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出將入相”,“相”作為文官的頂點,一直是無數古人追逐的夢想。在各種歷史劇里,能夠被稱為“丞相”或“宰相”的人無一不是位高權重之輩。說起丞相和宰相,平時很多讀者傻傻分不清,常常把兩者混為一談,都把它們當成一回事,其實這兩者代表的含義并不一樣?,F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丞相”和“宰相”的異同吧。丞相是官職丞相是一種官職,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的諸侯們?yōu)榱朔奖愎芾碇蜗碌念I土,設立了“相國”一職,選撥有能力的人幫助自己處理政事,而丞相則是相國的副手,協(xié)助相國工作,也就是給相國打下手。秦國東陵出土的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相”最開始的意思是指“輔助工作的人”,顧名思義“相國”就是指輔助治理國家的人,而“丞”同樣有輔佐的含義,不過通常用于官職,指代作為副手的官吏。最早有關丞相的史冊記載出自《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樗里疾以智慧聞名于天下,“智囊”這個詞語就是根據他的典故演變出來的。而甘茂出身秦國貴族,十二歲拜相的甘羅便是他的后人。不過自權相呂不韋亂政之后,相國一職長年空置,作為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之后,設左右丞相,丞相制真正開始在歷史舞臺上大放光彩。史記秦本紀漢朝初期沿襲秦制,采用的卻是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不過之后丞相很快就取代了相國的位置,漢武帝時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負責輔佐皇帝治國,直到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馬,這一官職名稱才暫時消失歷史中。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他本人兼任,因此在各種史書或歷史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曹操被稱為“曹丞相”。在曹操統(tǒng)領朝綱時,丞相需要協(xié)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在吏治上,丞相負責舉薦任用人才,考核賞罰,影響官員的升遷貶謫;在法律上,律令法規(guī)和相關刑獄事務雖然有專門的官員負責,但這些官員都歸屬丞相管轄,丞相有權主管律令刑事;在戶籍上,全國的檔案資料和書籍文件都要收歸丞相府保存;在軍事上,丞相也承擔了一定責任,可以指揮軍隊,安排邊防,地方上若發(fā)生叛亂,丞相可以派遣屬官前去平叛。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以說國家的軍政大權都握在丞相一人手中,也正是因為曹操的權勢滔天,在他的影響下,丞相也成為了百官之長,代表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巔峰。后來的丞相們雖然不復曹操那樣掌握國家命脈,也不一定是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但也同樣肩負重任,地位舉足輕重,稱一句“國之棟梁,朝堂柱石”也不為過。在這之后,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有過丞相,不過蜀漢政權存在時間不長。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zhí)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唐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并沒有丞相這個職位,后來唐玄宗曾設過左右丞相,但玄宗之后又恢復了舊制。宋朝時期的官吏體制臃腫,更加沒有丞相這種集中了大量權力的官職,直到南宋孝宗皇帝時期,才將尚書左右仆射改為左右丞相,不過這也只是改了個名字。唐玄宗
史書中雖然有關于丞相的記載,但與只是斷斷續(xù)續(xù)的出現,丞相這一官職實際存在的時間相較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并不算長。但自“九品官人法”的官階劃分制度出現后,在這近千年斷斷續(xù)續(xù)的丞相職位傳承中,丞相一職最低也是從二品的大員,更多時候是一品重臣。南宋滅亡后,元朝吸納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在常設丞相一職,位居一品。之后明朝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職位,“丞相”這個官職才正式從歷史舞臺退下。宰相是一種俗稱宰相并沒具體指代某一種官職,任何輔佐君王并掌握朝堂最高權力的人都可以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湯以伊尹為相,治大國如烹小鮮,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為太宰,于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輔佐王朝建立,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杰,因此后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宰相”這個詞。宰相一詞的由來
雖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詞的起源,他們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擔的責任差不多,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們提起最早的宰相時,大多數人想到都是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齊桓公元年,管仲被舉薦為相國。用人不疑的齊桓公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對管仲放權,而管仲也不負重托,成功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后人稱為“華夏第一相”。“宰相”一詞用來指總攬政務輔佐君王的人,最早出自《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惫苤偎幍哪甏晚n非子不算太遠,縱然“宰相”一詞可能還未流傳開來,但類似的概念已經有了,因此后世通常將管仲當作宰相的代表性人物。不過嚴格來說,伊尹和周公也符合宰相的定義。韓非子
基本上歷朝歷代的最高行政長官都能被稱為宰相,其具體職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國便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宰相。隨著時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并不定只有一個人。比如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權力職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間相互制衡。唐朝中書省的主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的主官為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頭銜,都能被稱為宰相。結語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在不同朝代的職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員。而宰相是人們的一種俗稱,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有些時代這種最高官員不止一個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因此,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 : “民間歷史故事”“魚羊趣史”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求分享 求點贊
1、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2、丞相
丞相,是中國古代最高官職。代替皇帝統(tǒng)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領導。
自從戰(zhàn)國時期設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
3、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霸住钡囊馑际侵髟祝坛瘯r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zhí)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lián)稱,始見于《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相信大家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都聽說過?丞相?和?宰相?這兩個官職的,這兩個官職在古代的官場中都是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存在,但是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其中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丞相是一個已經固定了的官職,而宰相并不是。宰相?這個是對皇上之下權力最大的人的稱呼,就比如現在的總統(tǒng)一樣,而丞相這個官職地位是要比宰相低一些的。
但是在歷史上有人雖然官職是丞相,但是他的權力卻遠遠高于丞相應該有的,也就是說他已經做到了?宰相?這個地步,就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諸葛亮等等,秦朝的李斯和趙高等等。實際上?丞相?這個稱呼是在三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當時是作為文武百官之首存在的。雖然在三國時期之前也有權力相當于丞相的,但是稱呼卻不是?丞相?,就比如在先秦的時候,?相邦?就是相當于之后的?丞相?,還有就是在西漢時期的?相國?也是和?丞相?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因為皇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力,曾經將?丞相?這個官職給廢除過,比如在唐朝、宋朝和明朝的時候?丞相?都被廢除過,但是宰相這個官職卻是一直存在的。而?宰相?這個稱呼的由來最早是出現在商朝,當時王室要舉行祭祀活動,而在祭祀活動中要殺牛,因為殺牛這件事要地位很高的人來進行,所以這人也被叫做?主宰?,而輔佐帝王的人就被叫做?宰相?。
到了夏朝的時候?巫史?就相當于宰相,而到了西周時?公卿?是和宰相一樣的,只是稱呼不一樣。隨著朝代的更替,對于?宰相?這個官職的定義也發(fā)生了改變,到了西漢的時候,相當于宰相的官職變得多了起來,比如?大司徒?、?中書令?等等,所以說?宰相?這個官職不是固定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81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人取名是如何從單字向雙字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