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蘊結】【寒濕內犯】【脾腎陽虛】【陰虛夾濕】
| 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通過被污染的食物而傳播 。人群有普遍易感性 ,兒童感染的機會較成人多 ,故發(fā)病率也較高。臨床常見發(fā)熱 ,腹痛 ,腹瀉 ,便中有黏液或膿血 ,典型患者有里急后重感。部分患者可有惡心嘔吐等癥 。同時還伴有全身中毒癥狀 ,輕者可表現(xiàn)為低熱或中等發(fā)熱、頭暈、疲乏無力 、食欲不振 ;嚴重者可見高熱 、精神委靡 、煩躁,進而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 、血壓下降,甚至出現(xiàn)口唇與甲床紫紺、持續(xù)驚厥 、神志昏迷等危象 。若急性痢疾未能及時治療或病程遷延達2個月以上者 ,即轉為慢性痢疾 ,其癥狀表現(xiàn)為常感腹脹 ,食欲不振 ,時而腹瀉時而便秘 ,或長期腹瀉 ,大便有黏液 ,少數(shù)可有膿血 ,如遇寒冷 、飲食不節(jié)或過度勞累等不良因素 ,可引起急性發(fā)作 。 痢疾屬中醫(yī)“赤白痢” 、“膿血痢” 、“疫毒痢”等病證范疇 |
| 【黑木耳湯】 | | | 配方: | 黑木耳50克 。 | 制法: | 木耳擇洗凈,加水1000毫升 | 功效: | 益氣涼血止痢 。 | 用法: | 先將木耳以鹽 | |
| 【綠茶蜜飲】 | | | 配方: | 綠茶5克,蜂蜜適量。 | 制法: | 綠茶放入瓷杯 | 功效: | 清熱生津 ,止痢消食。 | 用法: | 每日3~4次 | |
| 【皮蛋】 | | | 配方: | 松花皮蛋3個 | 制法: | 把松花蛋剝開。 | 功效: | 滋陰清熱止痢 。 | 用法: | 每日1~2次,每次3個,皮蛋蘸糖 ,空腹食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猿J?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 |
| 【干貝燒冬莧菜】 | | | 配方: | 冬莧菜750克,干貝100克,奶湯500克。 | 制法: | 冬莧菜取帶葉嫩梗尖,去梗皮,洗凈,用開水燙熟,撈出用涼水沖涼,干貝用水發(fā)好。鍋內放100克豬油燒熱,下冬莧菜稍煸 ,加奶湯、干貝 、鹽 、料酒 、味精 、胡椒粉 ,燒入味,取出冬莧菜 ,整齊碼放盤中。鍋內湯汁勾芡 ,淋少量雞油 ,澆在菜上即成 。 | 功效: | 滋陰補腎 | 用法: | 佐餐食用 。 | |
| 【薏米蓮子粥】 | | | 配方: | 薏米30克,蓮子10克。 | 制法: | 薏米先煮至半熟,再加蓮于,繼續(xù)煮至成粥。食時加冰糖少許調味。 | 功效: | 健脾祛濕。 | 用法: | 每日2次,作早晚餐服。 | |
| 【桃花粥】 | | | 配方: | 赤石脂24克 | 制法: | 赤石脂打碎 | 功效: | 溫中養(yǎng)胃 ,澀腸止瀉。 | 用法: | 溫熱空腹食之 | | |
痢疾怎么治療?
痢疾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
,當然就現(xiàn)在的醫(yī)療條件可能發(fā)病率并不高
,但是在過去,痢疾是一種發(fā)病率非常高的疾病
,主要是有各種病原菌導致的,多數(shù)患者都是因為接觸性的傳播導致的
,因為空氣也是可以傳播的。那么
,一般痢疾是怎么治療的呢?
1、及時隔離
痢疾屬于一種腸道傳染疾病,為了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需要住院或在家隔離治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叩氖尘摺⒂镁咭獑为毷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注意消毒。要有專用便盆
。另外平時要保持房間的通風
,飯前便后勤洗手
。
調整飲食痢疾發(fā)生后
,飲食方面需要非常注意
,避免因為錯誤的飲食加重病情
。
在發(fā)熱
、腹痛、腹瀉明顯時
,可短期禁食
。
當癥狀稍有減輕時,可進食清淡
、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
、脂肪少的流質飲食,以保證腸道的充分休息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蛇M食藕粉
、米湯、果汁
、菜汁
,禁飲牛奶、豆?jié){及易產氣的飲食
。
發(fā)熱
,腹瀉癥狀好轉后,可食少渣無刺激性飲食
,由少渣
、少油半流過渡到半流
、軟食或普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墒秤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面條、面片、小餛飩、豆腐
、蒸蛋羹、小肉丸
,量不宜過多
。禁食油炸食物、芹菜、韭菜
、刺激性調味品,生冷食物
,待腸道病變康復后再恢復普通膳食
。
2 、及時補液
腹瀉時體內的水分會大量排出體外,如果不立刻補充水分,嚴重的話會導致身體脫水
。發(fā)生這種情況不能盲目補液,如白開水
、糖水
、運動飲料,不僅不能起到及時補充水分跟電解質的目的
,還會加重腸胃負擔。這時候我們應當選擇低滲透
,好吸收的溶液,如淡鹽水
、米湯、果汁等
。嚴重脫水者應考慮靜脈補液。
3、對癥用藥
痢疾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腸道性疾病,所以患上痢疾不能盲目止瀉
!盲目止瀉只會遮掩病因
,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應當聽從醫(yī)生吩咐
,使用抗生素
,消滅痢疾桿菌病原體
,消滅抑制細菌
。
4、食療緩解(1)馬齒莧粥鮮馬齒莧500克
,洗凈搗爛取汁
,粳米100克。將馬齒莧汁加水稀釋與粳米煮粥食用
。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可治赤白下痢、里急后重
、腹痛脹滿等
。
(2)大蒜粥紫皮大蒜30克
,粳米100克
。將大蒜去皮備用
,加水煮粳米
,將熟時再將大蒜放入粥內。略煮幾沸即可
,早晚熱食。有下氣
,消炎作用
,治急慢性痢疾
。
(3)烏梅粥烏梅10-15克
,粳米100克
,冰糖適量
。將烏梅先煮取濃汁
,加水適量稀釋后煮粳米為粥
。每日兩次溫服
,也可酌加冰糖調味。有生津止渴
、澀腸止瀉的功效,治久瀉久痢難愈者
。
(4)綠茶蜜飲優(yōu)質綠茶5克
,純蜂蜜適量
。綠茶用開水沖泡
,5分鐘后調入蜂蜜少許。每日3-4次不拘時常飲
。有清熱生津、止痢消食的功效
,可用于細菌性痢疾治療時防止脫水
,糾正電解質紊亂
。
(5)姜茶烏梅飲生姜10克
,烏梅肉10克、綠茶6克
、紅糖適量。將生姜
、烏梅肉切碎
、與綠茶一起放入保溫杯中
,開水沖泡加蓋。10多分鐘后加入紅糖熱飲
,每日三次
。有和中生津
,收澀止痢的功效
,可輔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久瀉難止,體質虛弱者
。
5、注意事項痢疾在夏秋季多發(fā)
,主要受天氣跟飲食影響
。病從口入
,首先應當注意食品必須新鮮
,不吃變質
、腐爛
、過夜的食物
,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過久
,熟食應再次加熱
。其次
,注意防寒保暖
,增減衣物
,防止由冷熱驟變引起的身體不適
。
6、痢疾的日常禁忌1
、柿子
。性寒
,味甘澀
。患有痢疾之人忌食之。
2
、狗肉。為溫補性食物
,急性痢疾者切勿服食
,以免助長大腸濕熱之邪
,加劇病情。
3
、羊肉
。性溫,味甘
,甘溫補益之物。
4
、馬肉
。性寒
,味甘酸
,凡下痢之人當忌之
。
5、海參
。由于海參為清補食物,能滋陰潤燥
,故凡脾虛便溏下痢者不宜多食
。
6
、甜瓜
。性寒
,尤傷脾胃陽氣
,因此
,凡患有慢性虛寒痢下之人,切忌食之
。
此外,急性痢疾之人還應忌吃雞肉
、鴨肉
、鹿肉等各種肉類食品;忌吃蜆肉
、蚌肉
、帶魚
、鰣魚
、鳊魚等水產品;忌吃桂圓
、荔枝
、大棗、柏子仁
、松子仁、人參
、黃芪、枸杞子等補益食品;忌吃芡實
、蓮子
、菱角等性澀之物;也忌吃辣椒
、桂皮
、花椒
、白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慢性痢疾者還應忌吃田螺
、螃蟹、蛤蜊
、香蕉、生菜瓜
、生黃瓜、生萵苣
、生地瓜等性寒生冷之物
。
一天拉肚子十幾次怎么辦 拉肚子吃什么馬上見效
1 15個食療法
1、熟蘋果止瀉
煮熟的蘋果有良好止瀉作用。因為蘋果為堿性食物
,內含果膠和鞣酸
,具有收斂
、止瀉之力
。
做法:取蘋果1只,連皮帶核切成小塊
,置溫水中煮3~5分鐘,待溫后食用
,每日2~3次
,每次30~50克
。
2
、姜茶飲 食材:綠茶6
、干姜末3g
做法:把綠茶
、干姜末都用開水沖泡悶10分鐘
,作茶頻飲
。
功效:主要針對于大便清稀
,臭味不濃,腸鳴腹痛
,發(fā)寒熱的急性腸胃炎腹瀉適用。
3
、干姜車前子 食材:干姜3g
,炒車前子10g
做法:將干姜
、車前子一起研成粉末,加一勺紅糖
,用開水沖服。每次一杯
,每日3次。
功效:溫中止瀉
,對于脾胃虛寒
,腸鳴腹痛的急性腸胃炎有很好的效果。
禁忌:泄瀉停服
,不宜久服
。
4
、粳米方 配方:粳米適量。
制法:將粳米炒焦
,研為細面。
用法:每飲5克
。溫水送服
。
功效:和中養(yǎng)胃
。適用于腹瀉
。
5
、山楂神曲粥 配方:粳米100克,山楂30克
,神曲15克,紅糖適量
。
制法:將山楂、神曲洗凈去渣后搗碎
,入砂鍋煎煮取藥汁
;將粳米淘洗干凈
,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后,再倒人藥汁煮至米爛
,加紅糖即可。
用法:趁溫熱服食
,每日1劑
,分2次食完
。
功效:健脾胃
,消食積,散瘀血
。可改善消化不良
、腹瀉等。
6
、無花果葉方 配方:無花果葉100克,紅糖50克
。
制法:將無花果葉切細
,加入紅糖炒干
,研成細末
。
用法:開水調服
,每日1次
。
功效:清熱利濕
,消腫解毒
。適用于腹瀉日久不愈
。
7、甘薯藤方 配方:甘薯藤60~ 90克,鹽適量
。
制法:甘薯藤和鹽入鍋炒焦。
用法:每次10克
,開水沖服
。
功效:適用于急性腹瀉
。
8、地榆徐長卿方 配方:地榆10克
,蜘蛛香9克
,徐長卿6克。
制法:將上藥用水煎煮
,濾渣,取汁
。
用法:每日1劑
,分3次服
。
功效:止血止瀉
。適用于腹瀉、痢疾。
9、蓮肉茯苓糕 配方:蓮肉
、粳米各100克,茯苓50克
,白砂糖適量
。
制法:將蓮肉
、粳米
、茯苓放入盆中,加白砂糖拌勻
;籠屜上鋪紗布一塊,紗布上放上方框
,倒人拌勻的蓮肉
、粳米
、茯苓
,蓋上紗布
,隔水蒸熟即可
。
用法:隨時服用。
功效:健脾益胃
。適用于脾胃虛弱、腹瀉
。
10 、車前子方 配方:車前子適量
。
制法:車前子研為細末
。
用法:米湯調服
,每次6克
,每日2~ 3次
。
功效:利水通淋
,滲濕止泄
。適用于濕盛中滿型腹瀉
。
11、白面方
配方:白面500克
。
制法:白面炒焦黃。
用法:每日空腹溫水服1~ 2次
,每次2~ 3匙
。
功效:澀腸止瀉
。適用于泄瀉
。
12、楊梅方 配方:干楊梅30克
。
制法:干楊梅炒炭存性,研為細末
。用法:每次3~ 6克,米湯送服
。
功效:澀腸止瀉
。適用于痢疾或消化不良、便溏腹瀉
。
備注:炒炭存性——中藥炮制方法之一
,是指將藥物炒至外部焦黑
,里面焦黃為度,使藥物表面部分炭化
,而里層部分還能嘗出原有的氣味
。
13、烏梅蜂蜜飲
配方:烏梅500克
,蜂蜜250克
。
制法:烏梅加水2升
,煎至1升,取藥汁加人蜂蜜即成
。
用法: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服30毫升
;小兒減半。
功效:止痢
。適用于赤痢
。
14
、醋煮雞蛋 配方:雞蛋2枚
,醋100克。
制法:將雞蛋放入砂鍋中
,加清水略煮,打碎蛋殼
,再加醋,用小火煮至熟透
。
用法:剝殼蘸醋食之。
功效:滋陰養(yǎng)血
,潤燥止瀉。適用于陰虛久痢
。
15、石榴皮飲
配方:石榴皮60克
。
制法:將石榴皮洗凈,入鍋內
,加適量水,煎至100毫升即可
。
用法:每日服3次
,連續(xù)服用1周
。
功效:收斂止瀉
。適用于赤白痢疾
。
備注:上述食療方,需在專業(yè)的醫(yī)師指導下對癥使用
。
附:具有止痢作用的食品
1、鱉肉
性平
,味甘
。有滋陰
,補腎
,涼血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骨蒸潮熱
、久痢、脫肛
、子宮下垂、崩漏帶下
、肺結核等病癥。
2
、龜肉
性平
,味甘咸
。有滋陰補血,舒筋活絡
,潤肺止咳,治療血痢作用
。用于治療肺癆咳嗽
、咯血、吐血
、痢疾、多尿
、遺尿
、腸風
、痔血
、筋骨疼痛
、子宮脫垂
、糖尿病等病癥。
3
、蚶肉
性溫,味甘
。有補血
,溫中
,健胃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血虛
、胃痛、消化不良
、痢疾等癥。
4
、蟶肉
性寒,味甘
、咸
。有清熱解毒
,養(yǎng)陰除煩,益腎利水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產后體弱、煩熱口渴
、濕熱水腫、中暑瀉痢等癥
。
5
、螺螄肉
性寒
,味甘
。有清熱
,明目
,利水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黃疸
、水腫、淋濁
、消渴
、痢疾、痘疹腫毒等癥
。
6、黃花魚
性平
,味甘
。有健脾和胃
,安神
,止痛,止痢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脾虛納差、失眠等癥
。
7
、比目魚
性平,味甘
。有補虛弱,解熱毒作用
。主要用于治療勞傷、體弱
、久痢等癥。
8
、莧菜
性涼,味甘
、微苦
。有清熱明目
,解毒止痢
,收斂止瀉作用
。用于治療頭昏耳鳴
、目赤腫痛、赤白痢疾
、毒蛇咬傷
、漆瘡
、小腿潰瘍等癥。
9
、蕨菜
性寒,味甘
、微澀
。有解毒
,安神作用
。用于治療心煩失眠
、痢疾
、瘡癤腫毒等癥。
10
、西紅柿
性微寒,味甘
、酸。有健脾開胃
,生津止渴,補血潤燥
,?涼血平肝作用
。用于治療食欲減退
、熱癥口渴、中暑
、口瘡、牙齦出血
、眼底出血、菌痢
、高血壓等癥。
11苦瓜
性寒
,味甘、苦
。有清心明目
,消炎解毒作用。用于治療熱病煩渴
、中暑、痢疾
、目赤疼痛
、瘡瘍
、丹毒
、惡瘡等癥
。
12
、茭白
性寒
,昧甘
。有清熱除煩. ?利尿止渴
,解毒催乳作用
。用于治療熱病煩熱口渴、目赤
、黃疸、痢疾
、小兒風疹、白癩
、瘡瘍、酒齄面赤
、產后乳汁不下。
13
、著迭菜
性涼,味甘
。有散風清熱
,解毒行瘀
,補中下氣
,止滯通經作用。用于治療時病發(fā)熱
、頭風頭痛、小兒痘疹初起
、月經失調
、經閉帶下
、熱痢。
14
、甜菜
性涼
,味甘
。有清熱解毒,行瘀止血作用
。用于治療痢疾、腹脹
、吐血、月經稀少等癥
。
2 針灸法使用針灸治療腹瀉
,具有經濟
、方便
、顯效快和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具體做法為:
針刺療法
1
、取穴:內關、足三里
、中脘。
2
、方法:中
、強刺激,發(fā)熱加曲池
;四肢厥冷出汗者直接灸關元
。
備注:針灸療法需在專業(yè)的中醫(yī)師下操作
,不可自行治療
。
3 拔罐法采用拔罐法治療腹瀉
,常用以下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
,用口徑6厘米的中型火罐于肚臍窩處(相當于以神闕穴為中心
,包括兩側天樞穴的部位)拔一罐
,一般隔1日或隔4日1次
,治療1~3次后病癥即可減輕或者痊愈。
適用病癥:大便溏薄
、次數(shù)多,或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
,或為完谷不化之稀便
。
備注:拔罐法需在專業(yè)的中醫(yī)師下操作
,不可自行治療
。
4 按摩法功效解析
腹瀉病位在腸
,取大腸募穴天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