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
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甘草 干地黃 白術(shù)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各9g) 灶心黃土半斤(3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現(xiàn)代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余藥。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 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tǒng)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方歌】 黃土湯將遠血醫(yī),膠芩地術(shù)附甘齊,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方解】 本方證因脾陽不足,統(tǒng)攝無權(quán)所致。脾主統(tǒng)血,脾陽不足失去統(tǒng)攝之權(quán),則血從上溢而為吐血、衄血;血從下走則為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皆為中焦虛寒,陰血不足之象。治宜溫陽止血為主,兼以健脾養(yǎng)血。方中灶心黃土(即伏龍肝),辛溫而澀,溫中止血,用以為君藥。白術(shù)、附子溫陽健脾,助君藥以復脾土統(tǒng)血之權(quán),共為臣藥。然辛溫之術(shù)、附易耗血動血,且出血者,陰血每亦虧耗,故以生地、阿膠,滋陰養(yǎng)血止血;更配苦寒之黃芩與甘寒滋潤之生地、阿膠,既可補陰血之不足,又能制約術(shù)、附過于溫燥之性;生地、阿膠得術(shù)、附則滋而不膩,避免了呆滯礙脾之弊,均為佐藥。甘草調(diào)藥和中為使。諸藥合用,共呈寒熱并用,標本兼顧,剛?cè)嵯酀瑒偹帨仃柖粋?,柔藥滋陰又不損陽的配伍特點。為溫中健脾,養(yǎng)血止血之良劑。吳瑭稱本方為“甘苦合用,剛?cè)峄ā?《溫病條辨》)。
黃土湯與歸脾湯兩方均可用治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黃土湯中以灶心黃土合炮附子、白術(shù)為主,配伍生地、阿膠、黃芩以溫陽健脾而攝血,滋陰養(yǎng)血而止血,適用于脾陽不足,統(tǒng)攝無權(quán)之出血證;歸脾湯重用黃芪、龍眼肉,配伍人參、白術(shù)、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補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之出血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脾陽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凡熱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2.加減法: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若氣虛甚者,可加人參以益氣攝血;胃納較差者,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脾胃虛寒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溫中止血。方中灶心黃土,缺藥時,可以赤石脂代之。
3.現(xiàn)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脾陽不足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者,黃土湯主之?!?/p>
2.方論選錄
唐宗海《血證論》卷8:“血者,脾之所統(tǒng)也。先便后血乃脾氣不攝,故便行氣下泄,而血因隨之以下。方用灶土、草、術(shù)健補脾土,以為攝血之本。氣陷則陽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陽;血傷則陰虛火動,故用黃芩以清火,而阿膠、熟地又滋其既虛之血。合計此方,乃滋補氣血,而兼用溫清之品以和之,為下血崩中之總方”。
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下:“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tǒng)御之權(quán),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shù)、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zhuǎn)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臨床報道】
孫氏以本方(灶心黃土用赤石脂代)加味治療崩漏36例。水煎,每日1劑。一般在行經(jīng)期服4~6劑,3個月經(jīng)周期為1個療程。非行經(jīng)期可根據(jù)病情配合服用中成藥以鞏固療效。結(jié)果:顯效21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孔文清,等.黃土湯加味治療崩漏36例。江蘇中醫(yī) 2001;22(7):27]
伏龍肝,中藥名。為經(jīng)多年用柴草熏燒而結(jié)成的灶心土。什么是伏龍肝?伏龍肝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伏龍肝的資料,歡迎閱讀。
伏龍肝的介紹
伏龍肝,中藥名。為經(jīng)多年用柴草熏燒而結(jié)成的灶心土。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之功效。用于虛寒失血,嘔吐,泄瀉
化學成分
主要有硅酸、氧化鋁及三氧化二鐵組成;還有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氧化鈣,磷酸鈣等。
性味
辛,溫。
歸經(jīng)
歸脾、胃經(jīng)。
功效
溫中止血,止嘔,止瀉
主治
用于虛寒失血,嘔吐,泄瀉。
相關(guān)配伍
1、治反胃: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上為細末,米飲調(diào)下三二錢許。(《百一選方》)
2、治癰腫:伏龍肝以大酢和作泥,涂布上貼之,干則易之。(《千金翼方》)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布包煎湯,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
出血、嘔吐、泄瀉屬熱證者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在拆灶時將灶心燒結(jié)成的月牙形土塊取下,除去四周焦黑部分及雜質(zhì),取中心紅黃色者入藥。用煤火燒者則不供藥用。
二、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論》:?細研,以滑石水飛過兩遍,令干用。?
藥材形態(tài)
為不規(guī)則塊狀。橙黃色或紅褐色。表面有刀削痕。體輕,質(zhì)較硬,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細軟,色稍深,顯顆粒狀,并有蜂窩狀小孔。具煙熏氣,味淡。有吸濕性。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具蜂窩狀小孔、質(zhì)細軟者為佳。
生長環(huán)境
全國各地均產(chǎn)。
藥理作用
鴿灌服伏龍肝煎劑3g/kg,每日2次,連服2天,對靜注洋地黃酊所致嘔吐可使嘔吐次數(shù)減少,嘔吐的潛伏期無改變。對去水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則無效。
相關(guān)論述
《綱目》:?臨安陳輿言:砌灶時,納豬肝一具于上,俟其日久,與土為一,乃用之,始與名符。蓋本于此。?
[1]
伏龍肝的功效作用
別名:灶心土。
來源:為久經(jīng)柴草熏燒的灶心土。在拆修柴灶時,取灶心凝結(jié)成硬塊者,除去四周燒焦部分,以中心紅黃色者入藥。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生產(chǎn)。
性狀鑒別: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紅禍色。質(zhì)堅硬,但較磚為松,指劃易碎,并有粉末掉下。斷面細膩或微有蜂窩小孔。有煙熏氣,味淡,嘗之有泥土感。
以塊大整齊,色紅褐,斷面細膩,質(zhì)稍軟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二氧化硅、氧化鈣、氯化鎂等。
藥理作用:溫中和胃而鎮(zhèn)嘔,收斂而止瀉、止血。
炮制:剁成小塊或軋成粉末。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溫中和胃,止嘔止血。
主治:嘔吐惡心、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臨床應用:見證虛寒的出血、嘔吐、泄瀉均可應用。
1、用于止血。住址虛寒性胃腸出血,有較好效果,可配肉桂、艾葉溫中、熟地、當歸、阿膠滋陰補血,方入黃土湯加減。此方可治療一般慢性虛寒性出血的代表方,不僅治胃腸出血,也可治虛寒性出血、衄血、尿血、崩漏,用時可隨證加減。
2、用于止嘔。主治妊娠惡阻(妊娠嘔吐),偏于虛寒者,以本品60g,配生姜6g,竹茹9g,陳皮6g,水煎服。
3、用于止瀉。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水瀉下痢,可配白術(shù)、黃芪、灸甘草等。
使用注意:熱證的出血,嘔吐不宜用。如無伏龍肝,可用赤石脂代。
用量:30~60g。大劑可用至90~120g。宜先煎水,沉淀后去渣,然后用黃土湯液煎其它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02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咳血方方歌,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