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上
《孟子》告子上·第一章
原文:告子曰:“性,猶杞柳也
;義
,猶桮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
,猶以杞柳為桮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告子說:“人性
,好比是杞柳,仁義好比是杯盤
;使人性具有仁義
,就好比是用杞柳制成杯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原文: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
?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
,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
,必子之言夫
!”
譯文:孟子說:“你是順著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呢?還是傷害它的本性來做成杯盤
?如果說是傷害杞柳的本性去制成杯盤
,那么你也會傷害人的本性使其具備仁義嗎?帶領天下人來禍害仁義的
,一定是你這種言論
。”

《孟子》第十篇 告子上·第二章
原文:告子曰:“性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告子說:“人性就好比是水勢急速的水流,在東邊沖開缺口就向東流
,在西邊沖開缺口就向西流
。所以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
,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
,可使過顙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
,其性亦猶是也
。”
譯文:孟子說:“水流確實沒有東流西流之分
,但是沒有上流下流之分嗎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是向下流淌一樣
。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
,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如今的水
,被擊打就可以濺得很高
,可以使它高過額頭;堵塞水道使它倒行
,就可以使它流上山崗
。難道這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不善良
,其本性的變化也是一樣的
。”
《孟子》告子上·第三章
原文:告子曰:“生之謂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告子說:“天生的稟賦就稱為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孟子曰:“生之謂性也
,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孟子說:“天生的稟賦就稱為性,那像白色的東西就稱為白嗎
?”告子說:“是的
。”
原文:“白羽之白也
,猶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
,猶牛之性
;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
譯文:孟子說:“那么白色的羽毛的白就猶如白雪的白
,白雪的白就好比是白玉的白嗎?”告子說:“是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泵献诱f:“那么狗的本性就好比是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就好比是人的本性
?”
《孟子》告子上·第四章
原文:告子曰:“食色
,性也。仁
,內也,非外也
;義
,外也,非內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告子說:“喜好美食和美色
,是人的本性。仁
,是內在的
,不是外在的;義
,是外在的
,不是內在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文: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
譯文:孟子曰:“有什么根據(jù)說仁愛是內在的而義是外在的呢?”
原文:曰:“彼長而我長之
,非有長于我也
;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
,故謂之外也
。”
譯文:“他比我年長
,我就尊敬他
,不是預先就有‘尊敬他’的念頭在我心里的;好比他膚色白
,我便認為他白
,是由于他的白顯露在外的緣故,所以說義是外因引起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
;不識長馬之長也
,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
?長之者義乎
?”
譯文:“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沒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
,也沒有什么區(qū)別于對長者的尊敬的嗎
?而且你所說的義,是在于長者呢
,還是在于尊敬長者的人呢
?”
原文:曰:“吾弟則愛之
,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
,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
,是以長為悅者也
,故謂之外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是我弟弟
,我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
,就不愛他
,這是因為我的關系而樂意如此,所以說(仁)是生自內心的
。尊敬楚國人中的長者
,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者,這是由對方年長決定的
,所以說(義)是外因引起的
。”
原文:曰:“耆秦人之炙
,無以異于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
譯文:“愛吃秦人的烤肉
,與愛吃我自己的烤肉沒有什么不同,事物也有類似的情形
,那么
,愛吃烤肉的心愿難道也是外在的嗎?”
第五節(jié)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
?”
【譯文】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為什么說義是內在的呢
?”
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
【譯文】
公都子說:“它表達我的敬意
,所以說是內在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鄉(xiāng)人長于伯兄一歲
,則誰敬?”曰:“敬兄
。
【譯文】
孟季子問:“有一個鄉(xiāng)里的人比你兄長大一歲
,該尊敬誰呢
?”公都子說:“尊敬兄長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xiāng)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季子問:“同席飲酒,先給誰斟酒呢
?”公都子說:“先給鄉(xiāng)里人
。”
“所敬在此
,所長在彼
,果在外,非由內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甲硬荒艽穑愿婷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譯文】
孟季子說:“你內心尊敬的是兄長
,卻禮敬年長的鄉(xiāng)人,可見義是外在的
,不是由內心發(fā)出的
。”公都子不能應答
,便把這事告訴孟子
。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
?彼將曰‘敬叔父’
。曰:‘弟為尸,則誰敬
?’彼將曰‘敬弟
。’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
?’彼將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
,斯須之敬在鄉(xiāng)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咀勇勚唬骸熬词甯竸t敬
,敬弟則敬
,果在外,非由內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甲釉唬骸岸談t飲湯,夏日則飲水
,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
【譯文】
孟子說:“應該尊敬叔父呢?還是尊敬弟弟呢
?他會說:‘尊敬叔父
。’你說:‘弟弟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那該尊敬誰呢
?’他會說:‘尊敬弟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憔驼f:‘為什么又說要尊敬叔父呢
?’他會說:‘這是因為地位的緣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憔驼f:‘是因為地位的緣故
,需要尊敬兄長,但在不同的場合就該恭敬地對待他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泵霞咀勇犃诉@些話后,說:“在這種情況下尊敬叔父
,在那種情況下尊敬弟弟
,這畢竟是外在情況決定的,并不是由內心發(fā)出的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甲诱f:“冬天則喝熱湯,夏天則喝涼水
,那么飲食是由外在的天氣所決定的嗎
?”
第六節(jié)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或曰:‘性可以為善
,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
,則民好善
;幽厲興,則民好暴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或曰:‘有性善
,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
,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
、王子比干
。’
今曰‘性善’
,然則彼皆非與?”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認為:‘人性本沒有善與不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有人說:‘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為善
;所以文王
、武王在位,人民就喜好善
;幽王
、厲王在位,人民就喜好暴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還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
;所以當堯為君主時就有像這樣的壞人
;有瞽瞍這樣壞的父親時就有舜這樣好的兒子;以紂這樣暴虐的侄子
,而且做了君主
,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仁德的賢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如今說‘人性本善’,那么他們說的都不對嗎
?”
孟子曰:“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
,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
,仁也;羞惡之心
,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
,智也。
【譯文】
孟子說:“要說人本來的性情
,則是可以為善的
,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為不善
,不是人本質的過錯
。同情之心,人人都有
;羞恥之心
,人人都有;恭敬之心
,人人都有
;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
,就是表現(xiàn)為相互親愛;羞恥之心
,就是表現(xiàn)為行為方式
;恭敬之心,就是表現(xiàn)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
;是非曲直之心
,就是表現(xiàn)為人的智慧。
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
,不能盡其才者也
。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
,民之秉彝也
,故好是懿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
與人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
,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滲入到我內心的
,是我本來就有的
,只是未曾思考罷了。
所以說:‘探求就可以獲得
,放棄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
、五倍乃至無數(shù)倍
,他們就是沒有發(fā)揮出善的本質的人。
《詩經》上說:‘上天生育了眾多的人民
,有萬物就會有準則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規(guī)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孔子說:‘作這首詩的人,大概已經知曉事物的道路了
,所以他說有萬物必然有其準則
;民眾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優(yōu)美的德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七節(jié)
孟子曰:“富歲
,子弟多賴;兇歲
,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
【譯文】
孟子說:“豐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
,災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兇暴,這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資質不同
,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們的內心的美德陷溺于環(huán)境才造成這樣的
。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
,其地同
,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
,至于日至之時
,皆熟矣。雖有不同
,則地有肥磽
,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
。故凡同類者
,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與我同類者
。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瘜罩嗨疲煜轮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譯文】
以大麥而論
,播下種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
,栽種的時節(jié)也相同
,便會蓬勃生長,到了夏至時都會成熟
。即使有所不同
,那是因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養(yǎng)多少,人們從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
。所以凡是同類的
,大體都相同,為什么單單對人要懷疑呢
?圣人與我們是同類
,所以龍子說:‘不知道腳的形狀就編草鞋,但我知道決不會編成草筐子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菪綐佣枷嗨疲且驗槿说哪_都相同
。
口之于味
,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
,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
,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
,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至于聲
,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
【譯文】
口的味覺,有相同的嗜好
;易牙早就弄清了我們口味的嗜好
。假如口的味覺,人與人不同
,就像狗呀馬呀的與我們不同
,那么天下人的嗜好為什么還要隨從易牙的口味呢?講到口味
,天下人都期望嘗到易牙的菜
,可見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
。講到聲音
,天下人都期望聽到師曠的演奏,可見天下人的耳力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
。
至于子都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
,無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聲也
,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
。至于心
,獨無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
,義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
講到子都,天下人沒有不知道他長得美的
。不知道子都長得美的人
,就是沒長眼睛的人。所以說
,口對于味
,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對于聲音
,有相同的聽覺
;眼睛對于顏色,有相同的美感
。講到內心
,唯獨沒有相同的地方嗎?內心的相同之處是什么呢
?是理
,是行為方式。圣人不過是先得知了我們內心相同的東西而已
。所以道理和行為方式使我們內心得到喜悅
,就好比牛羊豬狗的肉使我們的口腹得到喜悅一樣
。”
第八節(jié)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
,以其郊于大國也
,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
,牛羊又從而牧之
,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
,以為未嘗有材焉
,此豈山之性也哉?
【譯文】
孟子說:“牛山上的樹木曾經長得很茂盛
,因為它長在大都市的郊外
,經常被刀斧砍伐,怎能保持其茂美呢
?雖然它日夜生長
,有雨露滋潤,并非沒有新枝嫩芽生長出來
,但牛羊又緊接著在山上放牧
,所以牛山就變得那樣光禿禿的了。人們見到它光禿禿的
,便誤以為它不曾生長過樹木
,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
雖存乎人者
,豈無仁義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
,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
,則其旦晝之所為
,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
,則其夜氣不足以存
;夜氣不足以存
,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
,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
,是豈人之情也哉?
【譯文】
在一些人身上
,難道就沒有愛心及最佳行為方式嗎
?他們之所以放棄良心,是由于也象刀斧對待樹木那樣
,天天砍伐它
,怎么能茂美呢?盡管他們日夜息養(yǎng)善心
,接觸清晨的清明之氣
,他的好惡和正常人相近的就很少了,但是他們第二天的所作所為
,因為有束縛而受遏制而消亡了
。束縛的多次反復,就使夜里息養(yǎng)的善心不能存留下來
;夜里息養(yǎng)的善心不能存留下來
,便跟禽獸相距不遠了。人們看見他那近似禽獸的行為
,以為他根本未曾有過善良的資質
,這難道是人的本質特征嗎?
故茍得其養(yǎng)
,無物不長
;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唬骸賱t存,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xiā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闹^與
?”
【譯文】
因此如果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沒有什么事物不生長的
;如果失去培養(yǎng)
,沒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诱f:‘把握住就能存留
,舍棄就會消亡
;進出沒有一定,就不知道過去的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就是針對人心而言的吧!”圖片
第九節(jié)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
;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弈秋
,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
,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孟子說:“不要迷惑于君王的不明智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讓它曝曬一天
,寒凍十天
,那也是沒有能夠生長的。我很少見到君王
,我退出來后在壞的方面影響君王的人就到了,王身上剛有點為善的萌芽
,我又能怎么樣呢
?如今下棋只是一種方法
,只是小方法而已;但如果不專心一志
,也是學不到的
。弈秋,是一個全國下圍棋的高手
,如果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
,其中一人專心一志,就只聽弈秋一個人講課
。另外一個人雖然在聽課
,但一心想象天鵝就要飛來,想拿起弓箭去射殺它
,雖然也跟那人同時學
,但卻比不上那人。這是因為他的智力比不上嗎
?回答說
,不是這樣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第十節(jié)
孟子曰:“魚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
,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
,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
,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
,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
,因此有災禍我也不躲避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
,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
,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什么不可以做呢
?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
;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
,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
;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
,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簞食
,一豆羹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譯文】
一碗食物,一碗湯
,得到它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
,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
。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
、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
【譯文】
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
,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
;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
,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