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jì)南馬同學(xué):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shí),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圖片僅作為配圖使用,與原對話場景無關(guān)
【注釋】1、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qiáng)力牽引。
2、?。翰蛔?、衰薄。
3、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大意】上德的人,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對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德了。因?yàn)樯系碌娜耍c道同體,道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而下德的人,有心為道,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了。上仁的人,雖然是為,卻是無所為而為;上義的人,盡管是為,卻是有所為而為;上禮的人,就更過分了,他自己先行禮,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qiáng)就于禮。由此看來,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等到步入禮的境界,是表示忠信的不足,禍亂也就隨之開始。至于以智慧去測度未來,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為主,而不重視俗禮;以守道為務(wù),而不任用智巧;務(wù)必除去一切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而取用敦厚樸質(zhì)等合于道的。
黃老師答:《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解:道者,命也;德者,性也,先天元神也。
通過修先天元神(德),可以悟道。故曰:失道而后德。而細(xì)而言之,上德為先天元神,下德為后天元神。后天元神需要用特定的針對性方法清理其中的氣質(zhì)之性,才能返還為先天元神,故曰“為之而有以為”。
而仁義禮分別對應(yīng)魂、魄、與心神---此三者,都是后天元神的構(gòu)成部分,離后天元神不太遠(yuǎn),可以通過認(rèn)識、修煉它們,來認(rèn)識、見到先天元神,不過沒有直接修煉先天元神直截,因?yàn)橄忍煸駸o氣質(zhì)之性蒙蔽,乃醇厚的先天一炁所凝結(jié),故曰“處其厚不處其薄”。去除后天元神的錮閉,先天元神自然的就會顯示本來面目,故曰“去彼取此”。
《道德經(jīng)》的德篇,是通過修先天元神而回歸大道之中,比起直接修先天一炁(道體本身),沒有那么快捷,但是仍然是無為法,因?yàn)椤暗隆笔堑赖臉屑~。
轉(zhuǎn)發(fā)請聲明原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tyxsdy/6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