熱壅胸膈作嘔吐。發(fā)散而升
,風藥之性也
,故主諸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啊皞^痛兼項強腰脊痛
,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陽也
,邪猶未入陽明
,故無渴證,不宜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5.《本草匯言》:“葛根,清風寒
,凈表邪
,解肌熱,止煩渴
。瀉胃火之藥也
。嘗觀發(fā)表散邪之藥,其品亦多
,如麻黃拔太陽營分之寒
,桂枝解太陽衛(wèi)分之風,防風
、紫蘇散太陽在表之風寒
,藁本
、羌活散太陽在表之寒濕,均稱發(fā)散藥也
,而葛根之發(fā)散
,亦入太陽,亦散風寒
,又不同矣
,非若麻、桂
、蘇
、防,辛香溫燥
,發(fā)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非若藁本
、羌活,發(fā)散而又有耗營血之虞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a href="/ddjy_99/221.html">神農(nóng)經(jīng)》謂起陰氣,除消渴
,身太熱
,明屬三陽表熱無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傷風傷寒
,溫病熱病
,寒邪已去,標陽已熾
,邪熱伏于肌腠之間
,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
,口燥煩渴
,仍頭痛發(fā)熱者,必用葛根之甘寒
,清肌退熱可也
,否則舍葛根而用辛溫(如麻、桂
、蘇、防之類)
,不惟疏表過甚
,而元氣虛,必致多汗亡陽矣
。然而葛根之性專在解肌.解肌而熱自退
,渴自止
,汗自收。而本草諸書又言能發(fā)汗者
,非發(fā)三陽寒邪在表之汗也
,又非發(fā)風溫在經(jīng)之汗也,實乃發(fā)三陽寒郁不解
,郁極成熱之汗也
。又如太陽汗出不徹、陽氣怫郁
,其人面色緣緣正赤
,躁煩不知痛之所在,短氣.更發(fā)汗以愈
,宜葛根湯治之
,郁解熱除,汗出而邪自退
,此所以本草諸書言發(fā)汗者此也
。”
6.《本草正》:“葛根
,用此者
,用其涼散,雖善達諸陽經(jīng)
,而陽明為最
,以其氣輕,故善解表發(fā)汗
。凡解散之藥多辛熱
,此獨涼而甘,故解溫熱時行疫疾
,凡熱而兼渴者
,此為最良.當以為君,而佐以柴
、防
、甘、桔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7.《藥品化義》:“葛根,根主上升
,甘主散表
,若多用二、三錢,能理肌肉之邪
,開發(fā)腠理而出汗
,屬足陽明胃經(jīng)藥,治傷寒發(fā)熱
,鼻干口燥
,目痛不眠,瘧疾熱重
。蓋麻黃
、紫蘇專能攻表,而葛根獨能解肌耳
。因其性味甘涼
,能鼓舞胃氣,若少用五
、六分
,治胃虛熱渴,酒毒嘔吐
,胃中郁火
,牙疼口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蜃艚∑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
,又主四肢
,如陽氣郁遏于脾胃之中,狀非表癥
,飲食如常
,但肌表及四肢發(fā)熱如火,以此同升麻
、柴胡
、防風、羌活
,升陽散火
,清肌退熱,薛立齋常用劑也
。若金瘡
、若中風、若痙病以致口噤者
,搗生葛根汁
,同竹瀝灌下即醒,干者為末
,酒調(diào)服亦可
。痘瘡難出,以此發(fā)之甚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8.《本經(jīng)逢原》:“葛根輕浮,生用則升陽生津
,熟用則鼓舞胃氣
,故治胃虛作渴,七味白術散用之
。又清暑益氣湯兼黃柏用者
,以暑傷陽明,額顱必脹
,非此不能開發(fā)也
。”
9.《本經(jīng)疏證》:“葛根之用
,妙在非徒如栝蔞但浥陰津
,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陽氣,而能兼擅二者之長
,故太陽陽明合病
,自下利者(葛根湯證),太陽被下
,利遂不止
,脈促喘汗者(葛根芩連湯證)咸用之。蓋兩者之利
,為陽盛于外
,不與陰交,陰遂不固而下溜
,起其陰氣
,使與陽泱,得曳以上行
,則非但使利止
,并能使陽之遏于外者,隨胃陽鼓蕩面散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10.《藥盦醫(yī)學叢書》:“葛根,斑疹為必用之藥
,亦并非巳見點不可用
,痧麻均以透達為主,所懼者是陷,豈有見點不可用之理?惟無論痧麻
,舌絳且干者
,為熱入營分,非犀角
、地黃不辦
,誤用葛根,即變證百出
,是不可不知也
。又凡傷寒陽明癥已見,太陽未罷
,得葛根良
。太陽已罷,純粹陽明經(jīng)癥
,得葛根亦良
。惟溫病之屬濕溫及伏暑、秋邪者不適用
,此當于辨癥加之注意
。若一例橫施,伏暑
、秋邪得此
,反見白瘖,則用之不當之為害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11.《本草正義》:“葛根,氣味皆薄
,最能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
,《傷寒論》以為陽明主藥,正惟表寒過郁于外
,胃家陽氣不能散布
,故以此輕揚升舉之藥,捷動清陽
,捍御外寒
,斯表邪解而胃陽舒展,所以葛根湯中仍有麻黃
,明為陽明表寒之主藥
,非陽明里熱之專司,若已內(nèi)傳而為陽明熱癥
,則仲景自有白虎諸法
,非葛根湯之所宜用
。其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則主陽明協(xié)熱下利
,貌視之.頗似專為里有實熱而設,故任用芩
、連之苦寒
,則葛根似亦為清里之品;抑知本條為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之變,邪熱因誤下而入里
,里雖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陽下陷之侯
,葛根只以升奉陷下之氣
,并非為清里而設,此皆仲師選用葛根之真旨
。由此推之
,而知《本經(jīng)》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過
,降氣迅速
,故雖飲多而渴不解,此藥治之
,非特潤燥
,亦以升清。又主嘔吐者
,亦以胃氣不能敷布
,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嘔吐
。而僅知為清胃生津
、甘潤退熱之普通藥劑,則似是實非
,寧獨毫厘之差
,真是千里之謬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葛根可以美容嗎
美容養(yǎng)顏
經(jīng)常食用葛根產(chǎn)品能促進皮膚白皙
、光潤、細膩
、彈性增加,有效改善黃褐斑
、毛孔粗大和青春痘問題
,使女性煥發(fā)青春光彩。人們經(jīng)常食用的大豆中含有微量的異黃酮
,所以經(jīng)常喝豆?jié){也可姿養(yǎng)肌膚,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異黃酮在葛根中的含量跟活性遠高于大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