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制成。分布于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處。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用于跌打損傷,心腹瘀痛,外傷出血,瘡瘍不斂。
血竭的功效與作用
血竭味甘、咸,性平,小毒。歸心、肝經。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內傷瘀痛、痛經、產后瘀阻腹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及痔瘡。內服活血散瘀止痛:可用于外傷瘀痛,筋骨傷痛,血瘀痛經,產后瘀阻腹痛及血瘀心腹諸痛。外用止血生肌斂瘡:善治癰疽惡瘡,久不收口,及外傷出血。治療腹中血塊。動物實驗證實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對多種皮膚癬有抑制作用。
(一)作用
水煎醇沉液能明顯降低紅細胞壓積,縮短血漿在鈣化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防止血栓形成。水提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抗真菌作用
血竭水浸劑(1:2)在試營內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止血作用
動物實驗證明,血竭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從而增加其凝血作用。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5ml/kg肌內注射連續(xù)3周,使兔血紅細胞壓積減少,紅細胞及血小板電泳時間縮短,但對全血粘度比值及血漿粘度比值無明顯影響。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1ml體外試驗,加于0.5ml富血小板血漿內,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二)古籍摘要
《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創(chuàng)生肉。
《海藥本草》: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傷血聚,并宜酒服。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王好古:補心包絡,肝血不足。
《綱目》: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瘛瘲。
《綱目》: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圣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血分者也。
《本草經疏》:騏驎竭,甘主補,咸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咸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卒痛,李珣以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者,誠為此耳。
《本經逢原》:血竭,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并宜酒服。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肝經血分也。但性最急卻能引膿,不宜多服。其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三)現代研究
一、化學成分
血竭含血竭素、血竭紅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紅素及黃烷醇、查耳酮、樹脂酸等成分。
二、藥理作用
水煎醇沉液能明顯降低紅細胞壓積,縮短血漿在鈣化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水提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抗炎
其能拮抗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癥,對燙傷所致的炎癥能加速結癡,促進傷口愈合。
抗栓
血竭具有非常明顯的抗血栓作用。能促進纖維蛋白酶溶解活性。但對家兔的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液黏度無影響。
增加冠脈流量
血竭能興奮β-受體,增加家兔冠脈流量。血竭能增加cAMP的含量和降低cGMP的水平。這種作用與興奮β-受體有關,而非M-受體的作用。
其他
(1)能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2)對多種致病菌和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四)方劑
七厘散(《良方集腋》),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積壓,并治一切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
麒麟血散(《圣惠方》),主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者。
血竭散(《圣濟總錄》),主治一切惡瘡,年深不愈。
血竭散(《楊氏家藏方》),主治痔漏疼痛不可忍。
(五)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內敷貼。研末多入丸散劑,每次1-1.5克沖服。外用研末敷患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06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