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rèn)為,一個人沒有修道的根骨,不是這個根器,沒有這個身體稟賦,不能成道的,修死了也沒有用。只有這一輩子種善根,修一切萬善的功德,再投胎來,才可能培養(yǎng)出來這個根骨。
真正有道德的人,才德學(xué)三樣具備。道德行為都修到充實,他的才能也是天才了,就是古人所謂的仙才。中國文化思想,認(rèn)為人可以修成人仙,肉體生命永遠存在,長生不老,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至于這個仙才,在中國文化里也有一句話,“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比绻皇巧裣傻牟牧?,縱使遇到真仙也不可以亂求?!袄恕本褪莵y的意思。不過你求也無妨,不過不會成功的。
說到仙才,從唐明皇時代開始,到他的兒子肅宗,然后代宗,一直到德宗,在這四代,有一位仙才宰相名叫李泌,不過普通歷史書上不大說的。李泌與郭子儀齊名,一文一武,都了不起。李泌是有名的神仙宰相,這個人學(xué)道也學(xué)禪。你們研究禪的人,在《指月錄》懶殘禪師這一段,可以找到他的一點資料。歷史上形容李泌,不但有仙才,也有仙骨。傳記上記載他,骨節(jié)珊然,他走起路來很輕靈,“珊然”,那個骨頭柔軟得??!不像是人的骨頭,有一股特別的味道,也就是普通人所講的仙風(fēng)道骨。
李泌就具備了仙才的特質(zhì),他與懶殘禪師有一段故事,這個禪師是所謂的再來人,李泌曉得他是有道的人,夜里向他下跪求法。這個懶殘禪師很懶,鼻涕流出來掛到胸口,自己也懶得擦,又專門吃廟子上的剩菜剩飯,所以大家叫他懶殘禪師。李泌在廟子里讀書的時候,就看到這一個和尚,夜里聽見他念經(jīng),猶如天籟之音。冬天,那個懶殘禪師把牛糞抓來燒火,在上面烤芋頭。這個李泌就跪在懶殘前面,懶殘禪師不理,等芋頭烤好了,連鼻涕連芋頭,自己吃得很有味,然后吃了一半,連鼻涕帶芋頭就給了李泌;這個李泌像得到什么寶貝一樣,就吃下去了。所以求道很容易,肯不肯吃人家的鼻涕,是個問題;有這個精神,那才可以求道??!
李泌吃完后,懶殘就告訴他:你好好地記住,將來領(lǐng)取十年太平宰相。所以我們讀歷史,替李泌很可惜,應(yīng)該吃一整個芋頭才對,那樣總有幾十年太平宰相吧!結(jié)果只做了十年。不過他始終不肯真當(dāng)宰相,一直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幫助唐肅宗,配合郭子儀,把安祿山之亂平等下來。當(dāng)時內(nèi)部的計劃戰(zhàn)略,許多都是他出的主意。到了代宗的時候,皇帝留他共睡一床,兩個人無所不談,但是他始終不肯做官,宰相也不肯做,只想修道;他已經(jīng)到達辟谷了,同張良一樣。最后大家逼他吃東西,他的道就掉了。所以只能吃芋頭,不能亂吃的。這是歷史上一則故事。
不過這種故事,在正史上多半不提。我們這個歷史很有趣的,因為都是一般儒家的人物所寫,有關(guān)于奇特一點的事情,都去掉不記。所以讀中國的歷史,光看正面不容易全部了解,要看反面才行。因此我常叫大家看歷朝名臣的奏議等等,看反面的意見,才可以了解當(dāng)時真實的情形。
一個能夠成道的人,能夠升華的人,或者要在這個世界做一番大事業(yè)的人,必須要具備兩個東西,就是全才與全德。全才已經(jīng)很難了,再加上全德就更難;有才無德也不行,有德無才也不可以。有德無才可以修道,但不能入世;有才無德入世很危險,不但危險了自己,也危險了世界,所以要才德兩全才能入世。
還有一個故事,王陽明是明朝理學(xué)家,他也學(xué)過佛,學(xué)過道,打坐工夫很好。學(xué)佛走的是天臺宗止觀這個路線,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沒有資料可查。有一點在他的傳記里記載,當(dāng)時有一個道人叫蔡蓬頭,蓬頭是外號。因為修道的人把名利已經(jīng)看得不值錢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沒有關(guān)系。這人道行很高,王陽明曾經(jīng)專門去山中的道觀拜訪他。蔡蓬頭站在道觀的山門外面,王陽明老遠就跪下向他磕頭。這個蔡蓬頭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進山門去了,王陽明趕快站起來,跟他走進道觀大殿。
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氣化三清,據(jù)說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搖身一變變出來的——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這個三清是“上清、太清、玉清”,如果我們做比較宗教研究,這有可能是從佛家來的。佛教大廟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 “法、報、化”三身;如果我們用道家的觀念來講就是“精、氣、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法身”;“氣”是 “報身”。
這個蔡蓬頭當(dāng)時走進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這個王陽明。王陽明一上大殿,又跪下來磕頭,蔡蓬頭又拂袖而去,向后面上了一個假山上的亭子,王陽明跟到亭子上,又磕頭。蔡蓬頭回頭看看他,對他說,你呀!前庭后堂拜了我三次,“禮雖隆”,你這個禮貌很隆重了,“終不離官氣”,他說你不能修道,功名還有份,將來官做得大,事業(yè)好。
我們讀書看道書,看到這個地方不要輕易放過去。一個人的習(xí)氣是很難變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習(xí)氣。這一點我們講兩句古人的詩,大家聽了不要灰心。古人說“此身未有神仙骨”,這個身體上沒有神仙的骨格,“縱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見仙佛是生來就有種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亂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陽明雖前庭后堂三拜緊跟,蔡蓬頭接著掉頭又走,王陽明又在后面跟,但卻找不到人了。
我們引用王陽明的故事,是告訴大家我們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卻不要輕易想當(dāng)神仙。這個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棄了一切,這個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們放棄不了的。換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內(nèi)多欲”,但并不見得能“外施仁義”,這樣豈能成佛成仙呢?這個話要自己提出來警告自己。
無論學(xué)仙學(xué)佛,講到養(yǎng)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滅無為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靜經(jīng)》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笨墒乾F(xiàn)實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們對于色欲與飲食的追求,與貪圖富貴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作到“離情棄欲,所以絕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我記得在一本筆記上看到一則故事說:時代一位巨公,聽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十多歲,望之只像四十歲的中年人,便請他來,問修長生不老的道術(shù)。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這位巨公聽了,便說:“那有什么意思,我不要學(xué)了?!边@個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都是注重男女飲食,便是人生真諦的思想,如出一轍。
但是,相反地說,仙佛之道,的確也非易事,丹道家對于修煉神仙方術(shù)的人選,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乘賦,所謂“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來,骨節(jié)珊然,但懶殘禪師只許他有一十年太平宰相的骨相。麻衣道者謂錢若水,子無仙骨,但可貴為公卿耳!杜甫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边@正如佛家所說:“學(xué)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笔峭瑯拥碾h語。
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有修行的必要性。實際上每個人從生下來那刻起,就在不斷的自覺或者不自覺在走修行那條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一點,讓我們的人生或者人格更完善更完美,那么這個過程就是修行。所以說每一個人都需要修行,這是道學(xué)的基本一個的命題。
修與不修有區(qū)別嗎?肯定有區(qū)別。
首先,從道學(xué)修煉的角度來看,一個通過正確的方法修煉的人,他的現(xiàn)世的人生相對來說比較美滿幸福(比較圓滿),不需要等到來世的天國,在當(dāng)世就可以獲得福祉。
第二,我們不但可以讓個人或個體的人生變得更理想,我們還可以影響到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的朋友,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家庭乃至我們的生存的時代,生存的國家都可以發(fā)生一個正向的影響。
當(dāng)然,從終極的角度來看,修與不修的區(qū)別還牽涉到根本的解脫或者說根本的證道成道的問題,在得到正法的修煉前提下,并且在具備法財侶地的基本要素前提下,那么這個修道人可以在面臨生死的關(guān)頭,可以比較自如瀟灑的完成生死之間的對話,以一個比較有尊嚴(yán)的方式回歸到大道家園。而不修的人,我們都知道,一般的人在生死關(guān)頭是非常非常難過的關(guān)頭,我想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
世上修行法門有千萬種,不論選擇哪一條路去修,都是基于自身現(xiàn)實做出的選擇。修道這條路從沒有可以復(fù)制的捷徑,如果忽略了自我,便只能在效仿他人的過程中沉淪。
“我”,既是修真者要破除的第一層執(zhí)念,又是決定一切法門成敗的根基。既不貪迷于自我,又絕不完全舍棄自我,達到不貪不著、不棄不離的境界,才能明白道之恍惚的終極意味。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中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明道德。”經(jīng)文指出,真正的明道之人以清靜、不執(zhí)為行為準(zhǔn)則。道法本無三六九等,只有去掉了心上的執(zhí)著和分別,才能看到各人身上的自然之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9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元神與識神到底有何區(qū)別
下一篇: 人心與道心