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學點周王朝的歷史

      半楓荷 2023-07-19 21:41:52

      學點周王朝的歷史《詩經》的年代

      ,大約是在西周初到春秋中
      ,約公元前11世紀到前6世紀之間
      。為更好地理解《詩經》中所反映的民風、民俗
      、人物、地點
      、制度
      、禮樂等情況,多了解一點周王朝的歷史
      ,多掌握一點周王朝的知識
      ,實屬必要。為此
      ,本人通過網絡
      、書籍等加以收集,并整理成文
      ,供大家學習
      。本文不帶任何個人觀點,若有錯誤
      ,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周之概況

      周朝

      ,中國最后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其后秦漢便開啟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統(tǒng)封建國家

      周朝的建立之年目前尚有爭議

      ,通常以周武王伐紂之年作為周朝起始之年,即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計算
      ,直至公元前256年
      ,共延續(xù)約800年,傳30代37位王
      。周王朝又分西周和東周
      。西周自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歷時近300年
      ,定都鎬京
      ,系周王朝發(fā)展鼎盛時期。東周自自周平王遷都開始
      ,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
      ,歷時約500年
      ,定都洛邑。因鎬京在西
      ,洛邑在東
      ,故史上稱公元前770年之前的周朝為西周,之后的為東周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東周時期周王朝開始衰微,進入諸侯爭霸時期
      。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了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個時期的歷史
      ,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是周朝文化鼎盛時期
      。又因西漢末年劉向編著《戰(zhàn)國策》記載了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個時期的歷史
      ,史稱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是周朝混戰(zhàn)時期

      、周族興起

      《國語·周語下》說“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15王分別為: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組紺——太王亶父——季歷——文王
      ,上下兩王皆為父子
      。由于先秦歷史資料的缺乏,這段歷史是否只有15位王
      ,15位王的真實性很難考證
      ,比如,后稷的存在就頗有爭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鼙炯o》說:“帝嚳之妃姜嫄,履巨人跡受孕生后稷”
      。有人認為后稷是上古農官的通稱
      ,而非私名,被周人假托為始祖
      。也有人推測
      ,后稷誕生的神話傳說是周人依照商契誕生的神話傳說編造的,歷史上實無其人
      ,周族的真實始祖是生于夏朝的不窋

      不窋,姬姓,后稷(姬棄)之子

      ,夏朝太康時期周族部落首領。據(jù)傳是一位游手好閑之徒
      ,不務正業(yè)
      ,致政衰失國,遂失其官
      ,逃竄到西北戎狄
      ,后生一子為鞠。

      公劉

      ,姬姓
      ,鞠之子,周國第一個稱“公”的首領
      。公劉時期
      ,周人經常受到戎狄侵擾,所居領地的自然環(huán)境也很惡劣
      ,故公劉將國都南遷到豳(今陜西旬邑縣)
      。到達豳后,周人開始有計劃地營建房屋
      ,開墾荒地
      ,居住穩(wěn)定后,逐漸由游牧部族變?yōu)檗r耕為主的城邑
      ,呈現(xiàn)了繁榮景象
      ,于是,周人便正式推舉公劉作宗主和國君

      慶節(jié)

      ,公劉之子。慶節(jié)繼承祖業(yè)
      ,正式建立了豳國
      ,其范圍東到子午嶺,南到彬縣
      、旬邑
      ,西到涇川、靈臺
      、鎮(zhèn)原
      ,北到環(huán)縣、華池
      ,成為當時西北勢力較強的部落方國

      古公亶父,周族部族首領。其時

      ,周人受犬戎侵襲逼迫
      ,不得不離鄉(xiāng)遠徙。他們歷盡艱辛
      ,越過漆
      、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從此就有了“周”的概念
      。“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
      ,后來演變?yōu)橹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周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
      ,灌溉便利
      ,農耕條件優(yōu)越,經濟發(fā)展快速
      。古公亶父造田營舍
      ,建邑筑城,國力迅速恢復壯大
      。遷到周原以后
      ,周與商有了聯(lián)系,為了保障部族安全
      ,古公亶父與商朝建立起穩(wěn)定的同盟關系
      ,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護之下積聚力量
      ,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統(tǒng)
      ,特別是關于天命的上帝觀念,這套上帝觀念在周朝建立之后經過姬旦的整理
      ,成為周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
      ,進而形成了影響后代王朝數(shù)千年的“奉天承運”理念。

      季歷

      ,古公亶父之三子
      。古公亶父共有三子,他偏愛小兒季歷
      。長子太伯及次子虞仲為順父意
      ,自身逃亡荊蠻,與當?shù)乇就潦献褰Y合
      ,后為吳國
      。季歷之時,商周關系開始密切,《后漢書·西羌傳》載:古公亶父傳位季歷
      ,季歷不僅與商聯(lián)姻
      ,娶妻商室,還被商王文丁封為“牧師”
      ,掌管畜牧
      。雖然關系密切,殷商卻總是時刻提防著這股新生力量
      ,周國、吳國也逐漸并吞其他小國
      ,特別是親商的諸侯國
      。日漸強大的周與日漸衰落的商,開始相互猜疑
      ,相互指責
      ,進而相互征伐。最終
      ,商王文丁為扼制周族勢力發(fā)展
      ,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脅,殺了季歷
      ,周商矛盾陡然加劇

      姬昌,周朝建立后尊為周文王

      。生卒年不詳
      ,但按其活了97歲來計算,約為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
      。姬昌繼位后
      ,國力不足與殷對抗,固繼續(xù)臣服于殷
      ,為殷西伯
      。但殷商對周并不放心。商紂一度囚禁文王
      ,并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
      。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
      ,求得釋放文王
      。文王歸國后,謀商之心并無松懈
      。他一方面倡導發(fā)展生產
      ,制定“有亡荒閱”之法律,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增強周族實力
      ,使周國附近部落歸附
      。另一方面在呂尚(姜子牙)等輔佐下進行武力擴張,根據(jù)《尚書》記載
      ,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及密等小國
      ,以固后方,接著深入商朝勢力范圍
      。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文王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并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陜西長安縣灃河西岸)
      ,準備進取殷商

      三、西周簡史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
      ,到周幽王亡國,共歷近三百年
      ,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
      ,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后世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文王姬昌的統(tǒng)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

      。文王死后,次子姬發(fā)即位(長子伯邑考被商王殺害)
      ,繼續(xù)以呂尚為師
      ,以周公旦為輔,召公
      、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
      ,繼續(xù)做滅商的準備。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率戎車300
      ,虎賁3000,甲士45000與商朝70萬軍隊大戰(zhàn)于牧野(今河南汲縣)
      ,周軍大勝
      ,紂王于鹿臺身被珠寶玉器自焚,商朝亡
      。武王滅殷以后
      ,就以“周”為朝代名建立周朝。周武王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
      ,豐鎬二京隔水相望
      ,有橋相連
      ,并稱豐鎬城,即宗周

      周武王

      ,姓姬名發(fā),周朝第一位天子
      。生于公元前1097年
      ,45歲即位稱王,51歲滅商(稱王六年時滅商)
      ,統(tǒng)一全國后為周天子四年
      ,卒于公元前1043,終年54歲
      。死后葬在畢邑周武王墓(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周陵鄉(xiāng))
      ,尊號周王,謚號武王
      ,后世稱他為周武王。周武王建周后
      ,大封功臣謀士
      ,如將呂尚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
      ,召公奭封于“燕”
      ,是為三公。神農氏后人封于焦
      黃帝的后人封于薊(天津薊縣)
      ,堯的后人封于祝(江蘇贛榆),舜的后人封于陳(河南淮陽)
      ,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杞縣)
      。由于商朝的實力還在,便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安放在商朝首都殷
      。為包圍武庚的地盤
      ,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管叔(姬鮮)于管(河南鄭州),蔡叔(姬度)于蔡(河南上蔡)
      ,霍叔(姬處)于霍(山西霍州)
      ,是為三監(jiān)。據(jù)說
      ,周初共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
      ,其中兄弟之國15,同姓之國40
      。封邦建國的目的
      ,是加強對各地的統(tǒng)治
      ,并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
      ,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
      ,士是貴族階級的最底層,這樣自上而下統(tǒng)治人民

      周成王

      ,姓姬名誦,周朝第二位天子
      。生于公元前1055年
      ,卒于公元前1021年,終年三十四歲
      。其十三歲(公元前1043年)即位
      ,在位23年。因即位時年幼
      ,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公攝政后,他的許多兄弟不服
      ,表現(xiàn)最突出的就是派往殷商舊地任“三監(jiān)”的管叔
      、蔡叔和霍叔,他們一致認為周公攝政意在篡權
      ,于是便利用“三監(jiān)”的便利條件
      ,與商侯子祿父(即武庚,商王子辛的兒子)和部分東夷人聯(lián)合起來謀反
      ,并起兵西征
      ,聲討周公姬旦。成王三年(前1040)春
      ,周公姬旦奉王命親統(tǒng)大軍東征
      。他命他的兒子姬伯禽在魯邑(今山東曲阜市)起兵,聯(lián)合東部西周的諸侯
      ,共同討伐叛軍
      。經過數(shù)月拼殺,西周軍終于擊敗叛軍
      。成王四年(前1039)
      ,周公姬旦繼續(xù)率西周軍征討參與叛亂的東夷各國,先后滅掉了奄
      、徐
      、蒲姑、淮夷等國
      。經過三年的動亂
      ,西周王朝的政局逐漸穩(wěn)定下來
      。成王五年(前1038),周公姬旦遵照周武王生前的規(guī)劃
      ,在洛邑(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營建新的都城
      。洛邑地處黃河以南,洛水以北
      ,原為夏王朝的政治活動中心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這里建都可以把整個東方地區(qū)控制起來
      ,更便于西周王朝的統(tǒng)治
      。因此都建于周成王執(zhí)政時期,故命名為“成周”
      ,而把西灃河兩岸的豐邑和鎬邑合稱為“宗周”
      。成王六年(前1037年),周公制“禮樂”
      。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完整的禮樂制度的開始
      。“禮”最初只是祭祀天神的一種儀式
      ,周公姬旦把它提升到法律的高度進行系統(tǒng)化
      ,名之為“周禮”。周禮共分五類:有吉禮(祭祀)
      、兇禮(喪葬)、賓禮(朝會)
      、軍禮(出師)和嘉禮(飲宴)
      。禮樂制度對周王室的鞏固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周康王

      ,姓姬名釗
      ,生卒年不詳,公元前1020年至前996年在位
      ,在位26年
      。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yè)
      ,勤于政事
      ,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
      ,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
      、康三代
      ,政治清明
      ,是周的黃金時代。

      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

      ,周朝就出現(xiàn)了危機
      。當時,王道微缺
      ,周昭王貴為天子
      ,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制的膠船暗算
      ,葬身魚腹
      。第五代周穆王繼位后,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
      ,新設太仆一職
      ,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
      。他制定刑律
      ,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
      ,施善政于天下
      。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
      ,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御
      ,制止了掠奪。周穆王以后
      ,周朝逐漸衰微
      ,周共王、周懿王
      、周孝王
      、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圍部族的不斷侵擾
      ,王朝陷入長期的戰(zhàn)爭之中
      ,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
      ,國內矛盾日益尖銳
      。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憤懣
      。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
      ,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fā)展民生的措施
      ,反而任用佞臣
      ,大肆揮霍
      ,連年對外征戰(zhàn),變本加厲地剝奪
      ,壟斷山澤之利
      ,引起民眾的極大不滿,憤怒的鎬京居民終于發(fā)起暴動
      ,將厲王流放到彘
      ,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zhí)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xù)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后
      ,他的兒子周宣王整頓朝政
      ,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
      ,出現(xiàn)了歷史上稱之為“宣王中興”的時期
      。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
      。關中地區(qū)發(fā)生地震
      、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
      ,反而更加奢侈腐化
      ,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
      ,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
      。最嚴重的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
      ,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
      ,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申后的父親申侯于是聯(lián)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
      ,并在驪山下殺死幽王
      ,擄走褒姒,自此西周滅亡

      、西周天子諸侯

      (一)天子

      周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姬昌

      ,父名季
      。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囚
      ,后被釋放。他禮賢下士
      ,有姜子牙等名臣輔佐
      ,為以后滅商打下了基礎。據(jù)傳文王死時97歲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發(fā),父姬昌

      。即位后大舉伐商
      ,并于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
      ,商亡
      。武王建都于鎬京。史稱西周

      周成王:在位23年

      ,成王姬誦,武王子
      ,即位時13歲
      。由周公旦攝政。平定武庚(紂王子)叛亂
      ,并大封諸侯
      。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康王:在位25年

      ,康王姬釗,成王子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低跏且晃挥凶鳛榈闹芡酰鋾r周朝較強盛
      ,史稱“成康盛世”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

      ,康王子
      。“昭王之時
      ,王道微缺”
      ,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在位55年

      ,穆王姬滿
      ,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
      ,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
      。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

      ,共王姬伊扈
      ,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

      ,懿王姬囏
      ,共王子。懿王時
      ,周室衰弱
      ,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

      ,孝王姬辟方
      ,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
      。夷王時
      ,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周厲王:在位37年

      ,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
      。厲王是一位暴君
      ,對外戰(zhàn)爭屢敗,國勢日危
      ,后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執(zhí)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zhí)政

      。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周宣王:在位46年

      。宣王姬靜
      ,厲王的兒子。即位后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
      。取得成功
      ,史稱“宣王中興”。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被犬戎所殺
      ,西周亡。

      (二)諸侯

      周武王姬發(fā)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

      ,共為五等:公
      、侯、伯
      、子
      、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
      ,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詩經的十五國風

      ,周南為周公姬旦的封地,召南為召公姬奭的封地
      ,邶
      、鄘、衛(wèi)為朝歌一帶殷商故地
      ,王風為東周都城洛邑一帶
      ,鄭為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齊為功臣姜太公的封地
      ,魏為畢公姬高的封地
      ,唐為成王之弟姬虞的封地,秦是嬴的封地
      ,陳是舜的后人嬀滿的封地
      ,檜地為鄭所有,曹為武王之弟姬振鐸的封地
      ,豳為周的先人公劉開發(fā)之地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魯國---姬姓,侯爵

      。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
      ,佐文王、武王
      、成王有功
      ,乃封其長子伯禽于曲阜,以輔周室。

      齊國---姜姓

      ,侯爵
      。系炎帝裔孫伯益封地,今山東青州府

      燕國---姬姓

      ,伯爵。系周同姓功臣
      ,曰君奭
      。封國地為今幽州薊縣。

      魏國---姬姓

      ,伯爵
      。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
      。封國地為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管國---姬姓,侯爵

      。系武王弟
      ,曰姬叔鮮。封國地為今河南信陽縣

      蔡國---姬姓

      ,侯爵。系武王弟
      ,曰姬叔度
      。封國地為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

      曹國---姬姓

      ,伯爵
      。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
      。封國地為今濟陽定陶縣

      成國---姬姓,伯爵

      。系武王弟
      ,曰姬叔武。封國地為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國---姬姓

      ,伯爵。系武王弟
      ,曰姬叔處
      。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

      衛(wèi)國---姬姓,侯爵

      。系王同母少弟,為康叔
      。封國地為今北京冀州

      滕國---姬姓,侯爵

      。系武王弟
      ,曰姬叔繡。封國地為今山東滕州市

      晉國---姬姓

      ,侯爵。系武王少子
      ,曰姬唐叔虞
      。封于唐,后改為晉
      。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

      吳國---姬姓,子爵

      。系周太王長子姬泰伯之后
      。封國地為今吳郡。

      虞國---姬姓

      ,公爵
      。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
      ,為吳君
      ,別封其為虞。封國地為今河東太陽縣

      虢國---姬姓

      ,公爵。系王季子虢仲
      ,文王之弟
      。封國地為今陜縣東南之虢城

      楚國---羋姓,子爵

      。系玄帝姬顓頊后裔
      。封國地為今丹陽南郡枝江。

      許國---姜姓

      ,男爵
      。系伯夷之后
      ,曰文叔。封國地為今許州

      秦國---嬴姓

      ,伯爵。系玄帝姬顓頊后裔
      。封國地為今陜西西安

      莒國---嬴姓,子爵

      。系少昊之后
      。封國地為今莒縣。

      紀國---姜姓

      ,侯爵
      。系太公次子。封國地為今壽光市

      邾國---曹姓

      ,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后
      。封國地為今山東鄒城

      宋國---子姓,公爵

      。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
      ,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睢陽縣

      杞國---姒姓

      ,伯爵。系夏禹王之后
      。封國地為今開封府雍丘縣

      陳國---媯姓,公爵

      。媯姓源于姬姓
      ,系顓頊后裔,傳至子孫帝舜娶帝堯二女娥皇
      ,女英
      ,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太姬
      ,太姬生陳申公
      ,陳相公。陳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
      。封國地為今陳縣

      薊國---姬姓

      ,侯爵。系帝堯之后裔
      。封國地為今北京順天府

      楊國---楊姓,侯爵

      。系黃帝后裔
      ,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齊
      ,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
      ,以國為姓

      五、東周簡史

      公元前770年

      ,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宜臼即位
      ,其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
      ,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
      ,周平王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
      ,東周開始

      東周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為秦所滅

      ,歷時515年
      ,共傳25王。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史稱之“春秋時期”
      ;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則被稱為“戰(zhàn)國時期”

      (一)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

      ,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
      ,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
      。誰戰(zhàn)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
      ,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
      ,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數(shù)目逐漸減少
      ,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
      ,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
      ,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
      ,也參加了爭霸戰(zhàn)爭。起初
      ,吳國打敗了越國
      ,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臥薪嘗膽
      ,立志報仇
      。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
      ,積聚力量
      。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于重新強盛起來
      ,最后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yè)

      、手工業(yè)生產中使用
      。農業(yè)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
      。鐵器堅硬
      、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
      。鐵的使用
      ,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
      ,耕作技術提高
      ,農業(yè)生產進一步發(fā)展起來。

      (二)戰(zhàn)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是為戰(zhàn)國時期
      。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zhàn)爭,戰(zhàn)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
      、楚
      、燕
      、韓、趙
      、魏
      、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

      東周時期

      ,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
      ,如陂塘蓄水
      、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
      。東周的建筑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
      。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
      ,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
      ,后人尊稱為祖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脊虐l(fā)掘所見東周的建筑遺跡,多為宮殿遺址
      ,出土的建筑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
      ,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
      ,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筑的宏偉壯觀
      。東周時期,大國爭霸
      ,戰(zhàn)亂頻繁
      。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
      ,在商
      、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
      ,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發(fā)展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東周時期

      ,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最后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
      ,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
      。同時
      ,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于諸侯
      ,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
      。因此
      ,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fā)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
      ,積極發(fā)展自己勢力

      (三)東周天子

      春秋時期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

      ,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莊王:姬佗

      ,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齊,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閬

      ,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鄭

      ,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頃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

      ,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

      ,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簡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靈王:姬泄心

      ,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貴

      ,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

      ,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戰(zhàn)國時期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貞定王:姬介

      ,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

      ,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

      ,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

      ,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驕,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

      ,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顯王:姬扁

      ,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

      ,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周朝政治制度

      (一)封建制

      。周滅商后
      ,國王大搞分封
      ,把王族與功臣分封到國家各個地方,建立起眾多諸侯國
      ,數(shù)量超過百個
      。通過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
      ,各個諸侯國圍繞的封建王朝
      ,同時建立起一套無孔不入的禮樂制度,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封建國家
      。西周的官制
      ,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
      、太傅
      、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
      、事務官和地方官)
      、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
      。王朝官員有總攬朝政的太宰
      、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
      、掌祈禱的太祝
      、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
      ,合稱六卿
      ,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
      、掌百工職事的司空
      、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
      、掌刑罰的司寇
      ,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
      ,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
      、少傅、少保)
      ,有道
      、輔、弼
      、承四輔
      ,有膳夫、綴衣
      、小臣
      、寺人、內豎
      、閽者
      、門尹、司王宥
      、火師
      、水師、大酋
      、太仆
      、御
      、右、萃車
      、趣馬
      、師氏、虎資
      、輿人
      、醫(yī)、藝人
      、隸人
      、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和諸侯
      ,稱為四方
      。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jiān)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
      ,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
      ,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
      、司馬
      、司空,分掌政務
      、司法和民事
      。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
      ,而且文武不分
      ,平時治民,戰(zhàn)時就是各級將領
      。周朝的地方制度
      ,有國、都
      、邑
      、野
      、鄙
      。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
      ,小城為邑
      ,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二)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
      ,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制度。周王為周族之王
      ,自稱天子
      ,奉祀周族的始祖,稱“大宗”
      ,由嫡長子繼承王位
      。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
      ,在其本國則是大宗
      。諸侯也由嫡長子繼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為卿或大夫
      ,對諸侯是“小宗”
      ,在本家則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
      。從卿大夫到士
      ,其“大宗”、“小宗”的關系與上同
      ,世襲的嫡長子即是宗子
      ,地位最尊。如此層層分封
      ,大宗率小宗
      ,小宗率群弟。大宗
      、小宗的宗法關系
      ,同時也是政治隸屬關系。對于異姓有功的貴族
      ,則通過聯(lián)姻
      ,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
      ,也納入宗法關系
      。于是,在全體貴族內部
      ,舉國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
      ,由血緣親疏不同的眾諸侯國競相拱衛(wèi)的等級森嚴的體制,使政權不但得到族權而且得到神權的配合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坝H親”、“尊尊”在這里獲得完備的
      、嚴格的體現(xiàn)
      ,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
      ,從而也是周禮的根本原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熳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諸侯立家,卿置側室
      ,大夫有貳宗
      ,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目的在于穩(wěn)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
      。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系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
      ,從而防止貴族間對于權位和財產的爭奪。如果說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
      ,那么
      ,宗法制則以注入了特定內容、貫徹了嶄新原則的宗族傳統(tǒng)觀念使這個等級秩序得到穩(wěn)固
      。文獻和彝銘記載中屢有“宗周”的記載
      ,《詩經 公劉》說:“食之飲之,君之宗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淖诜ㄏ到y(tǒng)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
      。周初
      ,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諸侯間實施,以后逐漸及于中
      、小貴族
      ,以至士與庶民之間,具有了普遍性質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封建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同時也有利于維系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秩序
      ,加強對諸侯、大夫
      、庶民的統(tǒng)治
      。宗法制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井田制

      。西周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朝代
      ,井田制是周朝經濟制度的一大特點。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
      ,進行了規(guī)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
      ;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
      ;漚治和施用綠肥
      ,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
      。西周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土地耕種制度即“井田制”
      ,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qū),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yè)生產
      。農作物品種增加
      ,谷類有黍、稷
      、粟
      、禾、谷
      、梁
      、麥、稻等
      ,豆類有菽
      ,任菽、藿等
      ,麻類有麻
      、苴、苧等
      。王朝特設場人
      ,專管園圃,從事蔬菜
      、瓜果的生產
      ,為封建制度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基礎。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yè)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
      ,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yè)
      ,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yè)。其分布地區(qū)很廣
      ,生產能力擴大
      ,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
      。陶器業(yè)已逐漸采用快輪法
      ,產品走向規(guī)格化
      。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
      ,施以青
      、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
      。能夠生產石灰石──硅石琉璃
      。漆器制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苧
      ,施以紅
      、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
      ,花紋精美
      。家蠶的飼養(yǎng)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yè)
      。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
      。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
      ,商業(yè)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獨裁
      ,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
      ,限制私人從商。商貿的品種有作物
      、牛馬
      、用具、珍異和兵器等
      ,甚至掠賣奴婢
      。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銅幣

      (四)禮樂制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
      。以“禮”來區(qū)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
      ,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
      。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xiàn)為“天子八佾
      ,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
      ,八人為一行
      ,叫一佾。按周禮
      ,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諸公六佾
      ,諸侯四佾
      ,士二佾。這樣
      ,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shù)的不同
      ,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xiàn)最早
      ,規(guī)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
      ,它所培養(yǎng)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從民間選拔的優(yōu)秀青年
      。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并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
      ,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

      。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
      ,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芤住冯m然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
      ,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氛f:“觀乎天文
      ,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
      ,見吉兇
      ,圣人象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芤住酚泻荛L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
      、洛書的東西
      ,是燒灼卜骨的表現(xiàn)
      ,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
      ,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
      ,將天地間萬物的現(xiàn)象都包括于其中
      ,這是原始的易。后來
      ,據(jù)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
      ,將其規(guī)范化、條理化
      ,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有了卦辭、爻辭
      ,人稱《周易》
      。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shù)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
      ,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xiàn)象
      ,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shù)字,具有以少示多
      ,以簡示繁
      ,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
      ,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
      ,二是變易,三是不易
      。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
      ,現(xiàn)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是不會變的
      ,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fā)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
      。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
      ,完成十翼
      ,即《易傳》,《周易》發(fā)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代的另一種完善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jù)《周禮》有吉

      、兇
      、軍、賓
      、嘉五禮
      ,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
      ,金文中也記有樂官
      。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
      ,如禮
      、樂
      、射
      、御、書
      、數(shù)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
      ,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
      、《詩經》
      、《周禮》、《樂經》(已佚)
      、《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
      ,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華夏文化

      周人以小邦蔚為大國

      ,不僅代替文化較高的大邑商,成為古代中國文化的主流
      ,而且開八百年基業(yè)
      ,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

      ,若干平行發(fā)展的文化
      ,各在一個地區(qū)滋生發(fā)達,相互影響
      ,彼此交流
      ,但未出現(xiàn)任何一個主文化,其勢力范圍可以籠罩全局
      。先周時代
      ,周人處在晉南陜右的山地,采擷了農耕文化及北面草原文化的長處,及至克商以后
      ,歷武王周公及成康之世的經營
      ,周人的基本策略,不外乎撫輯殷人
      ,以為我用
      ,并以婚姻關系加強聯(lián)系,同時進用當?shù)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承認原有信仰
      ,新創(chuàng)之周實際上是一個諸部族的大聯(lián)盟。周人在這個超越部族范圍的政治力量上
      ,需要建立一個超越部族性質的至高天神的權威
      ,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權也須在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
      ,是一個“天下”
      ,不是一個“大邑”,周人的政治權力
      ,形成了一個周文化的共同體
      。周人克商,又承認商人曾克夏
      。這一串歷史性的遞嬗
      ,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個文化秩序的延續(xù)
      。這是周人“華夏”世界的本質
      。中國人從此不再是若干文化體系競爭的場合,中國的歷史從此成為華夏世界求延續(xù)
      ,華夏世界求擴張的長篇史詩
      。中國三千年來歷史的主旨是以華夏世界為文化主流。這個主流也同時代表了天下
      ,開化的天下
      ,這個文化體系,其活力及韌度
      ,均非政治力量可以比擬

      任何文化體系本身若不具有普遍性和開放性,這個體系就難以接納別的文化成分

      ,也難以讓別的文化體系分享其輸出的文化成分
      。華夏文化在西周形成時,先就有超越部族的天命觀念
      ,以及隨著道德天命而生的理性主義
      ,為此
      ,華夏文化不致有強烈的排他性。春秋時期
      ,南方的楚文化與中原華夏文化相激相蕩而逐漸融合
      ,為華夏文化增添了更豐富的內涵,對南方文化的吸納而統(tǒng)攝為更廣大的華夏文化
      ,這一成就
      ,也當歸功于華夏世界有廣大的包容性及開放性。

      世界上若干偉大文化體系中有的內聚力強

      ,如猶太文化系統(tǒng)
      ,有的包容力特強,如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兩大系統(tǒng)
      。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卻兼具堅韌的內部凝聚力和廣大的包容能力
      ,遂使中國三千年來不斷成長不斷擴大。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言人

      ,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典型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儒家學說是華夏文化的闡釋
      ,儒家理想人格是擇善固執(zhí),仁恕待人
      ,這種性格可稱為外圓(包容)內方(執(zhí)善),正是華夏性格的化身
      。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
      ,而其成形期,正是在西周形成華夏文化本體的時候

      中國歷史上周王朝一共多少年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fā)創(chuàng)建,定都鎬京和洛邑

      ;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zhàn)國”,分為“春秋”及“戰(zhàn)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延續(xù)約800年時間.

      周天子的發(fā)跡史:商朝是如何被周逆襲的

      相比唐宋元明清

      ,周王朝在中國歷史上貌似沒什么存在感,但其實這段歷史非常絢爛耀眼
      ,又精彩紛呈
      。 比如現(xiàn)在成語詞典,其中一半厚度
      ,是周朝貢獻的
      。 又比如像四書五經、論語
      莊子
      、易經
      、孫子兵法等經典著作都是周朝時寫的。 這段歷史
      ,也是對后人為人處世
      ,啟發(fā)最深的時代。 所以
      ,我們就從周王朝開始講起
      。 — 1 — 話說老周家的老祖宗叫后稷,是神話時代的人物
      ,也是中國傳說里的五谷之神
      。 后稷是大禹治水團隊的三位骨干之一,這三位骨干就是:大禹
      、后稷和子契
      。 也許是命運使然,這三位分別就是夏
      、商
      、周的開創(chuàng)者。 功成名就后
      ,后稷創(chuàng)立了一個小部落
      ,就是「 ”周”。 他們在一個叫「 ”豳”(讀bin)的地方傳了十幾代
      ,一路悶頭發(fā)展
      ,好不容易傳到了姬發(fā)的太爺爺:古公亶(讀dan)父。 古公亶父治國策略就四個字
      ,以德服人
      。 結果隔壁來了個肌肉男,犬戎
      ,他們的策略也是四個字
      ,以拳服人。 這時候的古公亶父的處境
      ,就像劉備在襄陽被曹操追殺時一樣
      ,因此古公亶父只能收拾行囊,帶著整個部落的人
      ,風風火火闖九州了
      。 終于他們來到了岐山,這塊地方相當不錯
      ,完全可以施展老周家的農業(yè)天賦
      ,可問題是,這地屬于商王朝
      。 商王說
      ,你叫我一聲大哥
      ,以后就是兄弟,出門打我名號
      ,沒人敢欺負你
      。當然保護費記得按時交。 于是老周家終于在西岐定居下來
      ,也成為了商朝的一位小諸侯
      。 有了靠山,以德服人這套終于可以施展起來
      ,陸續(xù)有周邊部落投靠
      ,西岐的事業(yè)蒸蒸日上。 古公亶父只娶了一個老婆叫太姜
      ,生了三個兒子
      ,最后王位傳給了小兒子季歷。 季歷也只娶了一個老婆叫太任
      ,他們的兒子
      ,也就是周文王姬昌。 所謂每個成功男人背后
      ,有且只有一個女人
      。 在那個年代,為了更多繁衍后代
      ,并不是一夫一妻制
      ,更何況是君王家。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他們都沒有娶妾
      ,而這點卻意外地成為穩(wěn)定王室的要素,我們后面還會講
      。 姬昌這個人比較「 ”八卦”,凡事都要算上一卦
      ,不但親身實踐
      ,還會總結經驗。 我們今天看到的八卦
      ,都是姬昌根據(jù)神話時代的伏羲先天八卦
      ,演化出來的文王后天八卦。 在算卦這件事上
      ,他很有心得
      ,有一次給自己算一卦,一看
      ,呀
      !要遭
      。 — 2 — 講周朝不可避免要講講他的「 ”前任”,商朝
      。 這一年
      ,商朝迎來了一位新的王,紂王帝辛
      。 紂王這個稱號
      ,一看就不是好字,讓人感覺他是個昏君
      ,其實這是周王朝給起的謚號
      。 新來的給前任背個「 ”昏君”的鍋,這種事情在中國歷史上經常發(fā)生
      ,比如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
      ,商朝的商紂,還有西周那個「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 但實際是不是那么回事
      ?都得另說。 拿紂王來說
      ,即使在整個商王朝歷史上
      ,帝辛也絕對是數(shù)得著的人物。 《史記·殷本紀》說:「 ”帝紂資辨捷疾
      ,聞見甚敏
      ,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以,帝辛不但是個商代武松
      ,而且還是「 ”奇葩說”辯手
      ,文武雙全。 但年輕的帝辛也面臨一個困境:地方勢力逐漸不受控制了
      。 手下小弟翅膀都硬了
      ,許多諸侯輩分高資格老,要開個會
      ,都有人敢遲到早退了
      。 帝辛手下人建議,是時候敲打敲打了
      。 于是
      ,「 ”反面典型”西伯侯姬昌被叫到朝歌,直接關到一個叫羑里的地方
      ,實際上就是監(jiān)獄
      。 姬昌手下有兩個謀士
      ,太顛和散宜生。 一看事情不妙
      ,就想辦法找關系通路子「 ”撈人”
      。 他們也是下了血本,歷史上記載
      ,獻了「 ”有莘氏之女”和「 ”驪戎之文馬”
      。 寶馬沒什么說的,有莘的美女
      ,那還有段故事
      。 有莘這個地方,就位于現(xiàn)在陜西郃陽縣東南
      ,估計當時盛產美女
      。 有一次姬昌在渭水河邊散步,走著走著
      ,忽然看見河對面有一位美女
      ,這女子的美貌,簡直驚為天人
      。 正在姬昌目不轉睛的時候
      ,美女也轉過頭來,看到呆立著的姬昌
      ,于是對他嫣然一笑
      。 這一下不得了,正所謂「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得了
      ,就是她了
      。 因為渭水上無橋,為了迎娶這位美人
      ,姬昌在渭水造舟為梁
      ,舟舟相連,成為浮橋
      ,親自迎接,場面盛大
      。 這個故事后來被人記錄下來
      ,也就是《詩經》的開篇:《關雎》。 「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這位美女
      ,也就是姬發(fā)他娘,太姒
      ,就是來自有莘
      。 話說手下們在外面忙活的時候,姬昌也沒閑著
      ,在牢里繼續(xù)研究八卦
      ,結果寫出一本《周易》,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的《易經》
      。 送了美女和寶馬
      ,和帝辛認錯低頭,這才把姬昌撈出來
      。 所謂「 ”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 姬昌這次雖然撿回一條命
      ,但他知道
      ,保不齊什么時候,帝辛又會找他麻煩
      。 — 3 — 姬昌臨死的時候
      ,唯一囑咐兒子姬發(fā)的,就是
      ,早圖滅商
      。 姬發(fā)的政治經驗也很豐富,倒不是他聰明
      ,主要是出道時間早
      。 姬發(fā)的母親太姒,和姬昌婚后
      ,主要任務就是「 ”造人”
      。 他們一共生了10個孩子,就3000年前的醫(yī)療條件
      ,那真是走了10次鬼門關
      ,所以說太姒很不容易。 按現(xiàn)在話講
      ,姬發(fā)和他的兄弟們
      ,都生在一個完美的「 ”原生家庭”。 太姒對他們的德行教育都是以身作則,毫不含糊
      。在他們兄弟里
      ,老四甚至比姬發(fā)更有名,他叫姬旦
      ,也就是我們做夢經常要夢到的
      ,周公旦。 周朝為了表彰太姒的賢德
      ,將古公亶父的妻子
      ,太姜,季歷的妻子
      ,太任
      ,和姬昌的妻子,太姒
      ,合稱為「 ”太太”
      ,這也是現(xiàn)在稱已婚女子為「 ”太太”的原因。 山西大同市博物館有一件國寶:北魏司馬金龍墓彩繪漆屏
      。 其中就有周朝三太的故事繪畫
      。 再說回來,姬發(fā)是次子
      ,是姬昌在15歲時生的
      ,所以姬發(fā)和英國查爾斯王子一樣,屬于出道早
      ,接班晚
      。 他當然明白父親的遺志,但當時條件不允許
      ,商王朝對地方勢力的優(yōu)勢仍然非常明顯
      。 僅從青銅器冶煉技術來說,商可以造出司母戊大方鼎這樣的超大件青銅器
      ,從武器裝備角度看
      ,周就比不過。 但是在西方
      ,姬發(fā)這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
      ,還是發(fā)展起來了,他的發(fā)展途徑有兩種: 1
      、以自身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扶持周邊小邦作為加盟商,擴大「 ”聯(lián)盟”成員
      。俗稱以德服人
      。 2、對于競爭對手,就用規(guī)模優(yōu)勢消滅
      ,也就是武力征服,強行讓他們并入「 ”聯(lián)盟”
      ,俗稱以拳服人
      。 由此進入一個正向循環(huán),西方各路人才也都來投奔
      ,來加入「 ”聯(lián)盟”的小邦也越來越多
      。 那為什么帝辛會容忍姬發(fā)他們肆意發(fā)展呢? 主要也有2個原因: 1
      、中國古代由于道路交通問題
      ,能直接管理的國土有限,邊遠地區(qū)根本管不過來
      ,所以適當?shù)淖杂砂l(fā)展是允許的
      。 2、就算消滅西岐
      ,也還是會有西B
      ,西C,既然一樣找個代理人
      ,做生不如做熟
      ,況且姬昌已經被 *** 過,看起來效果還不錯
      ,那就繼續(xù)維持吧
      。 實際上按照這個態(tài)勢,姬發(fā)這輩子都是沒機會的
      ,但機會很快還是來了
      。 — 4 — 其實對于新上臺的帝辛來說,比起姬昌
      ,更麻煩的是自己的一大幫皇親國戚
      。 因為他需要的是加強中央集權。 而這些人都是帝國的既得利益者
      ,他們的權勢越來越大
      ,哪一天如果其中一個不聽話,還真不一定搞得過
      。 于是帝辛要做的就是削弱和消耗他們
      ,那怎么做呢? 打仗
      。 一旦打仗
      ,貴族們就要履行他們的義務,出錢出糧出兵,這都是巨大的消耗
      。 打仗和誰打呢
      ?前面說了,遠親不如近鄰
      。 相比西伯侯
      ,東方有一群更不好對付的部落,東夷
      ,也就是現(xiàn)在山東這塊
      。 古代中國王朝,四面受敵
      ,所以叫「 ”四夷”
      。 南面叫南蠻,北面叫北狄
      ,西面叫西戎
      ,東面就叫東夷。 其實你看這個文字就挺形象
      ,南蠻都是蟲
      ,北狄是會用火的野人,西戎就是養(yǎng)狗會用武器的犬戎
      ,東夷是一個人一把弓
      ,就是一群很會射的家伙。 神話傳說
      ,射掉九個太陽的羿就是東夷人
      。 商朝大本營就在東方,打敗東夷可以消耗貴族實力
      ,又可以拓展可管理的版圖
      ,又可以完成一次權力洗牌,可謂一舉三得
      。 但問題是
      ,連打二次還沒打下來。 一個人最后如果成功
      ,他做什么都是對的
      ,如果最后是失敗,那做什么都是錯的
      。 這時候反對聲音就來了
      ,什么寵幸后妃,貪圖享樂
      ,酒池肉林
      ,勞民傷財
      ,這些事情歷史上是不是真有,我持懷疑態(tài)度
      。 即使有
      ,這也不是商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帝辛有個兄弟
      ,叫微子啟
      ,是同父異母的哥哥。但因為不是嫡長子
      ,所以無法繼承王位。 微子啟可以說是個好人
      ,但肯定不是當皇帝的料
      。 在貴族們慫恿下,微子啟去勸帝辛不要打仗了
      ,人民都水深火熱了
      ,帝辛當然不予理睬,結果微子啟一怒之下干脆說
      ,我不干了
      ,就跑到一個叫「 ”微”的地方去了。 這個選擇也許是遵從微子啟的內心
      ,但對商王朝是一個重大打擊
      ,這向外界發(fā)出了一個信號:王朝內部出現(xiàn)了巨大的裂縫。 而這個信號被姬發(fā)敏銳地抓住
      。 于是趁著商朝和東夷第三次開戰(zhàn)
      ,西岐拉起一面大旗,發(fā)動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偷襲
      。 — 5 —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
      ,百戰(zhàn)不殆。 雖說是偷襲
      ,但姬發(fā)并非草率起兵
      ,這其中有精密策劃。 首先
      ,當?shù)坌翜蕚涞谌魏蜄|夷開仗的時候
      ,姬發(fā)就在盟津大會諸侯,秘密探討如何一起搞事情
      ,據(jù)說前來參加的諸侯有800位
      。 實際可能沒那么多,畢竟事后還要分蛋糕
      ,但至少西方的部落都他統(tǒng)一起來了
      。 其次
      ,離間商朝內部貴族,以更大的利益許諾
      ,能爭取過來的盡量爭取
      ,還在猶豫的至少保證到時原地不動即可。 最后
      ,就是時機
      ,在商朝主力在東夷陷入焦灼時,西岐主力來到了朝歌附近
      。 于是雙方在朝歌的牧野之地列陣對戰(zhàn)
      。 周軍到的時候,正下著傾盆大雨
      ,而且連下了三天
      。 古人比較迷信,看到大雨如注
      ,姬發(fā)有些擔心
      ,想學他老爹占卜一下,結果被太公
      ,也就是姜子牙阻止
      。 姜子牙把占卜的龜殼摔的粉碎,他很明白
      ,這種時候
      ,已經沒有退路,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
      ,何必再去算卦
      ? 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姬發(fā)開啟了殺神模式
      。 這一次姬發(fā)投入了戰(zhàn)車三百輛
      ,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
      ,這是西岐的全部家當了
      。 可是,他面對的
      ,是數(shù)倍于自己的商朝軍隊
      ,盡管其中大部分是奴隸。 戰(zhàn)斗打響
      ,雙方互相發(fā)起沖鋒
      ,戰(zhàn)車和步兵絞殺在一起。 殺聲震天
      ,樹林里的鳥都被驚飛
      。 就在雙方陷入焦灼之時
      ,有兩隊戰(zhàn)車突然出現(xiàn)在商軍兩側,強弩齊射
      ,商軍隊形開始混亂
      。 西岐軍隊開始反攻,但商軍畢竟還有人數(shù)優(yōu)勢
      。 這個時候連姬發(fā)都親自殺入敵陣
      ,在他身邊的周公旦看著姬發(fā)殺人的樣子都感到害怕,他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戰(zhàn)場惡魔
      。 《尚書·武成》里對這場戰(zhàn)爭的記載: 「 ”會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guī)煟巴降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攻于后以北
      ,血流漂杵?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姬發(fā)登上朝歌的城樓,聽到的是紂王帝辛自殺的消息
      。 姬發(fā)望著眼前這片從未見過的景色
      ,也許會感嘆,這真是人世間的絕景
      。 兩個王朝完成了權力的交替
      ,商朝的戲演完了,而周王朝的大戲
      ,此刻才正要上演
      。 我是C叔,關于商朝為什么被周朝取代
      ,你有什么想法
      ?歡迎留言交流。

      周朝以前有哪幾個朝代

      1、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2

      、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
      ,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后所建立
      ,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

      擴展資料 根據(jù)史書記載

      ,禹傳位于子啟
      ,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
      ,開創(chuàng)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
      ,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

      ,政治上有分封關系
      ,經濟上有貢賦關系
      ,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
      、山西省南部
      ,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
      ,南達湖北省北部
      ,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qū)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
      、登封
      、新密、禹州一帶

      -周朝 (中國歷史朝代)

      -商朝

      -夏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874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做人
      ,知理,知足
      ,知趣
      !進退有度,心寬有福
      ,相處舒服
      ,事事順意!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做事
      ,寬容誠懇的心態(tài)為人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懂得惜福把握當前一切
      ,珍惜該有的幸福人生!人和人之間
      ,不一樣的個體
      ,不一樣的心態(tài) !.png" alt="非常在理的一段真實話!" onerror="nofind(this)" >
      【聽睡前故事】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兒童故事
      每晚8點哄孩子入睡 |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免費收聽更多睡前故事點擊上方收聽音頻親愛的寶貝們大家晚上好
      ,歡迎收聽兒童故事集匯,我是你們的婷姐姐
      三月三
      ,上巳節(jié),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
      上巳(sì)節(jié)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jié)
      ,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qū)自古有“二月二
      ,龍?zhí)ь^
      ;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后
      ,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 ,上巳節(jié)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png" alt="三月三,上巳節(jié)
      ,讓我們重拾古人風雅" onerror="nofind(this)" >
      時光帶走了一切
      ,惟獨沒有帶走我
      1時光帶走了一切,惟獨沒有帶走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疵鳌秹衾锘渲嗌佟?愛一個人多痛, 恨一個人多累
      , 想一個人多傻
      , 一個人有多孤單, 這些年 才活明白 ,惟獨沒有帶走我.png" alt="時光帶走了一切
      ,惟獨沒有帶走我" onerror="nofind(this)" >
      趕集
      偶爾會想起小時候去趕集。在提起我姥爺?shù)臅r候
      ,在吃豌豆涼粉的時候
      詩詞歌賦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