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告子下·第一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
譯文:有個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儀和飲食
,哪個重要?”屋廬子說:“禮儀重要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任國人又問:“性欲和禮儀誰重要
?”屋廬子說:“禮儀重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曰:“以禮食
,則饑而死;不以禮食
,則得食
,必以禮乎?親迎
,則不得妻
;不親迎,則得妻
,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
譯文:任國人說:“要是按照禮儀去求食
,就會餓死;不以禮儀去求食
,就能夠得到食物
,那一定要按照禮儀嗎?如果按照禮儀來迎親
,就會得不到妻子
;如果不按照禮儀來迎親,就能夠得到妻子
,難道必須要按照禮儀來迎親嗎?”屋廬子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天便到鄒國去把這些問題告訴孟子
。

原文: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
?取食之重者
,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
,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
,則得食
;不紾,則不得食
,則將紾之乎
?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
;不摟
,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
譯文:孟子說:“回答這個有什么難的
?不揣摩根本的東西,而只去比較末端
?方寸之木置于高處也可以使它高過高樓
,金屬重于羽毛,難道說一小鉤金比一大車羽毛還重
?拿求取飲食的重要性與禮儀中輕微的東西來比較
,怎么僅僅是飲食重要呢?拿求取性欲的重要性與禮儀中輕微的東西來比較
,怎么僅僅是性愛重要呢
?你去回答他就說:‘扭住兄長的胳膊而奪取他的飲食,就能夠得到飲食
;不扭住兄長的胳膊
,就不能夠得到飲食,那么你扭嗎
?翻越過東邊鄰居的墻去拉拽他家的姑娘
,就可以得到妻子;不拉拽就得不到妻子
;那你會去拉拽她嗎
?’”
《孟子》告子下·第二章
原文: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
,湯九尺
,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
,如何則可
?”
譯文:曹交問:“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有這樣的說法嗎
?”孟子說:“是的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芙徽f:“我聽說周文王身高十尺,成湯王身高九尺
,如今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
,同樣是吃糧食而已,要怎樣才能成為堯
、舜呢
?”
原文: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
,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
;今曰舉百鈞
,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
,是亦為烏獲而已矣
。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徐行后長者謂之弟
,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
,豈人所不能哉
?所不為也。堯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
。”
譯文:孟子說:“這和身高有什么關系呢
?只要去做就是了
。這里有個人,自以為一只小雞都提不起
,那就是毫無力氣的人
;如今他說可以舉起三千斤
,那他就是個有力氣的人。那么要是舉得起烏獲能舉起的東西
,那他就是烏獲了
。人害怕的難道是不能勝任嗎?只是不去做罷了
。緩慢地走在長者后面叫做悌
,很快地走到長者前面的叫不悌。那么緩慢地行走
,難道是人辦不到的事嗎
?只是不做罷了。堯
、舜的道路
,是繼承和敬愛而已。你穿堯的衣服
,誦讀堯說的話
,行為堯的行為,就是堯了
。你穿桀的衣服
,誦讀桀說的話,行為于桀的行為
,那你就是桀了
。”
原文:曰:“交得見于鄒君
,可以假館
,愿留而受業(yè)于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譯文:曹交說:“我要去拜見鄒君
,可以借到住所,愿意留下來在您門下學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原文:曰:“夫道,若大路然
,豈難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有余師
。”
譯文:孟子說:“人生的道路就像這大路一樣,難道很難了解嗎
?人們擔憂的是不去求取
。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有很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孟子》 告子下·第三章
原文:公孫丑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公孫丑說:“高先生說:《小弁》,是小人寫的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原文: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譯文:孟子說:“為什么這么說呢?”公孫丑說:“詩中多怨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原文: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
!有人于此
,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己談笑而道之
;無他
,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
,則己垂涕泣而道之
;無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
,親親也。親親
,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曰:“凱風何以不怨
?”
譯文:孟子說:“高老先生這樣解詩未免太片面。假如有個人在此
,越國人彎弓張箭射他
,他自己可以談笑風生地講述這件事
;沒有別的原因
,是因為自己跟越國人關系疏遠
。如果是自己的兄長彎弓張箭而射人,那么自己就會落下眼淚來講述這件事
;沒有別的原因
,是因為兄長是自己的親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汀吩娭械膽n怨
,正是親近親人。親近親人
,就是相互親愛
。高老先生這樣解詩真是片面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原文:曰:“凱風
,親之過小者也;小弁
,親之過大者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親之過小而怨
,是不可磯也。愈疏
,不孝也
;不可磯,亦不孝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唬骸雌渲列⒁樱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公孫丑說:“《凱風》這首詩為什么不憂怨呢?”孟子說:“《凱風》這首詩
,是因為父母過錯較小
,《小弁》這首詩,是因為父母過錯較大
。親人過錯大
,卻不抱怨,是更疏遠親人的表現
;親人過錯小
,卻要抱怨,是反而激怒自己。更加疏遠
,是不孝順
;激怒了,也是不孝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诱f:‘舜是非常孝順的人,五十歲了還愛慕父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第四節(jié)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將何之
?”
【譯文】
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見了他
,就問:“先生要到哪里去
?”
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楚王不悅
,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要交戰(zhàn)
,我準備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休戰(zhàn)
;如果楚王不高興,我就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休戰(zhàn)
。這兩個君王中我將會遇見意見相合的
。”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
,愿聞其指
。說之將何如?”
【譯文】
孟子說:“我不想問你詳細的情況
,我只想請問你的宗旨
,您打算怎么勸說呢?”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宋牼說:“我將勸說戰(zhàn)爭的危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
,先生之號則不可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
,以罷三軍之師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
、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懷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譯文】
孟子說:“先生的志向很大
,但先生這樣號召是不行的。先生以利害關系勸說秦楚兩王
,秦楚兩國君王因對利感興趣而罷兵
,這就使三軍官兵樂于罷兵而喜歡利。當臣子的懷著利以侍奉國君
,作為兒女心懷著利以侍奉父母
,作為弟弟心懷著利以侍奉兄長,是君臣
、父子
、兄弟之間最終會舍棄相互親愛的關系和最佳行為方式,懷著利的目的來交往
,這樣的交往最后不消亡
,是沒有的事。
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悅于仁義
,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
。
【譯文】
先生如果以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來勸說秦楚兩王
,秦楚兩王就會高興于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而停止三軍的軍事行動
,就會使三軍官兵們樂于停止而高興于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
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
,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
,是君臣
、父子
、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譯文】
作為臣子者心懷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以侍奉國君
,作為兒女者心懷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以侍奉父母,作為弟弟者心懷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以侍奉兄長
,就會使君臣
、父子、兄弟之間拋棄利害關系
,心懷相互親愛的關系和選擇最佳行為方式以相交往
,如此還不興旺,是沒有的事
。何必講利呢
?”
第五節(jié)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
,以幣交
,受之而不報。處于平陸
,儲子為相
,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他日由鄒之任
,見季子;由平陸之齊
,不見儲子
。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譯文
孟子住在家鄉(xiāng)鄒國
,季任留守任國代理國政,送厚禮想結交孟子
,孟子收了禮而不回報于禮物
。后來孟子住在齊國的平陸城,當時儲子擔任齊國的卿相
,也送厚禮想結交孟子
,孟子也是收了禮而不回報于禮物。有一天
,孟子從鄒國到任國去
,拜見了季任
;而從平陸到齊國,孟子卻不去拜見儲子
。屋廬子高興地說:“我明白其中的區(qū)別了
。”
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
,之齊不見儲子
,為其為相與?”
【譯文】
于是便問孟子:“先生到任國
,拜見了季任
;到齊國,卻不去拜見儲子
,就是因為他是卿相嗎
?”
曰:“非也
。書曰:‘享多儀
,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癁槠洳怀上硪病
!?/p>
【譯文】
孟子說:“不是的
。《尚書》里說:‘進獻以有儀節(jié)為貴
,儀節(jié)與禮物不相稱只能稱作沒有進獻
,這是進獻之人沒把心意用在進獻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鸵驗閮ψ硬怀上慝I的規(guī)矩
。”
屋廬子悅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騿栔N輳]子曰:“季子不得之鄒
,儲子得之平陸
。”
【譯文】
屋廬子很高興
。有人問他
,他說:“季任不能擅自到鄒國,儲子可以隨便到平陸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六節(jié)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
,為人也;后名實者
,自為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于上下而去之
,仁者固如此乎
?”
【譯文】
淳于髡說:“首先注重名位實質的,是為了治理人民
;不注重名位實質
,是為了自己。先生你身居三卿之中
,從上輔君王到下濟萬民的名譽功業(yè)都還無所建樹就要離開齊國
,仁者原來是這樣的嗎?”
孟子曰:“居下位
,不以賢事不肖者
,伯夷也;五就湯
,五就桀者
,伊尹也;不惡污君
,不辭小官者
,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
?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
?”
【譯文】
孟子說:“身居下位,不以賢能侍奉不成器的人
,是伯夷這類人
。五次投到商湯門下,又五次投到夏桀門下
,是伊尹這類人
。不厭惡昏庸的君主,不推辭小官之位
,是柳下惠這類人
。這三個人人生道路不同,但目標是一樣的
。這一樣的目標是什么呢
?應該說就是仁
。君子只要趨于仁就行了,何必要相同呢
?”
曰:“魯繆公之時
,公儀子為政,子柳
、子思為臣
,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
!”
【譯文】
淳于髡說:“魯繆公的時候
,公儀子主持國家政務,子柳
、子思做大臣
。可是魯國日漸削弱很嚴重
。像這樣的情況賢能者對于國家沒有什么益處
。”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
,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賢則亡
,削何可得與
?”
【譯文】
孟子說:“虞國當年不用百里奚就滅亡,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成就霸業(yè)
。不用賢能就滅亡
,就是想日漸削弱也能得到嗎?”
曰:“昔者王豹處于淇
,而河西善謳
;綿駒處于高唐,而齊右善歌
;華周
、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有諸內必形諸外
。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
。是故無賢者也
,有則髡必識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譯文】
淳于髡說:“從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
,河西的人因而都善于唱歌
。綿駒住在高唐,齊國的西部的人因而都善于唱歌
。華周
、杞梁的妻子因為善于哀哭她們的丈夫,因而改變了國家的習俗
。內在有什么內容
,外在就會表現出來。行為于某件事情而沒有功效
,我還沒有見過
。所以說齊國沒有賢能的人,如果有
,我必然會認識
。”
曰:“孔子為魯司寇
,不用
,從而祭,燔肉不至
,不稅冕而行
。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不欲為茍去。君子之所為
,眾人固不識也
。”
【譯文】
孟子說:“孔子做了魯國的司寇
,不被重用
,跟隨國君去祭祀,祭祀的肉也沒有得到
,于是不脫帽子就離開了
。不知者以為孔子是為了一塊祭祀的肉,知道內情的人則認為這祭祀不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
。而孔子本人想以承擔輕微的罪而離開
,不愿意隨便離去。君子的所作所為
,本來一般人就很難認識到
。”
第七節(jié)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今之諸侯
,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
。春省耕而補不足
,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
,土地辟
,田野治,養(yǎng)老尊賢
,俊杰在位
,則有慶,慶以地
。
【譯文】
孟子說:“所謂的五霸
,是三個圣王的罪人。現在的諸侯
,亦是五霸的罪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在的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
。天子出來到各諸侯國
,稱為巡狩。諸侯去朝見天子
,稱為述職
。春天視察春耕補助困難的人
,秋季視察收藏情況而幫助不夠的人
。進入到諸侯封地,如果土地開墾
,農事井井有條
,老人得到贍養(yǎng),賢人受到尊敬
,杰出人才任官職
,就有獎賞;賞給土地
。
入其疆
,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
,則有讓
。一不朝,則貶其爵
;再不朝
,則削其地;三不朝
,則六師移之
。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五霸者
,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
,三王之罪人也
。
【譯文】
進入某諸侯的疆界,如果土地荒蕪
,老人被遺棄
,賢人散在野,搜刮民財者任官職
,就給予責罰
。一次不朝覲,就貶損其爵位
,兩次不朝覲就削減其土地
,三次不朝覲就派六師的兵力去征討他。所以天子只聲討而不親自征伐
,諸侯只奉命征伐而不聲討
。
所謂的五霸,是拉攏一部分諸侯去征伐另一部分諸侯
。所以說
,五霸者,是三個圣王的罪人
。
五霸
,桓公為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鹬畷T侯
,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
,無易樹子
,無以妾為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倜唬骸鹳t育才
,以彰有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唬骸蠢洗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無忘賓旅?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拿唬骸繜o世官
,官事無攝,取士必得
,無專殺大夫
。’
【譯文】
五霸中齊桓公最勢力最大
,在葵丘盟會諸侯
,捆束牲畜,文字為盟書而不用牲畜血
。
第一次盟會
,就共同宣稱:‘誅殺不孝,不輕易改變太子
,不以妾為正妻
。’
第二次盟會就共同宣稱:‘尊敬賢能
,培育賢才
,表彰有道德的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三次盟會就共同宣稱:‘尊敬老人
,慈愛兒童,不輕慢賓客旅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四次盟會就共同宣稱:‘讀書人的官職不世襲,公職不兼攝
,選拔讀書人要合格
,不要專橫殺戳大夫官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
,無有封而不告
。’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
,言歸于好
。’
今之諸侯
,皆犯此五禁
,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長君之惡其罪小
,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
,皆逢君之惡
,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譯文】
第五次盟會就共同宣稱:‘不隨意修筑堤防,不制止互購糧食
,不能有封爵而不報告
。’
還宣誓:‘凡是一起參加盟誓的
,既然簽了盟約之后
,恢復平常的和平友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如今的諸侯都違反了這五條盟誓
。所以說,如今的諸侯
,都是五霸的罪人
。助長國君的惡行,其罪還?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迎合國君的惡行,罪就大了
。如今的大夫
,都是在迎合國君的惡行,所以說
,如今的大夫
,都是如今諸侯的罪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第八節(jié)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
,謂之殃民。殃民者
,不容于堯舜之世
。一戰(zhàn)勝齊,遂有南陽
,然且不可
。”
【譯文】
魯國君想讓慎子做將軍
,孟子說:“沒有教導百姓就使用他們
,這叫坑害百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雍Π傩盏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堯舜時代是不允許存在的。即使一仗能打敗齊國
,占領齊國的南陽
,這仍然是不可以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
【譯文】
慎子突然發(fā)怒不高興地說:“這話我沒有明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
;不千里
,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
;不百里
,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魯
,為方百里也
;地非不足,而儉于百里
。太公之封于齊也
,亦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
,而儉于百里
。
【譯文】
孟子說:“我明明白白告訴你。天子的土地縱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