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旋入外,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之積,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用法用量 : 初服2丸,1日加1丸,2日加2丸,漸加至大便溏,再從2丸加服,食前談鹽湯送下。周而復(fù)始,病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樸半兩,通用1兩2錢;如積勢堅大,光服前藥不減,于1料中加燒存性牡蠣3錢,(疒頹)疝、帶下病勿加。
摘錄 : 《東垣試效方》卷二
制法 : 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 積聚奔豚。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早空心白滾湯送下。
摘錄 : 《活人方》卷四
功能主治 : 腎積。
用法用量 : 上為丸服。
摘錄 : 《簡明醫(yī)彀》卷三
制法 : 上為末。用大蘿卜1枚,剜去心肉,裝入茱萸,以糯米1碗,同蘿卜煮飯,爛為度。出茱萸曬干,同諸藥為末,次將蘿卜細(xì)切入米飯搗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奔豚氣。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前鹽酒送下。
摘錄 : 方出《準(zhǔn)繩·類方》卷六,名見《丸散膏丹集成》
制法 : 熬砂糖為丸。
功能主治 : 腎之積,在臍下,發(fā)于小腹,上沖心而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淡鹽湯送下。若有熱者,去附、桂。
摘錄 :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賁豚 病名。亦作奔豚、賁肫,又稱奔豚氣。其證從少腹上沖心下或咽喉,如豚之奔走,故名?!峨y經(jīng)·五十四難》:“腎之積,名賁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靈樞·邪氣臟府病形》:“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薄督饏T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fù)還止,皆從驚恐得之?!薄氨茧啵瑲馍蠜_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雜病源流犀燭·腎病源流》:“謂奔豚皆由腎虛,脾家濕邪下傳客腎所致。治宜補氣健脾,辛溫散結(jié),選用奔豚丸或增損五積丸?!峨y經(jīng)集注》楊玄操注,謂腎積與奔豚氣兩病不同,腎積病狀似豚而上沖心,奔豚氣則并非積病,二者名同疾異。
奔豚湯熬30分即可。奔豚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甘草6g 川芎6g 當(dāng)歸6g 半夏 12g 黃芩6g 生葛根15g 芍藥6g 生姜12g 李根白皮30g 上9味,以水2000ml,煮取500ml,溫服lOOml,晝3次, 夜1次。 (功效)清熱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主證:肝郁化熱,氣上沖胸之奔豚,癥見氣從少腹上沖心 胸,腹痛煩悶;肝胃不和,氣逆上攻之胸脅痛,癥見胸膈脹悶, 噫逆嘔呃,時覺氣上攻沖,舌苔白微黃,脈弦。 , 副證:往來寒熱,口苦咽干。
(臨證加減)
1.奔豚考:奔豚系一種發(fā)作性疾病,臨床并非罕見,而現(xiàn) 代醫(yī)學(xué)殊無相當(dāng)之病癥。據(jù)《素問》、 《金匱》記載,奔豚之發(fā) 也,氣從少腹直沖而上,其瘥也,氣從心胸直降而下,乃懸擬人 身有沖脈焉。提出《素問》認(rèn)為其氣為病,病在沖脈似乎近理。 但《靈樞》、《難經(jīng)》以為病出于腎,則不足據(jù)。至于一病而出三 方者,是由病因體異,方隨證變而來。奔豚湯治由氣病及血;桂 枝加桂湯由發(fā)汗發(fā)后燒針令汗,治其病得之外寒且體陽虛;茯苓 桂枝甘草大棗湯亦由發(fā)汗引動水邪而臍下悸者,是欲作奔豚而尚 未作,以防患未然。[湖北中醫(yī)雜志,1980,c2,:111
2。對奔豚的認(rèn)識和治療體會:奔豚發(fā)病以青壯年為多見。 《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二經(jīng)所論的奔豚是內(nèi)臟陰陽失調(diào),寒邪郁積于 腎所致,《金匱》所論是肝氣上逆所致,而發(fā)汗、驚恐僅為誘因, 以女性為多見。疼痛為本病必具之主證。腎氣奔豚起自少腹,直 上沖胸,治用桂枝加桂湯.肝氣奔豚并不一定起自少腹,寒熱往 來并非必具之癥。個別有胸脘攻沖劇痛者,常易被誤診為腸道蛔 蟲癥。治宜用奔豚湯,大劑量川楝子可代李根白皮;單用鮮李根 白皮二三兩亦有效。
3.從《金匱》方探討神志失常的證治:神志失常又稱情志 病,包括癲狂、郁證、奔豚氣等病證。文中就有關(guān)方劑的證、 因、治,探討了對神志失常的治療。如百合地黃湯隨證加味治療 癔癥,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心、肺、腎之陰虛者;奔豚湯常用于因精 神刺激,情志不舒而致肝郁氣滯、氣上沖胸咽的發(fā)作性神經(jīng)官能 癥、癔癥;半夏厚樸湯加味治療梅核氣,亦可用于懸雍垂過長引 起的咽喉部不適等;甘麥大棗湯治療營陰耗損、心失所養(yǎng)、神守 不藏的精神分裂癥等。[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2,c2,:21]
4.本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藥用葛根15g,黃芩lOg,白芍 24g,川芎lOg,當(dāng)歸12g,干姜3g,姜半夏lOg,李根皮15g, 黨參24g,白術(shù)lOg,炙甘草6g。腹痛甚加元胡、烏藥;腸鳴腹 脹甚加木香、枳殼;完谷不化加神曲、山楂;脾腎虛者加四神 丸;脾虛濕滯合平胃散或豬苓、茯苓;濕郁化熱加野麻草、黃 連;反復(fù)不愈加烏梅、訶子。7天為工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 [福建中醫(yī)藥,1996。(2):27]
5。奔豚湯治療慢性肝炎:藥用李根白皮、葛根、甘草各 12g,川芎、白芍、當(dāng)歸各lOg,半夏18g,黃芩、生姜各15g。 脅痛明顯加川楝子lOg,元胡9g;脾虛癥狀明顯加四君子湯5舌 邊有瘀點加丹參12g。[浙江中醫(yī)雜志,1991,c12,:539]
6.本方去川芎、黃芩,加桂心、人參。治虛勞五臟氣乏損, 游氣歸上,上走時若群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 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面作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 無睛光,名《小品》奔豚湯。陟治秘要] 7.本方去黃芩、芍藥,加茯苓、人參。治短氣之臟不足, 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沖胸脯,發(fā)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 瘦,少腹起騰涌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 足逆冷,或煩熱者,名集驗奔豚茯苓湯。 8.川楝子、茯苓、橘核、荔枝子、小茴香、木香。治下焦 有寒,肝氣挾寒上逆所致奔豚氣,名奔豚丸。[醫(yī)學(xué)心悟] 桂枝加桂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桂枝15g 芍藥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棗12枚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渣,溫服200ral。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逐邪,驅(qū)寒外達(dá)。 (主治) 主證:奔豚氣病,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fā)作欲死,四末欠 溫,每遇寒邪與動氣而誘發(fā)者,或因發(fā)汗過多,或因誤用溫灸而 發(fā)者,舌質(zhì)淡,苔白潤,脈浮緩,病久則沉遲。 副證:往來寒熱,或有腹痛,嘔逆,或癔聲。 (臨證加減) 1.硬皮病、雷諾氏癥、凍瘡等病,用本方加肉桂,即桂枝 lOg,肉桂5g(后下),白芍lOg,甘草5g,生姜3片,大棗5 枚.伴有氣虛血瘀者,加黃芪、當(dāng)歸、川芎、紅花、桃仁,以益 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luò);里寒甚者,加制附子,以溫陽散寒;表 寒者,加麻黃,以加強溫散表寒;脾胃氣滯者,加木香、枳殼, 以理氣暢中;少腹氣滯者,加烏藥、小茴香,以加強調(diào)氣消脹。 2.奔豚證:肝胃不和,沖氣上逆,胸脘脅肋攻沖作痛,或 嘔吐,或嘔逆,或噫氣,喜溫欲按,舌苔白、脈沉弦而遲等,寒 邪較重者,加良姜,氣逆較重者,加沉香。險匱要略方義] 3.對奔豚病的研究;奔豚病分為奔豚氣病、腎積奔豚和奔豚 寒疝三類。其發(fā)病機制,在于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發(fā)生異常。 對本病的辨證施治:寒水相結(jié),致使太陽經(jīng)氣化壅滯而欲作奔豚 者,用苓桂甘棗湯;陽虛汗后燒針受寒者,用桂枝加桂湯;情志 不和,驚恐憂思所傷者,用奔豚湯;脾腎虛寒者,用千金奔豚湯; 寒痰凝滯,氣血郁結(jié)而有痞塊者,用溫白丸加丁香、茯苓、遠(yuǎn)志; 沖任不調(diào),肝陽上亢者,用張錫鈍奔豚湯;因七情相干,氣郁痰 結(jié),擾亂神明者,。用瓜蒂散;因肝氣郁結(jié),寒滯肝脈,沖任上逆 者,用暖肝煎或橘核丸。[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0,c4,:14] 4.本方加味治療腦外傷綜合征:腦外傷后綜合征的臨床表 現(xiàn)多樣而復(fù)雜,一般來說以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和癔癥樣癥狀為 主。中醫(yī)認(rèn)為氣滯血瘀、痰濕中阻是發(fā)生本病的主要機制,常見 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諸證。藥用桂枝加桂湯加赤芍、桃仁、礞 石、石菖蒲、遠(yuǎn)志、馬尾連、瓜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奔?xì)鉁?/span>
下一篇: 奔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