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怎么死的?在電影《孔子》中,是這樣講述顏回之死的:孔子一行決定結(jié)束周游列國的行程,急急忙忙趕回魯國;寒冬臘月,冰天雪地,他們趕著馬車駛過一條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開裂,載著滿是書籍簡冊的大車傾覆,簡冊落入水中;顏回一見,毫不猶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潛入水底,撈出了一捆捆簡冊,他也因為冰凍和勞累而犧牲了生命。在這個畫面中,顏回簡直就是一個年輕健美的潛泳高手,如飛翔一般離開了人世!
其實,真實的顏回絕對難以塑造出影片所賦予的那種形象?!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分芯驼f:“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薄犊鬃蛹艺Z》也說他“年二十九而發(fā)白,三十二而死?!睋?jù)史料記載,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是孔子最為欣賞、最為疼愛的學生,他死的時候孔子六十一歲,正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歲上開始周游列國,到六十九歲時回到魯國,如果顏回也跟隨出游的話,他的死則是在周游列國的第六年上。
顏回為什么會英年早逝?《論語·雍也》所記錄的孔子對顏回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小筐干糧,一瓢飯湯,這就是顏回經(jīng)常用來打發(fā)自己肚子的食物。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了,(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淵買個外槨。孔子說:"(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柞幩赖臅r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步行而給他買槨。因為我擔任過大夫一級的官員,是不可以步行的。"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說:"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跟隨孔子的人說:"您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是太悲傷過度了嗎?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為誰呢?"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的學生們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說:"不能這樣做。"學生們?nèi)匀宦≈氐匕苍崃怂???鬃诱f:"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干的呀。"
《論語·季氏篇》:“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p>
這里孔子已經(jīng)點明養(yǎng)生與血氣盛衰的密切關(guān)系。
《大戴禮記·易本命篇》則更明確身心健康與氣的關(guān)系:“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边@其實已經(jīng)是吐納術(shù)的煉氣修煉方法了。
而《論語·雍也篇》,孔子更指出養(yǎng)生與心理調(diào)節(jié)的關(guān)系:“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卑炊偈娴慕忉?,仁者,“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jié),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無事也?!?/p>
由此可見,孔子所追求的“仁”不只是一個道德準則,而且還是一個養(yǎng)生原則。仁者所以能長壽,是因為其心志調(diào)和寬舒,而其氣機和暢。
按照這個原則,孔子得意弟子顏淵就應(yīng)該長壽了,因為他能做到“三月不違仁”,甚至在《莊子·大宗師》中,顏回都已經(jīng)超過了孔子,其故事就有名的“坐忘”。
一次顏回跑來對孔子說,我進步了,老師,孔子問,怎么進步了?顏回說,我忘記仁義了。孔子說,好是好,不過還不夠。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又跑來跟孔子說,老師,我又進步了??鬃訂枺趺催M步了?顏回說,我忘記禮樂了??鬃诱f,還不夠。又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再次來找孔子還是說自己又進步了,孔子又問是怎么進步了,顏回說,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驚嘆,問,你是怎么樣“坐忘”的?顏回答道,整個身體感覺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將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卻,感覺到自己與整個世界相通,與清靜融合。我覺得這就是“坐忘”??鬃痈袊@道,與道相通就不會出現(xiàn)任何的分別與喜好,與大道一起變化就不會出現(xiàn)任何的障礙,顏回你真是一個大賢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在所有的弟子中,他應(yīng)該是最接近“仁者壽”的標準的,但是,他卻早死。
史籍記載:
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濒敯Ч珕枺骸暗茏邮霝楹脤W?”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p>
顏回二十多歲,頭發(fā)就全部白了,四十歲時就死了,孔子對他的死感到非常難過,覺得可惜。
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到底“仁者壽”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顏回如此修養(yǎng)的人,為何早死?這個問題不得不回答!
陳淳記錄朱子的一條語錄:
仁者壽,是有壽之理,不可以顏子來插看。如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亦是有死之理。(《語類》卷32)
朱子給出的解釋是:仁者只是理論上長壽,實際則不一定如此。但是前面又說仁者壽是功夫的必然效驗,也即是說長壽并不只是一種理論而已,而是有真實性的。這里面就存在一個矛盾。除非認為長壽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事,能有最好,沒有也無礙。關(guān)鍵看活著的時候能否有中和氣象,是否為人正直。
這個態(tài)度就是孔子所強調(diào)的:“盡人事,聽天命”。壽命的長短是天命,而生命的質(zhì)量卻是人事,我們可以做工夫達到的。朱子引《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來解釋。“人之生也直”,是說人因正直而活,這個與“仁者壽”是同一個邏輯,如果A,則B。一個人,如果“直”,則“生”;如果“仁”,則“壽”。邏輯上,A是B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要得到B不是只有A這一條路,可能還有C也可以得到B。
同理,一個人能生能壽,也不只是因為直和仁,也可能是罔是不仁。但是,孔子和朱子都認為其他方式達到的“生”“壽”只是一種僥幸,不是正道。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儒家不只是關(guān)注最終的效果如何,更關(guān)注的是方法和路徑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如果方式和路徑出現(xiàn)了問題,就算取得想要的結(jié)果也是不被認同的。也即是說,目的和手段都要是正當?shù)?,不能因為正當?shù)哪繕硕粨袷侄巍?/p>
盡管如此解釋,但是人們還是覺得不能信服,因為儒家長壽的大賢是比較多的,比如孔子活了70多歲,孟子80多歲,荀子更是夸張,有100多歲。從這個可以看出,儒家的養(yǎng)生法還是有效,真的能讓人長壽的。
所以,我們必須從其他方面來找原因,從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看到
《論語·雍也》說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p>
雖然生活確實很窮,但他自己并不在意,還“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年復(fù)一年,身體自然就垮了。
眾所周知,孔子是主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還要求“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論語·鄉(xiāng)黨》)。
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視物質(zhì)上、飲食上的事項的調(diào)養(yǎng),而這點恰好是顏回所忽略的。
其實,養(yǎng)生,不光要養(yǎng)心、養(yǎng)神,更要養(yǎng)形、養(yǎng)體,不然就會出現(xiàn)顏回的問題,其實儒家早就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上面引的《頤》卦就提到要養(yǎng)形,要注意飲食衣服之事。漢代的荀悅總結(jié)到:
養(yǎng)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愛親、愛德、愛力、愛神之謂嗇。否則不宣,過則不澹。故君子節(jié)宣其氣,勿使有所雍閉滯底。混亂百度則生疾。故喜怒哀樂思慮必得其中,所以養(yǎng)神也。寒暄虛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養(yǎng)體也。善治氣者,古禹之治水也。若夫?qū)б顨猓瑲v藏內(nèi)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疾,皆非養(yǎng)性之圣術(shù)也。
顏回死后,孔子很傷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喪予,天喪予。”一向比較拘謹?shù)目追蜃蝇F(xiàn)在像個小孩子一樣的展現(xiàn)出了他的真性情?!袄咸鞝斠业拿?,老天爺要我的命啊!”當別人都勸他不必過分悲傷時,他說:“我不為他悲傷我還能為誰悲傷呢?”但是當顏回的父親請求他把車賣掉以為顏回買棺槨時,卻遭到了孔子的反對,孔子說“無論有沒有才能都是兒子,我的兒子伯魚死的時候,也就是用簡單的棺材盛殮的,沒有使用槨。我不能賣了車為他買槨,因為我以前做過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p>
而當其他人請求厚葬顏回時,同樣遭到了孔子的反對。當后來人們不聽他的勸阻厚葬了顏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過錯一樣,在顏回的靈柩前懺悔著:“顏回呀,你把我當父親一樣的看待,可是我卻不能像兒子一樣對待你。這不是我的意思啊,這是那些學生要這樣做的。”
為什么厚葬顏回,孔子反而覺得對不起他呢?
記得有一次顏回與子路陪侍在孔子身邊時,孔子曾問他們有什么追求。顏回說“無伐善,無施勞”既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平平淡淡就好。顏回的一生是安貧樂道的。“一簞食,一瓢欽,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還會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還是槨嗎?他曾向孔子請教“仁”的道理,孔子說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須符合禮,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別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別人呢?
也許,孔子覺得這一切都違背了顏回的本意,或者讓顏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顏回的父親,都不能理解顏回。而唯一能理解顏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師孔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rujia/1409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學》里你必須知道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 體悟《中庸》智慧,過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